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3-07-31 浏览次数:31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 1. 观察下列图片,从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 )

        

    甘肃秦安出土的彩陶盆 辽宁建平出土的彩陶罐 河南三门峡出土的彩陶盆 重庆巫山出土的筒形瓶 江苏邳州出土的彩陶盆

    A . 中国农业,世界最早 B . 彩陶工艺,源于河南 C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 . 华夏民族,交融而成来
  • 2. “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材料中所提的这种表现形式是指( )
    A . 宗法制 B . 分封制 C . 郡县制 D . 中央集权制
  • 3. 食物名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元素。从下面表格关于食物名称的解释中,可知其( )                                                                                                                      

    食物名称

    名称解释

    白起豆腐

    山西高平(古长平)地区的食物,豆作白肉水水食之,体现当地人对白起的痛恨

    (张仲景)饺子

    长沙美食,张仲景曾在此为太宁,将药物进面食为人治病,百姓将肉菜襄进面食做成饺子,来表达对张仲景的敬爱

    油炸(秦)桧

    杭州美食,当地人将面食膨胀为长条下入油锅食用,反映对秦桧的厌恶

    A . 成为研究历史的可信史料 B . 对于历史研究没有任何借鉴价值 C . 真实反映当时的历史风貌 D . 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民的价值取向
  • 4.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社会形态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国家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过渡。下列哪项可以作为促成这一时期社会转型根源的解释( )
    A . 各国变法的进行 B . 铁犁牛耕的使用 C . 诸侯争霸的出现 D . 周王室的衰微
  • 5. 商代音乐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一是“礼”,即仪仗、仪式、礼仪、礼节等:二是“乐”,即器乐、歌舞等。把“礼”和“乐”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统一的教育体系。据此判断,商代的音乐教育( )
    A . 具有规范社会秩序功能 B . 造成诸侯争霸的局面 C . 大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D . 受到全体百姓的喜爱
  • 6. “……如果没有一种通行的文字,中央政令不能通行全国,中国将分成多个国家,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秦朝统一文字居功至伟”。材料侧重强调秦朝统一文字( )
    A . 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B . 提高了行政体制效率 C . 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D .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 7. 秦汉凡是重大事件如帝号、封建、封禅等,皇帝都要与大臣共议。隋唐建立起一套“中书出令、门下封吸、尚书施行”三省六部制的“决策——执行”机制。明清时期的一些重 决策、重要人事选任、重大案件审理,通常都要进行不同方式的协商。据此,我国古代政治特点之一是( )
    A .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 . 地方权重,威胁中央 C . 君主专制,逐渐强化 D . 要事大事,君臣协商
  • 8. (2023·怀集一模) 秦汉时期,如遇大疫之年,官府必须开仓放粮、减免租税,地方官员还要巡视散药、赐棺埋瘗(埋葬)。此外政府还十分重视对日常卫生环境的整治,如汉灵帝下令制造出专门的洒水工具“渴乌”,“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这些措施意在( )
    A . 稳定社会秩序 B . 增强公共卫生意识 C . 加强中央集权 D . 完善社会救济体系
  • 9. 《汉书·元帝纪》中记载:宜帝(汉武帝之曾孙)时,尚为太子的汉元帝曾建言父亲“陛下持刑太深,直用儒生”。宣帝作色(变了脸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汉宣帝反对单纯采用儒家德教,主张德治和法治“杂之”,说明了( )
    A . 汉宣帝不认同其曾祖父“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思想 B . 儒家学说在汉宣帝时期逐渐走向没落 C . 西汉中期之后儒、法并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D . 国家治理需要兼采各家之长
  • 10. 某初一班级在学习“丝绸之路”这一课时,兰老师抛出一个讨论话题,之后同学们分享讨论结果(见下框)同学们讨论的是(    )
    A . 开辟“丝绸之路”的条件 B . 开辟“丝绸之路”的人物 C . 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 D . 开辟“丝绸之路”的评价
  • 11. 20世纪20年代,随着史语所等学术机构对殷墟等遗址的发掘,大量甲骨文和铭文出土并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史记·殷本纪》中的记载。原先一度被认为是“存疑”的商朝基本被史学界确认为是曾经真实存在的王朝,许多“疑古派”历史学家也撰文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这说明( )
    A .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B . 实物与文献都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源 C . 疑古派的论断是经不住推敲的 D . 《史记》中关于商朝的记载真实可靠
  • 12. “反间”治乱,“苦肉”诈降,计设“连环”,巧“借”东风,一把大火化曹军战舰为灰烬。这次战役( )
    A .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B . 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 C . 动摇了东汉统治的基础 D . 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 13. (2023·广东模拟) 东晋和南朝的商品交易场所,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的正规“市”之外,还有“草市”“军市”“夷市”“互市”等各类交易场所,星罗棋布,分布广泛。这说明当时(    )
    A . 丝路贸易兴盛 B .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C . 航海技术进步 D . 南方商品经济兴盛
  •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穿宽大飘逸的汉族服饰成为一种时尚;蒸馍、烙饼原为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南北朝时汉族已经普遍食用。对上述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 民族交融影响生活方式 B .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C . 移风易俗促进民族交往 D . 社会变革推动文化发展
  • 15. 大明历,也称“甲子元历”。在历法中,首次引入了“岁差”的概念,从而使得历法更加精确,《大明历》的回归年长度是365.24281481日,与现代测得回归年长度仅差万分之六日左右,也就是说一年只差50多秒。该历法的创始人是(    )

    A . 贾思勰 B . 祖冲之 C . 徐光启 D . 宋应星
  • 16. 长城和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统一国家综合国力水平代表的两大世界级伟大工程,迄今为止仍然以其蜿蜒深邃、龙腾虎跃的“人”字形象,镶嵌在华夏大地上,堪称中华古代文明的双子星座。这两项伟大工程的修建( )
    A . 加强了南北之间的经济联系 B . 防止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 C . 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传播交流 D . 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 17. 从下列表格可知,出现治世局面的共同原因是( )                                                                                                                 

    皇帝

    措施

    治世局面

    唐太宗

    在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推行一系列革新措施

    贞观之治

    唐玄宗

    对吏治、军事、税收、文教等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

    开元盛世

    A . 社会环境的稳定 B . 贤臣能将的辅助 C . 社会经济的发展 D . 与时俱进的政策
  • 18. 唐朝时期,诗人王建描写当时扬州是“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这首诗见证的是( )
    A . 繁荣的城市经济 B . 开放的盛唐气象 C . 密切的对外交往 D . 和睦的民族关系
  • 19. 唐代以前由于儒家礼仪的影响,女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即使出行也要包裹得很严密。但在唐朝,女性也可以与男性一样素面骑马、出游。而女性的服饰也由高领变为短袖,领口也开得很低,甚至唐代女子还可以做男装打扮。这反映了唐朝( )
    A . 儒家礼仪的废止 B . 社会风气的开放 C . 政治环境的宽松 D . 生活风俗多元化
  • 20. 抓周之俗,由来已久。《颜氏家训·风操》记载:“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一周岁),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而唐宋之后,新生儿抓到纸笔,则最为满意。它反映了( )
    A . 平民百姓生活丰富多彩 B . 古代迷信思想深入民间 C . 纸的发明促进教育发展 D . 科举使民间读书风气盛行
  • 21. 在绘制关于唐朝历史的主题手抄报时,某同学选择了右面方框中的素材。据此可知,该手抄报反映的主题是( )
    A . 盛唐的民族交融 B . 盛唐的经济繁荣 C . 盛唐的艺术文学 D . 盛唐的中外交往
  • 22. 考古发掘还原了唐朝西市最初的样子:西市内有四条街道,以“井”字形排列,各街两侧均设有水沟,在水沟的外侧还发现有人行道。西市的规划体现了( )
    A . 分区管理的理念 B .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C . 皇权至上的思想 D . 市场管理严谨有度
  • 23.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赴甘肃考察调研,首站来到敦煌的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作为艺术的宝库,不同时代的艺术风尚在这里汇集成斑斓景观。敦煌壁画是我国古代宝贵的艺术遗产,下面三幅敦煌壁画反映了该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 )

       

    宣传善行悲苦的魏晋壁画 幸福祥和隋唐壁画 世俗场景渗入佛界宋朝壁画

    A . 佛教思想的中国化 B . 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 . 市民生活的世俗化 D . 中外艺术的交融性
  • 24. 宋朝时期,饱受人文教育而有志于仕途的士大夫阶层重新崛起,中国的政治舞台开始向重建士大夫政治传统这一方向演变。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选官制度的变化 B . 教育文化事业的繁荣 C . 市民阶层的壮大 D . 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特点
  • 25. 观察表格,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朝代

    特点

    事例

    兼采(声)誉(名)望,不专辞章

    在歧王的推荐下,大诗人王维向玉真公主行卷(献出自己的作品),后者将王维推荐给了主考官,并让其成为状元

    糊名考校,一决文字

    唐宋八大家的曾巩是欧阳修的学生,文采出众,却屡试不第

    A . 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 . 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 . 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 . 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 26. 与巨额的军事开支相比,北宋与辽边界的榷场贸易不仅让北宋赚回了比岁币更多的钱,而且还通过茶马互市贸易在经济上开始制衡辽,据此可知北宋借助榷场( )
    A . 抓住了巩固政权契机 B . 扩大了民族间商贸往来 C . 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 D . 提升了北宋的军事实力
  • 27. 两宋时期的经济作物获得发展,无论是经济作物的品种还是产量都得到增加,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手工业原料和商品。这一发展说明两宋时期促进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
    A . 重文轻武政策的确定 B . 宋辽之间的经济交流 C . 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 D . 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
  • 28. 千年窑火不熄,这座北宋时兴起,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瓷都的城市本身就如同一件需要仔细品味的古老瓷器,必须从其千年积淀的历史与文化中,才能真正探寻到“复兴密码”。这座千年古城是( )
    A . 南京 B . 开封 C . 杭州 D . 景德镇
  • 29. 苏辙《记岁首乡俗寄子瞻二首·蚕市》中的“倾囷(谷仓)计口卖余粟,买箔还家待种生。不惟箱篚(容器)供妇女,亦有鉏镈(耕作)资男耕。”生动描绘了人们在蚕市上出售余粮,购买养蚕工具,添置家具,为再生产做好准备的情景。这反映出宋代( )
    A .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思想控制的加强 C . 科学技术的进步 D . 交通工具的变化
  • 30. 结合所学知识,对图所示内容进行解读,正确的是(    )

    A . 人口数量整体变化不大 B . 自然条件催生人口迁移 C . 北方经济重心地位稳固 D . 人口增长助力南方发展
  • 31. 元朝初期,君主多热衷于大规模“春猎秋弥”活动。1312年,元仁宗颁旨“今年田禾多不收,百姓饥困,朕不飞放(纵鹰隼捕猎)”,此后行猎的规模和频率逐渐减少。这一变化反映了元朝( )
    A . 统治者受农耕文明影响加深 B . 继续游牧渔猎的生活方式 C . 确立了以农立国的治国策略 D . 遭遇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
  • 32. 宋代画院如同学校,设立佛道、人物、山水等科目,分门类培养人才,画院考试常以古诗句为题,如“踏花归去马蹄香乱山藏古寺*竹锁桥边卖酒家”“蝴蝶梦中家万里”等。这说明,宋代画院试题( )
    A . 强调画作形似神韵的统一 B . 倡导绘画应表达深邃的意境 C . 注重提高画家的文化修养 D . 关注对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 33. 《梦粱录江海船舰》记载:“舶商之船,自入海门,便是海洋……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据所学知识判断该书最早可能成书于( )
    A . 战国 B . 汉代 C . 唐代 D . 宋代
  • 34. 明清时期文书避讳制度进一步加强,朱元璋特别避讳“天下有道,望拜青门”等词句,认为影射自己曾经当过和尚;康熙帝名玄烨,在文书中必须避讳,因而将玄武门改为了神武门。此现象的实质是( )
    A .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B . 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C . 限制民间文学的发展 D .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 35. “这种文体,跟代数学上的方程式一样,用不着独立思考——事实上是严厉地禁止独立思考,只要能把圣人系统的言语恰当地带入这种格式中,便是一篇最好的文章。”这里叙述的是( )
    A . 殿阁大学士的职权 B . 八股文的特点 C . 八股文的影响 D . 一篇好的八股文是选官的唯一标准
  • 36. 郑和航海档案有如下歌谣:“迎云对风行,风雨转时辰;日没黑云接,风雨不可说。云布满山低,连霄雨乱飞;云从龙门起,飓风连急雨。”这反映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是(    )
    A . 明朝国力强盛 B . 皇帝大力支持 C . 指南针的使用 D . 掌握气象规律
  • 37. 乾隆皇帝曰:“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能有荣辱人、能生死人者。”帮助乾隆“大权从无旁落”的机构是( )
    A . 内阁 B . 中书省 C . 南书房 D . 军机处
  • 38. 右图所示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A .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 . 人口快速增长 C . 高产作物普遍种植 D . 东南沿海倭患猖獗
  • 39. 乾隆帝认为“民俗易嚣,洋商杂处,必致滋事”,所以一再严申“华夷之别甚严”,也“从不许外籍人等稍有越境掺杂”。因此,清朝(    )
    A .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 . 大兴文字狱 C . 实行八股取士 D . 设立军机处
  • 40. 下图为《天工开物》中《陶埏》(陶瓷)制作流程。据图可知,《天工开物》(    )
    A . 主要表现绘画艺术 B . 全面总结农业生产 C . 内容非常丰富多彩 D . 直观描绘生产过程
二、综合题(3小题,共40分)
  • 4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统一中国的伟业是由幼年登基的秦王嬴政完成的……他建立万世帝国的梦想彻底破灭了。不过他创建的帝国制度却保存了下来并延续了2000多年,从而成为世界历史上保持时间最长的政治制度。

    ——摘编自(美)费正清《费正清中国史》

    材料二:公元127年,刘彻颁布诏书:“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承袭封国的部分土地外”,其余土地由皇帝以“推恩”之名,赐给庶子以为侯国。王国于是一再缩小,也没有政治特权。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的《中国文明史》

    材料三:康乾盛世创造了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空前高峰,建立起一个版图空前广大而且稳定的大一统帝国,但不幸的是,它与当时世界最先进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康乾盛世是中国传统帝制的最后一抹斜阳,最后一首挽歌,虽然辉煌,只是已经走到尽头。

    ——摘编自侯杨方《盛世启示录》

    1. (1) 据材料和结合所学,指出秦王嬴政所创的政治制度。
    2. (2) 据材料指出汉武帝政治上推行的措施和它的作用。
    3. (3)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康乾盛世…在中国政治上达到“空前高峰”?
    4. (4)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保存并延续了2000多年“帝国制度”的作用。
  • 42. 某校七年级(3)班同学以“专制政权的巩固”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盛唐的奠基】

    材料一  唐太宗在位初期,一直表现出对民众的同情和对朝臣意见的尊重。……在群臣面前采取谦恭下士的态度,尽力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坦率的批评。……太宗即位初年所自觉遵奉的另一个儒家美德就是节俭。他严格地削减了大型公共工程,以减轻民众的劳役负担和赋税。

    ——摘编自《剑桥中国史》

    【宋朝的“祖宗之法”】

    材料二 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使其能很快铲除军阀割据势力,消除分裂的隐患,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发展……然而,重文轻武政策……使得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因此,宋代在与外国的交往中处于不利的位置。

    【明清的制度革新】

    材料三

     

    图A:元朝行政制度示意图 图B:明朝行政制度示意图

    材料四 清代……设军机处,军机处无权向各部及各督抚直接发布命令……用人大权,则全出帝王旨意。

    ——摘编自侯杨方《盛世启示录》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方略。该治国方略促使了哪一治世局面的产生?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朝对行政制度进行的革新的措施。
    4. (4)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的设立产生的影响。
  • 43. 从隋唐的繁荣与开放,到宋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这一历史时期,在许许多多的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制度篇】

    材料一: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朔为田舍郎,幕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经济篇】

    材料二:上(宋高宗)谕大臣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时期谚语

    【民族篇】

    材料三:北宋初年,宋辽互有征战,这一盟约签订后,宋辽维持了百年之久的和平…由于双方关系恶化,宋朝封闭了榷场,西夏人迫切需要茶、布匹等物资无法获得,要求停战求和、与宋重开互市的愿望日益强烈。

    【科技、文化篇】

    材料四: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中写道:“从3世纪到13世纪,中国一直处于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地位,明清以后逐渐落后了。”

    材料五:“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奏出了唐宋元明清时代的最强音,并且超越了它们本身的意义,成为各自时代的一种艺术符号,形成了中国文化内在的规律性,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内在美。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2. (2) 材料二:体现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产生该变化的原因?
    3. (3) 材料三中的这一盟约”是指什么?该材料反映了宋朝民族关系有何特点?
    4. (4) 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写出宋元时期让“西方望尘莫及“的重要科技成就。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明清时期的小说中,被视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的是哪一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