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青海省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更新时间:2023-07-25 浏览次数:61 类型:中考真卷
一、积累与运用(33分)
  • 1. 学校举行以“大美青海·多彩高原”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墨香青海”书法比赛

    1. (1) 请将本次活动的主题“墨香青海”四个字正确、规范、工整地书写到下面的田字格内。

    2. (2) 下面是本次书法比赛的开场白选段,请按要求完成任务。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大精深。楷书横平竖直、笔力遒;隶书蚕头燕尾、一波三折;行书刚健秀美,飘逸端庄。

      填入文中横线处汉字书写正确的一项( )

      A.搏    B.博

      加点字“劲”在文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jìng    B.jìn

  • 2. 以下是学生会小华拟写的现场书法比赛通知,请按要求完成任务。

    通知

    各位同学:

           ①为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激发中学生热爱家乡,③校学生会决定于6月28日14:30在致远楼一楼大厅举办“墨香青海”现场书法比赛活动。④请各班推选一位代表按时参加比赛。

    致远中学学生会

    2023年6月5 日

    下面是同学们关于这则通知内容的修改讨论,你认为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①句中的“传承”应改为“继承”。 B . 第②句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的情感”。 C . 第④句“推选”改为“选取”。 D . 这则通知没有语言表达的错误。
  • 3.  活动二:“红色青海”研学活动

    阅读小华同学对“海晏精神”的解说词,按要求完成任务。

    海晏是“两弹一星”精神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上世纪60年代,无数先烈隐姓埋名来到这里,只为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罗布泊上空的那惊天一爆。现如今,原子城纪念馆、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地下指挥中心、二分厂、爆轰试验场等红色旅游景点,提醒后人牢记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勿忘那些鞠躬尽瘁的先烈,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不忘初心,奋勇前行。

    班级准备为“红色青海”主题研学活动挑选标语,请你选出更合适的一条。( )

    A悟海晏精神·惜今日美好    B走和谐之路·创海晏名片

  • 4. 赤胆忠心凝聚而成的一腔热忱,形成了青海红色文化的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研学活动中,为了加深对“家国情怀”内涵的深刻理解,小华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制作了一张古诗文积累卡,请你帮他把空缺的古诗文原句书写在横线上。                                                                                                                                                                                             

    家国情怀古诗文积累卡

    “家国情怀”的内涵

    诗句梳理

    歌咏祖国的锦绣河山

    家国情怀是“造化钟神秀,①”(杜甫《望岳》)的神奇秀美;是“大漠孤烟直,②”(王维《使至塞上》)的雄浑壮丽;是“③,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的雄伟壮阔。

    表达个人的赤胆忠心

    家国情怀是“先天下之忧而忧,④”(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政治理想;是“⑤?⑥”(文天祥《过零丁洋》)的直抒胸臆,表达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

    抒发无私奉献、忧国忧民的情怀

    家国情怀是“⑦,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的奉献精神;是“感时花溅泪,⑧”(杜甫《春望》)的感伤。

    抒写为国御敌、建功立业的壮志

    家国情怀是“了却君王天下事,⑨”(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爱国激情;是“⑩,西北望,⑪”(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爱国热情。

    流露至死不渝的爱国深情

    家国情怀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⑫”(艾青《我爱这土地》)的无限深情。

  • 5. 忠于梦想、为深爱的事业奋斗终生不仅是对“海晏精神”的概括,更是实现人生价值最直接的体现。在你阅读过的名著中也有很多人物拥有类似的精神,请选出让你感触最深的一位人物进行分析。

    提示:毛泽东、唐僧师徒、保尔、简·爱……

  • 6.  活动三:“绿色青海·低碳生活”主题班会

    班级举办了“绿色青海·低碳生活”主题班会,以下是小华选取的徒步旅游话题材料,请你阅读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在西宁周边,乡村游、民俗游、休闲游、生态游等丰富的旅游路线,让青海旅游从大景区到小乡村不断延伸。西宁市湟中区拦隆口镇的“慕容古镇”里,400多年历史的酿酒坊美酒飘香,一块块梯田充满希望,一座座老宅古色古香。

    【材料二】龙羊峡生态旅游度假景区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龙羊峡镇,景区面积600余平方公里,龙羊峡长40公里,黄河穿越其间,河谷宽9公里,河谷两岸岩石为沉积岩,谷内沟壑纵横、奇峰险石,形成了“奇、幽、深、异、险、密”的景观特点。

    【材料三】红军沟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亚尔堂乡东部,即子木达沟,红军长征经过班玛县时多次来往于此沟,群众改子木达沟为红军沟,以示纪念。现已是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班玛县是红军长征唯一经过青海的地方,红军沟内有红军亭、红军桥、红军泉、红军哨所、红军写下的标语、红军墓等红色遗址遗迹。

    1. (1) 小华根据材料一,完成了“徒步旅游”景点推荐卡的部分内容,请你根据材料二、三将推荐卡补充完整。

      “徒步旅游”景点推荐卡

                                                                                                                                                        

      地点

      推荐景点

      推荐理由

      西宁市湟中区

      慕容古镇

      徒步慕容古镇,品尝飘香美酒,观赏层层梯田和古色古香老宅,一定让您流连忘返。

      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

      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

    2. (2) 右图是同学们对低碳生活方式了解程度的调查结果,请仔细观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信息。

    3. (3) 班级有很多同学经常忘记随手关灯和关水龙头,如果请你劝导他们节能环保、低碳生活,你该如何劝导?
二、理解与品味(14分)
  • 7. 班级举办“畅游诗文”活动,请你参与。                                               

    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⑥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选自《论语》)

    1. (1) 明语气:以下语句该用什么语气读呢?请你帮小华选择其中的一句,帮他解决朗读的困惑。

      朗诵的语气:激扬    悲伤    恳切    感叹    劝勉

      ①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②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2) 析字义:请根据示例,参考表格中出示的字的释义,给句中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并将序号填写到横线上。                                                                                                                                                                                   

      文言词句

      字典中的释义列举

      恰当的解释

      示例:往事耳

      ①朝见

      ②了解

      选择

      昼夜

      ①停

      ②房屋

      选择

      士别三

      ①太阳

      ②天

      选择

      而知新

      ①学过的知识

      ②所以

      选择

    3. (3) 赏文本:为了更好地读懂文本,明确作品内涵,同学们展开了讨论,请你结合以上诗文,将下列对话补充完整。

    4. (4) 谈感悟:请你选取三则文本中的任意一则内容,结合自身感悟,谈谈正确的学习态度。
三、鉴赏与思辨(共23分)
  • 8.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各题。

    ①起风了,风像从远方的战场上凯旋而归的将士,身披锦旗,在田野里驻足。风吹树响,草动麦黄,蝉鸣鸟唱。风放开喉咙,仿佛憋不住藏在心中许久的暗语,声音穿过麦浪,穿过林梢,穿过故乡,穿过远处的山岗。

    ②似乎一夜之间,麦子熟了,他们领会了风的暗喻,而这暗喻一经破解,仿佛一场酣畅淋漓的梦,墨绿的麦田便被风染成了金色的舞台。

    ③母亲握着镰刀,走进这舞台中央。几十年来,她始终以躬耕的姿势,谦卑地俯向大地,低着头站在农业中心。麦浪在风中起起伏伏,金黄的曲线波动着,随着母亲有节奏地挥镰,向远处延伸。一串一串的汗,大颗大颗从母亲头上落下,砸进麦田。

    干涸的麦地,张开干裂的嘴唇,贪婪地吮吸母亲头上的汗。我相信,那里面有许多许多咸咸淡淡的盐粒,我也相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以劳作的姿势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的母亲,她脊背上渗出的盐渍,肯定能发出钻石的光芒,粮食的光芒,劳动的光芒。蓝天无语,白云有情,她们注目着苍穹下,一个农村妇女舵手一样驾驭着一把镰刀,驶向麦田深处。

    ⑤金黄的麦子,古铜一样的质地,沉甸甸,浑厚、结实。母亲把麦捆抱在怀中,这曾经哺育在襁褓中的孩子,今天,已经成熟了。或许沉甸甸的麦穗贪婪母亲肩头的那番温柔,它们伏在母亲的肩膀上,麦芒如竖琴,被母亲结茧的手指拨弄着,发出清脆的声音,干涩却又铿锵有力。母亲不懂音乐,她柔软的心,只懂蛙鸣、鸟叫、狗吠、牛哗、马嘶、猪嚎、羊咩。

    ⑥这凡俗的声音,没有金色大厅里那昂贵器乐奏出的优美旋律,也没有指挥家引领通晓乐律的演奏家集体抒情的高雅。而就是这些悦耳的声音,围着母亲,几番晨昏几番风雨,在岁月的轮回中,传颂了大半生。母亲老了,这些声音也一天天老了。

    ⑦只有庄稼拔节的声音、豌豆花爆裂的声音、麦子在烈日的揉搓下脱壳而出的声音,牲畜生产幼小生灵的声音是年轻的,新鲜的。就是这些声音,像一把糖果撒进她渐渐苍老的心窝里,撒进她渐渐矮下去的身影里,让母亲没有多少杂念的心安稳、熨帖、欣慰。

    母亲的脊背如一把张满的弓,汗珠如箭矢,一箭一箭射落夕阳。在农业的方圆里,从清晨到黄昏,她不怨不艾,背着晨曦,挥别晚霞,心里始终装着一个粮仓。这些汗,或者这些盐粒,一滴一点腌着农业部落里的家常春秋。春去,麦穗花开;秋来,麦香芬芳,飘过田野,飘进母亲澄明清净的心田。

    ⑨晚风吹来,母亲累了,坐在田堙上,我看到她脊背上的汗渍在汗衫上绘出一团团云烟,白色的汗渍、麦杆的黑枯叶、黄色的泥土,把她的汗衫染成一副水墨画。夕阳的余晖洒在静坐的母亲身上,时光静谧,我感觉母亲如佛,淡定、超然。一股说不出的气场让我不敢言语。

    ⑩我坐在母亲的背后,看着晚风吹着她稀疏的头发,晚霞绚丽如云锦,母亲的头发像镀了金,又像撒了一层霜。我突然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⑪母亲说,回家吧,我们揉一把麦子带回家。几株干了的麦穗被母亲摁断后,放在掌心里轻轻揉了几下,片刻摊开手掌,吹了一口气,金色的麦壳,纷纷扬扬,像金箔像飞鸟。顿时,夕阳下,一只只金色的鸟,在麦田里飞翔。

    ⑫农业是母亲一生的坐标。儿女、庄稼、蔬菜、牲畜是分布在这个坐标不同座落的标点。沿着这个坐标,清晨她从庄廓出发,把我们带向麦田,认识农业这部古老典籍和生命坐标所蕴含的甘苦。经过三十多个春秋,我才明白,怎样的姿势才能抵达幸福深处。这一切是,站在麦田中央的母亲以弯腰拔苗到午后的姿势、信念教会我的人生箴言。

    ⑬而今,我就像一粒脱壳的麦粒,乘着一股从远方来的风,远离故乡,远离母亲,远离田野,落在他乡的土地上,寻找一方供灵魂自由栖息的土壤。现在,我也在城里种田,不过我的田在流淌着唐诗宋词的方格纸上,我的汗滴在城市流水线生产出来的键盘上。

    摊开一张白纸,我就拥有一大片故乡的雪;淌下一滴蓝墨水,我就拥有故乡的一方湛蓝天空;轻叩一个键钮,我就发掘出一眼故乡河流边上清澈的沙泉。蓝墨水滴在白纸上,我就看到母亲的蓝头巾渐渐隐没在麦浪深处。文字闪耀在电脑屏幕上,我更感受到了母亲握镰挥向麦杆的力量。

    ⑮很多个夜晚,当我在方格纸上、键盘上画出一个圆满的句号,我默念着站在麦田中央的母亲,戴着草帽,挥臂拭汗的情景。

    ⑯哦,亲爱的母亲,你赐予我们一方麦田。你说过“春种一粒种,秋收万把粟”。在春天里,我们总要种下些什么,不然,当秋风吹来,检验我们走过的岁月时,我们站在麦田角落,画不出一个圆满的句号。

    (作者:马国福,有删改)

    1. (1) 请给本文拟一个标题:
    2. (2) 做批注是非常好的读书方法。请你从第④、第⑧、第⑭段划波浪线的句子中选择一句,自选角度进行批注。

      示例:第⑤段划线的句子,作者将麦捆比喻为襁褓中的孩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麦子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成熟丰收的情景。

    3. (3) 结合选文具体内容,谈一谈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4. (4) 习近平总书记说“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结合文本及自身体会,谈谈对“春种—粒种,秋收万把粟”内涵的理解。
  • 9.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各题。

    湟源排灯

    刘大伟

    ①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湟源排灯起源于清代中期。据传当初街市商家为了在夜间招揽顾客,纷纷制作商号广告牌灯箱,箱内点燃蜡烛,挂在商号大门上,后来,逐渐发展成图案丰富、形式多样的广告排灯,后来演化为排灯。这种排灯首见于道光九年(1829年),当年的元宵节展出了大量过街排灯。光绪后期,古城内的京津洋行从苏杭购回纱灯、宫灯、彩灯,悬挂在洋行里外,为湟源排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②到民国初年时,湟源排灯的发展步入鼎盛时期。那时候的元宵之夜,丹噶尔古城内灯笼高悬,彩布蓬街,每隔十米就有一架排灯。所有的排灯被点亮时,整条街道流光溢彩,宛如白昼。好看的排灯从古城西门(拱海门)到东门(迎春门),一路蜿蜒,犹如长龙,一直延伸到万安街、张家泵铺;还有一路排灯直下丰盛街,及至火祖阁。人们拖儿带女,一路赏灯,间或聆听街头的吹拉弹唱,或购买一些生活用品……

    ③在那个年代,四方商旅齐聚丹噶尔古城,用精湛的排灯艺术,表达着生活的内容。对于本土民众而言,排灯是灿烂的生活一角,而对于那些常年旅居高原的客商而言,排灯也许就是他们的乡愁。

    ④那么,这种交织着生活与乡愁的民间艺术是如何呈现的呢?据民间艺人讲述,很久以前的排灯大都由长2尺、宽1.5尺的方格纱窗组成,大都五格两面,共十格,长约一丈,画面绚丽多彩,栩栩如生。现在的排灯制作工序,首先是用上好木料制成框架,并将传统的花草人物等图案精心雕刻于框架上。框架制成后,上面蒙纱,并根据不同架形,绘制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风土人情和名人逸事等画面。最后的步骤是内置蜡烛,进行艺术的排列和组装,使单个排灯具有整体的艺术效果和主体思想。

    ⑤作为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和百姓非常重视这份代代相传的民间艺术。自2004年始,湟源县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购置设备,搜集资料,完善档案,并组织专家学者、民间艺人和能工巧匠,采用电、光、声等现代先进技术和新型材料,对传统排灯进行艺术的论证与革新。特别是在形式上把原先的悬挂式灯箱调整为落地式灯箱,并增加了立柜式、屏风式、中堂式、影壁式和扇形、椭圆形、梅花形等形式;艺术门类上除绘画外又增加了堆绣、刺绣、皮影、剪纸等内容,在保留了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更具观赏性、研究性和收藏性。同时,他们还培养出了一大批排灯传承人和新一代民间艺人,树立品牌意识,积极申报国家专利和注册商标,使湟源排灯走上了市场化的经营之路。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湟源排灯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湟源民间艺人杨增贵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选自《凝眸青海道》有删改)

    1. (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2. (2) 请根据第④段内容,将下面关于排灯的制作工艺流程图补充完整。

    3. (3) 请你结合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很久以前的排灯大都由长2尺、宽1.5尺的方格纱窗组成,大都五格两面,共十格,长约一丈,画面绚丽多彩,栩栩如生。

    4. (4) 请根据第⑤段内容,概括归纳为了保护传承湟源排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四、表达与交流(共50分)
  • 10.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生活中,榜样给予我力量;阅读中,书籍给予我力量;成长中,亲情给予我力量;困境中,微笑给予我力量……

    请以“给予我力量”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二: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

    ——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给你什么启示?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情感真实,语言通顺;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