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五四制)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

更新时间:2023-07-24 浏览次数:13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29分)
  • 1.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jiān默     怒不可è   霎时 级而上

  • 2. 默写。
    1. (1) 挥手自兹去,。(李白《送友人》)
    2. (2) ,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 (3)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4. (4) 缺月挂疏桐,(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5. (5) 存者且偷生,。(杜甫《石壕吏》)
    6. (6) ,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
    7. (7) 改革开放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当年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心愿已经成为现实。
    8. (8) 《卖炭翁》中最能体现卖炭翁矛盾心理的句子“。”
  •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 贫困学生是否吃得好,是脱贫的头等大事之一。 B .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解决、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 C . 随着考试的临近,使大多数学生都渴望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知识。 D . 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有力地证明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追求快乐本没有错,当求过了界,成了贪婪,一切的烦恼痛苦就会接踵而至 B . 清晨,爸爸将院子里几株行将就木的桃树全部砍倒了。 C . 良好的制度可使公司经营健全,不会因为董事会改组就分崩离析 D . 他利用公司的名义到处招摇撞骗 , 致使公司信誉蒙受巨大损失。
  • 5.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B . 游记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学体裁,它的内容非常广泛,写法比较自由,既能增长读者的知识,也能给他们带来美的享受。我们本学期学过的《登勃朗峰》,就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写的一篇游记。 C . 演讲词是演讲的内容,体现了演讲的主题、思路和语言技巧,演讲词要有为而作,不要空谈泛论。例如《最后一次演讲》就是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面对特务分子捣乱,拍案而起,发表的即兴演讲。 D . 歌行,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乐府诗一类。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诗人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内心才有了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 6.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有看课外书的习惯,这个习惯的养成源于少平去润生家,发现了一本润生娘夹鞋样的厚书,书的名字叫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B . 田润叶和李向前青梅竹马,婚姻幸福。李向前车祸致残后意志消沉,是田润叶用自己的行动去怜爱、支持、帮助李向前走出困境。 C . “脑袋滚圆,额头方方,凸出,布满皱纹,头发呈黑色……又小又忧伤但很有敏锐的眼睛,颜色深褐,但有点蓝褐和黄褐的斑点,色彩常常变化。"这是《名人传》里对米开朗琪罗的外貌描写。 D . 《名人传》非常好的印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止的战斗。
  • 7. 名著阅读
    1. (1) 本学期你阅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下图概括了保尔的成长历程,请你根据小说内容在横线上填入相应的情节。

    2. (2) “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爱你对峙过绝望不肯哭一场,爱你破烂的衣裳,却敢堵命运的枪……”一首《孤勇者》火爆出圈,歌词作者唐恬与癌症抗争数年,谈起创作缘由,她说:“相比起身披战甲的闪光之人,我更想写在泥泞中奋力前行的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是“孤勇者”吗?结合小说中的具体情节谈谈你的理由。
二、阅读(36分)
  • 8. 诗歌阅读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遍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注释】①公元971年秋,李煜派弟弟李从善去宋朝进贡,被扣留在汴京。公元974年,李煜请求宋太祖让从善回国,未获允许。李煜非常想念他,常常痛哭。②陶:台阶。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开篇点题,直抒胸臆、毫无遮拦地道出心中之情。 B . “乱”,是说落梅之多,又指词人心中思绪之乱。 C . “拂了一身还满”中的“拂”透出词人对情感的克制,“还满”又道出克制不住的无奈。 D . 此诗是一首送别诗,写出了词人与弟弟离别时的依依不含之情。
    2. (2) 这首词的第二、三句话,通过等意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之情。
  • 9. 解释加点的字

    讲信睦(    )       秋天漠漠昏黑(    )

  • 10. 阅读语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龙说

    韩愈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上,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注释】:《龙说》是同《马说》同一时期的作品。

    1. (1) 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然 龙 弗 得 云 无 以 神 其 灵 矣

    2.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弗灵于龙也       其所自为也

    3. (3)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 所凭依     真不知马也 B . 云从矣        马千里者也 C . 然龙乘气     马也 D . 龙之所能使灵也       此人—一具言所闻
    4. (4) 本文与《马说》都运用了的写法,文中的云比喻,龙比喻,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关系。
  • 11. 现代文阅读Ⅰ

    在错误中学习

    黄永武

    ①现代西方教育中有“尝试错误”的理论,认为学习就是要不怕错误去尝试,才有机会成功,于是有“自古成功在尝试”的说法。其实在五百年前,明朝人沈君烈就提出“终日学终日误,终日误终日学”的观点。可见,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②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失败,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错误中学习。每当他有所主张,左右总是连声称“善”,饮佩拜伏。一直到死他还错误地认为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平时在百战百胜中,他愈来愈自负,大难临头了,还在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自己很难从自负的巅峰走下来,放不下身段,弄到无颜回江东去,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③反观刘邦的成功,得益于在错误处注意学习。有人当面指责他不应该一面洗脚一面和长者说话;有人暗暗踩他一脚,告诉他不该在韩信求封齐王的使者面前发脾气;有人在他迷恋各国佳丽时诚恳告诉他赶快迁都回关中去……他都会在错误中幡然改图,每次是在错误中学到很多,所以沈君烈说刘邦显不读书,一生学问全在错误中得力。

    ④由此也想起《替虚》上的一句名言:“吸羽日胜而亡,高祖日败而王。”日胜反而灭亡,就是缺少学习改进的机会,自始至终就是一套僵化的战略。日败反而称王,就是在失败之中善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⑤“在错误中学习”当然不限于政治人物,古语早有“学书纸费,学医人费”的说法。不费纸,学不好写字;不费人,学不好医术,一位成名的书法家,送你一幅宇,在背后不知他撕毁了多少张纸,才成就这一幅字。更不要去细数他当年学习过程中墨池皆黑、废纸成堆的境况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大夫,必然诊治得多、观察得多,也累积了许多误诊的教训。不费纸学不好字,不费人也学不好医术。所有的“巧术”都是从“笨功夫”来的,古谚说“巧者不过习者之门”,任何巧妙的境地,只要不怕反复的错误练习,便能达到。古谚又说:“习伏众神”,不断从错误中学习,便能征履一切神巧。

    ⑧“连日淘沙定有金”,成功的金砖就是从淘洗错误的沙砾中诞生的。有志者,不但不应为错误、失败而气馁,反而该以失败为师,在错误中汲取教训,从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1. (1) 本文论证思路清晰,首先通过②③两段的事例对比,明确在错误中学习的重要意义,进而又在第⑤段进一步阐述各行各业都应从错误中学习道理,从而更有力地论证了本文的论点:
    2. (2) 下列诗句与本文阐述的观点相近的一项是(    )。
      A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 . 知耻后勇幡然悟,一改往昔立志新。 D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12. 现代文阅读Ⅱ

    中国刺绣,针尖上的千年国粹

    ①小小的一根针,传承着历史,联结着古今。刺绣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闻名遐迩的古代丝绸之路上,刺绣和蚕丝不仅是珍贵的货物,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是除了瓷器之外中华文明的又一张名片。

    ②我国刺绣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举世闻名。据《尚书》记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西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绩共职”的记载。西周的染织刺绣已有专门的分工,文献记载了素衣未绣、流畅的刺绣线条等情况。

    ③战国是我国刺绣史上第一个极盛时期,刺绣的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是丝绸之路上对外运输的重要商品之一。

    ④汉代,刺绣开始展露艺术之美。因为经济繁荣,百业兴盛,丝织造业尤为发达,手工刺绣制作也迈向专业化,技艺突飞猛进。汉代王充所著的《论衡》中记有“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足以说明当时刺绣技艺和生产的普及。最具代表性的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刺绣残片,它们虽在地下埋藏了几千年,但出土时仍然精美绝伦,配色、针工都运用得恰到好处。

    ⑤到了唐朝,刺绣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各种针法基本均已出现。此时的刺绣一般用作服饰用品的装饰,做工精巧,色彩华美,在唐代的文献和诗文中都有所反映。

    ⑥宋代是手工刺绣发达路至高峰的时期,特别是在开创纯审美的西绣方面,更堪称绝后。宋代改良了工具和材料,使用精制钢针和发细丝线,针法极细密,色彩运用淡稚、素净。南宋时,针法已达十五六种之多。

    ⑦中国刺绣有锁绣、彩绣、平绣、雕绣、包梗绣、贴布绣、绚带绣、鱼骨绣、挑花绣、钉线绣等很多种绣法。光是看到这些绣法,我们就知道一个刺绣图案的完成有多难了。⑧中国的刺绣技艺精湛、鬼斧神工,不仅有针法之分,也有地域之别。我国各地均有刺绣的痕迹,不仅有湘绣、苏绣、粤绣、蜀绣、京绣、秦绣、鲁绣、晋绣、汴绣、眼绣、杭绣绣、汉绣、岡绣等地方名绣,少数民族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绣,可谓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大名绣”,即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

    ⑨700多年前,马可·波罗来到杭州,琳琅满目的中国工艺品使他目眩神迷。中国刺绣也随商船漂洋过海,风靡了西方上流社会,成了享誉世界的中式奢侈品!至此,中国刺绣的传统手艺在全世界得以融合与发展。然而,中国刺绣这一心手合一的传世绝技,其高超技艺、时间厚度、文化深度、人情温度,都使之成为他国无法超越的经典。

    ⑩雅艳相宜,典雅奢华。如今,刺绣这项精美绝伦的工艺还被呈现在各大秀场之中,成为时尚界的宠儿,更是国际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中国刺绣已经不再是记忆中那样简单,更是一种艺术和时尚。

    ⑪中国刺绣凭借它独有的魅力,穿越沙漠、远渡重洋,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1. (1) 本文从刺绣的历史与发展、、刺绣走向世界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刺绣。
    2.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是一篇介绍中国刺绣的事理说明文,采用“总一分总”的结构,展现刺绣的魅力。 B .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中国制绣艺术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特点。 C . 第①段加点字“之一”表示其中的一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D . 第④段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实地介绍了汉代料绣所展露出的艺术之美。
    3. (3) 阅读全文,判断下面这则例子放在哪一段结尾最恰当,并说说你的理由

      如李白诗“翡军黄金缕,锈成歌舞浓”、白居易诗“红楼富家女,金楼绣罗稿”等,都是对刺绣的咏颂。

  • 13. 现代文阅读Ⅲ

    泰山——人向天的倾诉

    ①我曾游黄山,却未写一字,其云蒸霞蔚之态,叫我后悔自己不是一名画家。今我游泰山,又遇到这种窘态。其遍布石树间的秦汉遗迹,叫我后悔没有专攻历史。呜呼,真正的名山自有其灵,白有其魂,怎么用文字描述呢?

    ②我是乘着缆车直上南天门的。天门虎踞两山之间,扼守深谷之上,石砌的城楼横空出世,门洞下十八盘的石阶曲折明天直下沟底。门楼上有一副石刻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我倚门回望人间,已是云海茫茫,不见尘寰。

    ③渐走渐高,泰山已用她巨人的肩膀将我们托在凌霄之中。我登上山顶的舍身崖,凭栏望去,远处凄速朦胧,不知何方世界。近处对面的山或陡立如墙,伟岸英雄;或奇峰突起,逸俊超拔。四周怪石或横出山腰,光探下云海。或中裂一线。或聚成一簇。风呼呼吹过,衣不能拔,人几不可立。云急急扑来,一头撞在山腰上就立即被推回山谷,被吸进石缝。这狂啸着、似乎要淹没世界的云涛雾海,一到岱石前,就偃旗息鼓,落荒而去。此时此景叫我感到泰山就是天地间的支柱。再回头看那些象征坚强生命的劲松,它们掌附于石缝间不过是一点绿色的蓄痕;那些象征神灵威力的佛寺道观,填缀于崖畔岩间,不过是些红黄色的积木。倒是脚下这块曾使孔子小天下的巨石,探于云海之上,迎风沐雨,向没有尽头的天空伸去。泰山,无论是森森的万物还是冥冥的神灵,一切在你的面前都是这样的卑微。

    ④这岱顶的确是一个与天对话的好地方。各种各样的人在尘世间活久了,总想摆脱地心的吸力向天而去。于是他们便选中了这东海之滨、齐鲁平原上拔地而起的泰山。泰山之巅并不像一般山峰尖峭锐立,顶上平缓开阔,这里有平台可徘徊思索,有亭可登高望日,有许多巨石可供人留字,好像上天在它的大门口专为人类准备了一个进见的丹墀 , 好让人们诉说自己的心愿。我看过几个国外的教堂,你置身其中仰望空间阴森的穹顶,及顶窗上射进的几丝阳光,顿觉人的渺小,而神虽不可见却又无处不在,紧握着你的魂灵。但你一出教堂,就觉得刚才是在人为布置好的密室里与上帝幽会。而在岱顶,你会确实感到不是在密室而是在天宫门口与天帝对话。同是表达人的崇拜,表现人与神的相通,但那气魄,那氛围,那效果迥然不同。前者是自卑自怯的窃窃私语,后者是坦诚大胆的直抒胸臆,不但可以说,还可以写,而天帝为你准备好的纸就是这些极大极硬的花岗石。

    ⑤这里几乎无石不刻,大者洗别整面石壁,写洋汪文章;小者暗取石上缓平之处,留一字两字。山风呼啸,石林挺立,秦篆汉隶旁出左右。千百年来,各种各样的人们总是这样挥汗如雨、气喘吁吁地登上这个大舞台,在这里留诗留字,借风势山威向天倾诉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意志。你看,帝王来了,他们对岱岳神是那样的虔诚,穿着长长的哀服,戴着高高的皇冠,又将车轮包上蒲草,不敢伤害岱神的一草一木。他们受命于天,自然要到这离天最近的地方,求天保佑国泰民安。诗人来了,他们要借这山的坚毅与风的狂舞铸炼诗魂,李白登高狂呼“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杜甫沉吟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志士来了,他们要借苍松,借落日,借飞雪来寄托自己的抱负。一块石头上刻着这样一首诗:“眼底乾坤小,胸中块垒多,峰项最高处,拔剑纵狂歌。”将军来了,徐向前刻石“登高壮观天地间”,陈毅刻石“泰岳高纵万山从”,还有许多字词石刻如“五岳独尊”“登峰造极”“擎天捧日”“仰观俯察”等等,其中“果然”两字最耐人寻味。确实,每个中国人未来泰山之前谁心里没有她的尊严,她的形象呢?一到极顶,此情此景便无复多说了。

    ⑥我们步行下山,天将黑时到了泰安城里的岱宗庙。这庙和北京的故宫一个格式,只是高度低了三砖,在中国就像只有皇帝才配有一座故宫一样,哪还有第二座山配有这样一座大庙呢?岱岳之神不是寺院里的观音,更不是村口庙里的土地、锅台上的灶君,是整个民族心中的文化之神,是充盈于天地之间数千年的民族之魂。

    ⑦我站在岱庙的城楼上,遥望夕阳中的泰山,默默地向她行着注目礼。

    (作者:梁衡,文章有删改)

    注释:①丹墀(chí):指古时宫殿前的石阶,因其以红色涂饰,故名丹墀。

    1. (1) 本文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移步换景和定点换景相结合,这是游记最典型的写法。阅读全文,梳理思维导图。

    2. (2) 梁衡在他为中学生所编写的《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中提到:“山水名胜多是静物,静则无势,无势则不能动人。因此要尽量让静物动起来,去摇荡人的情怀,让读者与作者产生美的共鸣。”

      请结合作者的观点赏析文中画线句。

      四周怪石或横出山腰,或探下云海,或中裂一线,或聚成一簇。

    3. (3) 游记的题目,一般直接点出游览地点,有时也蕴含着作者的情思,内涵比较丰富。结合文章的内容给本文选择一个题目,并阐释理由。

      A泰山石刻    B泰山,人向天的倾诉 C泰山,民族文化的神

三、作文(50分)
  • 14. 请以《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要有真情实感,不得套作和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学校名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