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3-07-12 浏览次数:22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共20小题,40分)
  • 1. (2017七下·临沭期中) 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高度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
    A . 加强中央集权 B . 社会经济发展 C . 开通京杭大运河 D . 实现国家统一
  • 2.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是对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的赞誉。该水利工程是( )
    A . 大运河 B . 郑国渠 C . 灵渠 D . 都江堰
  • 3.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两句诗中作者所描写的兴奋与感慨,下列人物能亲身感受到的是( )
    A . 贾思勰 B . 孔子 C . 白居易 D . 曹植
  • 4.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杜甫的诗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沉郁顿挫的特点。导致二人创作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 . 仕途不同 B . 所受的教育不同 C . 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 D . 对祖国山河的感触不同
  • 5. 唐朝文化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下列哪一项有利于研究唐朝文化( )
    A .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B .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C . 苏轼《水调歌头》 D . 关汉卿《窦娥冤》
  • 6. 某班举行关于隋唐历史的主题演讲,以下符合本次演讲主题的是( )
    A . 封建国家陷入困境 B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 . 由分裂走向大一统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 7. 契丹是我国北方古老民族之一,由契丹人建立的政权是( )
    A . B . 西夏 C . D .
  • 8. (2022七下·新丰期中) 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下列图片中的货币样式,结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北宋钱币

    契丹钱币

    西夏钱币

    A . 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B . 北宋的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 C . 北宋从事海外贸易 D . 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交流互鉴
  • 9. 宋朝时出现了《百家姓》,之后《百家姓》的开头随王朝的变化而变化。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序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
    A . 中央集权的强化 B . 皇帝权威的独尊 C . 等级制度的森严 D . 文化专制的扩展
  • 10. (2022·广州) 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坊、市不分,夜禁取消;南食、北食、川饭、胡饼,各地风味难以尽数;酒楼菜肴、食店小吃异彩纷呈。这反映了当时(   )
    A . 铁犁牛耕出现 B . 城市经济繁荣 C . 土地兼并严重 D . 海外贸易发达
  • 11. 抗金英雄岳飞曾慷慨激昂地写下《满江红》,下列四幅示意图中,符合岳飞所处时代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 12. 小莉同学收集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由此可以推断她探究的主题是( )
    A . 唐朝繁荣的文学 B . 宋代领先世界的科技 C . 元代发达的对外贸易 D . 明代先进的航海技术
  • 13. 蒙古族的杰出首领,率部多次征讨,逐一打败了草原上各个强大的势力,结束了混乱的局面,统一了蒙古草原。这位蒙古族的杰出首领是( )
    A . 阿保机 B . 阿骨打 C . 铁木真 D . 忽必烈
  • 14.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 . 小说《杨家将演义》 B . 《文天祥》话剧剧本 C . 《大唐西域记》记载 D . 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
  • 15. (2022七下·定远期末) 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多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这反映出(    )
    A . 李时珍医术高超,医德高尚 B . 《本草纲目》结合实践,内容全面 C . 明朝时传统医学发展至顶峰 D . 中医药理论博大精深,重药食同源
  • 16.  宋代《岁朝图》、清代《龙舟盛会图》和清代《清明戴柳图》是七年级历史课本中的插图。从内容上看,这些作品共同的史学价值是有助于了解我国的( )
    A . 书画艺术的起源 B . 文艺的世俗化 C . 节日习俗的传承 D . 美学的革新
  • 17. 在学校组织的“推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学作品”活动中,江华同学的推介词是:“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委婉的情节、丰富的内涵;小说巅峰之作。”据此判断这部作品是( )
    A . 《红楼梦》 B . 《牡丹亭》 C . 《西游记》 D . 《史记》
  • 18. 有“国剧”之称的京剧,其前身是徽剧,原以二簧调为主,兼唱昆腔、四平调等,后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发展为京剧。这说明京剧艺术得以迅速发展缘于( )
    A .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B . 贴近生活,联系百姓 C . 文武兼修,角色齐全 D . 政策鼓励,题材广泛
  • 19. 清朝前期吴江县的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湖北的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商户)数千家”;苏州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这些材料反映了当时( )
    A . 经济重心南移 B . 海外贸易兴盛 C .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 人口数量迅速增长
  • 20. 小明同学进行专题复习时,搜集到完善三省六部制、宋太祖削弱相权、明太祖废除丞相、雍正帝设军机处等方面的资料。由此可知,他复习的专题是( )
    A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 . 开国皇帝的三把火 D . 君主专制的强化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60分)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其(夷狄)情与中夏不殊四海可使如一家。”他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鳊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三:“寂寞天宝后,固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杜甫《无家别》

    1. (1) 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举出唐朝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
    2. (2) 材料二描绘了唐朝历史上哪位皇帝统治前期开创的哪一盛世局面?
    3. (3) 材料三反映了唐朝哪一战乱景象?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
  •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东汉后期起,由于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人口大量南迁,加上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南方进入经济开发时期。两宋时,南方经济总量超过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材料二:(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萘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法)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材料三: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曾说过:“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中国作家唐欣则出版了《我愿意生活在宋朝》的大作。

    1. (1) 根据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根据材料一归纳出现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有哪些?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的表现。
    3.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觉得汤因比、余秋雨、唐欣等人喜欢宋朝的原因有哪些?
  •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他被誉为中印文化交流中最杰出的使者。——复旦大学钱文忠

    材料二:

    材料三

    1. (1) 材料一中“伟大僧人”指的是谁?他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 (2) 材料二中的人物是谁?我们应如何评价他?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和与海外各国的交往有什么特点?
    4. (4) 请你为上述材料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年份 耕地面积(顷)
    1661年 5493576
    1685年 6078430
    1724年 6837914
    1766年 7414495

     材料二:《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明确规定:宗教上,由驻藏大臣监管达赖、班禅继承的金瓶掣签制,地方官员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拣选”;财政上,驻藏大臣严格管理财税,监制钱币。章程实施后驻藏大臣在藏区权限达到了最高地步。

       ——《驻藏大臣史》

     材料三:在古代历史上,“中国”一词既是地域概念,又用来指称政权,同时又是一种美称。不仅汉族政权自称“中国”,少数民族政权也自称“中国”,“中国”的概念存在一种复数现象。元朝实现了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的转变,到了清朝,“一个中国”的概念及其疆域最终形成和确立下来。

    ——据《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

    1. (1) 材料一中,从1661年到1766年,清朝的耕地面积有何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加强对西藏管理的措施。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朝前期疆域四至(东、南、西、北)。
  • 25.  材料:为我国历史上两位民族英雄的肖像及其所作的诗歌,请以“民族英雄浩气长存”为题,写一篇小短文。要求:(1)包括姓名、主要事迹、意义或评价;(2)字数不少于120字;                                                                  

    图一

    图二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