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德州市东城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

更新时间:2023-07-18 浏览次数:22 类型:期中考试
一、填空(8分)
  • 1. “诗情画意各自在,岁月依然仍可考”,诗歌是凝练的散文,(人名)遥望洞庭,一览波澜壮阔的景观:;诗歌是情感的映射,王勃跨越时间、空间,给朋友送上真挚的慰藉:;诗歌是心灵的告白,独自徘徊的女子等候恋人,相思甚远:(诗题《》)。
二、阅读(72分)
  •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诗的(  )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 jing 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   )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

    (选自《经典常谈·<诗经>第四》)

    【材料二】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   )极为 pang 杂。到了战国末期,政治方面,学术方面,都感到统一的需要了,鼓吹的也有人了;文字统一的需要,自然也在一般意识之中。这时候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的预备工夫,好教人知道"一个"圣人造的字当然是该一致的。

    (选自《经典常谈·<说文解字〉第一》)

    1. (1)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   )   起来(   )   jìng (   )胜    páng (   )杂

    2. (2)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源头   似乎    却 B . 本源   确实   但 C . 源头   似乎    但 D . 本源   确实   却
    3. (3) 以上两段文字均出自(人名)的《经典常谈》,【材料一】语段中"圣人"指的是 (人名)。
    4. (4) 《经典常谈》是一本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入门书。请结合上面语段的内容,将你在阅读本书时使用的一种阅读方法与同学们分享。
  • 3. 阅读。

    【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①烟水:茫茫的水面。②飞鸟:比喻远行的人。③没(mò):消失。④空向人:枉向人,意思是徒增相思。⑤五湖:这里指太湖。⑥白蘋(pín):水中浮草,花白色,故名。

    1. (1) 【甲】诗“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两句是如何表现诗人对友人的劝慰的?
    2. (2) 古人作诗很注重炼字,【甲】诗首联中的“望”、【乙】诗颔联中的“空”就是炼字的典范,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3. (3)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了“沾巾”,但用意不同。【甲】诗用“共沾巾”抒发之情;【乙】诗则用“泪沾巾”表达之情。
  • 4. 阅读。

    水仙

    (清) 李渔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④购之。(节选自《闲情偶寄》)

    [注释]①秣陵:指南京。②质:抵押。③迨:等到。④珥:用玉做的耳饰。

    1.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各司一   

      购无资

      之      

      是何异于不金陵

    2. (2) 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时习之,不亦说乎 B . 汉室之隆,可计日待也 C . 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 D .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②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 5. 阅读。

    四季轮转标注岁月

    ①2022年2月4日,立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表演在中国传统历法的时光轮转中开篇,大屏幕上逐个闪现二十四节气,从“雨水”开始,最终行至“立春”。通过二十四节气把倒计时与古诗词以及充满生机的当代中国影像融为一体,将中国气韵传递给全世界。

    ②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观天察地、认知自然所创造的时间知识体系,也是安排农业生产、协调农事活动的基本遵循,更是中国社会顺天应时、指导实践的生活制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文明成果的典型代表。

    ③那么,二十四节气是阴历还是阳历?

    ④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员介绍,人类文明史上产生的历法,基本上可分为3类:阳历、阴历和阴阳历。以四季变化周期即回归年为主要依据的历法,叫做阳历,例如现行的公历。以月相阴晴圆缺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主要依据的历法叫做阴历。兼顾回归年和朔望月编制的历法叫做阴阳历,中国的传统历法就是阴阳历的典型代表。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地球绕太阳运行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即回归年周期,因此属于阴阳历中的阳历部分。

    ⑤二十四节气最早发源于黄河流域。放眼中国,从东至西幅员辽阔,从南到北气候迥异,二十四节气的描述在各地都普遍适用吗?

    ⑥江苏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介绍,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现行确立二十四节气依据“太阳周年视运动”,也就是太阳黄经度数。两种确立方法虽然不同,但造成斗转星移的原因则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因此两者交节时间基本一致。

    ⑦“二十四节气表征了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和季节、气候的对应关系,它是非常科学的。既然是科学,那就具有普适性。因此二十四节气对我国长江流域乃至北半球都普遍适用,甚至南半球也可以借鉴其定义和内涵。”韩桂荣介绍,以第一个节气立春为例,它意味着北半球万物开始复苏,是一种趋势。当然,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在“立春”这天,黑龙江也许还在飘雪,海南岛已经阳光和煦,就连江苏省内也有温度差异,但“春回大地、逐步变暖”的趋势却是一致的。

    ⑧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与光、温、气、热、水等因素密不可分,二十四节气对当今农业生产仍有指导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⑨首先,它为现代农业播种和收获提供时间尺度。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寒露、霜降等节气对指导农作物播种和收获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例如,芒种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农谚讲,“芒种芒种,忙收忙种”。

    ⑩其次,它为现代农业田间管理提供气候预测。二十四节气通过温、雨、日照的大致特征,能够为现代农业田间管理提供短期的气候预测。如冬至节气,代表一年当中最冷的时间到来,这期间田间管理的质量对来年的收成极为重要。

    ⑪第三,它为现代农业防灾减灾提供预警警示。劳动人民将二十四节气与生产经验结合,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灾害发生的关键时期。如清明节气,农谚讲,“清明前后怕晚霜,天晴无风要提防”。

    ⑫近年来,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四节气在指导农业方面发挥了更为独特而多元化的作用,形成了众多与节气相关的农业节庆活动。节气民俗与农家乐相融合,还创造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促进了农文旅融合,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更多活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运用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二十四节气属于阴阳历中的阳历部分、在各地都普遍适用及其对当今农业生产仍有指导意义。 B . 第①段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表演在中国传统历法的时光轮转中开篇,引出本文说明对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C . 二十四节气最早发源于长江流域,对我国长江流域乃至北半球都普遍适用。 D . 节气民俗与农家乐相融合,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更多活力。
    2. (2) 阅读第⑥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两种确立方法虽然不同,但造成斗转星移的原因则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因此两者交节时间基本一致。

    3. (3) 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如冬至节气,代表一年当中最冷的时间到来,这期间田间管理的质量对来年的收成极为重要。

  • 6. 阅读。

    倾听春雨

    ①“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细品诗句,很是陶醉于诗人听雨的惬意和浪漫,我心甚是向往。不料,今夜心烦意乱,毫无困意,碰巧窗外下起了一场春雨,于是也来学古人的雅兴——听雨。

    ②听雨,用耳朵聆听,要想听出几分诗情来,首先得将心清理干净,给听来的雨留下一块安顿之地。抛下世俗杂念,宁静、淡远起来,只等雨入得心来。沉寂的夜里,世界一下空了,只有我和雨同在。

    ③起初,响起零星的雨声,悄悄的、怯怯的。之所以选在这寂寞无声的夜落下来,只因春雨是一年之中的初雨,初即新,是新的都有几分羞涩,几分试探,如新娘,用夜做了盖头。零星的几点雨,是带头雨,将军雨,紧跟其后的雨,从山的那头齐齐奔涌而来倾泻而至。这雨组成一堵有声的可穿越的墙,逐渐缩小范围,近了,近了,将整座房子淹没了。夜,本来就隐去了万物,各自有了独立性,而这时的雨声,也彻底将三尺之外的世界隔离了,腾出一个独我的空间,这时是最适合想事的。无雨的夜晚,显得单调,有雨的夜晚则是闹中取静,是真正的静。随着哗哗的雨声入心,能涤荡心尘,使之清亮干净。同时,雨也能将世间的不平和肮脏洗刷得洁净明亮。

    这雨声不是古人笔下的“雨打芭蕉”,而是打在了窗外青翠的松枝上、水仙花细小的花瓣上、黑润的泥土上、透明的玻璃上。似一位姑娘轻盈的步调,这是春姑娘风天宫里来,察视春天里花儿草儿的工作来了,因为这些生灵是春的使者,它们答应将春天装点成花红柳绿的模样。听,沙沙沙沙,春姑娘的脚步越来越急促,她要趁着夜色将春的美酒洒满人间,因为仙子是不能让尘世中的人目睹她的芳容的。雨下得越来越紧,雨声杂中有序,仿佛聚集了一群姑娘在忙绿着,她们的动作匆忙而又娴熟。

    ⑤黑夜中的万物本是没有形状的,是隐匿的,但雨声能将它们找出来。你听,那柔曼的是池塘,那清脆的是石缝,那轰响的是铁皮屋,那沉闷的是泥土,一同合奏出一曲动人的乐章。千家百院的水汇在一起,在大街小道上汇成了急流,淙淙声不绝于耳。

    ⑥忽地,雨声飘远了,寂静的一片,春姑娘一定是去了村东头的杨柳岸了。她在那里给待绿的柳树点上了无数嫩黄的芽苞,只待春风柔柔的一吹就绽开了;或是去了村西头的麦田,洒下一片甘露,泥土变得湿漉肥沃起来,禾苗酣畅的吸吮着;或是去了远处的山头,那里有更多春的萌动,需要春雨牛奶般的滋润。

    ⑦雨水洗过的夜,温润清新。行行青瓦间的积水,从屋檐上点点跌落,在那咬耳,在那窃窃私语。雨水自天上来,突降凡尘,为各自的去向居所,或沾沾自喜,或忧怜悲叹。夜深了,这些声音渐息,它们或许是说累了,也许是想到了随遇而安,都睡去了。它们明天得早起,该润土的润土,该催芽的催芽,该养花的养花。

    ⑧“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阙《虞美人·听雨》道出了多少人心中的感慨,是啊,悲欢离合总无情,一场雨,谁也无法预料会下多久,也许几分钟就没了,也许一整夜,只有把握有雨的时刻,将她细细聆听,才不负一场春雨情。就像谁也无法预测人的生老病死会在何时结束,所以得珍惜当下的日子,才不负一场生命情。

    ⑨次日,雨过天晴,阳光破窗而入,放眼望去,山也朗润,水也清和。昨夜的心烦意乱,早已随雨夜的逝去而归为平静。

    1. (1) 作者听到的春雨是如何变化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 (2) 第①段引用诗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有何妙处?
    3. (3) ①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3段中画线的句子。

      ②请任选的角度,赏析4段中画线的句子。

    4. (4) 细读全文,体会标题“倾听春雨”的作用?
    5. (5) 春雨在作者的笔下如此美丽动人,请你任选一种春天景色进行描绘(至少用到两种修辞手法,字数100字左右)。
三、应用(10分)
  • 7. 阅读。

    倡议书

    时值一年春草绿,又逢清明祭扫时。清明节是我们缅怀先人、悼念逝者、寄托哀思的传统时节,为进一步革除丧葬陋习,持续推动移风易俗,弘扬文明祭扫新风,现向广大市民发出如下倡议:

    倡导以节俭方式寄托哀思,自觉摒弃愚昧落后的祭扫方式。广大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做新时代文明新风的倡导者、实践者、引领者,弘扬慎终追远的优秀传统文化,营造社会文明新风尚。

    采用网上祭祀、居家追思、敬献鲜花、踏青遥祭等方式,以献一束花、敬一杯酒、植一棵树以及清扫墓碑、颂读祭文等绿色环保方式寄托哀思。抵制焚烧纸钱、丧事大操大办、明火祭奠等陈规陋习,不燃放鞭炮,不污染环境,不影响他人。积极参与网上“清明祭扫英烈”活动,向革命先烈致敬默哀、敬献鲜花、签名寄语,寄托对革命先烈的感恩缅怀。

    遵守各祭扫场所的管理秩序,尊重现场工作人员引导。倡导选择“公交出行、拼车出行、短途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遵守交通规则,科学合理安排祭扫时间,选择错峰出行,避开祭扫高峰时段,远离人群拥堵区域。自觉遵守场所防火规定,杜绝不容易引发火灾事故的行为,共度平安清明。

    市民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争做文明祭扫、文明殡葬的践行者、推进者,用健康安全的行动告慰逝者,祝愿广大市民度过一个绿色、平安、文明、健康的清明节。

                                                2023年3月27日       

    天台县文明办      

    1. (1) 上文倡议书,有一处格式错误,请找出并改正。此外,还有一处病句错误,请找出并改正。

      错误:     改正:                                  

      错误:     改正:                                  

    2. (2) 小明同学为了表达自己对先人的缅怀,也为了践行文明祭扫,想了一个上联,请你给他补充下联。

      上联:文明云祭扫   下联:

    3. (3) 清明,是缅怀,亦是纪念。在这个特殊的传统节日里,我们不仅要追思已故之人,更要缅怀为国捐躯、为民奉献的英烈。斯人已逝,但光芒犹存;缅怀先烈,方奋发图强。请你写一段对革命先烈的话,字数50字左右。
四、写作(60分) <p align=left style='text-align:left;text-indent:21.0pt; mso-char-indent-count:2.0;line-height:150%;vertical-align:middle'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时光在忙碌中飞逝,转眼已至4月。冬天的寒意虽未消尽,但北方的春天已悄然而至。那破土而出的一抹绿色,抗击严寒,迎战风雨,生命的力量就在这无所畏惧中厚积薄发。意气风发的我们,也只有经受住这风的磨炼,雨的洗礼,才会真正成长。</p>
  • 8. 请以“春嫩不畏寒”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