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3课 现代食物生产、储备与粮食...

更新时间:2023-07-12 浏览次数:29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3高二下·钦州月考)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连年丰收,但是却出现大量粮食无库可存、露天堆放,损耗率高的状况。为此,我国启用(    )
    A . 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B . 国家储备粮粮仓 C . 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D . 冷链物流技术
  • 2. 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农业温室系统。这种农业温室系统能根据实时采集到的室内温度、土壤温度、露点温度、空气湿度、叶面湿度以及光照等环境参数,自动开启或者关闭相关设备。这种农业温室系统说明农业生产实现了(    )
    A . 产业化 B . 智能化 C . 无人化 D . 集约化
  • 3. 原始社会,人们用(   )和地窖储存粮食。
    A . 陶器 B . 瓷器 C . 粮库 D . 掩埋
  • 4. (2023高二下·钦州月考) 湖南省新化县近几年来努力构建以茶叶、黄精为重点的特色农业产业,构建“县+镇+村”上下联动的发展体系。河北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也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由此可知,这些地区(    )
    A . 食品供应得到有效保障 B . 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 C . 着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D . 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
  • 5. 下图所示农用工具的使用,显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特征之一是(   )

    A . 市场化 B . 私有化 C . 机械化 D . 企业化
  • 6. (2023高二下·肥东月考) 全国化肥用量从2015年的6022万吨下降到2020年的5250万吨,降幅达到12.8%;施肥强度从年约55千克/亩下降到约47千克/亩。2021年,农业农村部门推进化肥减量增效,修订并发布行业标准,规范有机肥料生产使用。这表明我国( )
    A . 化肥制造业日益萎缩 B . 兼顾科技推动与食品安全 C . 农业科技领先于世界 D . 国内粮食安全成当务之急
  • 7. (2023高二下·钦州月考) 《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中谈到,遭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人数已经逾10亿,这一事实使人们震惊。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长期投资不足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雪上加霜。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办法有(    )

    ①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危机
    ②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提高粮产水平

    ③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入手
    ④加大力度使用化肥和农药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8. (2023高二下·钦州月考) 从汉末到隋初,中国经历了长期动荡,灾害发生频繁。为此,隋朝统治者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和漕运事业,并鼓励商人运粮下乡换货。据此可知,隋朝(    )
    A . 粮食储备多源于江南地区 B . 政府重视粮食储备与安全 C . 发展农业促进了社会繁荣 D . 全国粮食供求关系较平衡
  • 9. 1945年某国际组织成立后将宗旨定为:提高成员国人民的营养水平和生活标准,改善所有食品和农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改进农村人口生活条件,由此对世界经济的增长和保证人类免于饥饿作出贡献。据此判断,该国际组织是(   )
    A . B . C . D .
  • 10. 下面是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中西方在城市化上的差异主要表明(    )

    国家

    总人口(单位: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年)

    约1800

    48%

    52%

    法国(1851年)

    约3600

    75%

    25%

    中国(1851年)

    约43200

    89%

    11%

    A . 在城市化上,工业文明明显优于农业文明 B . 中西方在城市化上,走上了明显不同的道路 C . 在城市化上,西方是主动的,中国是被动的 D . 中西方农村人口对城市化的态度不同
  • 11. (2023高二下·钦州月考) 如表是我国在不同时期对现代农业内涵与特征的界定。这体现了我国(    )

    时间

    内涵与特征

    20世纪50年代

    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化肥化

    20世纪80年代

    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商品化

    20世纪90年代

    商品化、产业化、技术化、生态化

    A . 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 B . 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 C . 粮食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D . 农业科技领先于世界
  • 12. (2023高二下·钦州月考) 据统计,2009年,美国农业从业人口为205.6万人,仅占美国全部就业人口的1.4%。平均每个农场只有1.07人进行生产和经营,每个农业经济活动人口平均耕地面积高达181.4公顷。由此可知,美国(    )
    A . 推行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 B . 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 C . 政府重视大型农场的推广 D . 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
  • 13. (2023高二下·钦州月考) 下图为2017年中国与世界三大谷物品种单位面积产量对比图。这表明(    )

    A . 世界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B . 中国的三大谷物完全实现了自给 C . 世界农业种植结构趋同 D . 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较充分保障
  • 14. 在粮食储备技术方面,贡献最大的应该是美国和德国。下列技术对应正确的是( )
    A . 美国的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B . 德国的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C . 美国的谷物冷却机 D . 德国的食物冷冻技术
  • 15. 2006年9月,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表的《2005年度国际粮食援助监测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共对外提供了57.7万吨粮食援助,占当年全球粮食援助总量的6.9%,仅次于美国和欧盟。据此可知(    )
    A . 世界经济新秩序正逐步建立 B . 世界粮食安全已经得到保障 C . 中国积极维护世界粮食安全 D . 改革开放促进中国整体脱贫
二、材料分析题
  • 16. (2023高二下·钦州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食品掺假问题尤为严重。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主张积极干预食品药品领球中存在的问题。社会上兴起了一场以中产阶级为主,有各阶级广泛参与的社会进步运动,新闻媒体发动了“黑幕揭发”运动,食品药品行业是其关注的重要对象。这些运动不仅给罗斯福总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而且唤醒了广大的民众,最终加速了《纯净食品药品法》的出台,开启了美国食品监管的“联邦化”序幕。

    ——摘编自吴强等《转型期美国食品法律规制研究》

    材料二:搞活经济的政策提供了致富环境,各类所有制经济企业追求商业利润的动机日益强烈,诱发变通、逃避、对抗监督执法的机会主义行为,甚至采取非法手段牟取暴利。1982年人大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以下简称《试行法》)。这是中国食品卫生领域的第一部法律,其篇章结构总体完备,内容体系较为完整。初步搭建起现代食品卫生法制的基本框架。1995年人大通过《食品卫生法》,标志着中国食品卫生管理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阶段。

    ——摘编自胡颖廉《改革开放40年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机构演进》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在推动食品安全方面所做的努力。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新时期食品安全立法的意义。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人口明显增长,耕地严重不足。自明中叶起,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自海外传入中国,这些作物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传入黔东北地区,促进了西南山区山地资源的开发。据统计,清顺治年间黔地耕地面积比明万历年间增加了16000项,黔地宣慰使每年进贡粮食高达三万石。据载铜仁地区当时的亚类已达二十种以上,高梁有五种之多。这些高产作物流入市场,成为酿酒的原料。高产作物还可以被加工成各种干粮以作备荒之用,或者加工成各种饲料。当然山区主要以砍伐森林来种植,乾隆年间贵州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到嘉庆年间,老虎等大型动物也成罕见。贵州是喀斯特地貌普遍发育的地区,山坡土层薄,地表土本来就容易大量流失。

    ——摘编自李锦伟(明清时期高产作物的引进对西南山区的影响-以黔东北地区为例》

    材料二  1867~1937年中国大米、小麦、面粉分类进出口状况(单位:市担)

                                                                                                                                                                                                                                                                        

    项别

    时间

    进口总量

    大来进口

    大来入超

    小麦进出口

    小麦出入超

    面粉进口

    面粉出入超

    年均进口

    年均入超

    1867~1921

    2.76亿

    466万

    461万

    出口322万

    出超311万

    ---

    1903~1914:入起204万

    1915~1921:出超143万

    502万

    419万

    1922~1937

    5.20亿

    1873万

    1.861万

    进口880万

    入超828万

    504万

    入越475万

    3250万

    3168万

    ——摘编自徐畅《近代中国粮食进口中的阶段和影响》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快速发展。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坚持不以牺牲耕地促开发,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按照市场需求,把粮食的生产、转化、加工、流通、消费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进行系列开发和整体建设。国家农业科研的投入比重不断提高,“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等重大工程顺利实施。健全完善中央储备粮与地方储备粮之间的补充机制,统一协调省、市、县三级储备的吞吐,确保各地国储库和中央储备粮规模的稳定。

    ——摘编自尹成杰《粮安天下-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我国引进高产作物的背景,并说明对黔东北地区带来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7~1937年中国粮食进口呈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应对粮食安全的重要经验。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