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3年中考历史试卷

更新时间:2023-07-10 浏览次数:55 类型:中考真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20小题,共40分)
  • 1.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下列古人类中,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使用打制石器和火的远古人类是( )
    A . 元谋人 B . 北京人 C . 马坝人 D . 山顶洞人
  • 2. 某市博物馆正在进行“中国古代货币展”的布展工作。下列文物中可作为秦朝时期展品的是( )
    A . 圆形方孔半两钱 B . 五铢钱 C . 开元通宝 D . 纸币“会子”铜版拓片
  • 3.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的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 . 严刑峻法 B . 休养生息 C . 盐铁官营 D . 重文轻武
  • 4.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各民族间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 )
    A . 完成了国家统一 B . 加强了君主专制 C . 促进了民族交融 D . 增强了北魏实力
  • 5. 据记载,筒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筒车的好处是( )
    A . 材质坚硬,利于深耕 B . 沟通河道,利于水运 C . 节省人力,提高效率 D . 滑行自如,利于拔秧
  • 6. 某学生拟办一份历史手抄报,准备了下面的素材。据此推断这份手抄报的主题是( )                                  

    北宋时的匠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A .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B . 民族关系的不断发展 C . 宋元时期科学技术的成就 D .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 7. 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是以“三宝”命名的,如马来西亚有“三宝山”,印度尼西亚有“三宝井”“三宝洞”。这些地名的由来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与这些地名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张骞出使西域 B . 玄奘西行天竺 C . 鉴真东渡日本 D . 郑和七次远航
  • 8. 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制作了如下示意图,其中空白处应填入( ) 

    A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 . 君主专制建立与强化 C . 兼容并包的社会新风貌 D . 西北边疆的巩固措施
  • 9. “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时民国七年十二月三十日,孙文自序于上海。”材料抨击的主要问题是( )
    A . 列强瓜分中国 B . 袁世凯复辟帝制 C . 军阀割据纷争 D . 国民政府腐败
  • 10. 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中写到“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该诗句再现的军事行动是( )
    A . 淞沪会战 B . 百团大战 C . 淮海战役 D . 渡江战役
  • 11.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人民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其中由聂耳作曲的一首歌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它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曲是( )
    A . 《松花江上》 B . 《义勇军进行曲》 C . 《毕业歌》 D . 《黄河大合唱》
  • 12. “经此一战,中国人民粉碎了侵略者陈兵国门、进而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的图谋……经此一战,中国人民打败了侵略者,震动了全世界……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材料中的“此一战”指的是( )
    A . 甲午中日战争 B . 抗日战争 C . 人民解放战争 D . 抗美援朝战争
  • 13. 1956年,毛泽东在一次国务会议上说:“在我国的条件下,用和平的方法不但可以改变个体的所有制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而且可以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这一讲话聚焦的是( )
    A . 新中国成立 B . 土地改革 C . 第一个五年计划 D . 三大改造
  • 14. 2022年5月8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任行政长官选举顺利举行。香港社会各界表示,新任行政长官必将更好地贯彻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爱国者治港”践行了( )
    A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C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15. 有这样一位院士,“他有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为梦想执着追求,全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使中国水稻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以实际行动践行‘奋斗终生’的诺言……”。这位院士是( )
    A . 袁隆平 B . 钱学森 C . 邓稼先 D . 钱三强
  • 16. 探寻文明足迹,感受历史辉煌。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进行过一次“千禧之旅”,从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开启旅程,到中国的万里长城完美收官。在“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他可以看到的建筑是( )
    A . 金字塔 B . 帕特农神庙 C . 狮身人面像 D . 巴黎圣母院
  • 17. 2022年9月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去世,终年96岁。虽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但实际上她“统而不治”,只是作为保持其国家和民族、传统和权威的象征。这主要是因为英国实行( )
    A . 君主立宪制 B . 君主专制 C . 联邦制 D . 民主共和制
  • 18. 19世纪60年代开始,全球范围内发生了一系列影响世界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如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等。这反映了( )
    A .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B .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C .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D .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 19. 蒸汽动力首先实现了热能和机械能的转换,人类开始摆脱对人力等直接动力的依赖,而电的应用则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则材料从整体上反映了( )
    A . 蒸汽动力的作用 B . 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 C . 科学技术的力量 D .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
  • 20.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法两国军队展开了一场历时约10个月的阵地战。这场战役异常惨烈,交战双方损失近百万人。由于死亡人数太多,这场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这场战役发生的地点是( )
    A . 萨拉热窝 B . 凡尔登 C . 莫斯科 D . 斯大林格勒
二、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共10分)
三、问答题(本题共3小题,共38分)
  • 3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仔细观察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刻写在图一文物上的文字被称为什么?由此文物可以推断,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哪个朝代开始?
    2. (2)  2002年1月18日,图二作为一级文物,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请写出此文物的名称,并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为什么此文物会被列入该名录?
    3. (3)  概括图三中人物的政治主张。
    4. (4)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 32. 中华民族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发展历程中,寻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是某同学根据《中国共产党简史》等著作,整理的“青年毛泽东的革命事迹(部分)”资料卡。 

                                     

    1920年,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参加党的创建

    1927年3月,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论述了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

    1927年9月,领导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攻打中心城市长沙受挫后,改变计划,率起义部队于10月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30年,总结斗争经验,发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从而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

    材料二:1980年6月,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第一次正式使用“开放”一词,并将它与对外经济政策相联系……中国开始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主动的对外开放……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十七大报告指出,由于持续推行对外开放政策,我国已经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开放型经济体系已经形成。​ 

    ——沈迅《浅论中国对外开放理论的渐进发展及其意义》

    材料三: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 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3月)

    1. (1)  请你根据资料卡的内容,归纳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及其原因。 
    2. (2)  请回答,材料二中“中国开始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主动的对外开放”是在哪次会议之后?“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指的是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3. (3)  材料三中的“中国道路”指的是什么道路?沿着这条道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党将带领人民实现怎样的奋斗目标?
  • 33.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探索史、抗争史。经过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的不懈奋斗,最终由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员代表向党发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探究一:民族伤痛 

      下面表格是某同学制作的《近代列强侵华战争情况简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请你将它补充完整。                                                                                

      战争名称

      时间

      签订条约

      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逐步沦为③ ____ 社会。

      ① ____ 

      1840-1842年

      《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② ____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

      《辛丑条约》

      表格中①②③三处应填写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2. (2)

      探究二:不懈探索 

       根据思维导图,归纳中国早期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3. (3) 探究三:英勇抗争
      1940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敌后战场发动了哪次大规模战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4. (4) 探究四:伟大复兴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结合上述内容,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认为怎样才能实现“强国有我”的誓言?
四、材料解析题(本题共1小题,共12分)
  • 34.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穿越历史的烽烟眺望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共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世界一体篇】——人类的历史是从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逐渐发展为全世界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息息相关的整体的过程,也就是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
      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 (2) 【团结协作篇】——历史证明,团结就是力量,联合才能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标志是什么?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召开会议,决定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是什么? 
    3. (3) 【合作共赢篇】——为了实现经济迅速发展,各国纷纷展开合作与交流。
      1955年4月召开的,体现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精神的会议是哪次会议?会议对亚非拉国家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4. (4) 【共谋发展篇】——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中国坚定地奉行什么外交政策?你认为中国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