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上思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

更新时间:2023-07-18 浏览次数:1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23分)
  • 1. 以下文字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甲)像醉鬼一样东摇西晃,双腿打战,走回车站。他发着高烧上工已经很久了,不过他觉得今天烧得比往常厉害。

         吞噬生命,xuē 弱全队战斗力的伤寒也向他进攻了。但他那健壮的身体在抵抗着,接连五天,他都打起精神从铺着干草的水泥地上爬起来,和大家一起去上工。他上身穿着暖和的皮夹克,冻坏的双脚上套着(乙)送给他的毡靴,但这些都救不了他。

         每走一步使他都觉得有样东西在猛刺他的胸口,冻得上下牙直打架,两眼昏黑,周围的树木像旋转的木马一样打转。

    1.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xuē(      )弱        旋(      )

    2. (2) 选文中有一处病句,请找出来并修改在横线上。
    3. (3) “吞噬”在句中的意思是:
    4. (4) 选文中甲、乙两个人物分别是
  • 2. 阅读以下文段,完成下题。

    对于读书,不少人有过精辟的论述,下面是“阅读人”分享自己阅读的一段摘录。

    我害怕阅读的人。一跟他谈话,我就像一个透明的人,苍白的脑袋无法隐藏……我害怕阅读的人,他们知道“无知”在孩子的身上才可爱,而我已经是一个成年的人。我害怕阅读的人,因为大家都喜欢有智慧的人。

    读书不仅是悦心,更是“越己”,你是否也能像“阅读人”一样分享自己对于阅读的认识呢?请写出你的观点、理由及结论,80字以内(含标点符号)。

  • 3. 为了凸显文化氛围,文学社活动展播厅打算悬挂一副对联,有同学想出了上联,请在以下句子中选出下联,并抄写在横线上。

    A.藏书满案品格修    B.细嚼梅花读汉书    C.恰读古今无穷趣     D.开卷有益临佳境

    上联:轻研竹露栽唐句

    下联:

  • 4. 与古诗文邂逅是一场美丽的遇见:“曲径通幽处,”让我们遇见禅院深处的静谧祥和;“芳草鲜美, ”让我们遇见桃花林的优美风光;“蒹葭萋萋, ”让我们遇见芦苇与思念的美好相依;“晴川历历汉阳树, ”让我们遇见登楼远眺的江景之美。这场遇见,我们还感受了诗人的情怀:李白的(填写诗题)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让我们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难舍之情;《马说》中“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让我们感受到(填写作家名字)对“千里马”悲惨遭遇的痛惜之情;白居易的《卖炭翁》中“”句,让我们体会到卖炭翁的矛盾心理,以及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让我们体悟到诗人不愿随波逐流的高洁志趣。  
二、阅读(40分)
  • 5.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可降解餐具助力“绿色冬奥”

    绿色,是北京冬奥会的鲜亮底色。北京冬奥组委秉承“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在冬奥会中使用了大量环保元素。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可降解餐具走上餐桌,为中外运动员和工作人员提供“绿色饭碗”。

    这种可生物降解餐具是一种以玉米、薯类、农作物秸秆等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发酵生产出来的,并进一步纯化聚合制备成的高纯度聚乳酸作为原料生产的餐具。这些可降解餐具,在使用和生物降解的过程中不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具有一定的耐菌性、阻燃性和抗紫外线性,可谓健康、环保又安全。

    北京冬奥会可降解餐具供应商累计生产一次性可生物降解餐具20个品种共计2969.1万件,反复使用的可生物降解餐具8个品种共计11.39万件。“我们的可降解餐具,碳排放量与普通塑料餐具相比,只有它的三分之一左右。为保证冬奥餐桌上的安全,技术团队历时1年多研发出高耐热聚乳酸片材及其制品关键技术”。           

    (选自《现代时刊》有删改)

    【材料二】

    聚乳酸是可完全生物降解的生物基新材料化代表,是目前性价比较高的生物可降解环保高分子材料。与传统的石油基材料相比,每吨聚乳酸可减排约3吨二氧化碳。这是因为聚乳酸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经微生物完全降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相比于普通塑料采用焚烧处理,造成大量温室气体排入空气中,聚乳酸从原材料到聚合物生产过程的碳排放量更少,更为环保。

    为实现 2030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我国需要有新的绿色产品替代传统材料,而聚乳酸低碳、绿色、环保的特点,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我国一家全产业链聚乳酸生产企业逐步突破聚乳酸“卡脖子”技术,目前正在迅速扩大产能,为中国材料行业的绿色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专家介绍,我国高耐热聚乳酸片材及其制品关键技术经省科技厅认定,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安全无害,可以简单认为就是用大家喝的“酸奶”加工而成的。

    (选自《冬奥会的饭碗竟然是酸奶的“亲戚”》,有删改)

    【材料三】

    我国聚乳酸产业主要公司的主导产品所属领域把聚乳酸产业分为以下四个主要领域:医用材料、包装材料、纺织材料及农用材料。生物医药行业是聚乳酸最早开展应用的领域。聚乳酸对人体有高度安全性并可被组织吸收,加之其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还可应用在生物医药领域,例如一次性输液工具、免拆型手术缝合线、药物缓解包装剂、人造骨折内固定材料、组织修复材料、人造皮肤等。高分子量的聚乳酸有非常高的力学性能,在欧美等国已被用来替代不锈钢,作为新型的骨科内固定材料,如骨钉、骨板而被大量使用,其可被人体吸收代谢的特性使病人免受二次开刀之苦。其技术附加值高,是医疗行业具有发展前景的高分子材料。  

    (选自《聚乳酸生产工艺及市场研究报告》,有删改)

    1. (1) 下列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     )
      A . 北京冬奥会可降解餐具供应商累计生产一次性可生物降解餐具20个品种共计2969.1万件。(列数字) B . 与传统的石油基材料相比,每吨聚乳酸可减排约3吨二氧化碳。(作比较) C . 我国聚乳酸产业主要公司的主导产品所属领域把聚乳酸产业分为以下四个主要领域:医用材料、包装材料、纺织材料及农用材料。(分类别) D . 例如一次性输液工具、免拆型手术缝合线、药物缓解包装剂、人造骨折内固定材料、组织修复材料、人造皮肤等。(引资料)
    2. (2) 关于“聚乳酸”,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聚乳酸是一种新型的可生物降解材料,它以玉米等可再生资源为原料。 B . 聚乳酸材料就是用大家喝的酸奶加工而成的。 C . 聚乳酸因其优良的生物可降解性被认为比传统塑料更为安全、环保。 D . 聚乳酸本身无毒,对人体没有危害,可被人体吸收代谢。
    3. (3) 下列是广播站为宣传聚乳酸等环保材料而开设的栏目名称,哪一项不合适?为什么? 

      A.“绿色”材料大家谈  B.聚乳酸知识知多少  C.环保材料期刊介绍  D.区域生态调查报告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流凌的黄河

    单振国

    ①站在数九寒天的黄土高原上,站在大雪纷飞的穹宇下,我看黄河。黄河,像一条蜿蜒浩荡的银色巨龙,正静静地、静静地流动着,在雪花无声无息里流动,在冰凌悠悠漂浮中流动。

    ②没有浮躁的喧哗,没有烦嚣的不安,没有轻薄的浪花,甚至连一点儿脚步声都没有。有的,只是雄浑磅礴的气势,泰然自若的风骨,沉着稳健地向前,战胜一切的自信。

    ③满河满河的冰凌,一块又一块,或大或小,或薄或厚,挤挤挨挨、满满当当,镶着深冬的凛冽,披着大雪的晶莹。铺天盖地,浩浩荡荡。冷流暗卷,冰水回湍。深不可测,清冽无底。没有鸟鸣虫吟、红尘碎语,没有争锋斗狠、狂放泼野,唯有静静地流动。漂浮着满河满河浩阔壮观的北方冬天。满河的冬天在满河冰凌如朵朵莲花般的簇拥中,仿佛停止了季节呼吸,收敛起三九风霜,好像是一条蛰伏入眠的巨龙。

    ④啊,雪落黄河静无声。

    ⑤静无声的黄河蓄积着体能,储存着力量,淬炼着胆魄,又慢慢苏醒,慢慢在蛰伏中蠕动,一直向前蠕动。恍然,唰地彻底醒来,鼓起排山倒海般巨大膂力,腾空飞旋,以四两拨千斤的手臂,轻轻一揽,迅疾带走一大堆一大堆企图阻遏她前进的冰坝。这不,远远地,咔嚓一声,犹如霹雳横空、巨崖崩塌,令人惊心动魄、寒毛悚立。严寒精心高垒起的一座冰山訇然碎裂,没入宽阔深邃的河水中。冬天顷刻惊飞四散,朔风黯然销声匿迹,一切的寒冷已不叫凛冽的寒冷,所有的冬天不再喧哗自己是冬天。唯有流凌的黄河,包容天地,包容山川,包容冷暖,包容这壁立千仞的晋陕峡谷,再一次沉浸在那空悬高天的沉沉静默中。

    ⑥雪是越下越大,白花花的,一朵一朵飘着,漫天漫地,稠稠密密。雪吞咽着山川村落、烟火人间,吞咽着高原大地、日月星辰,仿佛把整个北方的冬天都吞咽到她茫茫的白幕之中。但她吞咽不了黄河,黄河依然静悄悄地、稳如泰山地流动着。站在高原的更高处看流凌的黄河,又像是一条从天而落的银河,舒缓而下,连接天地。河,睡在天之上,天幕混沌、天界迷茫、天地一色,唯有梦是那样亘古遥远、瑰丽雄浑,那样多彩缤纷、近在眼前,只轻轻地飘浮在纷纷扬扬的雪花中,向着无尽的远方。

    ⑦晋陕峡谷,犹如大地哗啦扯开的胸膛,在白花花的雪野里,大幅油画般铺开,铺成雪原莽莽,雪峰巍巍的浩大背景,黄河被衬托得更加气势磅礴。看吧!大河上下,好一派雄浑壮观的景象。此刻,任何华美的辞藻,都没有力量嵌进这天地无声却令人心海咆哮的壮丽诗章中;任何高亢的赞美,都显得那么的苍白微弱、轻如飞羽。只有流凌的黄河,在无声无息中永恒汇聚着、充盈着、释放着排山倒海的力量,凛然高耸起不可欺、不可辱、不可侵的血气,昂然高扬出战胜一切阻遏、一切对手的霸气,一往无前,势不可挡!

    ⑧看,流凌的黄河,我瞬间强大、瞬间雄起,生活中所有的艰难险阻、荣辱得失、恩怨不平,竟然轻盈得像一绺飞散的冷雾,在黄河吞越天地冰霜的宏大气势中,沧海一粟般飞进这流凌的河水中,无影无踪,无声无息。此时此刻,灵魂骤然震颤,心海更加咆哮,仿佛站在黄河与高原交响曲那最震撼天地的音符上,由不得要往远看、往大看。我想,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被这样一条裹挟着黄土,磅礴浩荡、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河哺育的民族,一定有着与她同样的优秀基因,同样的精神力量和胆魂气魄!我分明一下子看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敢于争胜的始祖精神。我敬仰黄河,虔诚地跪在黄河冰冻铁硬的滩头,深深地磕了一个响头。

    ⑨就在我抬头的刹那,太阳拨破云海,红彤彤、圆润润、热腾腾的,带着新的春天的勃勃生机,在流动的冰凌上折射出万道金光。远远望去,寥廓的黄河滩上,飞起一圈又一圈绚丽耀眼的彩虹!                               

    (选自《课外语文》,有删改)

    1. (1) 阅读文章①~⑤段,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四字词语。

      文中把黄河比作“一条巨龙”,依次写了它的状态变化:①,蓄积能量——慢慢苏醒,向前蠕动——彻底醒来,腾空飞旋,②—— ③,再次静默。

    2. (2) 第①段中写“黄河,像一条蜿蜒浩荡的银色巨龙,正静静地、静静地流动着”,第⑤段中写慢慢在蛰伏中蠕动,一直向前蠕动 , 为什么前者是流动,后者是蠕动?
    3. (3) 下面的语句对声音的描绘很精彩,请分析其中采用的手法。

      要求:分别从自然景观、给“我”的启迪、所象征的民族精神三个角度回答。

      这不,远远地,咔嚓一声,犹如霹雳横空、巨崖崩塌,令人惊心动魄、寒毛悚立。

    4. (4) 本文的描写对象是“流凌的黄河”,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大雪”?请简要分析。
  • 7.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首歌行体古诗。以七言为主,辅以二言、九言,体现了“歌”的特点;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行”的动感。 B . 本诗根据主题的需要,叙写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娇儿踏被”“屋漏床湿”等情节,为后文蓄势。 C . 本诗语言既朴实准确,又形象生动,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倚杖”一词,准确生动地描摹出诗人年迈、无奈的形象。 D . 全诗先叙事,后抒情议论,既写了诗人贫困悲苦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愿望。
    2. (2) 请对“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进行简要赏析。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善学者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①。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②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 及其久也,相说③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④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⑤,然后尽其声⑥。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又从而庸之:但归功于老师。庸,功劳。②攻:治,指加工处理木材。③说:同“脱”,解脱,脱落。④待问者:回答问题的人。⑤从容:同“舂容”。撞钟时,一舂一容,其声方尽。比喻答问时,一问一答以尽其理。⑥尽其声:使它的声音响亮。

    1. (1) 【理文意】下面对《虽有佳肴》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本文开篇将“弗食,不知其旨也”与“弗学,不知其善也”类比,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B . 文中“教学相长”指在同一个主体身上学和教相互促进,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 C . 结尾引《兑命》中的句子极有权威地佐证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D . 本文主要以散句为主,对偶句为辅,句式整齐中又错落有致,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2. (2) 【理文意】下面对《善学者》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内容说一个不善于学习的人再勤快,也不会取得成绩,老师也会怨恨他。 B . “善问者如攻坚木”运用对比手法,描述了善于提问的人问的问题比较容易解决。 C . 文章内容从老师和学生这两个角度来论证学习方法,告诉我们要善于学习。 D . 文章内容在讲学习方法时,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更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 (3) 【疏语意】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方法

      关联

      解释

      勾连旧知

      乘奔御风

      有嘉肴

      组合成词

          

      ②然后能自

      成语关联

      如反掌

      ③先其

      查字典法

      逸:①超过一般的。②安闲。③释放。

      ④师而功倍(填序号)

    4. (4) 【译其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5. (5) 【鉴其言】甲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6. (6) 【悟其理】你从这两篇短文中得到了哪些关于学习的启示?
三、 综合(7分)
  • 9. 中国文化崇尚“和”,“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世间万物,因“和”而美丽,因“和”而温馨。“和”字已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我校八年级(1)班拟开展以“以和为贵”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 (1) 【探“和”之义】班级举行了以“以和为贵”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下面是你同桌演讲稿的内容列表,但你仔细阅读后发现其中一处观点与材料脱离。其中材料引用不当的一处是(    )

      中心论点:以和为贵

      论点

      材料

      出处

      “和”是诞育万物的本原

      A.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礼记·中庸》

      自知守礼是“和”的前提

      B.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

      “和”是理想社会的重要标志

      C.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求同存异是“和”的途径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2. (2) 【倡“和”之议】为了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打造和谐友爱的班集体,班委发出以下倡议,请你把倡议书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倡议书

      同学们:

      为把班级打造成团结友爱、诚实守纪、尊师重教的和谐集体,班委会决定在全班开展“创建和谐校园”主题活动,现向大家发出如下倡议。

      ① 

      ② 

      班委会

                                            202×年×月×日

    3. (3) 【践“和”之行】在班会课上,老师设置了以下情景,请你运用“和”的思想来化解下面的纠纷。(60字左右)

      [情境]放学后,你班同学到操场上准备打篮球。这时,又来了另外一个班的同学。你的同桌说:“我们先到!场地该归我们。”“凭什么?场地又不是你们班的。”另一个班的同学互不相让。

四、写作(50分)
  • 10. 我们熟悉的各种事物可能都蕴含着某些故事。比如校服、相册、小菜园,又比如军训、劳动、参加社会实践等,这些物品或者事情一定有不少值得回味的地方,一定有一些值得分享的价值。

    请以“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不小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可以在横线上填入诸如“菜园里”“餐桌上”“艺术节”等词语,写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故事;也可以在横线上填入“背影里”“受伤后”等,从故事入笔,写你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要求:(1)内容具体,要有真情实感。(2)不得抄袭、套作,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3)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