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检...

更新时间:2023-07-10 浏览次数:14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3·鞍山模拟) 人们借助考古发现更新世(距今约258.万年至1万年)末期的遗址中,一般很难见到炭化的粮食作物遗存。而全新世即大约距今一万年以后的许多遗址中,都有一些完整的炭化粮食遗存。炭化粮食遗存的发现反映出当时(    )
    A . 古代农业耕作技术发展显著 B . 古代粮食保存技术日益进步 C . 人类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 .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 2. 从公元前8000一前7000年起,西亚、东亚和东南亚、中美、南美以及非洲内陆先后形成几各有特色的农业中心。下列有关“农业中心”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
    A . 西亚培植出小麦和南瓜 B . 中南美洲培育出西瓜和棉花 C . 东亚培育出水稻和粟 D . 非洲培育出玉米和甜高梁
  • 3. 据考古发现,约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从灌溉、耕耘到收获)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另据史书记载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明(   )
    A . 古代巴比伦比较重视农业发展 B . 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 C . 楔形文字的形成与农业发展有关 D . 古代巴比伦是农业最发达的国家
  • 4. (2022高三上·唐山月考)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作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则使食物有了剩余,从而使得社会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军队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发明出来用以记事的。”这说明(    )
    A .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 . 农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重要前提之一 C . 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真诚的崇拜 D . 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
  • 5. 根据植物考古学显示,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期间,中原地区的农业经济逐步地由单品种农作物种植制度向稻粟稷麦菽“五谷丰登”式的农耕转变。这一变化(   )
    A . 凸显了中原文明的先进性 B . 有助于农耕文明的发展 C . 说明了集体耕作的必要性 D . 说明国家重视农业生产
  • 6. 从战国至三国时期,黄河流域粟的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且小麦已经发展到了仅次于粟的地位,同时水稻也因为水利灌溉系统的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这反映出此时期的黄河流域(    )
    A . 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 . 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 C . 政府提倡多种经营 D . 刀耕火种的农业发达
  • 7. 据考古学发现,在湖南玉蟾岩遗址发现了约一万年以前的栽培稻种。 在广西甑皮岩遗址中,已发现有9000 多年前的石斧、石杵和家猪骨。 由此可推知,当时( )
    A . 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B . 先民已成为食物生产者 C . 生产资料私有制出现 D . 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形成
  • 8. 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 . 学会用火取暖 B . 掌握动植物生长知识 C . 种植和饲养水平提高 D . 生产工具的改进
  • 9. 从世界范围看,农耕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东亚的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中美洲则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据此可知(   )
    A . 中国原始农业的领先性 B . 农业文明的多源性 C . 区域文明之间的依赖性 D . 农业发展的同步性
  • 10. 下表为《简明新全球史》有关古代一地区的农业成就示意表。该地区是(    )

    公元前9000年

    人们开始驯养牛

    公元前7500年以后

    培育出甜高粱

    公元前7000年以后

    绵羊和山羊传入

    公元前6500年以后

    培育出葫芦、西瓜和棉花

    A . 东亚 B . 西欧 C . 中南美洲 D . 西非
  • 11. 瑞典考古学家发现波兰一座距今约6600年的陵墓墓葬中,有1/4的人有铜制饰物的陪葬品,其他3/4的人没有。经检测后发现,有铜饰陪葬品的人骨头中碳—13同位素含量较高,这意味着他们可能吃了更多的牲畜,而其余的人只有植物吃。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此地(    )
    A . 阶级矛盾尖锐 B . 形成早期城市 C . 手工生产进步 D . 出现贫富分化
  • 12. “籍礼”原是村社中每逢某种农业劳动开始前,由首领带头举行的集体耕作仪式,行籍礼时,有天子亲执耒耜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表示先天下而耕种。这一礼仪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这反映了(  )
    A .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 . 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 C . 古代重农思想的盛行 D . 男耕女织、精耕细作
  • 13. 观察下面三幅图。它们可用于探究古代(   )

    A . 农业生产模式 B . 文明交流状况 C . 食物生产概况 D . 区域食物结构
  • 14. 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

    “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

    “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

    (东汉)王充《论衡》

    A . 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B . 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C . 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D . 男耕女织生产形式开始确立
  • 15. 下图是一尊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的玛雅玉米神石像。除玉米外,南瓜、豆子也是古代美洲人的主食,但最受喜爱和尊崇的仍然是玉米。对于古代美洲人来说,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 玉米作为粮食作物的重要性 B . 玉米在宗教上的神圣特性 C . 玉米具有极佳的味道和口感 D . 玉米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 16. 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良渚文化遗址发掘的大型墓葬中出土了各种精美玉器,在一些小型墓葬内发掘出少量小件玉器和生活用品、生产工具。据此推断,在良渚文化时期(   )

    图一  良渚遗址出士的玉琮

    (祭祀神明的礼器)

    A . 墓葬等级由生产能力决定 B . 产生了农业和手工业分工 C . 独特的地域文明特征出现 D . 出现阶级分化和权贵阶层
  • 17. 下图是《诗经》中出现粮食作物词汇的诗歌采集地,据此可合理推知,当时(   )

    (备注:黍:大黄米;稷:干旱谷,有时也指黍或高梁;禾:即栗,小黄米,后也指水稻;框:黑黍子,古人视为嘉谷;来车:大小麦子统称;稌:糯稻)

    A . 已经形成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 B . 农业活动较集中于黄河中下游 C . 小农精耕细作主导农作物生产 D . 黍和稷开始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 18. 下表是有关中国石器时代的考古信息(部分)。这反映了早期中国(   )                                                                                                                                                  

    遗址

    地理位置

    发掘内容

    兴隆洼遗址

    今内蒙古赤峰

    出土了炭化黍粒和粟粒两种小米遗存,共计1400余粒。原始农纹中蕴含了冬至日北斗天象等天文认识

    禹会村遗址

    今安徽蚌埠

    土壤样品中有植物种子,农作物有稻米、粟、大麦和小麦,非农作物种子有莎草科、狗尾草、廖科等

    鱼化寨遗址

    今陕西西安

    从中出土了种类丰富、数量惊人的炭化植物遗存,仅植物种子就多达29万余粒

    A . 以农为本的文明特性 B . 文明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C . 具备了早期国家形态 D . 中原农业生产注重因地制宜
  • 19. 骨骼考古学能够揭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考古学家施密特对世界范围内51个考古遗址的719例个体进行牙齿微磨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狩猎采集者的牙齿凹痕较多,其咬合面也比农民的咬合面更加粗糙。这很可能是因为
    A . 考古样本不足导致信度不高 B . 各大洲地理环境的显著区别 C . 不同人种的头骨有根本差异 D . 农业社会的加工食品更柔软
  • 20. 公元前8500—公元前7500年,集体游牧生活第一次受到挑战,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过着流动狩猎的生活,转而在主要河流附近和平原定居。这是因为(   )
    A . 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 B . 自然环境发生了转变 C . 村落城市大规模兴起 D . 集体生活失去了优势
二、非选择题
  • 21. 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离不开生产力的提高和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业革命还触发了一场链式反应,它引发了城市化、阶级分化以及社会分裂,从而损坏了原始社会令人神往的平等,但这一来它打破了部落通过传统主义形成的约束性的结合,使人性得到了解放。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和工厂制度的建立,大量人口涌入新的工业中心。……在找到工作后,工人们却发现工作时间很长,一天工作16小时稀松平常。当工人们最后争取到分两班轮换的12小时工作制时,他们将这一改变看作一件幸事。如果仅仅是工作时间超长也可以忍受,因为他们的工作时间其实与实行家庭包工制时在家里工作的时间相仿,但是在习惯工厂的纪律和适应机器生产的单调乏味方面工人们遇到了真正的困难:他们随着工厂的汽笛声上下班,必须跟上机器的运转,并始终处于在场监工的严格监督下。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概括说明“农业革命触发了一场链式反应”。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工厂制给管理形式带来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农业的传播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概括早期农业的特点。

  • 23. (2022·安徽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社会,农业处于支配地位,农业生产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政局稳定和国家安全。历朝历代无不把粮食问题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但粮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它主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这种经济模式下,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具有脆弱性,一旦发生区域性的自然灾害将会造成地区性的饥荒和社会动乱,出现灾民大量死亡,农业劳动力减少,粮食供应短缺。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相当复杂,各个地区的不同地理环境影响和制约着农业生产,地理环境适宜的地区粮食高产、稳产,人均粮食占有量和粮食生产总量都比较高;相反地理环境恶劣的地区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人均粮食占有量较低。官僚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粮食,在面临灾害或其他危机时,应对饥荒能力强;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应对饥荒的能力弱,粮食安全系数低。

    ——摘编自吴宾、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曼彻斯特社会动荡,严重影响了粮食供应问题。曼彻斯特和英国中央政府实施了一些方法对策。首先,1761—1842年,英国已修建了3960公里的人工运河,曼彻斯特成了著名的运河枢纽。1850年的曼彻斯特,更是有5条运河和6条铁路穿过。这些运河和铁路,为工业提供廉价且稳定的大宗货物运输,成为“工业革命的生命线”。其次,1815年颁布的《谷物法》抬高了粮食价格,工人无钱购买工业制造品,同时也阻碍了欧洲大陆进口曼彻斯特的纺织品,为此,1838年,他们创建了反谷物法联盟,提倡自由贸易,要求国家不干涉经济生活的原则。第三,大规模的议会圈地在1750年到1850年之间进行,大量的荒地因被圈占而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被圈占的土地既可以是农场也可以是牧场,使土地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增加了粮食的种植面积,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摘编自贾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以曼彻斯特为例》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为解决粮食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并简析其影响。
  •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战国

    秦汉

    宋辽金元

    清(1800年)

    全国耕地面积(亿亩)

    2.3

    5.72

    7.2

    10.5

    粮食亩产量(斤)

    95

    110

    140-343

    155-337

    粮食总产量(亿斤)

    205.39

    591.4

    1749.45

    2340.97

    社会粮食总需求量(亿斤)

    247.4

    464

    1113.6

    2456.0

    全国人口数(万人)

    3200

    6000

    12000

    30000

    人均粮食占有量(斤)

    641

    985.75

    1457.9

    780.0

    ——摘编自吴宾《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