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德阳市2023届高三文综历史三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3-07-10 浏览次数:31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总分48分)
  • 1. 秦代至西汉中期粮食价格变化表(单位:钱/斛)                                                                                                                                                                                


    秦始皇

    汉高祖

    汉文帝

    汉武帝

    汉宣帝

    最低价

    30

    5000

    十余至数十

    30-80

    5

    最高价

    1600

    500

    百余

    据表可知,在此期间(   )

    A . 政治局势持续动荡 B . 农耕技术得到发展 C . 土地兼并受到抑制 D . 农民税负明显减轻
  • 2. 自汉代始,皇帝年幼,太后临朝渐成常规;北朝时更是出现了“威福兼作,震动中外”的少数民族女主。进入隋唐时期,宫廷妇女参政呈现扩大化趋势,不仅后妃干政,公主、女官等等也纷纷插手政事,蔚成一代风气。导致这一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
    A . 外戚势力的膨胀 B . 民族交融的加强 C . 专制皇权的强化 D . 社会风气的开放
  • 3. 北宋中叶,学者开始突破汉魏以来注重章句训诂的束缚。欧阳修撰《诗本义》,以为“先儒于经不能无失”,强调于汉代经学派别毛苌、郑玄二家之说,要尽其是而论证其不通之处。北宋儒学研究的转向(   )
    A . 推动了儒学的唯物倾向 B . 与传统儒学思想相违背 C . 完成了儒学信仰的重建 D . 为理学崛起创造了条件
  • 4. 明清易代,清朝改行三跪九叩礼,而越南却坚守明朝的五拜三叩礼。两国在经历了康、雍两朝的礼仪争执之后,最终在乾隆皇帝的坚持下,确立了以三跪九叩之礼作为越南君臣接受清帝诏书的礼仪。乾隆帝对越南坚持推行三跪九叩礼旨在(   )
    A . 更新传统的华夷观念 B . 维护清朝的正统地位 C . 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 D . 改善中越的宗藩关系
  • 5. 1862年,江苏巡抚李鸿章奉命率淮军到达上海。此后,李鸿章在上海的官绅、富商、买办的支持下,开始与外国合作;为保证淮军新式武器装备和军饷的供应,上海被经营成近代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的重要发祥地。据此可知(   )
    A . 太平军遭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B . 洋务派成为列强利益的代理人 C . 农民战争客观上推动了上海近代化 D . 地方实权派离心倾向逐渐增强
  • 6. 《新青年》在部分省份和城市销售状况统计表                                                                                                                      

    地区

    销售状况

    湖南全省

    1919年8月长沙文化书社成立,半年之内销售2000本。此前销行极少。

    四川成都

    1916年底初到成都时只卖了5份,3个月后,销数才超过30份。到1919年下半年,销售顿然改观。

    浙江杭州

    新文化刊物在杭州的集中出现是1919年夏秋以后。

    从史料实证角度解读表中的现象,最合理的是( )

    A . 南方社会比北方更加保守 B . 爱国浪潮激发民众关注时事 C . 北京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D . 《新青年》主流价值发生转变
  • 7. 1945年8月烟台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东海关,对其进行了一番改造:一方面强调海关工作人员的政治可靠性、积极开展“群众路线”式的缉私活动;另一方面,从军队和地方调入人员补充关税干部。这些改造措施旨在(   )
    A . 更好地发挥人民海关的职能 B . 巩固壮大敌后抗日根据地 C . 将战时经验运用于海关管理 D . 完善海关人才培养的制度
  • 8. 20世纪80年代后,粤菜大规模东进、西闯、北上、南下,人们以品粤菜为时尚,以进粤菜馆为身份象征。随后,粤菜进一步向东亚、东南亚、欧美国家进军。粤菜的流行(   )
    A . 反映出各地饮食差异的缩小 B . 表明广东经济影响力的增强 C . 证明了中外饮食文化的互鉴 D . 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 9. 公元前479年,希腊联军在抗击波斯的决定性战役——普拉提亚战役中取胜,迫使波斯军队全部撤离希腊半岛。但因为雅典方面的将领是贵族阿里斯提德,这场战役在当时雅典民众中很少被提及。这反映出雅典(   )
    A . 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 B . 民主政治的弊端已显现 C . 贵族垄断战争的指挥权 D . 民众有较高的民主意识
  • 10. 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建筑的结构成了可自由表达的艺术,外观上可自由延伸,建筑内饰也可依据雕刻家与画家的个人喜好进行制作。这反映出当时欧洲(   )
    A . 科技进步提高了建筑水平 B . 人文主义影响了建筑风格 C . 建筑内饰摆脱了宗教束缚 D . 建筑技术与工业化相适应
  • 11. 1958年,苏联与美国进行电影交流谈判,最终苏联同意购买10部美国电影,美方同意购买7部苏联影片,双方同意交流15部纪录片。这说明(   )
    A . 美国重视对苏联的文化输出 B . 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 C . 美苏意识形态分歧逐渐消除 D . 电影成为美苏文化交流主要形式
  • 12. 下图所示的一组绘画作品都(   )                                                                                

    杜米埃《三等车厢》

    米勒《拾穗者》

    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A . 体现出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B . 反映出近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 C . 凸显出作者对人民群众的关切 D . 利用光学的感觉加强绘画效果
二、材料分析题(总分52分)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80年,法国共和国政府颁布法令,决定把7月14日作为国庆日。1889年,法国政府制定了纪念大革命100周年的计划,其中各种节日和庆典活动有20余项之多。5月5日,法国政府在凡尔赛举行纪念三级会议100年的仪式。全国各地都有游行、演说、栽种自由树以及散发《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等活动。法国各地教育督察还发布通告,要求教师向学生讲述大革命的意义,并且向他们所居住地点的成年人描述革命所带来的好处。到7月14日,庆祝活动更为盛大、持久。仅以巴黎为例,便有盛大的游行和规模巨大的音乐会,整个巴黎到处都是欢庆活动。

    ——摘编自顾杭《1889年法国大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及其历史作用探析》

    材料二   1941年10月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提出隆重纪念辛亥革命30周年。10月10日,延安举行了“盛况空前”的纪念活动。“到会者有延安大学等80余单位,共3万余人,四邻民众也扶老携幼,赶来参加”。朱德等人发表了热烈演说,“强调坚持团结,抗战到底,并追忆孙中山缔造民国之丰功伟业”。延安四大礼堂分别举行晚会,演出话剧、平剧。《新华日报》发表了《为民主共和而斗争》的纪念文章,号召建立“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以争取民主共和斗争的胜利。延安成为纪念辛亥革命的又一中心。

    ——摘编自朱斌《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的纪念》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大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法国大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相比,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念辛亥革命30周年活动有何不同,并简析其原因。
    3.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三、论述题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将殖民帝国形态的构成要素设计成一张“菜单”(如表3所示),认为这些要素的结合方式决定了一个帝国的盛衰。

                                                                                                                                            

    宗主国政体

    目标

    公共利益

    统治手段

    经济制度

    谁受益

    社会特征

    暴政制贵族制

    寡头制

    民主制

    安全沟通

    国土

    原材料

    人力

    地产收益

    税款

    和平贸易

    投资

    法律

    治理

    教育

    文化转化

    健康

    军事官僚政治

    殖民

    非政府组织

    公司

    本地精英代表

    种植型封建型

    重商型

    市场型

    混合型

    计划型

    统治精英都市人口

    殖民者

    本地精英

    所有居民

    种族灭绝型等级分化型

    转化型

    同化型

    ——摘自(英)尼尔·弗格森著《巨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菜单中任取三个要素,并以世界史上某一殖民帝国的盛衰状况为例说明选取的理由。(要求:明确列出所选要素,每栏仅可选取一个要素,要素之间应有逻辑联系,史实准确,理由充分,表述清晰。)

四、材料分析题
  •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朝中叶之后,土地兼并加剧,宗藩繁衍,地方政府户籍黄册失效,赋税不均。在张居正的推动下,户部拟定《清文条例》共八款颁行天下,“明清丈之例,议应委之官,复坐派之额……严欺隐之律,定清丈之期”。在全国各地揭开了清丈田粮的序幕,大规模的重新丈量土地,查出大量的隐田隠户。在此基础上,张居正改革税制,实行“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丈之后,全国各地官方编纂《赋役全书》定为制度,清承明制,保留了这种财政册籍的编纂。全国清丈土地完成,一条鞭法水到渠成,较好的实现了均平赋役,充裕国家财政收入,也推动了财政体系从实物税全面转向货币税,标志着明代中国从古代赋役国家向近代赋税国家的转型。

    ——摘编自万明《传统国家近代转型的开端:张居正改革新论》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居正财政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居正财政改革的意义。
  • 1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一战的爆发,导致了旧国际秩序的崩溃。美国总统威尔逊(1856—1924)试图重建国际秩序,认为美国应该不以领土扩张为目的,主张保障弱国的独立以及民族自决,支持中国的领土完整和独立自主,防止日本对中国的领土野心。这些理念,便是“威尔逊主义”的核心。为了推广“威尔逊主义”,美国媒体把威尔逊的思想与《论语》进行比较,认为美国所提倡的国际主义,与中国儒家的和平思想、普世主义并行不悖。1917—1918年间,威尔逊的理念广泛地被中国人所接受,中国人对美国好感度达到高潮,威尔逊被当时的中国人誉为“世界上第一个好人”。巴黎和会上,由于西方列强和日本的抵制,美国在山东问题上妥协,使中国直接收回胶州湾的计划落空,导致了中国人对美国和威尔逊的不信任。巴黎和会以后,威尔逊有关世界新秩序的十四点计划被中国媒体尖刻地挖苦为“14=0”。

    ——王笛《短暂辉煌:威尔逊主义与巴黎和会前后的中国》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黎和会前中国社会对威尔逊的态度产生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威尔逊主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