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石林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5月月考试...

更新时间:2023-07-18 浏览次数:23 类型:月考试卷
一、语文知识积累(共20分)
  • 1. 下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绉绉(zhōu)     红(fēi)  黝(yǒu)黑         鬈(quán)发 B . (yǎn)   迁(xǐ)   (qī)息          (shù)方 C . (zhǐ)尺     (kūn)鹏    蓬(gāo)         (yáng)谷 D . 譬(bì)喻     熹(xī)微      徘徊(pái)(huái)   锃(zèng)亮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儒动      狡辩      沉甸甸      自圆其说 B . 驰骋      鲲鹏      纪念碑      名副其实 C . 崇尚      震撼      煞风景      不知所错 D . 宣腾      淳朴      和为贵      川流不息
  • 3. 下列句子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     向山下。

    ②一些薄云    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③我是一片雪,        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

    ④这时,古城五彩的灯光把渠水辉映得    游客聚集的茶楼酒吧中,传来人们的欢笑与歌唱。

    A . 扑  滑过  轻快  五彩斑斓 B . 跌  滑过  轻盈  五颜六色 C . 跌  掠过  轻快  五颜六色 D . 扑  掠过  轻盈  五彩斑斓
  • 4.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鸟类的大脑虽然很小,却显示出远比人类过去所想象的更复杂、更聪明、更神奇。 B . 在教育工作会议上,局长多次强调:一所学校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它的教学质量。 C . 过度开发湖洲,破坏了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其必然结果是人类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D . 三个苹果改变了世界:一个诱惑了夏娃,一个砸醒了牛顿,一个握在乔布斯的手里。
  • 5. 下面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文化自信”是近年来使用的一个高频词。这份自信何来?          

    ①吟咏用过的诗句,可以感悟中国文化的渊源博大,可以感悟他治国理政的情怀与智慧。
    ②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中国文化成就之辉煌,在世界之林中独领风骚。

    ③首先来自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深厚文化家底。

    ④这份自信,更源于坚信中国文化、中国智慧对今天的中国与世界的巨大价值。

    A . ③②①④ B . ③①②④ C . ①③②④ D . ③②④①
  • 6.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常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桃花源记《核舟记》《小石潭记》等属于该文体。 B . 《回延安》是采用“信天游”形式写成的叙事诗,歌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 C . 古人用阴阳表方位时,山之南与水之北为阳,山北与水之南为阴。《愚公移山》中“汉阴”即汉水的南岸。 D . 马克吐温,英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
  • 7. 根据提示填空。
    1. (1) ,白露为霜。
    2. (2) 海内存知己,
    3. (3) ,但余钟磬音。
    4. (4) 八月秋高风怒号,
    5. (5) 鹏之徙于南冥也,
    6. (6) ,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二、综合性学习(共8分)
  • 8. 学习与探究

    自云南省政府启动爱国卫生专项行动以来,昆明市迅速组织召开推进爱国卫生专项行动视频会,全面部署全市爱国卫生专项行动工作。

    【材料一】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印发《昆明市国卫生“七个专项行动”督查方案》由督查宣传组组织业务人员深入九县(市)开督察检查,全面查找问题短板。通过广播、电视、微信群等渠道,对爱国卫生专项行动进宣传,曝光不文明行为,引导居民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以粘贴宣传标语、悬挂横等方式,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参与大扫除活动,督促厂大干部职工、群众参与爱国卫生运动。

    (节选自《昆明政务网》有删改)

    【材料二】昆明市自开展爱国卫生“七个专项行动以来,各县(市)围绕自身存在的问题,立行立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特别是2022年9月12日在石林县举行全市推进爱国卫生“七个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后,各县区针对曝光视频反映的问题进行整改,占道经营乱象得到整治,小区内部环境、贸市场脏乱差现象得到改善。

    (节选自《昆明政务网》有删改)

    1. (1) 综合概括材料一、二的主要信息。
    2. (2) 学校爱国卫生专项行动动员会结束后,回家途中,看到一个叔叔在校门外卖小吃,摊位周围到处是包装纸,你会如何劝说他?
  • 9. 名著阅读

    知县喝过一边,带那另一个上来问道:“你叫做甚么名字?”那人是个五六十岁老者,禀道:“小人叫做黄梦统,在乡下住。因去年九月上县来交钱粮,一时短少,央中人向严乡绅借二十两银子,每月三分钱,写借约,送在严府。小的却不曾拿他的银子。走上街来,遇著个乡里的亲眷,他说有几两银子借与小的交个几分数,再下乡去设法,劝小的不要借严家的银子。小的交完钱粮,就同亲戚回家去了。至今已是大半年,想起这事来,问严府取回借约,严乡绅向小的要这几个月的利息钱。小的说:‘并不曾借本,何得有利?’严乡绅说,小的若当时拿回借约,他可把银子借与别人生利;因不曾取约,他将二十两银子也不能动,误了大半年的利钱,该是小的出。小的自知不是,向中人说,情愿买个蹄酒上门去取约;严乡绅执意不肯,把小的驴儿和米同梢袋,都叫人拿了回家,还不发出借据来。这样含冤负屈的事,求大老爷做主!”

    知县听了,说道:“一个读书人人,忝列衣冠;不在乡里间做些好事,只管如此骗人,实在可恶!”便将两张状子都批准。原告在外伺候。早有人把这话报知A , 慌了,自心里想:“这两件事都是实的,倘若审断起来,体面上不好看。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卷卷行李,一溜烟急走到省城去了。

    1. (1) 上文语段出自《》。选文中的A是
    2. (2) 结合整本书,选段中A的无耻行为具体体现在哪些事情上?
三、阅读(共32分)
  • 10.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首叙事这诗。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级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 . 开头先概括交代人物的基本情况,继而对他的肖像做了精炼传神的说明,“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写两鬓可见其苍老,写面庞、十指可见其生活之艰辛。 C . 本诗有三言、七言句,用韵灵活,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还可以中途换韵,不讲究平仄、对仗等等。 D . 诗人没有直接发议论,对统治阶层罪恶的揭露和控诉,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都蕴含在情节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描写中,这也是本诗感人至深的地方。
    2. (2) 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
  • 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甲】《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物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乃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选自《新唐书·马周传》)

    [注释]①趣:通“促”,催促。

    1. (1)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才/美不外见 B . 不以千里/称也 C . 周/为条二十余事 D . 家客马周/教臣言之
    2.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策之不以其 之不能尽其材(

      ③周为二十余事() ④太宗问何(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

    4. (4) 对比【甲】【乙】两文,你认为马周被重用的原因有哪些?
  • 1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小题。

    中医文化

    ①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是相对于西方医学而言的。西方医学还没传到我国时,没有“中医”这个名词。

    ②此前,“中医”有很多称谓:岐黄、青囊、杏林、悬壶、橘井等。每个名称都与一个有趣的故事相关。例如,“中医”的第一个名字“岐黄”来自《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黄帝与被称为“天师”的岐伯讨论医学的书,后世的人们称《黄帝内经》中的医学为“岐黄之术”。《黄帝内经》是中国早期医学的经典,所以“岐黄”就成了中医的代名词。又如鲜为人知的“橘井”,则源于西汉道士苏耽的故事。相传,苏耽事母至孝,成仙之前告诉母亲将有瘟疫流行,井水泡橘叶可防治。第二年疫病爆发,他的母亲用这个办法救治了很多病人。后人为纪念其功德,用“橘井泉香”来称赞中医。

    ③中医药是中医文化中的一部分。在与疫病斗争的实践中,中医药防疫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逐步形成和完善。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在治疗乙脑、麻风、流感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在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时,中医药疗法在减轻发热症状、控制病情等方面成效明显,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

    ④2019年以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全程深度介入,以其特色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最出名的当属清肺排毒汤。清肺排毒汤,源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对于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的治疗效果都比较明显。相关部门先后在河北、山西、黑龙江、陕西省开展“清肺排毒汤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清肺排毒汤对214例患者临床救治总有效率达90%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超过7.4万人使用了中医药,临床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中医药抗击“新冠”疫情的效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我国明、清时期发明的“人痘接种术”是医学预防接种免疫的先驱,传播到西方并产生深远影响,为全球最终消灭天花作出了贡献。青蒿素的发现也是源于中医药典籍,至今已经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很早就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流传海外,对世界医学、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⑥中医还采用古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哲学理论,来解释生命的秘密。中医学中的精气学说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人就是气聚合在一起而产生的,气散了形体就灭亡了;不光人体,天下万物都是气构成的;正是有了这个气,万物才生生不息,变化不止。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认为,人是由气聚合成的,气分阴阳,只有阴阳调和才能保持健康。中医专家可以通过经脉穴位、五官五色出现的异常来判断疾病情况,并通过多种手段辨证施治,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⑦所以,中医学不仅仅是一门医学,更是一种哲学、一种文化,是在中华文明这株万年巨树上结出的硕果,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

    1. (1) 依据文章内容,在第⑤段横线处填写一个过渡句,使上下文恰当衔接。
    2. (2) 阅读第③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在与疫病斗争的实践中,中医药防疫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逐步形成和完善。

    3. (3)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采用逻辑顺序,依次介绍了中医的称谓、中医药的作用和中医三大哲学理论。 B . 第④段画线句运用列数字,说明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 C . 中医中的“人痘接种术”“青蒿素”、《本草纲目》等都挽救过世界上数以百万计的生命。 D . 中医学不仅仅是一门医学,更是一种哲学、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硕果和瑰宝。
  • 1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小题。

    艾草香

    丁立梅

    ①对艾草,是老相识了。

    ②乡村的沟沟渠渠里,一是艾草多,一是芦苇多。它们在那里照熙攘攘,漫山遍野,自枯自荣,世世代代。除了偶尔飞过的鸟雀,平时大机再没有谁会惦念它们。但乡人们都知道,它们在呢。就在那片沟渠里,枕着风,傍着水,枝繁叶茂,不离不舍。一到端午,家家户户门窗上都插上了艾草,满村荡着艾草香。

    ③羊却不爱吃,猪也不爱吃,大概都是嫌它气味的霸道。它是草里的另类,做不到清淡,从根到茎,从茎到叶,气味浓烈得汹涌澎湃,有种豁出去的决绝。采艾的手,清水里洗过好多遍了,那艾草的味道,还久久逗留在手上,不肯散去。苦中带香,香中带苦,你根本分不清到底是苦多一些,还是香多一些。苦乐年华,它一肩扛了。

    ④所以,它独特,在传统的民俗里,万古长存。早在诗经年代,就有了“彼采艾兮”的吟唱。说是唱爱情呢,我却觉得是唱它。它被人们赋予了神圣,用以寄托愁思,聊解忧伤。

    ⑤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也曾有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为人,恶门户上,以禳毒气。说的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争相采艾,扎成人的模样,悬挂于大门之上,以消除毒气灾殃。不过是普通植物,却担当起驱毒辟邪的重任,这是艾草的本事了。有时,保持个性,坚守自己,方能脱颖而出。在这一点上,我们人类,得像一棵艾草学习。

    ⑥可能是小时的记忆作怪,多少年来,我一直以为艾草只在水边生长,——这是我的孤陋了。福建有文友说,他们家乡的山上,漫山遍野,都长着艾草。人们也食它,三月里,艾草正鲜嫩,采了它,拌上糯米粉,包上芝麻、白糖作馅,蒸熟,即成艾糍粑。咬上一口,香软甘甜,鲜美无比。这吃法让我惊异,有尝试的欲望。想着,等来年吧,等三月天,一定去采了艾草回来吃。

    ⑦小区里,爱种花的陈爹在他的小花圃里,却种上了艾。六月的天空下,一丛红粉之中,它遗世独立的样子,让人一眼认出,这不是艾草么!

    ⑧陈爹笑了,眼光缓缓地落在它上面,说,是啊,是艾草啊。

    ⑨种这个做什么呢?又不漂亮,问的人显然有些好奇了。

    ⑩陈爹不急着作答,他弯腰,眯着眼睛笑,伸手轻轻地拨弄一下那些艾草。他说:“别看它小,它可以驱虫的。你看,它旁边的花长得多好,不怕虫叮。”

    ⑪哦——围观的人一声惊呼,恍然大悟,原来,它做了护花使者。

    ⑫陈爹种的艾草,现在正插在我家的门上。不多,一棵,茎与叶几乎同色,灰白里,浸染了淡淡的绿。香味很地道,开门关门的当儿,它总是扑鼻而至,浓烈,纯粹。这是陈爹送的。他爬了很高的楼梯,一家一家分送,他说,要过端午节了,弄棵艾给你们插插。

    ⑬我不时地望望,闻闻,心里有欢喜。离开了乡村,艾草的气息不再那么浓烈,然过节的气氛,却一点没削减,因了这一棵温暖的艾草。

      (文章有删改)

    1. (1) 在作者笔下,艾草具有哪些方面的特点?
    2. (2) 根据括号里的提示对文中加点词语进行品析。

      一到端午,家家户户门窗上都插上了艾草,满村荡着艾草香。(如果把“荡着”换成“都是”好不好,为什么?)

    3. (3) 陈爹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写艾草为何要写到陈爹?
    4. (4) 文章的标题“艾草香”有什么含义?
    5. (5) 《艾草香》结尾第⑬段中,作者感受到“艾草的气息不再那么浓烈,然过节的气氛,却一点没有削减”;而《社戏》的结尾,迅哥儿在离开故乡后,却发出“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的感慨。分析两处结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作文(40分)
  • 14.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东西,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着。

    雨过天晴、花落花开、冬去春来……是自然发展中的变化。

    沧海桑田、由穷变富、旧貌新颜……是社会发展中的变化

    反败为胜、化悲为喜、失而复得……是人生成长中的变化。

    请以“变化”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经历和见闻,可以阐述观点和见解,可以发挥想象,创作故事。

    题目二:由于各种原因,我们预想的情形有时会和实际发生的情形并不一致,但这样未必不是一种收获。请以“这样,也很好”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   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得抄袭;

    ②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果需要,用“×××”代替;

    ③   书写工整,卷面清洁;

    ④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