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2023届百师联盟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联考(二)试卷

更新时间:2023-06-27 浏览次数:21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墨子认为“不义不处,非理不行,务兴天下之利,曲直周旋(注:各种举动),利则止”。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也,父子贵贱之差也'‘利之所在,民归之'”。这反映出( )
    A . 诸子百家的义利观趋同 B . 尚“义”成为时代潮流 C . 社会义利矛盾引发关注 D . 新的阶级对立日益凸显
  • 2. (2022高一上·泸州期中) 中国古代的三个依次延续时期分别是:“骄兵悍将的世界”“文治的时代”“与中国传统政治绝异,政治上依种类分四等”,这三个时期是( )
    A . 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B . 唐、五代十国、北宋 C . 五代十国、两宋、元 D . 元、明、清
  • 3. 南宋学者陈耆卿谈到士农工商四民时,曾强调“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若能其一,则仰以事父母,俯以育妻子,而终身之事毕矣。”这一观点(   )
    A . 折射出南宋商人地位的提高 B . 表明重商思想被普遍接受 C . 体现了封建等级秩序的瓦解 D . 源于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
  • 4.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彻底改变了王朝国家长期存在以中原为中心,由内而外划定边疆的传统做法……此后,自康熙到乾隆年间,中俄多次签订条约划定边界,逐步明晰了中俄双方的疆界和相关权益,同时也划定了与藩属国朝鲜的边界。这反映出清朝前期(   )
    A . 被迫对外妥协 B . 主权国家观念的萌发 C . 疆域完全确定 D . 朝贡体系瓦解
  • 5. 1843年中英签订《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其中的第8款规定:“向来各外国商人止准在广州一港口贸易,上年在江南曾经议明,如蒙大皇帝恩准西洋各外国商人一体赴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港口贸易,英国毫无靳惜,但各国既与英人无异,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 “上年在江南曾经议明”是指《虎门条约》 B . “英国毫无靳惜”体现出英国的无私与大度 C . “各国既与英人无异”说明列强已经组成侵华同盟 D . “新恩”涉及内容模糊,有利于英国扩大侵略权益
  • 6. 甲午战争后,各资本主义国家在华的资本输出额由战前的2亿美元迅速增加到1902年的15亿美元,外资企业深入到中国的各个经济部门。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 . 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合法化 B .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C .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D .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十分缓慢
  • 7. 据统计,辛亥革命后,仅民国元年宣告成立的实业团体就达40余个,到1915年12月,全国实业团体数量为107个。仅1912年,新成立工厂就达2001家,到1916年,全国工厂总数为16957家,并逐步形成了横跨多领域的产业集团。中国的工人阶级开始壮大起来。这表明(   )
    A . 民族工业发展的障碍扫除 B . 经济现代化之路成功开启 C . 推动社会进步的因素迅速成长 D .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 8. (2022高二上·花山期中) 1928年秋天,井冈山根据地粮食普遍获得大丰收,宁冈全县粮食总产量比1927年增产20%,茶油生产更是十几年所没有过的丰收,永新、莲花、遂川等地也出现了空前的好收成。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 )
    A . 农村生产力提高 B . 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C . 军事斗争的胜利 D . 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
  • 9. 下图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的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 (1937.7—1944年)。通过材料可以得出的准确结论是(   )

    A . 民营企业发展较快 B . 中国整体经济实力增强 C . 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D . 国家战略影响工业布局
  • 10. 下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某根据地村政权全体工作成员构成比例,与之联系最密切的政策是(   )

    分类 成员

    年龄

    性别

    社会成分

    青年

    中年

    老年

    工人

    贫农

    中农

    富农

    地主

    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

    49.6

    25.1

    25.3

    48.2

    51.8

    4.7

    46.8

    16.6

    6.3

    0.2

    3.4

    大会代表

    28.5

    55.2

    16.3

    78.7

    21.3

    7.5

    41.7

    37.9

    7.8

    0.3

    4.8

    村长书记

    30.2

    51.5

    17.9

    92.9

    7.1

    5.9

    39.2

    45.8

    7.4

    0.2

    1.5

    委员会主席

    27.6

    55.2

    17.2

    92.8

    7.2

    7.6

    40.1

    40.2

    6.7

    0.1

    5.3

    A .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B . 打土豪,分田地 C . 《中国土地法大纲》 D . “三三制”原则
  • 11.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二中全会是一次城市工作会议,是历史转变点”。林伯渠也在讲话中指出:“这次会议是历史上转变点,也可以说是‘城市工作会议’”。“历史的转变点”是指(    )
    A . 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B .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C .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覆灭 D . 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 12. 某一年的人民日报社论有这样一段话:“在资本主义世界里……由于华尔街垄断财团热衷于战时暴利而狂猛扩大侵略,致使生活必需品价格猛涨,广大人民生活大大恶化;在社会主义的苏联……全体人民的生活章福已被提高到了人类历史上空前末有的优格程度。”这一年有可能是(   )
    A . 1950年 B . 1959年 C . 1962年 D . 1971年
  • 13. “三线建设过程中,400多万名专家学者、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党政干部从上海、哈尔滨、青岛等工业重镇迁徙内地、扎根边疆。1965年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础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时期全国基础建设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40%以上,涉及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肥、森林、建材、铁道、交通、民航、纺织、轻工业、水利以及农业、林业、商业、邮电等300多个行业。”由此可知,三线建设(   )
    A . 推动了国家工业合理布局 B . 降低了沿海地区的工业发展水平 C . 以民用重工业为建设重点 D . 消除了东北地区的战争威胁
  • 14. “1978年10月22日,邓小平出访日本,旋访新加坡,邓小平对新加坡的经济制度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他在第二年的一次演讲中说:我到新加坡去考察他们怎么利用外资。新加坡从外国人所设的工厂中获益。第一,外国企业根据净利所交的35%税额归国家所有;第二,劳动收入都归工人;第三,外国投资带动了服务业。这些都是国家的收入。”1978年邓小平对新加坡的考察(   )
    A . 为设立经济特区提供了借鉴 B . 引起国人对市场经济的普遍关注 C . 为引进外资提供了政策支持 D . 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 15. (2022高二上·辽源期中) “1982年宪法颁布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此后,全国人大先后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写入宪法。”这体现出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立法(   )
    A . 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B . 削弱了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C . 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D . 开始重视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 16. (2022高二上·花山期中) “1992年,我国批准外商投资企业、协议外资额与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比1991年增长275.7%、385.3%和152.1%。”这主要得益于(   )
    A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 . 冷战结束,国际形势的缓和 C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D . 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导向
二、材料分析题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主要通过救助机构实施。这些救助机构有综合性的如养济院、留养局;有针对某一弱势群体的,如育婴堂。养济院、育婴堂、普济堂为常设救助机构;留养局、粥厂为季节性的救助机构。养济院、粥厂、栖流所等由政府供给被救助者衣食。普济堂和育婴堂有些是民办的,但绝大多数是奉皇常之命设立的,被纳入政府资助、管理的范围。清代前期的社会教助几乎是以“养”为唯一方式,对被教助者的教助完全是免费的,以保证他们的生存为目的。

    ——摘编自刘悦城《清朝前期的社会弱势群体教助》

    材料二 建国初期,弱势群体数量巨大,情况复杂。因此,毛泽东认为,政府在社会救助工作中应遵循因类、因人而异的原则。救济失业人员:“推行积极的失业救济,救济失业与促进就业相结合”;救灾工作:“生产自救,节约度荒,群众互助,以工代赈,并辅之以必要的救济”。不论是失业救济、灾民救济,都是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围绕建国初期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这个政治大局进行的。除政治、经济方面的救助措施外,还重视弱势群体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弱势群体主动、积极地融入到劳动自救和建设新社会的洪流中。党和政府还在全社会提倡平等相待、团结互助、扶弱济贫,反对社会歧视,让全社会都关心社会弱势群体,从而为弱势群体的救助和自救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从1950年7月至1952年9月的3年间,全国共安置救济失业人员上百万。灾民、贫民和流民也得到合理的救助与安置。

    ——摘编自杜俊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救济论述》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对弱势群体救助的特点。
    2. (2) 对比材料一、二,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弱势群体救助的创新之处。
    3.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弱势群体救助的积极影响。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一开始带有全盘西化的倾向,胡适就说过:“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上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要拯救我们这个民族”,唯一的出路就是学习“西洋的近代文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又激起了一片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形成一股传统文化“复归”的浪潮。梁启超大叫“科学破产”,建立在资产阶级物质文明基础上的西方精神文明,在他心目中也一齐崩塌。他决心要以“孔、老、墨三位大圣”和“东方文明”去“调剂”西洋文明

    材料二 瞿秋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解制刀,精粹地分析了所谓“东西文化论战”。他指,现代资产阶级的文明,无论在科学技术或者思想学术方面,都比封建宗法时代的文明进步。中国文化的出路决不是“向后转”,而是“向前进”,“逐步前进,颠覆宗法社会、封建制、世界的资本主义,以完成世界革命的伟业—如此,方是行向新文化的道路。”李大钊期待着无产阶级新文化的崛起,“我们主张以人道主义改造人类精神,同时以社会主义改进经济组织。不改进经济组织,单求改造人类精神,必定没有效果。不改造人类精神,单求改造经济组织,也怕不能成功。”

    ——材料一、二摘编自李华兴《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交融的历史考察)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中国学者对西方文明及传统文化所持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意义。
  • 19. 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石油大会战,大庆地区开始了城市化演进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1960年4月的统计,参加大庆石油会战的人员已达4万多,其中总工程师、总地质师、大学教授、工程师和地质师等各类工程技术干部达1000多人。参加会战的大多数人员成为大庆地区城市化演进过程中最早的一批永久居民。

    表:1960年4月全国各地参加石油大会战人数一览表

    人员单位分布

    松辽

    玉门

    四川

    北京

    新疆

    青海

    银川

    高校

    黑龙江

    解放军

    总计

    人数

    5644

    6299

    2395

    149

    1831

    1320

    168

    811

    1609

    29479

    49705

    注;数据出自《大庆市志》[M].大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京:南京出版社,1988.

    材料二  随着石油开发地域的不断扩大,职工家属不断来到大庆,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提高。人口迅速增加,居民点的数量也急剧上升,形成了工人镇、中心村、居民村三级城镇体系,人口达70.95万。1979年12月14日,大庆建市后,正式开始了有计划地调整矿区建设总体布局,出台了大庆第一轮总体规划,有效地解决了城镇建设与油田生产之间的矛盾,引导城镇居民点建设由高度分散向相对集中发展,以促进大庆由矿区建设向城镇建设转变。

    材料三  随着30多年的石油开采和城市建设,大庆市已经今非昔比,依赖于石油产业的各项产业蓬勃发展,大庆市的文化、教育、科研产业也在同步建设,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备。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早已成为第一生产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加快,经济上占比增加。现代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加强了城市与城镇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极大的减少了大庆城市化进程中分散式空间布局的影响,促使了各个城镇和中心村的协同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进入快速推进阶段。

    ——材料一、二、三摘编自张满《大庆城市化历史演进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分析大庆地区城市化演进过程中第一批永久居民的构成特点,这对大庆城市化演进有什么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9年以后大庆建设发展的趋势,并说明大庆建市以来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三、论述题
  •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政策随着国际形势和国内中心任务的变化不断进行必要的调整。

    时期

    外交基本战略演变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末

    “一边倒”(与苏联结盟)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

    “两个拳头打人”(反美反苏)

    20世纪70年代初

    “一条线、一大片”(联美反苏)

    20世纪80—90年代末

    不结盟外交政策(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

    ——摘编自吕小波《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国际地位的提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就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1949-1999)进行阐述。(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