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七校联合体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更新时间:2023-06-27 浏览次数:32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从现在已经面世的甲骨卜辞来看,殷卜辞绝大多数是对于神灵的祈祷与贞问,西周时期的彝器(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礼器的通称)铭文则多载人事,而少言神灵。这客观上反映了(   )
    A . 敬天保民思想开始出现 B . 商周政权弥漫着神权色彩 C . 新生产工具的迅速发展 D . 早期国家治理观念在改变
  • 2. 《韩非子》记载:“舜逼尧,禹逼舜…人臣弑君者也。”《史记》则记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两者记载的不同,说明(   )
    A . 阶级立场决定历史认知 B . 政治主张影响历史解释 C . 法治与德治之争的激烈 D . 时代发展决定历史叙述
  • 3. 如表为汉代史书中有关朝廷处理侯王借贷问题的部分记载。从中可以看出汉代(    )

    记述

    出处

    汉文帝前元四年,河阳侯陈信“坐不偿人责(债)过六月,夺侯,国除”

    《史记·高祖功臣者年表》

    汉武帝元鼎元年,旁光侯刘殷“坐货子钱不占租(交纳租税),取息过律,会赦,免”

    《汉书·王子侯表》

    汉咸帝建始四年,陵乡侯刘诉“坐……—货谷息过律免”

    《汉书·王子侯表》

    A . 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B . 经济手段是解决侯国问题的主要方式 C . 政府重视规范社会上借贷行为 D . 严厉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缓解土地兼并
  • 4. 无论安史之乱北人南迁还是靖康之难宋室南渡,迁移至吴地的人数,都不逊于永嘉之乱时,但唐宋的北民南迁中却不见侨、吴文化对立,以致北人“直把杭州作汴州”。下列对此现象成因解释最恰当的是(   )
    A . 人口南移数量不及魏晋 B .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 C . 魏晋民族交融奠定基础 D . 江东已成为全国文化重心
  • 5. 北宋中期,政府把商业专卖的范围由传统的盐、铁、酒扩展到茶、醋、药品、香料等,并对其中某些商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进行了严格管控和立法保护。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 . 过度消费影响经济发展 B . 国家财政开支存在困难 C . 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强化 D . 政府试图规范商品贸易
  • 6. 清朝前中期,其常备军的规模保持在80万左右,包括60万汉人绿营和20至25万满洲八旗。1700年前后,常备军约占清朝总人口的0.4%,1800年前后约占0,19%。这说明,该时期清朝(   )
    A . 军事力量日渐衰弱 B . 实行满汉二元统治 C . 军队结构相对单一 D . 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 7. 民国时期,每当某个军阀或军阀派系对其敌手发起进攻之时,事前总要发表一则通电攻击对方,声称自己出兵是为了全国和平秩序或者为了保卫约法,反对当政派系的独裁与滥权。这一现象(   )
    A . 反映军阀己接受临时约法 B . 说明了民主共和道路任重道远 C . 表明了军阀割据不得人心 D . 体现了北洋军阀时期黑暗统治
  • 8. 下图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主要构成比例情况。从中可以得出,党在这两个阶段(   )

    A . 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B . 坚持统一战线方针 C . 领导建立工农民主政权 D . 积极开展土地革命
  • 9. (2023·郑州模拟)   1953年以来,在武汉市委“基建第一”、“紧密团结起来,为把武汉建设成为新的社会主义工业城市而奋斗”的口号引领下,新建工业企业32个,其中投产企业29个。国家重点工程青山热电厂、国棉一厂等相继建成,武汉钢铁厂等国家骨干工程开始建设。这些成就(    )
    A . 推动了建国初国民经济的恢复 B . 是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缩影 C . 说明武汉工业水平领先于全国 D . 得益于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 10. 1979年,广东农民陈志雄承包了生产队的鱼塘,获利后他雇工扩大经营规模,这一做法因违背上级文件而引发众多争议。后来《南方日报》发文肯定了这位生产能手。上述现象反映了(   )
    A . 改革初期政策的不断调整 B . 经济建设在全面探索中曲折发展 C . 人民群众实践中的创造性 D . 改革实践推动思想解放逐步深入
  • 11. 如图反映的是制成于公元前5世纪的绘有身着丝绸妇女形象的古希腊陶壶。由此可知(   )

    A . 张骞凿空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B . 当时的古希腊已经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C . 古代希腊的陶瓷制作技术深受中国影响 D . 春秋战国时期中西己存在经济文化交流
  • 12. (2022高三上·大连期中) 有学者评价一个在 6 世纪达到鼎盛的地跨亚非欧的帝国:“是具有乌托邦意义的诺亚方舟,保留了基督教会的古老习俗,拥有一套完整的帝国机构和社会组织”,“帝国的唯一贡献是保存了希腊文化并将其向周边国家传播”。据此判断,该帝国是(   )
    A . 亚历山大帝国 B . 波斯帝国 C . 阿拉伯帝国 D . 拜占庭帝国
  • 13. 新教主义认为,上帝是在自然发生作用的过程中显现自己的,白昼更替、四季循环、月亮盈亏和星辰运行都有一定规律,认识这些规律,就认识了上帝的智慧,显示了上帝的全知全能。这说明,宗教改革(   )
    A . 否定了天主教因行称义观念 B . 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C . 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文化诉求 D . 客观上有利于近代科学发展
  • 14. 19世纪初阿根廷大量出口谷物、肉类和毛皮等,1853—1873年间阿根廷出口总额增长七倍,牛羊饲养业主对修筑铁路,建立肉类包装厂持反对意见。与此同时,外国资本大量流入。这表明当时阿根廷(   )
    A . 对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依附性 B . 实现了国家工商业的迅速发展 C . 未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D . 积极探索发展外向型经济模式
  • 15. 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行五年计划,欧洲大多数人士认为这一不切实际的计划是注定要失败的。到30年代初期,大多数观察家意识到“改变前俄罗斯帝国政治和社会的剧变”是世界上发生的大事。这一转变(   )
    A . 推动了国际关系走向缓和 B . 表明对欧洲制度失去信心 C . 基于欧洲面临的经济困境 D . 为东欧国家改革奠定基础
  • 16. 如图为冷战时期的一幅苏联漫画(图中领结图案为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丹麦等国国旗)该漫画意在说明(   )

    A . 西欧国家在政治上受制于美国 B . 美国控制二战后世界格局 C . 苏联的国际政治话语权被挤压 D . 冷战格局下美苏互相攻击
二、材料分析题
  • 17. 民法是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20世纪之前,中国没有独立的民法典。尽管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法典的编纂,但这些法典大都是刑法,其中虽涉及民事关系,如户、婚、钱债、赔偿等,亦采取刑罚的手段调整之,本质上仍属刑法规范。纵观中国古代,没有成文的民法典,民刑不分,以刑事责任代替民事责任;民法观念不发达,民法中的平等、自由、权利等观念一直没有形成。

    ——摘编自房绍坤《中国民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材料二: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政府派员分赴各地调查民商事习惯,并强调:“中国幅员广远,各省地大物博,习尚不同。使非人情风俗洞激无遗,恐创定法规,必多窒碍。”至1910年,《大清民律草案》完成。共分五编,前三编主要是以日本公布的民法为蓝本,同时对德国、瑞士的民法有所参考,采纳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契约自由、过失致人损害应予赔偿等近代民法基本原则。后两编(亲属和继承)虽也采纳了一些西方新制,但更注重的是中国固有的礼教民俗。

    ——摘编自李启成《中国法律史讲义》

    材料三: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法不发达的原因有哪些?
    2. (2) 据材料二,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编制的特点。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法典颁布的主要意义。
  • 1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道光初年,大运河已千疮百孔,处处淤塞难通,整个河道仅存一线河形而已。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大改道,洪水北泻,殃及山东、河南、直隶三省部分地区。清朝政府无暇顾及治黄、治运之事,漕运逐步转为海运。1872年在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正式用轮船承运漕粮。1901年,清廷颁布了停漕改折的命令:“自本年开始,直省河运海运,一律改征折色(折价征银),责成各督、抚等认真清厘整顿,节省局费、运费,并查明各州县征收浮费,勒令缴出归公,以期成巨款。”

    ——摘编自王频《清代运河衰落原因论析》

    材料二  目前欧洲公路兴建以每天吞噬0.1平方千米土地的速度发展,公路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占整个交通运输业总排放量的八成以上,欧洲公路交通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已高达其GDP的0.5%,欧洲的交通事故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00亿欧元,随着精力充沛的退休人员增加、旅行机会增多、购买力提高等,国际间客运量强劲增长,铁路客运市场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而物流与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欧盟单一市场的诞生与发展,为开拓欧洲的铁路货运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铁路、城市和城际轨道交通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在欧洲,一个新的铁路时代已经到来。

    ——摘编自耿志民、季令《欧洲铁路联盟交通政策对中国铁路的启示》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时期漕运衰落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分析欧洲“新的铁路时代”到来的社会背景。
    3. (3) 综合以上材料,从中外交通方式的变迁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 19. 大西洋的故事是一部征服与探索、枪炮与自由并存的人类史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地区主要语言分布图

    ——摘自邓辉《世界文化地理(第2版)》

    材料二  18世纪末、19世纪初发生的一系列战争就波及范围而言,不仅是欧洲战争,也是全球性的战争。……在法国革命的激励和英国的支持下,拉丁美洲各地的共和运动风起云涌,其领袖人物是西蒙·玻利瓦尔。……1826年,英国外交大臣阐述了英国支持玻利瓦尔的理由:“如果西班牙归属法国的话,也必须是一个不拥有西印度群岛的西班牙。”当时巴西已脱离葡萄牙独立,这是拿破仑战争的又一结果。

    ——《企鹅欧洲史·竞逐权力:1815—1914》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美洲地区语言分布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该特点的时代成因,并据此指出美洲文化新特色。
    2. (2) 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阐述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历史如何促成“拉丁美洲各地的共和运动风起云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历史影响下的拉丁美洲在19世纪的历史命运。
三、论述题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著名学者郑师渠主编的《中国文化通史(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版)对中国历史阶段的分期及各时期的文化特征进行了汇总。

    时期

    特征

    先秦

    中国文化的孕育和奠基时期:由迷信天命到敬德保民、注重礼乐、政治制度不断发展思想领域百家争鸣、民族认同等

    秦汉

    魏晋

    隋唐中国文化的辉煌时期:儒释道三家并立、民族文化逐渐融合、南北文化地域特征明显等

    宋元

    明清前期

    中国文化盛极而衰的迟暮时期:专制的强化致使思想僵化、西洋科技逐渐传入、文化集大成与僵滞并存等

    近代

    ——据郑师渠等《中国文化通史》阅读上表,领会作者的编写思路与意图。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空白时期进行补写,并说明理由。(要求:补写内容简明扼要,准确把握历史阶段特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