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丽水市庆元二中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3...

更新时间:2023-06-28 浏览次数:29 类型:月考试卷
一、活动一:回望苦人经历珍惜幸福生活 (12 分)
  • 1.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语境完成后面的题目。

    苦人往往不失好品行。中年闰土虽然身上只穿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sè)     索,苦得像一个木偶人,但内心不失善良:孔乙己虽然又懒又穷,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个月,定然还清:老王虽然身体僵硬,像直僵僵地镶(qiàn)     在门框里一般,但仍想着给杨绛一家送鸡蛋与香油,他的言行让杨绛感到愧(zuò)    

    1.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浑身(sè)

      镶(qiàn)

      愧(zuò)

    2. (2) 加点字“间”在文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 jiàn B . jiān
  • 2. “苦人”往往也散落在文学名著里,让我们读名著,回望苦人经历,回答问题。
    1. (1) “苦难”可以让人走向毁灭,“苦难”也可以让人华丽转身。请你结合自己读过的名著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
    2. (2) 有人认为《儒林外史》是读书人命运的悲歌,你是否认同?请阐明理由。
二、活动二:走进诗文世界体悟古人精神 (24 分)
  • 3. 任务一:读军旅诗文,填诗文名句。

    班级诗歌兴趣小组将统编教材课内外的“军旅”主题诗词文名句进行整理,形成了以下表后格,请将表格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类别

    诗词文名句

    路途之远

    ,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 《渔家傲·秋思》)

    何处望神州?。(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环境之劣

    纷纷暮雪下辕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半竿斜日旧关城。(纳兰性德《浣溪沙》)

    征战之

    人生自古谁无死,。(文天祥《过零丁洋》)

    马作的卢飞快,。(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家国之忧

    亲人相隔,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境遇不同,表达的方式也各异。杜甫在《月夜忆舍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中借家书难寄,表达对弟弟的担忧与思念;文天祥在《南安军》“”中运用采薇的典故,表明生不做元人、死做庐陵人的决心与忧国之思。

    战争类诗歌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建功立业的豪情。读军旅诗文,感受古人精神。

  • 4. 任务二:赏贬谪诗文,悟古人情怀。

    阅读甲、乙诗文,回答问题。

    [甲]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乌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乙]石涧记

    柳宗元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①阃奥②。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③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④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意之日,与石渠同。

    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

    [注]①限:门槛,这里作动词用,用门槛把正屋与内室隔开。②阃(kǔn) 奥:也写作“壶奥”。指内室深处。③揭(qì)跣(xiǎn):揭,把衣服拎起来。跣,光着脚。④胡床:也称“交床”“交椅”,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1. (1) 用“/”给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2. (2) 字词理解是读懂文言文的基础,请你一起来参加“文言小秘诀”的梳理。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技巧小结

      石渠之事

      课内迁移法: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在古代汉语释义时,我们可以结合学过的古诗文或现代成语推测古汉语的意思,同时也要结合语境。

      倚檻遂至

      成语参考法:通宵达

      民又

      语境推测法

      道狭不可

      查找工具书:①贫穷②穷尽③不得志

    3. (3) 虚词在文章中有着不同的语法作用,也能表情达意。请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表达效果。

      古之人其有乐乎此?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

    4. (4) 《唐诗镜》中评价[甲]诗为“语有景趣,然此等景趣在冥心独悟者领之”,请你从[甲]诗中摘录一处,仿照示例,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

      示例:

      摘录: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砜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赏析:这个句子从听觉的角度写流动的潭水,用玉质饰物相碰撞的声音比喻水声,写出了水声的悦耳动听:而“君子佩玉”的意象又使得这一声音有了美好的意蕴,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摘录:

      赏析:

    5. (5) [乙]文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两篇文章都作于被贬谪之时,同样遭受人生低谷,柳宗元和苏轼的心态相同吗?结合两文内容阐述理由。

      [链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三、活动三:记录今人生活丰富精神世界 (84分)
  • 5. 任务三:探索星空奥秘,放眼未来生活

    阅读《梦天舱燃烧科学柜首次“点火”成功》回答问题。

    梦天舱燃烧科学柜首次“点火”成功

    齐芳

    ①本报北京3月2日电记者齐芳2日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获悉,空间站梦天实验舱正按计划开展舱外载荷保温、高精度时频柜和超冷原子柜真空保持、有效载荷在轨测试等50余项任务。其中,2月16日,梦天舱燃烧科学柜成功实施首次在轨点火实验一一此次点火实验采用甲烷作为燃料,先后两次点火共持续约30秒,高速相机下传的实验画面清晰展现了甲烷预混火焰(内圆锥状火焰)受扩散火焰包围的形貌。

    ②燃烧柜科学实验系统主任设计师、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郑会龙研究员介绍,实验前,在地面科研人员的协同下,航天员将点火头安装在气体实验插件中,并将气体实验插件安装至燃烧科学实验柜的燃烧室中。之后燃烧科学实验柜自动完成燃烧环境气体配置、燃料气体喷出、点火头加热点火、参数采集与光学诊断、循环过滤及排废气等系列动作。“此次点火成功,验证了空间站燃烧科学实验系统功能的完备性以及整体实验流程的准确性与科学性,为后续空间科学燃烧实验项目打下良好基础。”

    ③燃烧科学实验责任科学家、清华大学副教授刘有晟介绍,这种火焰结构具有典型的甲烷预混火焰特征,由于不受浮力的影响,外部的扩散火焰与地面相同实验结果相比更为短而圆。“微重力提供 了地面无法模拟的条件,能够排除浮力对流,抑制颗粒或液滴沉降,微重力燃烧实验能为燃烧理论和模型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④据悉,微重力燃烧科学规划了包含79项实验目标在内的10个研究计划,预计将在2023年底之前完成40次以上的在轨燃烧实验,包括近极限火焰动力学、火焰合成纳米材料、火焰碳烟生成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相关的科学实验,揭示流体与反应动力学在理想流场条件的交互作用结果,为我国微重力燃烧领域取得第一批空间站实验数据,服务于地面和空天燃烧应用装置和材料合成相关的理论发展。

    ⑤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空间应用系统梦天实验舱总体主任设计师贺宇峰介绍,随天舟六号任务,空间应用系统还将上行微重力流体与燃烧、空间材料、空间辐射生物学等领域方向的实验项目,将在梦天舱内科学实验柜和舱外暴露平台持续开展相关实验。

    (2023年03月03日《光明日报》)

    1. (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梦天舱燃烧科学柜成功实施在轨点火实验——此次点火实验采用甲烷作为燃料,先后两次点火共持续约30秒。 B . 由于不受浮力的影响,外部的扩散火焰与地面相同实验结果相比更为长而圆。 C . 微重力燃烧科学规划了包含79项实验目标在内的10个研究计划,预计将在2023年底之前完成40次的在轨燃烧实验。 D . 微重力提供了地面无法模拟的条件,能够排除浮力对流,抑制颗粒或液滴沉降,微重力燃烧实验能为燃烧理论和模型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 (2) 相较于地面同工况燃烧的甲烷,空间站上燃烧的甲烷具有怎样的特点?致使其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 (3) 文中的第④段为何要细说“微重力燃烧科学”的相关实验规划?此段可否删去?请说说你的看法。
  • 6. 任务四:迫忆胡杨精神,回味浓浓乡愁

    阅读《山前该有一棵树(节选)》回答问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节选)

    张者

    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

    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

    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

    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

    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園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

    它实在太高大了,树根那个大園球和树干被捆在爬犁子上,有一半树枝还拖在地上。拖拉机拉着爬犁在前,累得直冒黑烟。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

    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人都来看栽树,因为不仅是孩子,成年人同样需要一棵树,这是人们对崇高精神的共同追求。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

    (选自2022年11月1日,作家出版社出版,《山前该有一棵树》 )

    1. (1) 小说在描写孩子们与“树”的故事时环环相扣,见事见情,请梳理小说脉络,补充完整。

      ,心有抗拒→描写父母记忆中的树,有所触动→提出要移植胡杨树,②→③

    2. (2) 根据括号里的提示,赏析划线句。

      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

      (老师与同学们的笑声频频,“笑"中之意是? )

    3. (3) 胡老师是作品的男主,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胡老师的人物形象。
    4. (4) “我”是众多生活在山上的孩童中的一员,以“我”的视角讲述故事有什么好处?
    5. (5) 作者张者曾说“树,不仅仅是遮荫那么简单",而树是小说中的重要物象,联系文意最后一段,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其作用。
四、任务三:感悟今人生活,传达自我思想。(58分)
  • 7. 小明认为自己年纪轻,晚上打电子游戏没关系,所以,经常熬到深夜才睡觉,读了下面材料,你会如何说服小明,改掉这一不良习惯?请你写下你的说服稿。字数不超过200字。

    [链接材料]科学家拍下了人在睡着后的自我“洗脑”过程:血液周期性流出大脑——脑脊液趁机涌入——清除毒素,并且这种“清洗”活动只在睡着时才能实现。

  • 8.  阅读下列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有位记者去偏远山区采访,走进一户人家,房屋破陋不堪,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物件。一位母亲正在给几岁的孩子煮方便面,记者关心地说:“方便面不能多吃。”母亲说:“不会多吃的! 今天他过生日才给他吃一次,平时哪里舍得?”看着孩子开心地吃着,母亲脸上也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虽然他们生活很贫穷,但精神却很富有。

    这则材料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你想到了什么?请你根据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文章。可以叙述事件,可以进行文学创作,可以发表观点展开论述,还可以……

    要求:①题目自拟,正确立意;②不少于500字;③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