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高州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历史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06-20 浏览次数:19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据《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而《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记载,大司徒"以乡八刑纠万民"。这说明夏商周时期( )
    A . 用刑法维护社会秩序 B . 法制观念初步形成 C . 贯彻明德慎罚的原则 D . 礼法并用治国思想
  • 2. 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呼韩邪单于内附汉朝,汉匈边地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的局面。据此可知,呼韩邪单于内附汉朝( )
    A . 维系了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B . 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C . 稳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秩序 D . 反映了休养生息政策的效果
  • 3. 如图是初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的巩义石窟寺雕刻《帝后礼佛图》。该作品(   )

    A . 体现了中原习俗的影响 B . 史料价值甚于艺术价值 C . 反映了民族矛盾的缓和 D . 说明正统思想发生变化
  • 4. 到附开经初,令式规定的计租的基准单位仍然是“室”(“床”)。质武物二年二月规定“每一丁租二石”。武德七年,颁新律令,重中丁租二石。这反映出(   )
    A . 由税人向税物转变 B . 赋税政策长期稳定 C . 政府重视发展农业 D . 人身束缚逐渐加强
  • 5. 宋代理学家杨时(1053—1135年)曾说:“谓学校以分数多少校士人文章,使之胸中日夕只在利害上,如此作人,要何用!”据此可知,杨时(   )
    A . 倡导“经世致用”理念 B . 反对“学而优则仕” C . 要求革新学校教育内容 D . 突出教育的育人功能
  • 6. 1877年.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吨位增加至391万吨,占当时我国通商口岸选出的中外轮船吨位统计总数的36.7%,“天津、烟台各轮船生意,多归其揽载。”这说明洋务运动( )
    A . 使得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B . 造成官僚资本主义急剧膨胀 C .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 D . 导致官府与民争利现象出现
  • 7.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一面批评“拘拘不与人交接”是“浅量者之所为”,鼓励对外交往,“宜先许其通商”,“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人内,教导我民”,同时也认为外邦人“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致生别事”,“不得毁谤国法”。这反映出洪仁玕( )
    A . 优先发展商业的经济战略 B . 重视维护传统文化 C . 主权与开放并重的外交思想 D . 建设法治国家的理想
  • 8. 下表是戊戌政变后部分报刊的反应。据此可知(   )

    报刊

    反应

    《国闻报》《中外日报》《昌言报》

    积极报道政变后的情况

    《万国公报》

    没有直接对政变进行评论,但继续宣传变革和启蒙

    《知新报》

    从维新派的立场出发指出政变的反动性质,对遭受迫害的维新分子表示同情

    A . 中国进步潮流势不可挡 B . 舆论监督得到了完善 C . 清廷统治能力得到加强 D . 维新派力量依然强大
  • 9. 1928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军事工作大纲》,提出:“为保障暴动的胜利与扩大暴动,建立红军已为目前的要务,不一定要等到一省或一国暴动成功,只要能建立一割据区域,便应当开始建立红军的工作。”这表明当时( )
    A . 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卓有成效 B . 中国共产党完成工作重心转移 C .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已经形成 D . 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军队的重要性
  • 10. 基础设施有“传统”与“新型”之分,下表是对二者的简介。据此可知,加快新基建(   )

    传统基础设施

    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机场、桥梁等。这一领城,中国相对完养,但仍存短板

    新型基础设施

    一般认为包括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火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这一领域,中国有较大发展空间

    A . 旨在带动重工业的发展 B . 有助于新兴产业发展 C . 改变了基础设施落后局面 D . 可以代替传统基础设施
  • 11. 1266年,英国国王亨利三世发布《凯尼尔沃思宣言》,宣称“王国内的每一位臣民,无论是尊贵的还是卑微的,都应完全并谦卑地顺从国王及国王依法发布的诏书与令状。”这一规定( )
    A . 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B . 改变了教权高于王权的局面 C . 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政治经济诉求 D . 提高了中世纪世俗王权的地位
  • 12. 据统计,1500-1650年,西班牙从美洲掠夺的黄金多达180吨,白银多达16000吨,超过当时世界金银总产量的三分之二。西班牙此举(   )
    A .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解体的进程 B . 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 C . 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 . 推动了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 13. 下表为1751—1830年间英国离开农村流向城市人口总数统计表。

    1751—1780年

    1781—1790年

    1801—1810年

    1811—1820年

    1821-1830年

    7.5万

    7.8万

    13.8万

    21.4万

    26.7万

    据此可知,该时期英国(   )

    A . 农业生产呈现出衰退趋势 B . 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C . 社会转型的条件渐趋成熟 D . 圈地运动使农村人口急剧减少
  • 14. 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第一卷中英国工厂问题,把大英博物馆图书室中含有《工厂视察员向女王陛下内务大臣所作的报告》的蓝皮书全部查阅并进行了研究。从中搜集到大批有关工人状况、女工及童工劳动情况等资料。这体现了(   )
    A . 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功绩的肯定 B . 对资本家剥削的揭露具有可信性 C . 唯物史观的创立有坚实的基础 D . 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初步研究
  • 15. 法国学者让·诺埃尔·让纳内说:“我和所有的欧洲人一样,对美国文化持心动的态度。确实,美国的文化丰富了我们的文化……但是,应该说现在的趋势非常危险,我敢肯定我们的后代所拥有的世界文化是以美国文化为主的。”其意图是(   )
    A . 宣扬维护文化的民族性 B . 防范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C . 强调美国文化的优越性 D . 警惕文化扩张引发战争
  • 16. 有学者指出,核危机造成的核均势给苏美关系带来的是双方竭力以实力为基础,寻求与对方的共处之道,探索两大国共管世界之道。这说明古巴导弹危机(   )
    A . 带来了国际关系的和平稳定 B . 使美苏两国放弃了战争 C . 增强了美苏关系中的合作因素 D . 从根本上改变了美苏关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时期,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期间,先后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和《对于教安定   明中医结地阐试了其教育新思想。他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愁最育、世界观教育和关感投育”五者,皆今日之教育不可偏成者也”。此乃他为民国教育提出的“五育”并举、使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发展的新教育宗旨。蔡元培辞去教育总长职后,教育部颁行的民国教育宗旨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助之,更以美感救育完成其道德。”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火》

    材料二 “劳动和劳动教育是人存活的自然手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民主主义时期,国家以建设与恢复发展为主要任务,劳动教育也以个人与国家的生存与发展为主要目的进行初塑。国家将这一时期的教育方针定义为“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通过教育支援工农生产,通过教育推动国家建设。1950年,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在《改革旧教育,建设新教育》报告中最初提及“实行教育与生产结合”的教育方针。

    ——摘编自张雨强《新中国成立70年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教育方针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的新变化和意义。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3年11月至1934年5月,广东农村经济调查团对广东38个县152个村村户中的自耕农、佃农和雇农户数进行统计,具体如下表所示。

    县数

    调查村数

    村户总数

    农户数

    自耕农

    佃农

    雇农

    总计

    38个

    152个

    24776户

    6840户

    12013户

    2144户

    20997户

    38个县各类农户数占农户总数的比例

    32.6%

    57.2%

    10.2%

    -

    38个县农户总数占村户总数的比例

    84.7%

    ——摘编自陈翰笙《广东农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材料二:在上海郊区宝山,因菜圃获利比农地要丰厚,县城内外以种菜为业者甚多。20世纪20年代初,穆湘瑶和葛敬中在上海杨思乡创办东大蔬菜农场,资本2万元,租用土地180余亩,共有雇工40余人。20年代中后期又出现创办鸡场的热潮,此外还有鸭场,每年产鸭数万只,专供上海各菜馆之用。

    ——据《民国上海县志》等整理

    材料三:1934年,学术界以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展开论战。甲方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中国农村已经占优势,今日中国的农材问题已经是一个资本问题,乙方认为中国的农村还停留在半封建的阶段,今日中国农村最主要的问题还是一个铲除封建秩展的土地问题。

    ——摘编自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编《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

    1. (1) 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当地农村经济状况。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估材料一和材料二对研讨材料三所述争论的价值及局限。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疟疾是一个全球广泛关注且丞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自古以来,中国待续关注疟疾防治,取得了辉煌成就。

    战国至西汉

    《黄帝内经》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其中有专篇论述疟疾的因、症状和疗法

    魏晋南北朝

    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篇一握,以水二升溃,绞取汁,尽服之”的民间抗疟验方

    明清

    1693年康熙皇帝患疟疾,服用法国传教士洪若输等进献的美洲金鸡纳霜,迅速痊愈

    近代

    奎宁、氯喹等抗疟西药小规模引入中国。受国外技术垄断、国内医药工业落后等因素影响,导致其价格昂贵

    新中国成立初期

    1967年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卫生、高校院所、医药化工等部门进行科研大协作。经过艰苦攻关,青蒿素等抗疟药物的成果得以问世

    改革开放以来

    青蒿素素类复方药由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推广。屠呦呦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奖。2021年中国获得世界卫生组织无疟疾认证

    ——摘编整理自余凤高《致命的亲吻:疟疾的历史》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中国抗疟历程”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顺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佛得角群岛以西370里格处划定一条从北极点到南极点的分界线……省牙国王及其船只发现或未来发现之所有陆地及岛屿……若其位于分界线之东侧且未越过分界线,则永久归葡萄牙圆王及其继承人所有。卡斯蒂利亚女王及阿拉贡国王(注;西球牙图家元首)及其所属船只探明或未来探明之所有陆地及岛屿……若其位于分界线之西侧且夫越过分界线,则永久归……国王及其继承人所有。

    ——摘编自1494年《托德西利亚斯条约》

    材料二       近现代国际法(重要条约、公约)

    时间

    主要参与国及国际会议名称

    法律及组织名称

    1648年

    “三十年战争”参战各国威斯特伐利亚公会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815年

    欧洲国家维也纳会议

    《维也纳和约》

    1864年

    欧洲16个国家日内瓦会议

    《红十字公约》

    1919年

    英、法、美等27国巴黎和会

    《国际联盟盟约》国际联盟

    1928年

    法、美、印、日、澳、南非等15国巴黎会议

    《非战公约》

    1945年

    中、美、英、苏等50个国家旧金山会议

    《联合国宪章》联合国

    ——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1. (1) 材料一中“分界线”被称为什么?据材料归纳当时处理国家间纠纷的方式。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近现代国际法的发展演变趋势,并对《联合国宪章》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联系背景,结合内容,分析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