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海湾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

更新时间:2023-06-20 浏览次数:32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6分)
  • 1. 有学者认为:只有取得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才能真正改变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恶性循环的命运。根据该观点,中国改变“恶性循环的命运”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 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B . 新中国的成立 C .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 .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 2. 习近平主席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以下先锋模范人物最能体现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的是(    )
    A . 黄继光、邱少云 B . 焦裕禄、雷锋 C . 邓稼先、钱学森 D . 王进喜、江青
  • 3. 历史漫画是特定时期历史事实的艺术呈现。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 新中国成立 B . 西藏和平解放 C . 土地改革完成 D . 抗美援朝的胜利
  • 4. “土地改革的完成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上述说法是在使用唯物史观中的哪一观点进行解释?(    )
    A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 .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 . 物质决定意识 D .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 5. 小陈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时候整理了20世纪以来我国重大交通基建项目(如下图),其中②对应的时代背景是(    )
    序号 时间 项目
    1906年 京汉铁路开通
    1957年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2006年 青藏铁路通车
    2018年 港珠澳大桥开通
    A . “一五”计划实施 B . 三大改造完成 C . 中共八大召开 D . 改革开放实行
  • 6. (2022九上·龙湖开学考)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鞍钢技术革新能手王崇伦发明和改进了“万能工具胎”,一年完成三年的劳动定额。这一时期出现了“每一秒钟都为创造社会主义社会而劳动"的口号。材料反映的精神内涵是(    )
    A . 乐于助人 B . 严守纪律 C . 忘我奉献 D . 生命至上
  • 7. 1954年9月,李某作为一名人民代表,到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他亲历的活动应是(    )
    A . 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B . 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C . 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 决定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 8. (2022·扬州) 1956年,全国手工业工人代表、雕刻家杨士惠在献给毛主席的喜报信中写到:“毛主席、共产党指出了合作化的方向,给我们开辟了光明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这突出表现了(    )
    A .   获得民族独立的自豪 B . 对人民当家作主的骄傲 C . 实现公私合营的喜悦 D . 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同
  • 9. 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的历史事件是(    )
    A . 《论十大关系》的提出 B . 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C . 中共八大的召开 D . 八字方针的提出
  • 10. 从下边柱状图中的年份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B . 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 . “多快好省”总路线的提出 D . “文化大革命”造成经济下滑
  • 11. (2022九上·龙湖开学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记述道:“1971年8月13日,中共中央提出,争取在‘四五’计划期间,在农村普及小学五年教育……1975年‘四五’计划完成时,全国中小学生在校数量出现了一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峰。与1965年相比,1976年小学生人数增加了29.1%,初中生人数增加了4.4倍,高中生人数增加了10.3倍。”该“记述”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
    A .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B .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C . 改革开放初见成效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 12. (2022·海南) 他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根植于心,在兰考的470天中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深入到120多个生产大队走访、调研,研究出治理兰考“三害”的新路子。他就是(    )
    A . 雷锋 B . 焦裕禄 C . 王进喜 D . 邓稼先
  • 13.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上述材料相关文章的发表(    )
    A . 开启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B . 完成了党的全面拨乱反正 C . 恢复了我国的高考制度 D . 平反了“文革”中的冤假错案
  • 14. 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形成了“苏南”“温州”“珠江”等模式;90年代乡镇企业开始向股份制新型企业发展,到1993年,其产值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1/3以上。这表明(    )
    A . 非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B . 掀起农业合作化的热潮 C . 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D .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 15. 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 . 增强企业活力 B . 政企分开 C . 建立经济特区 D . 国有企业改革
  • 16. (2021八下·龙岗期末) “粮票”、“布票”、“油票”等各种票证的消失,反映的实质问题是我国的经济体制(   )
    A .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B . 由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 C . 由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转变 D . 由闭关锁国向对外开放转变
  • 17.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世界的互动经历了逼迫融入世界、主动融入世界、与世界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等三个阶段。其中“与世界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阶段始于(    )
    A . 开放五口通商 B . 开放开发上海浦东 C . 创办经济特区 D .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18. 1992年陪同邓小平视察的陈开枝这样比喻道:“(南巡等于)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为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邓小平强调(    )
    A .   要大力发展航运 B .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C . 要建立和谐社会 D . 要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
  • 19.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上述论断出自(    )
    A . 中共十七大 B . 中共十八大 C . 中共十九大 D . 中共二十大
  • 20. (2022·天水)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提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就是(    )
    A . 独立自主 B . 改革开放 C . 自由平等 D . 民族复兴
  • 21. 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 .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 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C . 2015年中国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树立新发展理念 D . 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 22. 下图反映了 2013—2017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情况,这体现了我国( )

    A . 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 B . 外交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C .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D . 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迅速
  • 23. 吴老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板书“三步走战略”“发展才是硬道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梦”。据此判断,他教学的内容是(    )
    A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 .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D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非选择题(共24分)
  • 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考验。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

    材料三:在中国现代史上,1978年是一个十分微妙和关键的年代……中国的发展主轴已经向经济成长转移。

    ——摘编自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材料四: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摘自《中共十九大报告》

    请回答:

    1. (1) 请写出新中国成立的时间(具体到年月日)。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生政权,应对材料一提到的两个考验,党和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2. (2) 材料二中的图片共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该历史事件的基本完成有何重要意义?
    3. (3) 材料三中“中国的发展主轴已经向经济成长转移”开始于哪一年召开的哪一会议?“中国的发展主轴已经向经济成长转移”与该会议中的哪一内容有关?
    4. (4) 材料四相关会议上,哪一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从党的奋斗历程中我们能得到哪些认识?
  • 25. 改革开放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粮食总产量变化统计数据(部分)

    时间 1978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粮食总产量(万吨) 30000 35343 38728 40712

    材料二:中国对外开放示意图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等

    1. (1) 根据材料一说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粮食总产量呈现什么趋势?其主要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2. (2)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价值观正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