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2023届高三下学期历史5月三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3-06-20 浏览次数:31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胡适认为:“《春秋》只可当作孔门的参考书,却不可当作模范的史书。《春秋》的宗旨在于写个人心中对实事的评判。”下列选项可以解释胡适观点的是(   )
    A . 《春秋》不能算作史书,没有继承意义 B . 《春秋》开启历史作为道德载体的传统 C . 史学以求是为要,评判的历史不是历史 D . 史学以求真为旨,价值观入史不宜过多
  • 2. 据沈括的《梦溪续笔谈》记载,宋太祖与宰相赵普有一次君臣对话。太祖问“天下何物最大?”,赵普回答“道理最大”。这意味着(   )
    A . 皇帝的最高权威受到挑战 B . 君臣合作有了真诚的沟通 C . 结束唐末五代战乱有了哲学基础 D . 引入了文武兼治的社会管控机制
  • 3. “是非之心,不带虑而知,不带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这是王阳明对“良知”概念的阐述。于是(   )
    A . 读圣贤书,成就君子人格 B . 节制欲望,重视士人培养 C . 有教无类,人人皆可成圣 D . 追求利益,适应社会转向
  • 4. 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吴玉章在回顾自己思想转变时说,“社会主义书籍中描绘的人人平等、消灭贫富的远大理想大大地鼓舞了我,使我想起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精神。”下列选项不能说明吴玉章的观点应有之义的是(   )
    A . 三民主义要消灭贫富,实现人人平等 B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相通的 C . 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是传统文化理想 D .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渊源于传统文化
  • 5. 近代中国农民遭受高租剥削和高利贷压榨,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其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之危害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农民失去生产积极性,农民破产产生大量的流民,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也严重阻碍着工业化的进步。其正确的解决之道在于(   )
    A .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限制地主盘剥 B . 使用政府权力,推行二五减租 C . 土地收归国有,推行土地制度改革 D . 通过暴力革命,使耕者有其田
  • 6.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先后两次召开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1950年表彰大会的名称是“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农业和工业战线的代表名额基本相当。而1956年表彰大会的名称是“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代表集中在工业战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劳动模范政治诉求的多样性 B . 劳动人民政治地位的提升 C . 国家工农业发展方式的差异 D . 国家发展战略认识的调整
  • 7. 1988年,陈云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里,学习西方市场经济的办法,看来困难不少。”“在经济活动中,中央应该集中必须集中的权力。”“在改革中不能丢掉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经济这一条,否则整个国民经济会乱套”。这一指示(   )
    A . 说明国家应重视宏观调控 B . 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方向 C . 反映当时的改革速度放缓 D . 理顺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 8. 罗马共和国中晚期,罗马城盛行“权力支持下的表演”。将军们纷纷用战利品建造公共神庙,又当众向士兵分发战利品;贵族们竞相进行公共演说,还在艺术等领域展示自己和家族的功绩与德性。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 自然法精神影响贵族的行为 B . 平民在政治上具有重要作用 C . 重视品德成为社会主流价值 D . 参与公众活动属于贵族职责
  • 9. 1600年,伦敦商人组建东印度公司,并获得在印度贸易的垄断权。公司最初不雇佣政客,用和平方式谋求商业利益。到17世纪下半叶,大批政客和军事人员进入公司,“手持刀剑做生意”成为信条。这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 主流经济思想的改变 B . 国家意志与商业利益的结合 C . 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 D . 政治体制与统治集团的变更
  • 10. 从18世纪初开始,英国开始推行收费公路委托修建制度。经过议会授权后,受委托者履行建筑、维护公路的义务以及享有在特定路段收取通行税的权利。收费公路的受托者一般都是当地的地主、贵族、富农和企业主。收费公路委托制的推行(   )
    A . 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B . 推动了英国议会主权的确立 C . 有利于工业化时期的商品流通 D . 为统一市场形成奠定了基础
  • 11. 19世纪20年代以后,下午茶逐渐成为英国人的生活习惯。之前,英国人的食物以肉类为主,现在则是面包等茶点为主,辅以少量的肉类。下午茶进入英国人的生活之后,晚饭推迟到了19点以后。这主要反映了(   )
    A . 工业化时代奢靡风气的盛行 B . 不同饮食文化的交流融合 C . 英国茶叶消费量的增加 D . 普通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 12. 表:1880年与1920年美国六大主导行业(附加值,1914年百万美元),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   )
     

    1880年

    1920年

    1

    机器

    111

    机器

    575.6

    2

    钢铁

    105.3

    钢铁

    492.8

    3

    棉纺织

    97.2

    成材

    393.4

    4

    成材

    87.1

    棉纺织

    363.7

    5

    靴子和鞋子

    82

    造船(钢)

    348.8

    6

    服装

    78.2

    汽车

    347.3

    A . 重工业成为主导产业 B . 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 C . 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D . 在工业化浪潮中一枝独秀
  • 13. 列宁指出,“资本主义民主是一种残缺不全的、贫乏的和虚伪的民主,是只供富人只供少数人享受的民主。”列宁的观点(   )
    A . 没有看到资本主义民主的优点 B . 可以作为中国全过程民主的思想资源 C . 使苏维埃民主克服了这些不足 D . 可以作为美苏开启冷战大对抗的远因
  • 14. 1931年,苏联向国外购买的机器设备占世界设备出口总量的1/3,1932年这一占比上升到了1/2左右;1932年在苏联各部门工作的外国专家有两万人左右,在厂矿企业中,还有大量的外国技术工人。由此推断,此时(   )
    A . 西方国家受到经济危机严重打击 B . 西方国家大力支持苏联经济建设 C . 苏联的经济体制具有强大吸引力 D . 苏联主动改善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
  • 15. 1931年,甘地在《青年印度》上发文称:“读者们都明白,《青年印度》和《新生活》都不因商业目的而存在。它们的唯一目标是,教育民众通过非暴力追求真理的方式去赢取‘完全自治’。”甘地的说法意在(   )
    A . 为政治变革营造舆论氛围 B . 创造民族独立运动的新形式 C . 压缩民族工商业发展空间 D . 提高中下层民众的文化素养
  • 16. 2014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0年,中国、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外联合申遗(   )
    A . 推动了传统贸易方式的复兴 B . 增进了国家间相互理解和认同 C . 打开了世界贸易发展新格局 D . 促进了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同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墨子提出“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他认为每个人在天面前都是平等的,都应享受天赋予人的各种物质生活,欲富贵而恶贫贱是人性之自然。墨子提出“亲戚则使之,无故富贵,面目美好则使之。”他抨击因血缘、门弟不同而造成的政治经济上的不平等,主张君臣与平民平等。

    ——摘编自杨俊光《墨子新论》

    材料二: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人们大力宣扬墨学,此时墨学的风头甚至盖过了儒学,成为当时思想界一大潮流。历史学家王桐龄在曾如此形容:“就目下形势而论,墨子学说之传播力,乃正如日出东方,光焰万丈,有普照全世界之观矣。”很多中国共产党人推崇墨子,例如陈独秀提出:“设若中国自秦汉以来,或墨教不废,或百家并立而竞进,则晚周即当欧洲之希腊,吾国历史必与已成者不同。”

    ——摘编自郑林华《<墨子>与中国共产党人》

    1. (1)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子的思想主张,并指出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
    2. (2) 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墨家思想在五四运动前后流行的原因。
  • 18. 对外援助是一个国家外交的手段和体现国家利益的工具。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便开始了对非洲的援助,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在就职演讲中提出了政治意味极浓的“第四点计划”,利用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工业基础,帮助“第三世界国家”走上发展之路。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初期,美国开始逐步加大对非洲的援助,且以非洲急需的经济援助为主。美国对非洲的援助通常不是无偿援助,而是伴随着一定的政治目的,要求非洲各受援国进行美国所认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模式,诱使非洲各受援国成为亲美势力。

    ——摘编自周弘《对外援助与国际关系》

    材料二:1955年万隆会议后,中国国际威望明显提高,中国积极支持非洲国家的民族独立事业。尤其在1956-1966年这十年间,中国与非洲国家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尤为显著,先后同13个国家签订了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在此期间中国政府正式提出《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表示中国政府在对外提供援助的时候,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权。我国向埃及、阿尔及利亚、苏丹等国提供经援,派出了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其中最著名的是坦赞铁路和索马里边境公路。

    ——摘编自王泰平《新中国外交50年》

    1. (1)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0至1960年代中美两国援助非洲的时代背景。
    2. (2)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援助非洲的不同特点,并简述中国援助非洲的意义。
  •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史学家在他的著作中详尽地叙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下表是其中的主要内容:

    原因

    基本观点

    两大阵营内部紧张的关系

    协约国和同盟国内部各怀鬼胎,关系微妙复杂。国际关系普遍脆弱是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德国的战争罪责

    德国为追求自己的实力强迫扩张

    战争机器的发展

    各国相继扩军;成立总参谋部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思想助长了军国主义情绪;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交织在一起,使得战争愈益可能

    巴尔干战争

    巴尔干战争导致东欧国家之间仇恨更加强烈

    ——摘编自【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1914年以前,广泛传播的西方乐观主义带有一种国际性质。帝国主义者认为西方领导者给“劣等民族”带来了新的启蒙。19世纪晚期,已初步出现了一些有趣的国际组织,这为正在发生的国际危机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出路。

    ——摘编自皮特-N-斯特恩思《全球文明史》

    请回答:

    1. (1) 请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上述材料关于“一战”爆发原因的观点进行简要评析
    2. (2) 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从一战最终不可避免地爆发的历史教训中获得了怎样的历史启示?
  • 20. 阅读下面关于纪念五一劳动节的历史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

    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20多万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终于获得了胜利。1889年7月,在恩格斯组织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简称“五一”。

    1920年5月1日,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五一运动史”的纪念文章,他写道“只要他们认今年的‘五一’纪念日作一个觉醒的日期。”

    1933年5月1日,中央苏区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会,开展了阅兵与文艺演出活动。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为纪念“五一”,发表了“五一口号”,共23条。比如第四条: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联合全国知识分子、自由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和其他爱国分子,巩固与扩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为着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

    从1951年开始,整个20世纪50年代的“五一”节都贯穿群众游行活动。1957年5月

    1日,五十万人游行主题是“庆祝五一,迎接整风,贯彻执行群众路线和勤俭建国方针。”

    1999年9月,国务院改革出台新的法定休假制度,每年“五一”法定节日加上倒休,全国放假7天。

    2013年4月28日,“五一口号”提出65周年前夕,时任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多党合作事业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希望各民主党派全面提高参政议政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请回答:请你根据上述关于五一纪念史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五一劳动节的精神内涵的演变”为主题,选择某一年份或就五一节纪念史整体内涵展开述评。(要求:自拟题目,态度鲜明,行文通畅)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