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3-06-17 浏览次数:50 类型:期中考试
一、
  • 1.   班级开展主题为“家国情怀”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家国情怀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即使你是一个小人物。也许你或是一粒沙尘,但一样可以折射整个世界;也许你或是一涧小泉,但一样可以奏出天籁。如果把世界看作一个舞台,能站在舞台中央、妇 □(rú)皆知的人毕竟不多,更多的是处在舞台边缘、(a.xiān b.xiǎn)为人知的小角色,但只要我们在自己的位置发挥好自己的职责,不卑不(a.kēng b.kàng),依然能够_____整个舞台,生活不会因为平凡而失色,小人物的生命一样可以结出丰□(ráo)的果实。

    1. (1) 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①妇 (rú)皆知

      ②丰 (ráo)

    2. (2)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为人知 (a.xiān b.xiǎn)

      ②不卑不 (a.kēng b.kàng)

    3. (3) 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 . 闪亮 B . 点燃 C . 点亮
  • 2.   名句默写。

    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古已有之。有的人,马蹄未远泪沾襟,那是岑参《逢入京使》时“① ,② ”的凝噎;有的人,闻折柳而伤别,那是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③ ,④ ”的思念;也有人,面对高官厚禄不为所动,那是《木兰诗》中“⑤ ,⑥ ”的归心似箭;还有人,丘山林月皆桑梓,那是王维《竹里馆》中“⑦ ,⑧ ”的天人相知。

  • 3.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下列两副对联分别写的是哪两个节气?请写出对应节气的名称。
    1. (1)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2. (2) :昼夜等长,旧巢又是栖玄鸟;暑寒渐易,新柳皆来扭绿腰。
  • 4. 下列属于“朔气传金柝”(《木兰诗》)中的“金柝”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 5.   名著阅读。
    1. (1) 《骆驼祥子》中,祥子积攒的第二次买车的钱被 敲诈。 为钱,出卖了思想,出卖了曹先生。(填书中人物)
    2. (2) 根据你的阅读经验,结合名著特点,为《骆驼祥子》选择一种适合的思维导图样式,并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说明选择的理由。

二、
  • 6.   阅读。

    葵花地

    廖静仁

    ①我始终记得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

    ②那是许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祖母的身子骨已经不再硬朗,她的一头青发,也被岁月的风雨洗刷成根根银丝,而一双被旧时代裹得变了形的小脚,蹭啊蹭的,一天中总要去葵花地里跑几个来回。祖母是在侍弄她的宝贝葵花苗。其时,我还是一个混沌未开的蒙童,常常是屁颠屁颠地尾随着祖母,不是帮忙,而是添乱。祖母是从不生气的,那一张布满沟壑的脸庞上,总是流淌着笑意。“你看,你看,又把葵花苗给踩翻了。”她这么说着,一双爬满青筋的手便很是小心地将葵花苗扶正。

    ③曾听大人们讲,我祖母出生在富贵人家,幼年时念过私塾,很在行的却是裁剪缝制的手艺活儿。她年轻时飞针走线绣出的花卉禽类,形同活物,让人看着看着,稍一走神,那花儿仿佛就从锦缎上开了出来,鸟儿仿佛就扑扇着翅膀飞了起来……然而,祖母的人生却无锦上添花那么美好。她 28岁那年,我祖父便撒手人寰,留下娇妻幼子,在人世的凄风苦雨中煎熬。也是从那以后,我祖母便再无闲情去绣那些精美之至的花卉禽类。拖儿带子,养家糊口,她那双纤纤素手不得不开始干起陌生的农活。祖母从不对我们讲述自己的身世,至于她怎样拉扯着我的父辈走过那一段漫漫人生路,也不是幼小的我能够猜想得出来的。

    ④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祖母费尽心力侍弄的那一片葵花地。

    ⑤葵花地就在老家门前的一片开阔地中间。那是被祖母的心血和汗水浸润得十分肥沃的土地。每年开春,祖母都会小心翼翼地从火塘挂钩上的竹篮里取出备好的葵花种子,一颗一颗放进盛满清水的木盆里浸泡,又一颗一颗地插入铺着白色柴灰的土钵中等待它们萌芽。然后,她便佝偻着身子一锄一锄去翻垦被冬日的雪雨浸淫得紧实的葵花地。直到把那块葵花地整理得松松软软、平平展展,她才一边反手捶着背脊,一边溢着满脸的笑容,望一望当顶的太阳,舒一口长气。倏忽就想,倘若我那早逝的父母还在人世,年迈的祖母该不用亲自下地了吧。然而祖母却说:“真正累人的并不是这些农活哩!”

    ⑥两三场春雨过后,种在土钵里的葵花子终于长出了嫩芽,祖母便在一个雨后天晴的早上,用竹签将葵花苗一棵一棵地掀出来,再一棵一棵地栽进肥黑的葵花地,继而撒下一层薄薄的火土灰。这以后的每一天,祖母总要去葵花地跑几个来回,为葵花苗锄草、松土、浇水和施肥。祖母做这一切时,总是小心翼翼的,就如同月子里母亲奶婴儿般不厌其烦。

    ⑦几番风雨,几番日月,葵花苗渐渐长成了人那么高,展开了金色的葵瓣,结出了牙状的籽粒。其时,佝偻着身子的老祖母同年幼的我,置身于茂密的葵花丛中,阳光从绿叶及金色的花瓣间筛落下来,祖母脸上的沟沟壑壑也闪烁着金色的喜悦。

    ⑧有一回,祖母站在阶沿的麻石条上,指着阳光下耀眼的葵花,意味深长地说:“这葵花多么可爱啊!它们总是追随着太阳旋动自己的身子,哪怕在阴天或雨天,也会凭着记忆寻觅太阳的方向,仰头望去。”祖母说这番话时,哥哥和姐姐也在旁边,我见他们一脸沉思地点着头,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异样的光彩。莫非他们已经领悟到了祖母话语中的含义?葵花的生命,是激情的,是奔放的,是火一般热烈的;而如同葵花的人生,是积极的、向上的,即使遭遇凄风苦雨,也永远不会迷失生活的方向。

    ⑨我也渐渐地明白,祖母一直精心侍弄着葵花地,其实是在精心地侍弄着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侍弄着人生长旅中支撑着她前行的意志与毅力。举目再望葵花地时,我忽然发现那一张张金色的花盘,就像是一张张天真无邪的脸庞,在这开阔而热烈的秋季,正昂然拥抱着太阳的光焰。仿佛觉得,我也变成了阳光下的一棵向日葵。

    ⑩我怎么能够轻易忘却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呢。

    (选自2023年2月14日《光明日报》)

    1. (1) 梳理祖母种葵花的故事,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时间

      祖母

      每年开春

      取出葵花种子,放进木盆里浸泡,插入土钵中

      这以后的每一天

      将葵花苗栽进葵花地,撒下一层火土灰

      几番风雨,几番日月

      有一回

    2. (2) 下列句子意蕴丰富,请按要求进行赏析。

      ①每年开春,祖母都会小心翼翼地从火塘挂钩上的竹篮里取出备好的葵花种子。/祖母做这一切时,总是小心翼翼的,就如同月子里母亲奶婴儿般不厌其烦。(赏析加点词语。)

      ②我始终记得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我怎么能够轻易忘却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呢!(分别用这两句话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

    3. (3) 文章第三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4. (4) 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文中祖母这一人物形象。
  • 7.   非文学作品阅读。

    体温为什么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

    疫情发生至今,测量体温已成为很多人每日必做的功课,而“发热”也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群中最常见的病症之一。

    【甲】

    人体的正常温度是 37℃。与大多数哺乳动物一样,人是恒温动物,通过新陈代谢来维持体温的恒定。人的大脑有个体温调节中枢,不断发出指令协调身体器官产热和散热,这些器官相互配合,将体温控制在动态平衡中,保持在36.2~37.2℃的狭小范围内。

    至于为何是 37℃呢?目前最被认可的一种解释是,37℃是抵御许多致命病原体感染的最佳温度,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真菌,能在37℃以上的环境里生存。而同时,在长久的进化下,人体内的各种酶在37℃上下时的活性也最高。

    当然,人的体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各种因素而波动,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 1℃,受性别、时间、 、 、 、外界气温、进餐等因素的影响。比如,婴幼儿的代谢率高,体温通常高于成人;长跑、激动时,体温也会略有升高,因为交感神经兴奋,运动时骨骼肌收缩,可使体温升高。

    【乙】

    平日里,在大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指令下,体温维持动态平衡。但当“致热源”——病毒或细菌出现时,就会打破平衡。发热,又称发烧,是指体温超过正常水平。当我们的口腔温度超过 37.3℃,就处于发热状态。

    以新冠病毒为例,发热是感染后最常见的症状。病毒进入体内后,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与人体细胞的 ACE2受体相结合,进入气道上皮、肺泡上皮、血管内皮等部位,病毒利用人体细胞内的营养成分,进行自我复制、组装与释放。此时,人体免疫系统开始启动,释放干扰素抑制病毒合成、细胞因子活化、白细胞募集等;过程中释放出的细胞因子,通过信号传递进入大脑,通知人体有“外敌入侵”,大脑接到警报后,立即上调体温中枢这个“热水器”温度,我们就会出现畏寒、寒战及发热等表现。当产热超过散热时,体温便升高。而这些症

    状,也提醒我们病毒正在伤害我们的身体。

    发热虽然常见,但发热本身不是疾病,而是疾病的一种症状。其产生原因也五花八门,除了前面提到的感染外,神经系统疾病、外伤、肿瘤、中暑、药物等因素都可能引起发热。

    【丙】

    除了人类和其他哺乳类动物会发热,变温动物如沙漠鬣蜥、金鱼、水蛭和蚱蜢等,也会“发热”。当它们被病菌感染时,会趋向于寻找温暖的场所,故意追求“发热”,使核心体温升高便于病菌的清除。

    可见,从恒温动物通过上调体温中枢发热,到变温动物寻找高温栖息地,发烧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好处的。发热属于正常的免疫反应,可以将其看作是一项人类自发启动的“保命”技能。当人体发烧,身体处于一个“战争”状态,是一种自卫机制。发热时,人体抗利尿激素水平会升高,使身体保留更多水分,防止脱水;能量重新分配,可以增加免疫反应,破坏病毒、细菌等的生长环境,促进机体康复。有研究表明,发烧有助于使免疫细胞变得更强壮,增强免疫细胞活性、增加抗体产生、加快免疫细胞赶往感染部位的速度。

    随着科技的进步,有些疾病研发出了特效药,让因感染引起的发热保护作用变得不再举足轻重,我们可以利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来帮助清除病原菌。这些药物不仅能有效杀菌,还可以减少因发热引起的机体损害,让我们更加从容地应对发热。

    (2022年12月31日《钱江晚报》,有删改)

    1. (1) 结合上下文,在【甲】部分的三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2. (2) 根据【乙】的内容,填写感染新冠病毒后致人发热的过程。(每点10个字以内)

    3. (3) 【甲】【乙】【丙】三部分内容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
  • 8.   阅读。

    【甲】陈谏议教子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召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之风。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乙】碎金鱼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且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 , 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

    (选自《宋史•陈尧咨传》)

    【丙】普济院

    [北宋]陈尧咨

    山远峰峰碧,林疏叶叶红。

    凭阑对僧语,如在画图中。

    【注释】①陈谏议,即陈省华,时任左谏议大夫。②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③典郡:掌管郡务。④伎:通假字,同“技”。⑤金鱼:古代三品及三品以上官员的一种佩饰。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______
      A . 啮伤人多(踢伤) B . 仆养之终老(告诫) C . 陈尧咨射(擅长) D . 今汝不行仁化(事务)
    2. (2) “山远峰峰碧,林疏叶叶红”这两句诗生动形象,请作赏析。
    3. (3)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

    4. (4) 甲文中陈谏议教导陈尧咨的话,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觉得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 . 见贤思齐 B . 三省吾身 C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5. (5) 陈尧咨善射,然而卖油翁看了“但微颔之”,而其母亲听到却“杖之”,原因分别是什么?
    6. (6) 结合甲乙两文,评价陈尧咨父母的教子之道。
三、
  • 9.   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刻画,往往能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请你写一个生活中有意思的细节,表达某种情感。要求:细节真实、典型、生动,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100字左右。
  • 10.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他,犹如灯塔,给迷惘的我们以方向。

    他,好似萤火,给夜行的我们以慰藉。

    生命中的“他”或“他们”,总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力量,鼓励我们默默前行……

    以上文字唤起了你哪些记忆?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或见闻,可发表见解,也可进行文学创作。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定(诗歌除外);字数500—700;不得抄袭、套作;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