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高邮镇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3-06-19 浏览次数:19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 1. (2023八下·忻州月考) 在新中国的曙光喷薄而出之际,中国共产党顺应大势、团结各方,开启了协商建国、共创伟业的新纪元。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这次会议是(   )
    A . 遵义会议 B . 中共七大 C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 .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 2. (2023八下·仙桃会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2020年5月21日在北京召开。1949年9月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下列哪一项不是“第一届政协会议”确立的(   )
    A . 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 B . 确立了国徽 C . 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D . 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 3. (2023八下·忻州月考) 新中国成立之际,新政协筹备会向社会各界征集国旗图稿,自发出征求国旗图案通知以来,国旗审查小组平均每天收到100多幅国旗图稿,近一个月时间收到了2992件。这些图稿作者中,工人和职员最多,学生和农民次之。国内各省几乎都有图稿寄来,也有从国外寄来的。这反映出(   )
    A . 国际上积极支持新中国成立工作 B . 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的建设精神 C . 人民对于新中国成立的热情高涨 D . 全国上下的美术设计氛围浓厚
  • 4. (2023八下·忻州月考)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文中高度盛赞的事件是(   )
    A .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 . 抗日战争的胜利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 .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 5. 1951年,达赖喇嘛在致中央人民政府的信中说:“过去,在我年幼未掌权期间,藏汉之间关系屡遭破坏,近日已通知阿沛及随员从速启程去北京(谈判)。”此次和平谈判促成了(    )
    A . 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B . 西藏和平解放 C . 中国全境获得统一 D . 土地改革
  • 6. (2023八下·江北月考) 抗美援朝中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是(   )
    A . 彭德怀 B . 叶剑英 C . 林彪 D . 朱德
  • 7. (2022八下·蚌埠期中) 20世纪50年代,影片《英雄儿女》主题曲歌词:“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歌词中的“人民战士”指的是( )
    A . 中国工农红军 B . 中国国民革命军 C . 中国人民解放军 D . 中国人民志愿军
  • 8. (2023八下·江北月考) 1952年12月11日,他所在排潜伏在距前沿60多米的蒿草丛中。12日12时,美军发射侦察燃烧弹、恰巧落在潜伏点附近草丛,烈火蔓延到他身边,燃着了棉衣、头发和皮肉。为了不暴露潜伏部队,他双手插进泥土中,强忍剧痛,始终未动,直至壮烈牺牲!他是(   )
    A . 黄继光 B . 邱少云 C . 杨根思 D . 罗盛教
  • 9. (2023八下·子洲月考) 《跨过鸭绿江》(见下图)是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建党100周年头部献礼剧。该剧被誉为“历史与现实风云激荡的对话”。下列对抗美援朝历史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

    ②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③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④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10. (2023八下·靖江月考) 余华的小说《活着》写道:“我回来的时候,我分到了五亩地,就是原先租龙二的那五亩。龙二是倒大霉了,他做上地主,神气了不到四年,一解放他就完蛋了。共产党没收了他的田产,分给了从前的佃户。”该故事情节发生的历史背景是(   )
    A .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B . 土地改革的开展 C . “文化大革命”的进行 D .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 11. (2023八下·靖江月考) 辽宁农民土地改革后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中写道:“过去在别人地里出力劳动,现在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过去是一个肩给地主找着饭碗,现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由此可见,土地改革(   )
    A .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B . 奠定了工业化建设的基础 C . 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D .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12. (2023八下·靖江月考) 毛泽东给鞍山钢铁工人回信:“鞍山无缝钢管厂、鞍山大型轧钢厂和鞍山第七号炼铁炉的提前完成建设工程并开始生产,是一九五三年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我向参加这三项工程的全体职工和帮助鞍山建设事业的全体苏联同志致以热烈的祝贺和深切的感谢。”从信中我们能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
    A . “一五”计划已完成 B . 社会主义工业化已起步 C .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 . 工业布局地区分布平衡
  • 13. 毛主席写道:“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华人民共和国把“天堑”变成“通途”的建设成就是( )
    A . 宝成铁路 B . 包兰铁路 C . 青藏公路 D . 武汉长江大桥
  •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于(    )
    A . 中共一大 B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 . 中共七大 D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15. (2023八下·忻州月考) 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许多工业、农业和其他各方面的优秀人才被选为人民代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体人民参加的空前规模的普选。由此可知,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的是(   )
    A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16. (2023·海南一模) 建国初期,我国“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材料充分说明了(    )
    A . 建设高水平军队的紧迫性 B . 实行“一五”计划的必要性 C . 轻、重工业不平衡的弊病 D .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合理性
  • 17. (2023八下·忻州月考) 中共中央1953年估计,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完成三大改造任务大体需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直到1955年7月,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还坚持这个观点。 12月,毛泽东仍考虑1960年基本普及高级农业社。据材料可知(   )
    A . 农民参加生产合作社积极性高 B . 三大改造任务已顺利完成 C . 农业合作化运动不能急于求成 D . 农业合作化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
  • 18. 从1954年起,著名品牌茅台、五粮液、同仁堂、全聚德、东来顺、王老吉等响应国家号召,实现了公私合营。在该过程中,国家采取的创造性举措是(    )
    A . 赎买政策 B . 典型示范 C . 无偿没收 D . 自愿互利
  • 19. 下表是1952年与1956年我国所有制经济成分的数据变化,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积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趋于零

    A . “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基础 B . “大跃进”造成了经济比例失调 C . 社会主义公有制已基本确立 D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就巨大
  • 20. (2023·苏州一模) 1956年新年伊始,社会主义高潮便在中国大地迅猛发展起来。1月5日北京市长彭真欣然宣布:“我们的首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了。”彭真市长基于怎样的史事判断北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了( )
    A .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颁布 B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 . “一五”计划的顺利开展 D .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 21. (2023八下·靖江月考) 那是一个热情有余而理性不足的年代,当时的口号是“一天等于二十年”“赶英超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这些口号反映出当时我国(   )
    A . 是经济发达国家 B . 综合国力位于世界前列 C . 经济结构极不合理 D . 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 22. 下图为“某地水稻产量数据柱状图”(单位:市斤/亩)。导致1958年数据异常的主要原因(    )

    A . 土地改革的完成 B . “一五”计划的实施 C . 农业合作社的建立 D . “大跃进”的发动
  • 23. 1958年8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报告文学《毛主席到了徐水》描写道:一只野兔被人发现逃到麦田后,由于小麦长得太茂盛,这只野兔被麦苗困住无法动弹。这段描写反映了(    )
    A .   个人崇拜风气盛行 B . 国家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C . 毛主席与农民心连心 D . 浮夸风渗入文学创作
  • 24. (2022八下·大埔期末)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曲线图,其中从③到④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发展状况(    )

    A . 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B . 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C . 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D . 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 25. 他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率领钻井队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中国工业战线一面火红的旗帜。他就是被称为“铁人”的(    )
    A . 聂荣臻 B . 陈伯达 C . 雷锋 D . 王进喜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7分,27题9分,28题9分,共25分。)
  •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到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

    ——毛泽东在一届政协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中华人民人共和国的成立,将数千年来的封建压迫,100年来的帝国主义侵略,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一齐被中国人民葬入坟墓,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过去了。从此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民族复兴的新时代。

    1. (1) 材料一中的这次会议上通过的法律文件是什么?这部法律文件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初步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
    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是什么?依据材料二,指出“民族复兴新时代”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3. (3)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共产党探索历程,最终带领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史实中,你获得了怎样的认识?
  •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藏地方政府派出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协议。

    材料二:这场战争,就是一部志愿军百万将士用生命写就的英雄史。从鸭绿江到三八线的群山中,从汉江到清川江两岸的土地上,处处侵透着中华儿女的忠诚与热血。

    材料三:歌剧《白毛女》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又企图将其女儿卖掉。喜儿逃居深山多年,头发全白,被村民传说为“白毛仙姑”。该地区得到解放后,斗倒地主恶霸,喜儿获得翻身解放。

    1. (1) 与材料一相关的事件是什么?它有何意义?
    2. (2) 材料二的这场战争是指哪场战争?这场那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英雄儿女请写出两位。
    3. (3) 材料三中是什么土地制度迫使喜儿逃居深山?喜儿获得翻身解放的标志是什么?解放后在广大农村实行的是什么新的土地制度?
    4. (4) 上述三件事件有何共同作用?
  • 28.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并依靠人民谱写了不懈探索与奋斗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材料二:1953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人民日报》1953年元旦评论

    材料三:1952-195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公私经济所占份额变化表

    年份/比重 公有经济 私有经济
    1952年 23.5% 76.5%
    1956年 100% 0

    材料四:

    图一    公社语录                   图二    玉米千斤重

    1. (1) 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举一例交通运输成就。
    3. (3) 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经济成分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与哪一事件有关?
    4. (4) 根据材料四,图一和图二反映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出现的哪一失误?你认为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