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泉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毕业班质量监测(...

更新时间:2023-06-14 浏览次数:50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答案的序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 1. 春秋时期,“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战国中后期,“弑君”“出君“现象已较为罕见。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国家的政制逐步转型 B . 诸侯争霸格局稳定 C . 宗法分封制走向强化 D . 礼乐制度得以恢复
  • 2. 我国少数民族鲜卑族原来饮食生活以“食肉饮酪”为主,比较单一。北魏明元帝(392-423年)时,五谷果蔬已经成为鲜卑人饮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知(   )
    A . 内地农作物传到了长城之外 B . 鲜卑人深受农耕文化的熏陶 C . 迁都洛阳后肉奶供应量骤降 D . 农产品的营养价值得到重视
  • 3. (2023·安徽模拟) 唐代开元年间,政府实行“和籴法”,即政府出钱向民间购买粮食。但中央政府命令江南各州的租米折成布匹运输到长安,用作在关中“和籴”的本钱。据此推知(   )
    A . 京杭运河成为运输干线 B . 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C . 江南地区粮食严重歉收 D . 政府利用市场调节供求关系
  • 4. (2023·蚌埠模拟) 宋仁宗时期,范仲淹、韩琦等文官主持对西夏战事,朝廷曾下诏将他们任命为武职的观察使,他们强烈反对,先后上表坚辞不受。这说明宋代(   )
    A . 国家政策影响士人价值取向 B . 西夏战事削弱了文官权力 C . 强干弱枝政策影响边防理念 D . 君主权威受到了严重挑战
  • 5. 清代年画《女十忙》描绘了当时妇女将棉花制成布的情景。这一作品(   )

    A . 呈现了手工⊥场的雇佣关系 B . 表明了劳动妇女地位的提高 C . 体现了家庭式手工业的特征 D . 描绘了市井女子生活的艰难
  • 6. (2023·安徽模拟)  1825年,魏源编的《皇朝经世文编》以支政、户政、礼政等八纲为主要内容,常为当时施政之依据,风行海内。1841年,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印行数量不大。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 . 社会主流观念滞后于时代潮流 B . 师夷长技思想萌发 C . 经世思想成为挽救危机的法宝 D . 程朱理学逐步完善
  • 7. (2023·安徽模拟)  1898年7月4日,张之洞、陈宝咸联名呈递《妥议科举新章折》,主张废八股、改进科举。7月19日,光绪帝发布上渝,认为张之洞、陈宝筒的方案“割切周详,颇中肯肇”,并以此为蓝本进行改革。据此推知,该方案(   )
    A . 推动新旧势力间的合流 B . 颠覆了“中体西用”的理念 C . 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 . 否定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 8. (2023·安徽模拟)  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报《新华日报》响应国民党第九战区发起的征募四百万件背心运动,仅两个月就募集到民众支持的棉背心五百九十九万件;1938-1945年,该报刊载1079篇华侨支援抗战的文章,鼓舞了抗战士气。由此可见(   )
    A . 海外爱国华侨的赤子之心 B . 中华民族具有炽烈的家国情怀 C . 国共合作抗战的亲密无间 D . 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空前高涨
  • 9. (2023高一下·威远月考) 1951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党中央从来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这表明(   )
    A . 农业变革应同工业发展密切结合 B .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迫切愿望 C . 工业化建设应关注城乡统筹发展 D . 小农经济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 10. 表:21世纪初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部分)

    时间

    重要投资领域

    投资额(美元)

    2006-2008年

    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资源开发和制造业。

    5.2亿增至54.91亿

    2013-2018年

    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制造业、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领域、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项目。

    33.7亿增至53.9亿

    据表可知,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旨在(   )

    A .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B . 保障非洲的经济安全 C . 深化中非合作共赢伙伴关系 D .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 11. (2023·安徽模拟) 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个公民都是城邦的一部分。在教育儿童时,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再及于理性方面,训练其身体,然后启发其理智。其强调教育的目的是(   )
    A . 完善雅典民主政治 B . 服务国家未来发展 C . 实现公民地位平等 D . 传播人文主义思想
  • 12. 中世纪早期,西欧领主的过度剥削招致农民诉。800年,法国对西部勒芒地区发布法令,明确规定劳役种类和数量,如每人自带牲畜在自营地上犁地·天,领主不能强迫其在本周内再承担手工业劳役。这反映了当时西欧(   )
    A . 封君封臣制度解体 B . 农奴政治权利扩大 C . 庄园秩序得到维护 D . 生产关系有所调整
  • 13. 1795年,法国国民公会重中:“过去驳杂之极的度量衡,非‘平等之友’所能忍受。对于共和主义者来说,岂能容忍用‘国王的脚’来丈量他们的土地!“1798年,法国等国的科学家以子午线测量新数据,最终核定米的长度为3古尺11.296寸。这表明当时法国( )
    A . 工业革命推动科技创新 B . 自然理性契合现实需要 C . 大革命彻底颠覆君主制 D . 国内统一市场最终形成
  • 14. (2023·河北模拟)   1909年,英国议会上院否决了下院的“人民预算”案。经过激烈斗争,1911年《议会法》规定,经下院议长认证的财政法案,上院不得加以修正或否决。由此可知,英国(    )
    A . 平衡了政府财政收支 B . 实现了社会的公正 C . 改进了国家治理方式 D . 完善了责任内阁制
  • 15. (2023·广东模拟) 1951—1956年,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欧洲出版社利用气球向东欧地区投放约400吨的传单、招贴画、印刷品等宣传材料,刻意传播东欧国家禁止发行的文学作品,着意刊登东欧流亡者和叛逃者撰写的反共文章。这一行动( )
    A . 提升了欧洲文化的实力 B . 削弱了苏联对东欧的控制 C . 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D . 渗透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 16. (2023·河北模拟)   1977年,纽约市长爱德华·科赫在就职演说中表明:“长期以来,纽约是无家可归者的救生艇、饥饿者的粮仓、求学者的图书馆。那些针对确有其需者的项目最终都以满足贪婪者而告终,公民做不到的事情不能都交给政府做。“这旨在(    )
    A . 激发劳动者积极性 B . 宣扬西方民主原则 C . 推动美国经济复苏 D . 树立纽约公共形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第17题8分,第18题20分,第19、20题各12分,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阀台地区的百姓将护境保民、代天巡衔的历史上某位英雄或偶像称为“王爷”。由王爷崇拜发展起来的重要民俗活动“送王船”,它包括一套完整的从迎王、造王船到王船化吉的仪式,借以匡扶正义、赏善罚恶,是闽南人热爱海洋、依赖海洋的生活传统和海洋带来的生死考验之间寻求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重要方式。历史上,随着阅南人的外迁、漂流,“送王船”流传到中国的台湾和东南亚等地,并在当地传承至今。2020年12月,中国和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其相关实践”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摘编自孙秀锦《送王船》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送王船”这一民俗的积极作用。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往疏议》颁布于唐高宗永徽厂年,《法学阶梯》制定于查士丁尼皇帝期间。这两部分别代表古代东方与西方法律秩序的著名法典,其历史命运却有所不同。在近代东亚法律变革以前,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华法系一直是整个东亚地区实际运行的法律体系:而《法学阶梯》逐渐漫在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尘埃中。当人类开始走出中世纪迈向近代时,它们的命运又发生了变化:《法学阶梯》以及罗马法的其他部分被重新发现并开始复兴:19世纪中后期起,中华法系从外围开始瓦解。

    --摘编自张中秋《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的原理及其哲学比较》

    材料.:1911年,清政府编幕完成的《大清民律草案》在法典结构、原则、制度与内容都与1900年《德国民法典》有诸多相似,是我国第一部近代民法典。1930年,《中华民国民法》施行,沿袭《大清民律草案》编幂体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引入苏联民法理论,制定民法典。其后经过五次编幕订,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完成立法程序,它在法典的体系、原则、制度与内容诸多方面都有超越之处。

    --摘编自王立民《中国百年民法典编寨历程与启示》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华法系和《法学阶梯》为代表的罗马法命运不同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民法典编纂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意义。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战后,第三世界的许多国家获得了政治独立,都在寻求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原有的一些古老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成长为现在的强势文明。随着经济的进步,工业化的发展,还会有原来弱小的文明成长壮大,成为断的重要的文明。但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关税壁垒、贸易制裁、技术禁运、附带各种政治经济条件的技术转让等,都使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无法接受西方先进文明中的许多成果。

    --摘编自马克走《世界文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707年,福建巡抚张伯行创建的鳌峰书院是清代福建最高学府。朝廷赐其“经书、《孝经法帖》《渊鉴斋法帖》“,予帮金以支持其办学、学术科研及藏书建设。康熙至嘉庆年间,福建各级官吏捐俸或拨付田产,资其购置图书。1838年,“置古今经著四百六十种”,除经、史、子、集外,闽人著述和刻印书籍为数也不少,农桑、占星、巫医等稀见。其《藏书章程》规定:各书备士子观览后,应查修贮存;肆业生取阅,登记档册;夏月应行晒晾。1851至1908年,藏书先毁于战火再呈“中兴”,呈现传统经典史籍与体现洋务、新学、西学、时务等书籍收集并重。书院曾培养出林则徐、陈化成等。1901年,书院改为学堂,藏书由近代图书馆接收。

    --摘编自陈明利《唐至清代闽台书院藏书研究》

    1. (1) 根据材料,概括清代福建鳌峰书院藏书的特征。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福建鳌峰书院藏书的历史价值。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