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信阳市2023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3-06-14 浏览次数:25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共 20小题,共20分)
  • 1. 《周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氏……挖空)木为舟,剡(削)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渡河)不通。”以下考古发现最能印证上述记载中现象存在的是( )
    A . 郑州大河村出土的彩陶双连壶 B . 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七孔骨笛 C . 浙江出土的南宋龙泉窑舟形砚滴 D . 陕西出土的仰韶船型彩陶壶
  • 2. 大禹治水的精神数千年来为人们景仰、传承和颂扬。大禹吸取父亲用“堵”的办法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通大川,决(疏通)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吕氏春秋·古乐》,用疏导的办法治理了水患。《吕氏春秋》的记载彰显的大禹治水的精神是( )
    A . 公而忘私 B . 勇于创新 C . 严于律己 D . 宽以待人
  • 3. 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写道:“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向题……汉代重在“尊’,将儒家经术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这里“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 )
    A . 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B . 以法治国,稳定秩序 C . 顺应自然,保障民生 D . 选贤任能,反对攻伐
  • 4. 它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提供了一个晋身的机会,只要参加考试,任何人都可能凭借自己的学识取得成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科举时代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政府、家族乃至整个社会给予成功者以极大的荣誉,从而形成激发全社会奋发向上的道德力量。作者强调了科举制的( )
    A . 制度的权威性 B . 功能的综合性 C . 地位的神圣性 D . 影响的社会性
  • 5. 两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峰”。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 . 城市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 .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C . 重文轻武,士人地位较高 D . 对外开放,海外贸易兴盛
  • 6. 据记载,微调最初形成于民间,到北京献艺时赢得观众喜爱,后来,其不断吸收昆山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逐渐形成了后来的“京剧”,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流传四方。由此可知,“京剧”广受欢迎的原因是( )
    A . 讲究唱词的通俗易懂 B . 坚持高雅化路线 C . 得到皇室的大力扶持 D . 融合众戏山所长
  • 7. 以下是不同年代,我国学术界定义的古都城市,古都城市的变化反映了( )

    20世纪20年代

    五大古都

    洛阳、西安、南京、北京、开封

    20世纪30年代~80年代末

    六大古都

    洛阳、西安、南京、北京、开封、杭州

    七大古都

    洛阳、西安、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

    21世纪初期

    八大古都

    洛阳、西安、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

    A . 河南历史渊源深厚 B . 中原始终是经济中心 C . 经济重心南移趋势 D . 古都有严格的等级划分
  • 8. 文物是研究历史的珍贵资料,从下图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

    A . 农民阶级平均分配土地有空想性 B . 太平天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C . 太平天国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 . 太平天国运动开启了工业近代化
  • 9. 战败让中国蒙受了巨大损失,唯一值得中国人庆幸的是,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材料中的“战败”指的是中国在哪场战争中失败( )
    A . 鸦片战争 B . 甲午中日战争 C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 10. (2020·聊城) “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句话的主要含义是,辛亥革命(   )
    A . 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B .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 . 促进了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 D . 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 11. 1919年“五四”?革命运动的浪潮波及到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群中,徐志摩也为爱国心所驱使,参加了当地留学生所组织的爱国活动;经常阅读《新青年》《新潮》等杂志,同时,他的学习兴趣,逐渐由政治转向文学,因而得了文学硕士学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有( )

    ①五四运动是兴场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

    ②五四运动推翻了清王朝统治

    ③五四运动加速了新文化运动

    ④徐志摩身上体现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A . ①②③ B . ①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12. “学习苏联要动脑筋……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中国是一个大农业国,随着农业的日益现代化,为农业服务的机械、肥料、水利建设、电力建设、运输建设、民用燃料、民用建筑材料等等将日益增多……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了,重工业有了市场,有了资金,它就会更快地发展。”材料中毛泽东认为( )
    A . 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可以推动重工业更快地发展 B . 经济建设必须以重工业为中心 C . 学习苏联不要照搬照抄,要有自己的创新意识 D . 农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
  • 13. 中国学习西方的共和政体而形成了独属于中国的“新一届政协”,它植根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突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材料表明( )
    A . 政协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B . 国家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C . 民主政治的建设要符合国情 D . 中共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
  • 14. “截至今年5月,上旬中国已累计向153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提供了46亿件防护服、180亿人份检测试剂、4300余亿个口罩等抗疫物资,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22亿剂新冠疫苗。中国迄今已向34个国家派出了37支医疗专家组,与1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分享疫情防控经验,以实际行动为全球抗疫合作引领了方向、凝聚了力量、注人了希望。”这体现了中国( )
    A . 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 .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 . 医疗科技全面领先世界 D .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 15. 最近,去印度的旅游者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达利特(英文名叫untouchable,不可触碰的)一般都是干着清理厕所、扫大街等社会最底层的工作,除此之外,达利特不能触碰比自己等级高的人,否则高等级的人会觉得“自己的灵魂被玷污了,要用恒河水不断清洗自己才行”。这表明现在的印度( )
    A . 法制很不健全 B . 种族歧视严重 C . 仍受种姓制度影响 D . 各个阶层等级森严
  • 16. (2020·宿迁模拟) 但丁说“神圣的种子不落在家族,而落在个人身上。”彼得拉克说“真正高贵并非天成,而是自为的。”这些文艺复兴时期的言论强调了( )
    A . 神灵的作用 B . 宗教的神圣 C . 社会的影响 D . 个人的作用
  • 17. “一战和二战后诞生的新的世界格局——‘凡尔赛体系’和‘雅尔塔体系’,都是经过战胜国中大国的幕后密谋,通过一系列国际会议的讨价还价,签订有关条约,从而把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导致政治地图和有关各国国际地位的改变。”下面的地图中可以证明该观点的是( )
    A . B . C . D .
  • 18. 有学者指出,近现代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推动着各大国的综合国力此起彼伏、塑造、更替着。近现代以来从英国鹤立鸡群、美德法日英“群雄并立”、美苏两极争霸到美欧中日俄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由此可见(    )
    A . 科技革命决定着国际格局的演变 B . 经济多极化导致政治多极化趋势 C . 科技革命最终导致两极格局解体 D . 科技革命影响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 19. 随着俄乌战争的持续,数十万乌克兰难民不断涌入周边国家。联合国难民署27日表示,自战争爆发以来,已有超过36.8万人逃离乌克兰。联合国预计,这场战争可能导致多达500万乌克兰人逃往国外,而这将在欧洲引发70多年来最严重的难民危机。据此可知,难民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地区冲突的影响 B . 霸权主义的存在 C . 两极格局的结束 D . 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 20. 进入21世纪,传统的自贸协定退潮,代之而起的是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例如,2020年11月,东盟10国和澳大利亚中国、日本、韩国、新西兰共15国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这表明( )
    A . 区域经济发展缓慢 B . 全球化趋势得到发展 C . 区域合作关系的加强 D . 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最早的中国一一洛阳二里头遗址。这里有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城市道路系统、最早的宫室建筑群和宫城、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国家级祭祀场、以青铜冶铸作坊和绿松石器制造作坊为代表的最早的官营作坊区……作为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的关键性遗址。

    ——2023年2月4日《开封日报》《2022年国内十大考古发现》

    材料二:随着克里特岛宫殿遗址的发掘,证明了《荷马史诗》中克诺索斯城是真实存在的,将古希腊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千年。依据发现的刻在墙壁、柱子和印章上象征海上霸权的三叉戟,考古学家断定米诺斯王是一位建立地中海霸权的君主。此外,遗址中陶器上的彩画、雕塑以及宫殿中的壁画,都堪称古代艺术的杰作。

    1. (1) 根据材料一中的“最早的青铜礼器群”,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一例这一时期的青铜礼器,并说明其历史价值。
    2. (2) 材料二中《荷马史诗》有着怎样的历史地位?并指出古希腊文明与欧洲文明间的关系。
    3. (3) 据材料一、二,概括两大文明遗址发掘的历史价值的相似之处。
  •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取得了一系列战果,鼓舞了全国军民的信心。一时间,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令人向往的圣地,“到延安去”成为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的共同选择。广大知识青年怀抱救国理想,冒着连天烽火,冲破重重阻碍,从国统区、沦陷区、海外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事业。

    ——摘自部编八年级历史教材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把被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不可战胜的力量。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三:文章指出,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从1935年到1948年,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年,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扭转了中国前途命运。这次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一起来,就是要宣示新二届中央领导集体将继承和发扬延安时期党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和作风,弘扬延安精神。文章指出,在延安时期形成和发扬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培育形成的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代代传承下去。

    ——第24期《求是》杂志习近平文章《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和作风,弘扬延安精神》

    1. (1) 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一例说明材料一中“战果”,并说明其如何“鼓舞了全国军民的信心”?
    2. (2) 请用材料三“从1935年到1948年,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辈 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年,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扭转了中国前途命运”中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观点。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延安精神。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新时代新青年如何传承延安精神?
  • 23. 2023年央视兔年春晚在欢乐吉祥、喜气洋洋的氛围中上演,其中《一带繁花一路歌》以国际化的元素,展现文明交流互鉴带给各国人民的喜悦与欢欣,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材料一: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摘编自《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2013年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时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材料三: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因为,它既传承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进行有机地衔接,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全球性影响力。

    ——陈凤英《习近平“一带一路”构想战略意义深远》

    1. (1)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的因素。
    2. (2) 综合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前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条件。
    3. (3) 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国倡导共同建设“一带一路”有何现实意义?
  • 24. 依据下列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写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短文紧扣主题;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新墨西哥沙漠地带的一声爆炸标志了人类对原子动力的利用。将原子弹投在广岛和长崎是这一动力首次用于军事目的。今天,原子动力已被用于其他许多目的,如核动力船、生物医学研究、医学诊断。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 25. 在世界历史的发展演绎中,对抗与结盟是传统国际关系的主要呈现形式,建立以合作共赢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国际关系代表着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利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战时期,法国、德国分属于不同的军事集团,是战争的对手。二战时期,双方也是死对头。二战后,法德关系开始缓和,首先观念发生了变化,由“我是法国人”,“我是德国人”变为“我是欧洲人。”经济.上推动着西欧各国逐步走上了合作共赢之路,法德关系在欧洲一体化选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如此,西欧、北美等地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政治军事同盟,法、德先后成为该组织的成员国,共同对抗以苏联为首的一些国家。

    ——摘编自《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德国总理舒尔茨在巴黎大学纪念德法和解条约签署60周年的仪式上说:“共同作为欧洲人,目的是捍卫我们的欧洲和平计划。马克龙补充说:“2月24日之后,我们的联盟没有分裂,也没有回避自己的责任。”他说:“鉴于德国和法国已经为和解铺平了道路,他们现在必须成为重新建立和加强欧洲的共同领导人。”2023年1月22日是1963年1月22日德国总理康拉德·阿登纳和法国总统戴高乐签署的爱丽舍条约60周年。正是这项条约在二战结束18年后建立了两个敌对邻国德国和法国之间的和解。

    ——参考消息网

    1. (1) 请指出材料一中“一战时期,法国、德国分属于不同的军事集团”的集团名称。
    2. (2) 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法德关系变化对欧洲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多极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并就当今形势下如何处理大国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