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大石桥市2022—2023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质...

更新时间:2023-06-07 浏览次数:31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满分20分)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bì)      取(dì)        约(qì)      目不园(kuī) B . (suǒ)     怍(kuì)       修(qì)      气冲牛(dǒu) C . (lán)     震(shǒng)     竹(miè)     悲天人(mǐn) D . 红(yān)     耻(rǔ)          妥(tiē)     如重负(shì)
  • 2.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登滕王阁,远眺西山叠翠南浦云飞,俯视赣水浩浩渔舟往来,令人叹为观止 B . 小时候长辈命我临帖,也曾敷衍过一阵子,既是敷衍,当然尝不到什么乐趣,也就随声附和了。 C . 读书问学、谈文论艺,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这是不言而喻的。 D . 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字里行间传达着真诚与睿智,抒发了悲天悯人的情怀。
  • 3. 下列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         地维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

    ②现实生活中没有法外之地,互联网同样没有。       非法网站、打击网络暴力,是净化网络环境的需要,更是建立法治社会的需要。

    ____   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龙的中西方意象差异较大,容易产生误解,所以奥运福娃的造型设计没有采用龙的形象。

    ④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_          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A . 闷闷不乐 调查 尽管 由于庇护 B . 郁郁寡欢 查处 虽然 但是 庇护 C . 郁郁寡欢 调查 尽管 由于 荫庇 D . 闷闷不乐 查处 虽然 但是 荫庇
  • 4. 下列对语法知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重要的、影响深远的巨大转变。”加点的都是副词 B . “上边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 冻醒的同志们围火堆小声地谈着话。”句子中加点的都是助词 C . “别人赞美,在惊叹,闻 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加点的词都是介词
    D . 当时,他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子弹制造工作。其中加点词都是动词
  • 5. 文学常识与名著。
    1. (1) 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
      A . 《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其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B . 《驿路梨花》一文的“驿路”又叫“驿道”,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C .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作者叶圣陶,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稻草人》等。 D . 《逢入京使》作者岑参。唐天宝八载,作者赴任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这首诗写于赴任途中。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2. (2) 名著阅读。

       阅读《骆驼祥子》片段,回答问题。

      A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些不尽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

      B祥子的车卖了!……他像傻了一般,看着大家忙乱,他只管往外掏钱。他的眼红得可怕,眼角

      堆着一团黄白的眵目糊;耳朵发聋,愣愣磕磕地随着大家乱转,可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他连哭都哭不出声来!

      简要分析两个语段中祥子“几乎要哭出来”和“连哭都哭不出声来”的原因。

      A:。      B:

  • 6. 古诗文名句默写填空。
    1. (1) 策勋十二转,
    2. (2) ,何人不起故园情。
    3. (3) 故园东望路漫漫
    4. (4) 杨花榆荚无才思,
    5. (5) 《陋室铭》描写陋室环境优雅,令人赏心悦目的诗句。 
    6. (6) 《陋室铭》 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二、古诗文阅读(16分)
  • 7.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各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 (1) 解释加点的词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

      亭亭净( )

      一日,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 )

      余以为妙绝 ( )

    2. (2) 翻译下面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 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

    3. (3) [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

       [乙]文赏荷,可观其形美。[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 ”,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  ”。(乙文用原文填空)

    4. (4) 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 8. 阅读下面课外古诗,回答问题。

    宴词

    【唐】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①宴词:写于送别宴席上的诗。②畎:田间小沟。

    1. (1) “悠悠”一词极具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2. (2) 第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三、现代文阅读(34分)
  • 9.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2017年11月2日,北京西城区人民法院对北京市西城区某职业学院一起校园欺凌案进行宣判,五名犯罪时未满十八岁的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走刑。被告人朱某犯寻衅滋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报告人赵某、李某、霍某、高某犯寻衅滋事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个月。

    【材料二】

    【材料三】

    张国新(全国人大代表):除了校园欺凌的相关法律法规外,2017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还联合印发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加强校园欺凌综合治理,设立两级欺凌治理委员会,完盖相关处置程序。同时,建议通过立法把教育惩戒权赋予学校和老师。以起到防微杜渐的惩戒效果。

    林夏(深圳阳光心理咨询机构咨询师):很多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在公众场合。美国专家的研究表明,旁观者的态度越倾向干协同或沉默,班级的欺凌行为就越多,反之欺凌行为就越少。旁观者的态度是影响校园暴力发生的关键。

    詹小彤(受访家长):我们常年在外打工,孩子是寄养在亲戚家。孩子其实是跟我们讲过在学校被同学欺负的事情,说不想去上学了。当时就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我们天天工作拼命挣钱,你还不好好学习?再说他怎么不欺负别人?肯定是你自己不好。没想到真是我们错了。

    1. (1)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北京西城区校园欺凌案判决表明,未成年人犯罪同样不能逃避刑法的制裁。 B . 目前我国高度重视校园欺凌事件的整治,并力求对未成年人的惩治有法可依。 C . 我们应该对校园欺凌现象和行为说“不”:不参与欺凌,不做冷漠的围观者。 D . 家长发现孩子受到校园欺凌时,要冷静处理,首先要教训、批评自己的孩子。
    2. (2) 分析材料二中的统计图,从时间发展上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 10.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满架秋风扁豆花

    ②    说不清是从哪天起,我回家,都要从一架扁豆花下过。

    ② 扁豆栽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它们缠缠绕绕地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顺了院墙,爬。顺了院墙边的树,爬。顺了树枝,爬。又爬到半空中的电线上去了。电线连着路南和路北的人家,一条人行甬道的上空,就这样被扁豆们,很是诗意地搭了一个绿篷子,上有花朵,一小撮一小撮地开着。

        ③秋渐深,别的花且开且落,扁豆花却且落且开。紫色的小花瓣,像蝶翅。无数的蝶翅,在秋风里舞蹁跹。欢天喜地。 

    ④花落,结荚,扁豆成形。四岁的侄儿说出的话最是生动,他说那是绿月亮。看着,还真像,是一弯一弯镶了紫色边的绿月亮。我走过时,稍稍抬一抬手,就能够着路旁的那些绿月亮。想着若把它切碎了,清炒一下,和着大米饭蒸,清香会浸到每粒大米的骨头里——这是我小时的记忆。乡村人家不把扁豆当稀奇,煮饭时,想起它来,跑出屋子,在屋前的草垛旁,或是院墙边,随便捋上一把,洗净,搁进饭锅里蒸。饭熟,扁豆也熟了。用大碗装了,放点盐,放点味精,再拌点蒜泥,滴两滴香油,那味道,只一个字,香。

    ⑤这里的扁豆,却无人采摘,一任它挂着。扁豆的主人大概是把它当风景看的。于扁豆,是福了,它可以不受打扰地自然生长,花开花落。

    ⑥也终于见到扁豆的主人,一位整洁干练的老妇人。下午四点钟左右的光景,太阳跑到楼那边去了,她家小院前,留一片阴。扁豆花却明媚着,天空也明媚着。她坐在院前的扁豆花旁,膝上摊一本书,她用手指点着书,一行一行读,朗朗有声。我看一眼扁豆花,看一眼她,觉得她们是浑然一体的。

        ⑦此后常见到老妇人,都是那个姿势,在扁豆花旁,认真地在读一页书。视力不好了,她读得极慢。人生至此,终于可以停泊在一架扁豆花旁,与时光握手言欢,从容地过了。

    ⑧暗暗想,真人不露相,这老妇人,说不定也是一位高人呢。像郑板桥,曾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居住在大悲庵里,春吃瓢儿菜,秋吃扁豆。人见着,不过一乡间普通农人,谁知他满腹诗才?秋风渐凉,他在他居住的厢房门板上,手书浅刻了一幅对联:“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几百年过去了,当年的大悲庵,早已化作尘土。但他那句“满架秋风扁豆花”,却与扁豆同在,一代又一代,不知被多少人在秋风中念起。

    ⑨大自然的美,是永恒的。 清学者查学礼也写过扁豆花:“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有人读出凄凉,有人读出寥落,我却读出欢喜。人生秋至,不关紧的,疏篱外,还有扁豆花,在斜风细雨中,满满地开着。生命不息。 

    1. (1) 在作者笔下,扁豆花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2. (2) 本文的标题“满架秋风扁豆花”有何妙处?
    3. (3) 下列句子描写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紫色的小花瓣,像蝶翅。无数的蝶翅,在秋风里舞蹁跹。欢天喜地。

    4. (4) 文中为什么要提及郑板桥拟写的对联“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请谈谈你的理解。 
    5. (5)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②至第④段按时间顺序,生动地描述了豆从蔓攀缘到花朵盛放,再到结荚成形的生长过程,间接抒发了作者对扁豆的感情。 B . 第④段末尾写吃凉拌蒸扁豆的两句,全用短句,高度口语化,看似平淡,实则耐人回味 。 C . 第⑥段来尾,作者之所以“觉得她们是浑然一体的”,是因为老妇人就坐在扁豆花旁。 D . 第⑨段中,作名对查学礼写扁豆花的诗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深秋的斜风细雨中,还有扁豆花滴满地开着,诗人为此而欢喜。
  • 11. 阅读,完成各题

    父亲的背影

    章中林

        ①和父亲没有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不知道父亲怎么样了。虽然经常和他通电话,但是我却夜夜梦到家乡的那片红土地,夜夜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七十多岁的父亲开电瓶车来接我。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这时,我看到了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腰弯着,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的模样。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到他那里玩耍。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愤怒地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这样一个形象,谁看了,不为他的傲岸、粗犷而震撼呢!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那时的父亲应该没有这样光鲜高大吧,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就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从当年留下来的一张黑白照能看出来。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会不对它翘起大拇指呢?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人粪尿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我再三坚持,但是父亲始终不同意,说我身体要紧。

    ⑦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似乎稍微加一点力,就会崩断一样。望着他步履蹒跚,我的眼泪流了出来。作为儿子,在父亲的晚年却不能给他一个颐养天年的晚年生活,还要让他每天不辍劳作,这是不是有些残忍呢?

    ⑧走的那天,虽然还有些感冒,但是没有前两天那样鼻涕横流地“拉大旗”了。父亲给我找了一顶绒线帽和一条围巾,把我裹得严严实实的。

        ⑨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捎到了我的手里。望着树顶上的苦柚,他准备爬上树去摘。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跟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看着一边说一边上树的父亲,我不再说话。

        ⑩倒吊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这时我的泪又来了。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一件夹克被风扬起来,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那手更是让人惨不忍睹,黢黑的烧火棍一样,没有一点光泽;皲裂的麻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这还是父亲吗?这还是当年的那个父亲吗?这还是记忆里的那个父亲吗?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淹没了我的视线。

        ⑪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的背影,忘不了他的脊背,祈祷着他能够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但是心里始终不能放下。今天,又要到新年了,我还在外面奔波,但是无论怎样,我一定要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1. (1) 选文以“背影”为线索,特写了父亲背影的四个画面,请仿照后面的概括补全前两个画面

      ①父亲 时  的背影;②父亲时  的背影;③父亲挑粪浇地时苍老的背影;④父亲为“我”爬树摘苦柚时瘦干的背影。

    2. (2)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 ⑩段画线句子
    3. (3) 简要概括选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
    4. (4) 作者在第⑤中说“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文章开头和结尾又说“常常梦到”“忘不了”一年多以前见到的父亲的背影,这两者矛盾吗?为什么?
    5. (5) 文中第⑦划线句子作者为父亲流泪的原因是什么?

      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望着他步履蹒跚,我的眼泪流了出来。

四、写作(50分)
  • 12. 题目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点点光亮,照耀人生。生生活中的任何人、事、景、物都可以成为我们心里的那束光,指引我们走出黑暗与迷茫,给予我们温暖和希望,帮助我们学会坚忍与顽强……你心里的那束光是什么?    

     请以“你是我心里的那束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

    同学给我的丝丝情谊,我不曾忘记 师长给我的缕缕关爱,我不曾忘记;书本给启迪,我不曾忘记:生活给我的滴滴印记,我不曾忘记……现在,让我将它们一-拾起。

    请以“拾起的点滴”为题作文 (提示写作之前先把题目补充完整)

    要求:①有真情实感。除诗歌外,文体 不限,不少于600字;②字迹工整,书写规范 ;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