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

更新时间:2023-06-29 浏览次数:33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诞生的历史意义是(   )

    ①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②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

    ③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  
    ④基本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
  • 2. 1951年在这块土地上发生了一场巨变,使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这次“巨变”是(   )
    A . 土地改革 B . 新中国成立 C . 西藏和平解放 D . 三大改造
  • 3. 在一场以“钢少气多”力克 “钢多气少”的战争中,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这场战争是(   )
    A . 抗日战争 B . 北伐战争 C . 抗美援朝 D . 解放南京
  • 4. 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这场变革的法律依据是(   )
    A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 《中国土地法大纲》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5. 新中国成立时,“一辆汽车、一架飞机、 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种落后局面,从1953年开始我国实行了(   )
    A . 一五计划 B . “大跃进” C . “文化大革命” D . 抗美援朝
  • 6. 历史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 . 西藏和平解放 B . 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C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 .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 7. 这次会议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会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这次会议是(   )
    A . 中共七大 B . 中共八大 C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 . 遵义会议
  • 8.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也有过曲折和失误。下列属于“曲折和失误”的是(   )

    ①“一五计划”   ②“大跃进”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土地改革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③④
  • 9. 他任兰考县委书记期间,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直到生命最后一息,仍坚持工作,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他”指的是(   )
    A . 焦裕禄 B . 王进喜 C . 邓稼先 D . 雷锋
  • 10.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河南省林县近10万人苦干10个春秋,用最普通的工具 在万仞壁立的太行山上,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材料体现出的精 神是(   )
    A . 执政为民 B . 不畏强暴 C . 爱民亲民 D . 艰苦创业
  • 11. 1978年,我国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 运动。它使人们认识到(   )
    A . 发展才是硬道理 B .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 . 只有坚持“两个凡是”才是正确的 D .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正确性
  • 12.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最基本的作用就是保留信息、强化记忆。观察这位同学的笔记: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②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③实行改革开放。他在学习的是(   )
    A . 中共八大 B . 中共十四大 C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 . 拨乱反正
  • 13.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   )
    A . 彻底纠正了 “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B . 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 C . 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D . 彻底平反“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
  • 14. 1985年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将一批省属企业下放给所在地(市)领导管理, 下放的企业中有南京机床厂、江南水泥厂、江苏玻璃厂等34个省属企业。该决定的中心 环节是(   )
    A . 调整工业布局 B .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 鼓励租赁经营 D . 增强企业活力
  • 1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习惯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比喻为“新的长 征”。“新的长征”中被称为对外开放“窗口”的是(   )
    A . 深圳 B . 重庆 C . 上海 D . 长江三角洲
  • 16. “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材料反映的是设立经济特区的(   )
    A . 时间 B . 过程 C . 性质 D . 作用
  • 17.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下选项中,符合这一事件历史意义的是(   )
    A . 创造性地回答了党的建设问题 B . 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 C .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完全形成 D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首次写入联合国决议
  • 18. 1980年中国打开了第一扇窗,开启了融入世界的进程,最鲜明的特点是从沿海到沿江、 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一进程是指(   )
    A . 国防和军队建设不断推进 B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 C .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D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
  • 19. 邓小平提到:“要害是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 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该谈话(   )
    A . 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B . 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 C .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D .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 20. 抓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与“中共十五大”“改革开放”“光辉旗帜”等关键词相吻合的思想理论是(   )
    A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 . 毛泽东思想 C . 邓小平理论 D . 科学发展观
  • 21.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探索中,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其中对新形势 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的是(   )
    A . 毛泽东思想 B . 邓小平理论 C . 科学发展观 D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22. 习近平指出,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2049年要达成的目标是(   )
    A . 解决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 B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 .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D .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2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了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面不属于“四个全面”内容的是(   )
    A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 . 全面深化改革 C . 全面依法治国 D . 全面构建经济新体制
  • 24. 新发展理念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了中国当前最紧迫的现实问题。表中①②处应填写的理念是(   )
    紧迫的现实问题 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形成平衡发展结构 改善生态环境 实现合作共赢 增进人民福祉
    提出理念 创新 开放 共享
    A . 绿色、协调 B . 协调、绿色 C . 调整、巩固 D . 充实、提高
  • 25.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我国实施这一战略的目的是(  )
    A . 加快实现小康社会 B .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C . 构建和谐繁荣社会 D . 落实“四个全面”战略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8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4 分,共50分)
  •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人民日报》1949—1955年的部分社论

    时间

    标题

    1949年9月24日

    新纪元开始了——记政协代表关于国旗国都纪元的讨论

    1949年10月1日

    万岁,新中国!

    1950年7月16日

    土改法带来的幸福远景  关中农民无限喜悦

    1950年11月6日

    首都文艺界集会讨论  纷纷签名志愿赴朝参战

    1953年11月9日

    必须大张旗鼓地向农民宣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4年5月1日

    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合理途径

    1954年6月29日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1954年9月2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有力武器

    1955年4月27日

    从万隆开始

    ——摘编自陈月明《使命与主体:<人民日报>社论(1949-2008)的话语呈现》

    根据材料可以提炼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两个主 题,请你任选一个,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三个相关联的史事,围绕主题,加以说明。(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符合逻辑)

  • 27. 史料承栽着历史信息,记录了历史进程,对于建构历史解释具有重要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实物史料——见证历史】
    材料一:

    小岗村生产队社员签订的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书

    【文献史料一印证历史】
    材料二: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模式。这种模式……造 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 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 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口述史料——回忆历史】
    材料三:

    口述人:陆德兴(上海第三钢铁厂退休职工)   调查人:澎湃网记者

    口述内容:我叫陆德兴,今年71岁,是土生土长的浦东人。“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在九十年代开发开放之前,从外滩看过来,浦东就是一片小渔村。浦东的交通、生活设施都很不方便,老百姓的居住条件也很差。1990年,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随之而来的,是交通越来越便利、生活越来越方便,高楼大厦一幢幢建起来。一些省份和国企也在浦东投资建造了自己的高楼。那时从浦西看浦东,是一派热闹的建设景象。就这样,浦东越来越繁华。

    1. (1) 材料一反映了当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进行了怎样的探索?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探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说明这种“僵化模式”的弊端。党的十四大后,我国形成了怎样的经济体制?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上海浦东前后的巨变及原因。
    4. (4) 综合以上史料研读,你能得出怎样的史论?
  • 28. 中国梦必然要由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邓小平说过:“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

    ——《邓小平文选》第3卷

    材料二: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

    材料四: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意设美而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摘编自《十九大报告》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探索出怎样的建设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梦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领导中国人民实现这一伟大梦想的核心力量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的提示,在A、B两处,分别写出每次会议确立的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名称是什么?
    4.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现实生活,请你为建设美丽中国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 29. 阅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662人参加会议……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团结建国的精神。政协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在普选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政协全体会议行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摘编自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宏进行。1954年9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全国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了 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大会根据这些意见,对宪法草案进行了认真的修改……这次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申纪兰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当时我的眼泪一下就流了出来,随后高兴得连饭都吃不下,在旧社会,一个农民怎么能见到国家领袖,妇女连自己的主都作不了,又怎么能管得到国家的大事! ”

    ——张天飞《申纪兰:亲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50年》

    材料四:“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

    —摘自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China Watch》

    1. (1) 材料一中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起到了什么作用?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什么制度的确立?
    2. (2) 从材料二可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产生过程具有怎样的特点?根据材料二,说明这部宪法的性质。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申纪兰可以“管得到国家大事”的制度依据。
    4. (4) 材料四中,这段我国民主法制遭到践踏的描述发生在什么时期?根据上述内容,谈谈你对民主与法制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