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3-05-31 浏览次数:48 类型:期末考试
一、
  •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 (huá)         爱(mò)         戒(chéng)      然大悟(huǎng) B . (wù)          人(shaó)        塌(tān)        人声鼎(fèi) C . (wā)          (pìn)书         狭(ài)         虎视眈(dān) D . 匐(pú)          子(páo)         待(nüè)        千丝万(lǒu)
  • 2.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 匿笑        徘徊        安祥        步履蹒跚 B . 羞怯        凌乱        絮叨        美不盛收 C . 温驯        预警        祷告        怪诞不惊 D . 滑翔        攲斜        屋檐        神采奕奕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母亲小心翼翼地起床做饭,心里欣喜的想:让儿子多睡一会儿,不要惊醒他。 B . 班长提议以猜灯谜的方式欢庆元旦,同学们都随声附和地表示赞同。 C . 大自然的许多奥秘,如果刨根问底 , 恐怕谁也解释不清。 D . 面对他人咄咄逼人的态度,我们能做的就是心平气和的调整自己。
  • 4. 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我们要贯彻好、研究好、宣传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 B . 在如何落实“双减”的问题上,市教体局广泛召集了老师们的意见。 C . 猫是与人类关系亲密的一种动物,人们常通过写猫,表达丰富的人生体验。 D . 通过这次“红色之旅”,使同学们受到了启发,获得了力量。
  • 5. 将下列句子组成段连贯的话,排序恰当一项是(    )

    ①笑是一种最为简单而有效的健身运动。

    ②腹肌在大笑中强烈地收缩和震荡,不仅有助于把血液挤入胸腔静脉,改善心肌供血,而且对胃、肠等脏器也是一种极好的按摩。

    ③开怀大笑时,随着呼吸肌群的运动,胸腔和支气管先后扩张,增强了换气量和血氧饱和度,有助于心脏供氧。

    ④一张一弛之间,劳累的肌肉在运动中得以放松。

    ⑤大笑伴随着腹部肌群的起伏,又是一种极好的腹肌运动。

    A . ①③⑤②④ B . ③④⑤②① C . ③①⑤④② D . ①③⑤④②
二、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機①可长有者,其为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機:(jī)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

    1. (1)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非学无以广才                广:增长 B . 夫学须静也,须学也        才:只有,必须 C . 封我矣                  数:多次,屡次 D . 无受利地                  必:一定
    2. (2) 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3. (3)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4. (4) 【乙】文中“孙叔敖之知(通‘智’)”表现在哪两件事上?
  • 7. 阅读下边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牧童

    吕岩[唐]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 (1)     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牧童晚归休憩图,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一二句的画面。
    2. (2) 后两句诗刻画了牧童怎样的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8. 默写。
    1. (1)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朱自清《春》)
    2. (2) 杨花落尽子规啼,。(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 (3)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4. (4) 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夜雨寄北》)
    5. (5) 曹操《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6. (6)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 9. 学校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活动并完成以下任务。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读艾青的诗歌,让你坚定前行的信念,找到绝处逢生的出口读托尔斯泰的小说,让你心存悲悯,找到通往良知的道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什么比读书更能让人欣喜,让人着迷的呢?

    1. (1)     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处再补写一个句子。
    2. (2) 根据名著选段填空。

      行者丢下扇子道:“不停当!不停当!被那厮哄了!”三藏只道:“怎生是好!”……八戒道:“只拣无火处走便罢。”三藏道:“那方无火?”八戒道:“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
      这段对话选自《西游记》中这一故事情节,八戒说“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的潜台词是,从中可以看出八戒的心理。

    3. (3) 【慎思巧言】右图是“初中生阅读困难原因”调查问卷的结论。

      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针对其中的某个原因提出合理建议。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世上最快乐的事情

    ①很多年前的一天,夕阳西下的黄昏,一个长胳膊长腿的瘦高女孩蜷坐在老屋的门槛上。她穿着毛蓝布长裤,紫花小褂,额前的刘海儿整齐而又浓密。她拱起的膝盖上摊着一本厚厚的小说,是那个年代风靡全国的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

    ②那个黄昏,她的姨娘风尘仆仆从长途汽车站出来,一路打听找到了她家的门。姨娘的身影遮住女孩眼前光线的刹那,女孩迷蒙地抬起头来,竟没有丝毫的惊喜,把膝盖上的书页合上,让姨娘看清封面,然后问出一句话:“你看过这本书吗?”

    ③这个蜷坐在门槛上的女孩就是我。那年我7岁,读小学二年级。

    ④在我长大以后,姨娘不止一次地提到这件趣事。姨娘笑着说:“蓓佳这个孩子真是书痴啊!见了客人竟不知道招呼问好,倒把她看的一本书举着考我。”

    ⑤姨娘由此断定我不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

    ⑥的确如此。30多年过去了,如今我依然是一个不善交往、每到公开场合便觉拘谨的蠢笨的人。书本让我的精神世界变得极其丰富,相对而言,物质的世界便不再重要,它可以远远退居其后,它的喧闹和嘈杂跟我没有太多的关系。

    ⑦我父母工作的学校是一所很不错的县中学。县中图书馆在我童年的心目中曾经是一处圣殿一样的地方。“文革”开始的那一年,“圣殿”被打碎了,成千上万册的图书馆被揪出来示众,然后拖到操场上一把火烧毁。图书馆主任火中取栗,偷偷运回家一纸箱书籍。主任的儿子跟我小学同班,因此我沾了他的光,我们像老鼠偷鸡蛋一样,把箱子里的小说一本一本地搬运出来,在一双双黝黑的小手中辗转一圈之后,再神不知鬼不觉地放回箱子中去。那个图书馆主任可能比较“崇洋媚外”,弄回家的小说大都是世界名著,我对于外国文学的兴趣,便是从那时候开始的。有很多的书,传到我手中的时候已经是缺头少尾,看了半天都不知道书名和作者名。及至10年之后我上了大学,外国文学开禁,我在北大图书馆发疯一样地狂读名著时,时不时会在心里惊叫一声:这本书不是我小时候读过吗?然后我深深地埋下头去,额头紧贴着书页,嗅着那股陈年纸散发出来的潮湿的气味,心里涌出一阵老朋友失而复得的狂喜。

    ⑧19岁,我在农场插队。一个飘雪的冬夜,农场宣传队集中在场部排练节目时,电忽然停了,礼堂里一片漆黑。一个只读了三年小学的农场工人对我们说:“我来讲个故事吧。”

    ⑨他讲的是《茶花女》。时至今日我仍然觉得这是一个奇迹: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乡村,小学三年级文化程度的农场工人能够绘声绘色地讲述法国作家的一本小说。那个凄美的冬夜从此深深刻在我的记忆之中。我记得我落泪了,一生中我第一次懂得了什么叫悲剧作品的魅力。几年之后,我买到了《茶花女》的小说,听过了《茶花女》的歌剧,看过了《茶花女》的电影,不止一次地聆听各种男高音领唱的华丽异常的《饮酒歌》。我从一切形式的《茶花女》中寻找那个雪夜的感觉,试图重温为玛格丽特命运流泪的幸福。然而再不可能了,人的一生不会两次趟过同一条河,所有最好的都是唯一的。

    ⑩拉拉杂杂地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是想跟读者们交流一下读书的感觉。今天的时代跟过去当然大大的不同,但是我相信人类的灵魂没有改变很多,人们在优美的文字和崇高的心灵面前依然会感觉战栗,有一种五体投地的崇拜。从前感动过我们的作品,今天还会感动更多年轻的读者。希望在你们的一生中也能留下一些有关读书的温馨记忆,将来在你们年老的时候,回味曾经读过的那些文字,承认这世上有一种美好是可以永存的。

    (选自《读者》)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夕阳西下的黄昏”“老屋的门槛”勾勒出了“我”读书的环境,渲染了幽静的氛围,烘托了“我”读书时的专注。 B . 第⑥段“的确如此”并不是简单认同姨娘对“我”的评价,而是很有深意,引出“我”陶醉在书本带给“我”的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里,忽略物质世界的心性。 C . 第⑦段“火中取栗”只是表示在“文革”时代从学校图书馆把那些好书运回家中存放起来是需要冒着极大的风险的,并没有贬义色彩。 D . 第⑩段“依然会感觉战栗”里的“依然”删去后作者所表达的意思不会受到影响。
    2. (2) 作者回忆了青少年时期有关书的三个小故事。阅读文章,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①7岁,读小学二年级时,

      ②“文革”开始的那一年,和同班同学一起偷看图书馆主任偷运回家的外国名著。

      ③19岁,在农场插队,

    3. (3) 请结合具体语境,按要求完成括号中的题目。

      ①姨娘的身影遮住女孩眼前的光线的刹那,女孩迷蒙地抬起头来,竟没有丝毫的惊喜。(加点词语妙在何处)

      ②县中图书馆在我童年的心目中曾经是一处圣殿一样的地方。(请从修辞方法角度加以赏析)

    4. (4) 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第⑨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人的一生不会两次趟过同一条河,所有最好的都是唯一的。

  • 11.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春卷

    舒婷

    ①有稀客至,北方人往往包饺子待客,而南方人就做春卷吗?也不。即使上宾有如总统,春卷却也不肯召之即来。首先要看季节,最好是春节前后。过了清明,许多原料都走味,例如海蛎已破肚,吃起来满嘴腥。第二要有充足的时间备料。由于刀工要求特别细致,所以第三还要有好心情。当然不必像写诗那么虔诚,但至少不要失魂落魄到将手指头切下来。

    ②霜降以后,春卷的主力军纷纷亮相。但是,抹春卷皮的平底锅还未支起来;秋阳熙熙,小巷人家屋顶尚未晾出一簸簸海苔来。这时候的包菜尚有“骨”,熬不糜;红萝卜皱皱的,还未发育得皮亮心脆;海蛎还未接到春雨,不够肥嫩;

    总之,锣鼓渐密,帘幕欲卷,嗜春卷的人食指微动,可主角绝不苟且,只待一声嘹亮。

    ③终于翡翠般的豌豆角上市了,芫荽肥头大耳,街上抹春卷皮的小摊排起了长龙。主妇们从市场回家,倾起一边身子走路——菜篮子那个重呀!

    ④五花肉切成丝炒熟;豆干切成丝炒黄;包菜、大蒜、豌豆角、红萝卜、香菇、冬笋各切成丝炒熟,拌在一起,加上鲜虾仁、海蛎、扁鱼丝、豆干丝、肉丝,煸透,一起装在大锅里文火慢煨。

    ⑤这是主题,桌上还有不少文章。

    ⑥春卷皮是街上买的,要摊得纸一样薄,还要柔韧,不容易破。把春卷皮摊平桌上,抹上辣酱,往一侧铺张脱水过的香菜叶,撒上絮好油酥过的海苔,将上述焖菜挤去汤水堆成长形,再撒上蒜白丝、芫荽、蛋皮、贡糖末,卷起来就是春卷。初涉此道的人往往口不停地问先怎么啦再怎么啦,延误时机,菜汁渗透皮,最后溃不成卷。孩子则由于贪心,什么都多多地加,大人只好再帮垫一张皮。因此鲁迅的文章里说厦门人吃的春卷小枕头一般。

    ⑦曾经到一个外地驻厦门办事处去玩。那儿几个巧媳妇雄心勃勃想偷艺,要做春卷,取出纸笔,要我一一列账备料。我如数写完,她们面面相觑,无人敢接。

    ⑧做春卷是闽南许多家庭的传统节目(传统闽南家庭的家务多由女性承担)。小时候因为要帮忙择菜,锉萝卜丝,将大好的假期花在侍候此物上真是不值,下定决心讨厌它。我大姨妈是此中高手,由她主持春卷大战,我们更是偷懒不得。大姨妈的“春卷情结”影响了我们,除夕晚上,我们几个孩子无一不是因为吃多了春卷而半夜起来灌醋揉肚子干呕的。

    ⑨每每发誓,轮到我当家,再不许问津春卷。

    ⑩不料我公公、丈夫、儿子都是死不悔改的春卷迷。今年刚刚入冬,儿子就计较着:“妈妈,今年我又大了一岁,春卷可以吃四个吧?”丈夫含蓄,只问我要不要他帮拎菜篮子,公公寡言,但春卷上桌,他的饭量增了一倍,只好重拾旧河山 , 把老节目延续下来。

    ⑪幸亏我没有女儿。

    ⑫可惜我没有女儿。

    1. (1) 对第②段画线句子的理解,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锣鼓渐密”“帘幕欲卷”“一声嘹亮”本义是描摹大戏开场前的情状。 B . “锣鼓渐密”“帘幕欲卷”“一声嘹亮”喻指人们对春卷的喜爱和急切盼望。 C . “食指微动”传神地描绘了人们对春卷的热切期待的心理。 D . “主角绝不苟且”形象地刻画了做春卷主妇们的认真和一丝不苟。
    2. (2) 春卷好吃,却不能“召之即来”。结合文章,概括其中的原因。
    3. (3) 第⑩段中加点的“旧河山”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4. (4) 请简析文章结尾看似矛盾的两句:“幸亏我没有女儿”“可惜我没有女儿”的含义。
三、
  • 12. 请以“ , 不普通”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请从“他、她、它”这三个词语中选择一个,填入横线处,使题目完整。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文体不限,文章不少于500字。

    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