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2023年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3-05-26 浏览次数:50 类型:中考模拟
一、积累与运用 (25分)
  • 1. 古诗文默写填空。

    追寻诗人的足迹,感受山川的浪漫、文字的隽永,让我们跟着诗歌去旅行。诗歌中有“山”的雄壮,《望岳》中“①,②”,展露出青年杜甫宏伟的抱负;诗歌中有“水”的柔情,“③,万里送行舟”,是李白对故乡的眷恋;诗歌中有“花”的美丽,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④,⑤”;还有“月”的遐思,李白《峨眉山月歌》中“⑥,⑦”写出月影清江的美景。水面上的月光又不同,范仲淹《岳阳楼记》中“⑧,⑨”两句则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写出浮现在湖上的月光之美。月还引人思怀,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向世人发出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⑩”。

  • 2. 根据语境作答。

    1935年6月18日上午十点,汀州试院旁边中山公园的八角亭,瞿秋白独自落座,自斟自饮,。喝了一瓮酒,瞿秋白欠身离席,要了一支纸烟,到达罗汉岭下的刑场,kǎi(A)然赴死,时年36岁。

    1985年复建的瞿秋白烈士纪念碑wēi(B)然屹立于半山,山下有一块花岗巨岩,丹书“瞿秋白同志就义处”,旁边是瞿秋白烈士纪念馆。我仰头看看在正午阳光下的纪念碑,低头看看白C)细腻却充满力度感的花岗岩。我眼前又浮现出那位白净书生的音容笑貌 , 从他的外表上完全看不出力度感,但他可真是条汉子。

    1. (1)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A. kǎi然赴死  B. wēi然屹立     C. 白细腻

    2. (2) 下列依次填入文中①、②两处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 . 目中无人  熠熠生辉 B . 旁若无人  神采奕奕 C . 旁若无人  熠熠生辉 D . 目中无人  神采奕奕
    3. (3) 选文划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把你修改后的语句填在答题卡相应的横线上。
  • 3. 班级开展以“经典名著中的人生智慧”为主题的读书分享活动。你所在的小组确定了“困境与突围”的专题。按照分工,请你从以下书目中选择一个人物进行梳理,仿照示例进行概括。

    ①《水浒传》    ②《骆驼祥子》   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示例:

    人物:《西游记》中的唐僧

    困境:白骨精变成美女、老妇、老翁欺骗唐僧。孙悟空识破妖怪,打死白骨精变化的三人,唐僧认为悟空滥杀无辜,逐走悟空。后来唐僧三人行至黑松林,被黄袍怪捉住,陷入困境。

    突围:猪八戒用激将法激悟空去降妖,悟空救出唐僧。

    人生智慧:不要被事物外表蒙蔽,要明辨真相。

    人物:     困境:

    突围:   人生智慧:

二、阅 读 (65分)
  • 4.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词是作者在中秋夜写给吕叔潜的一首对月抒怀、寄托情思之作。 B . 作者将月亮比作一面刚刚磨过的铜镜,生动形象描写了月光的明亮。 C . 辛弃疾“把酒问姮娥”,苏东坡“把酒问青天”,都流露出消极情绪。 D . 这首词想象丰富奇特,意境开阔大气,实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品。
    2. (2)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蕴含作者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主薨于永安。先是,吴王孙权请和,先主累遣宋玮、费袆等与相报答。丞相诸葛亮深虑权闻先主殂陨,恐有异计,未知所如。芝见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亮答之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问其人为谁?亮曰:“使君也。”乃遣芝修好于权。

    权果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权曰:“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 , ”权乃见之,语芝曰:“孤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芝对曰: “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 , 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权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自绝魏,与蜀连和。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书十五·邓芝传》)

    【注释】①薨:古代称候王死,后文“殂陨”与之同义。②相报答:这里指回访东吴。③芝:邓芝,蜀国大将。

    1. (1) 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使君也

      使用词典选择义项:即:①靠近;②就是;③即使。

      ①即:

      愿与蜀和亲

      关联教材: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顾茅庐》)

      ②诚:

      共为唇齿

      联系成语:唇亡齿寒

      ③唇齿: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 B . 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 C . 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 D . 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
    3.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

      ②权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

    4. (4) 邓芝认为,吴蜀“连和”有人才和地理两方面的优势。请简要分析。
  • 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桃园听雨

    ①清晨,落了一点雨,桃园像是洗过一般。根叔掏出手机,看了看时间,心里就溢出许多期许。昨晚,阿虎打电话说,今早八点准来。时辰还没到,不如散会步,活动活动筋骨。

    ②根叔又绕着园子检查了一圈儿,他眺望江边的防护堤,堤上的戴胜鸟正叫得欢愉。阿虎说这鸟早先灭绝过,现在又出现,金贵着哩。阿虎说啥就是啥,他信。

    桃树下,陡然出一个人 , 人影儿越走越近。来人是发小,村里的老会计,人称宽伯。两个人觅了一个树墩坐下来。

    ④“你从城里儿子那回来的?”根叔摘下一个湿润的桃,递给宽伯。

    ⑤“是呀。”

    ⑥“城里不好吗?”根叔笑笑。

    ⑦宽伯就捶捶腰,脸上看不出啥表情,眉毛皱皱的,又散散的。他把桃吃完了。“真甜。今年你要发了。”

    ⑧“谢老哥吉言。”根叔又看了会天。现如今从城里到村口,坐车也不过一个小时,都是平整顺溜的大马路——虽然时间来得及,可万一阿虎就是忘了呢?想了想,他只好没话找话:“既然城里好,那你咋还要回村?”

    ⑨宽伯舔了一下唇,眼睛觑着根叔。“城里好,咱农村现在就差?家家三层洋楼户户小汽车。一年到头,大家伙儿也出去旅游。搁在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哩。”他又补上一句,“阿虎不是和咱说好了吗,今天就在你这园子里,咱仨好好聚聚。”

    ⑩根叔笑了。“就知道你不敢忘。”

    ⑪“随口一说的事儿,咱们真能当真?”宽伯有点不自信。

    ⑫“不来,那是他不守信。”根叔伸伸腿儿,直起脖颈,又道:“咱小老百姓,不求发大财,一辈子就图个言而有信。”

    ⑬宽伯点点头。

    ⑭根叔叮嘱:先摘桃吧。不来,就扔给狗子吃。

    ⑮宽伯会意,咧咧嘴儿,又扯过话题:“老实说,我在城里待得憋屈,还是喜欢咱这地方。从前那是苦,红薯南瓜菜秧子充饥。就比如你这桃园,往年也只是一片滩地,一丛一丛芦苇,风景不差,可大家口袋里干瘪。现在改良水稻栽培,家家丰收,都有钱。大鱼大肉吃腻了,反而想种一点那小米吃一口杂粮,真是怪了。”

    ⑯根叔就道:“我也本想种点别的。可是,我听专家的。专家说,这滩地种果树好。”

    ⑰“呵呵,阿虎爱吃桃,你就偏偏种桃树。”

    ⑱细雨蒙蒙,又过了半小时,两个老汉对望了几眼。红红的桃儿诱人,雾霭中,果园里窜出来几个小孩儿,根叔让他们随意摘。他的心,更是焦急起来。

    ⑲突然,看园子的狗叫起来了,汪汪汪,汪汪汪。根叔抬起头,去园外瞧。宽伯跟着他,脖子伸得比根叔还长。

    ⑳有一个人打着雨伞走来了。那人六十出头,身材清瘦,衣服半旧,瞧着就一普通的乡下老头儿。他伸出两只手,一左一右,握住根叔和宽伯的胳膊,紧紧不撒开。

    ㉑“您还真是守时啊。”根叔和宽伯都非常满意。

    ㉒“可不。两位老阿哥,还是叫我的小名阿虎。当年,你们一个是队长,一个是会计,都是党员,带着我这个懵懵懂懂的小知青弟弟,下田栽秧、修筑江堤,一起流血流汗……二十年前,我给村子提了一些建议,荒地可以再整顿,辟个果园建个禽场,搞搞副业,没想到大伙儿这么积极响应,现今公交车从城里直通村头,村子建设得也真漂亮!阿根哥,你的桃园丰收了,我怎么能不来吃桃呢。”

    ㉓“阿虎,尝尝鲜。”根叔和宽伯给他摆上一大盘琉璃玛瑙般鲜亮的桃儿。

    ㉔三个老伙计坐在树下,听雨,吃桃,叙说家常。

    ㉕雨点子又变细了些。近处,农田郁郁葱葱,如在画中。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③段“晃”字可见宽伯的到来出人意料,也写出他风风火火的样子。 B . 第⑳段以外貌和动作描写刻画阿虎的质朴形象,进一步揭示人物关系。 C . 小说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交代人物的身份和阅历,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D . 小说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讲述故事,不受时空限制,叙述灵活自如。
    2. (2) 小说借桃园听雨写乡村巨变,请简要概括发生在乡村的变化。
    3. (3) 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①根叔掏出手机,看了看时间,心里就出许多期许。(“溢”字有何妙用?)

      ②突然,看园子的狗叫起来了,汪汪汪汪汪汪。 (两组“汪汪汪”可否删去?)

    4. (4) 小说以“雨景”结尾,韵味悠长,请结合全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5. (5) 村里举行“新农村建设”先进人物评选活动,拟推荐根叔参加评选,请你为他写一段推荐语。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废话文学”的主题讨论

    2021年下半年,一场名为“废话文学”的浪潮自网络席卷了我们的生活。所谓“废话文学”,即指那些有点搞笑,看似说了话又没有任何有用信息的表达形式。大家在快速流传、广泛应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思考。

    【材料一】

    A “废话文学”是有自己独有结构的,一般来说,可大致分为三类:

    一等量置换   把一句话分作两句说,借助单位、数量、同义近义词等等的置换,在上下句之间造成一种看起来好像不一样,其实是一个意思的效果。

    例如:一日不见,如隔24小时,七天不见,如隔一周;台上一分钟,台下60秒。

    二意义顺延   通过前半句陈述,后半句重复的结构方式,达到一种无懈可击的因果关系表达,严谨整饬,以重复强调重点,非常高效。例如: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三正反互搏   一种上半句说正话,下半句说反话,让对句内容完成互斥对冲的矛盾结构。例如:据我所知,我一无所知。

    【材料二】

    “废话文学”之所以流行,或许也和当下较为普遍的社交焦虑不无关系。很多人活跃于网络,面对看不见的陌生人可以侃侃而谈、毫无戒备、彻底放松,但是在面对面的现实交流中,却小心翼翼、吭吭哧哧起来,甚至还有了“社交恐惧症”一说。人们在现实中畏惧表达,到了网络便有一种找补心态,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哪怕是废话连篇。

    废话或许无用的,但可有趣。B蔡元培在《论国文的趋势及国文与外国语及科学的关系》也讲到:“国文分两种:一种是实用文,在没有开化的时候,因生活上的必要发展的;一种是美术文,没有生活上的必要,可是文明时候不能不有的。”

    【材料三】

    “废话文学”也会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们的表达能力退化,患上“文字失语症”。

    新华社每日电讯曾发文表示:借助表情包、梗、流行语、省略语的表达,不是你在说话,而是“话”在说你,未经你的思考和语言生成,梗借助你的指尖和嘴把自己说了出来,你不过是那些梗的通道。这样一来不是你选择了说废话,而是废话在说你。C文字失语与我们所处的网络时代息息相关,具有隐蔽性的电子媒介装置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思维表达方式。这是社会学家伯格曼的装置范式理论,即在电子媒介时代,我们的表达和交流越来越依赖那种电子媒介的装置,这些装置已经深深嵌入人们的日常表达,甚至成为肢体的一部分,让人察觉不到它的存在。当我们对网络这个媒介装置过分依赖时,主动生成语言和文字的能力就不自觉退化了。

    1. (1) 下列陈述符合上文信息的一项是(   )
      A . “蝉的翅膀非常薄,有多薄呢?薄如蝉翼。”这句属于“废话文学”中的“等量置换”。 B . “废话文学”是如今社会人群交流的必要途径。 C . 蔡元培先生是“废话文学”的拥护者。 D . 过度依赖“废话文学”,可能会使我们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能力退化。
    2. (2) 下面朱自清说的这句话放在A.B.C哪一处合适?为什么?请阐明你的看法。

      朱自清即表示:得有点废话,我们的生活才有意思。

    3. (3) 作业本上有一道关于鲁迅《秋夜》的阅读理解题,如下: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小明的回答:这些加点字说明了两株都是枣树。

      老师的评改:错,我上次看到这么正确的答案还是在上次。

      问:小明的回答与老师的评改,谁应用了“废话文学”?请你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民对体育健身目的认知更加全面,91.0%的儿童青少年、87.2%的成年人和53.6%的老年人认为体育健身具有积极作用。对有意识主动参加体育健身人群的调研访问中,75.52%的受访者认为健身是为了提升身体功能。青少年健身人群和女性健身人群更注重通过体育健身“增强运动能力”,老年健身人群更注重通过体育健身增强心肺功能。72.1%的受访健身者认为,体育健身作用不仅体现在身体层面,还体现在促进心理健康、增加社交关系方面。

    【材料二】

    《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推荐6-17岁青少年的运动量为:每周3天练力量。

    1每天进行至少1小时中等强度到高强度的身体活动,且鼓励以户外活动为主。

    2每周至少进行3天肌肉力量练习和强健骨骼练习。

    3减少静态行为,每次静态行为持续不超过1小时,每天视屏时间累计少于两小时。

    【材料三】

    图一:每周至少参加1次体育锻炼的人数变化图         图二:科学健身指导情况

    1. (1) 根据材料,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调查显示,老年人比儿童青少年更多认识到体育健身的意义。 B . 青少年可以进行适当的高强度锻炼,加强肌肉力量和强健骨骼练习。 C . 2021年每周至少参加一次体育锻炼的人数与2014年相比增长18.5%。 D . 初中学生每天观看电视、使用手机等视屏时间累计应少于2小时。
    2. (2) 调查显示,国民对体育健身目的有了更全面的认知。体育健身有哪些积极作用?请根据【材料一】概括。
    3. (3) 小语平时不喜欢锻炼,综合以上三则材料,你会给他提哪些建议?
三、作文(60分)
  • 9. (2022九上·新泰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长大不仅意味着独立,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懂得感恩,尊重法治,强调担当,年轻的心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民日报》

    苦难既然把我推到了悬崖的边缘,那么就让我在这里坐下来,顺便看看悬崖上的流岚雾霭,唱支歌给你听。                                        ——史铁生

    做你喜欢的事情,有热爱,练习的时候才不会觉得累。            ——谷爱凌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如有需要,请用“×××”代替。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