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

更新时间:2023-07-04 浏览次数:23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lán)      呜(yàn)  咀(jué)    彷(huáng) B . 然勒功(yàn)  古(gèn)  障(píng)  山(jiàn) C . (xūn)      杀(mǒ)    对(xiào)  气冲牛(dǒu) D . (shuài)    猎(shè)   果(shuò)  深痛绝(wù)
  • 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难堪  明郎  沥尽心血  马革裹尸 B . 殷红  迭起  锲而不舍  死而后己 C . 孕育  嘱咐  酣然入梦  慷慨淋漓 D . 卓越  懊悔  不以为然  鞠躬尽悴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B . 在上下五千年的沧桑岁月中,荆楚大地上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博学睿智的科学家不断涌现。 C . 爱出风头的他经常夸夸其谈,与别人争论时锋芒毕露 D . 耶鲁大学毕业的秦飞,毅然回国担任大学生村干部,六年来奋战在脱贫功坚一线,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人物。
  •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预计到2023年,我国的博物馆总量将超过八千座以上。 B . 根治“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完善道路设施,增强法律意识才是根本途径。 C . 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在生活中获取的信息,大约85%左右是通过视觉得到的。 D . 在学校开设的选修课中,同学们尤其更喜欢“生活中的法律”“电脑制作”等课程。
二、对比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 , 唯傅修期耳。”

    [注]①让:责备。②露布:公开的文告。

    1. (1) 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大兄:大哥,兄弟中排行第一) B . 鲁肃过寻阳(及:等到) C . 万里赴戎机(戎机:指战事) D . 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当权)
    2. (2) 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以军中多务      不而别 B . 结友别      有友人与之书不能答 C . 自以为大有所      精求精 D . 涉猎经史,有才干      品学
    3. (3)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B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正确的翻译为: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C . “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的节奏划分为: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D . “但当涉猎”与“涉猎经史”中的“涉猎”的语义一样。
    4. (4) 下列对文段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文章中,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积极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B . 文章中,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的,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昧道,二者的感情色彩是不同的。 C . 本文通过写鲁肃、吕蒙的对话以及“结友”的情节,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D . 吕蒙和傅修期的故事告诉我们:学必有得、秉烛未晚的道理。
三、句子默写
  • 6. 默写古诗中的名句。
    1. (1) 杨花榆荚无才思,。韩愈《晚春》
    2. (2) ,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3. (3) 当窗理云鬓,
    4. (4) 在《木兰诗》中,表现战地环境艰苦的诗句是:
    5. (5) 请在《春夜洛城闻笛》和《逢入京使》两首诗中,任选其一,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四、现代文阅读
  • 7.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点一横长

    邓跃东

    ①那年春天,因为顽皮无人管束得了,爷爷将我转到他代课的外村小学读书。他两眼时刻盯着我,不准我到野外乱跑,说要磨磨我的棱角 , 每天放学后逼我写毛笔字,写不好不准吃饭。

    ②“点要沉腕之力,带出顿钩。”“横要气贯长虹,欲东先西。”我手里的毛笔随着爷爷的训导左行右回,一起一落,声音就化成了一个个黑字,笔画里溢满了他粗细有间的气息。

    ③“写错了,重来!”而我的眼神飘向了窗外,农田上空的电线上落满了春燕,它们怎么不会被电到呢?“啪”的一声,爷爷的巴掌落到了桌面,墨汁飞溅到我的脸上,一不小心就成了黑脸,笔下的字,却慢慢变得规整起来。

    ④但是,伙伴们在水田捉泥鳅的欢叫声不断入耳,我心痒不安。一个横笔还未写完,爷爷的巴掌就扫到了我的头上,声音闷闷的。我不敢抬头,眼光投到了白纸上,一点一横,渐渐凝重。

    ⑤不远处,一个老师慢慢走过来,笑着说:“爷孙俩坐得这么规矩,是在下棋吗?”走近了他才看到我在练毛笔字。于是又对爷爷说:“你也守得住啊!”爷爷应道:“一点一横都写不端正,以后还能有三撇四捺?”

    ⑥后来,每天下午我都在写一点一横,爷爷要我练好这两笔再写其他的。我不能评说自己写得有多好,但是人安静下来了。写完字,爷爷有时让我出去玩一会儿。我想着那个老师说的爷孙俩下棋的话,就走到对面往屋里看。小屋里一床一桌,长桌一端靠着窗台,两人各坐一边,真有点像在对弈,静悄悄的。窗外是一片稻田,农夫笑语声声,春光照进来,房间里都是绿的,透过门框就是一幅春日耕读图。

    ⑦下一学期,爷爷不代课了,我回到了原来的学校。虽然我不像以前那样爱玩儿,喜欢上了读课外书和写文章,但那副笔墨却再未开启过。

    ⑧后来闲来无事,我又想写写毛笔字。可是爷爷不在了,无人督促,虽自由自在,却写不出更多觉得舒服的笔迹,便无心去深入练习了。

    ⑨走上职场,我以写作为业,空闲又去玩碑帖,手摹不多,常是目临。有时兴起,抛开书帖,写点随性的笔画。可是几种字体、数张白纸过后,能入眼的却是那一点一横,端详一阵,一种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纸上放亮了,春晖熠熠。

    ⑩人不见了,但气息长久地留了下来。我常想,爷爷要是在身边,我们还可“对弈”下去,我的三撇四捺要丰韵好多,别人看到我们又是一幅多么传情的图景!

    (有改动)

    1. (1) 细读文章第②—⑥段,梳理爷爷磨去“我”的棱角的过程。

      “我”的表现

      爷爷对“我”的态度

      “我”的变化

      眼神飘向窗外的春燕

      巴掌落到桌面

      字逐渐规整

      巴掌扫到头上

      每天下午规矩地练字

    2. (2) 请赏析第⑥段画线句?

      窗外是一片稻田,农夫笑语声声,春光照进来,房间里都是绿的,透过门框就是一幅春日耕读图。

    3. (3) 对文章标题的妙处,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体现了文章叙述的主要内容。 B . 兼具语言的节奏美和意韵美。 C . 强调了点和横写法上的区别。 D . 暗含作者对爷爷的绵长思念。
    4. (4) 简要说说你对第⑩段的理解。
五、作文
  • 8. 微写作。

    课堂上老师播放了央视播出的《我的长征》节目片段:一批志愿者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徒步行走,体验长征。要求同学们就“重走长征路有没有意义”这一辩题展开辩论。

    听到此消息后,你所在的班的同学立即分成了两派,展开了辩论。请你站在正方的角度,对反方的观点加以反驳。要求观点明确,阐述理由不少于100字。

    反方:这个活动没有意义。时代不同了,何必再吃那些苦?况且,况且让那么多人去翻越老山界,安全也无法保障,万一出了事谁负得起这个责任?

    正方:

  • 9.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科学家们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品质是我心中的光,让我们坚定理想,刻苦奋斗;革命家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牺牲精神是我心中的光,让我们铭记初心,勇往直前;母亲的呵护,是我心中的光,给我寒冷的世界带来温暖;朋友的关爱,是我心中的光,在我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恩师的教诲,是我心中的光,在我迷惘的时候指点迷津;理想和信念,是我心中的光,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请以“心中的光”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④不少于600字。

六、诗歌鉴赏
  • 10. 在鉴赏古诗时,小强对王维的诗作作了一些探究,现邀请你一起完成以下诗歌的阅读探究。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 , 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①长薄:绵延的草木丛。②闭关:佛家闭门静修。

    1. (1) 王维的的诗歌往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然而一幅幅画面都是由景物构成的,请你分别罗列出本诗首联、颔联中的景物。

      首联景物有:

      颔联景物有:

    2. (2) 描述“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的画面,并说说此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七、课外阅读
  • 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著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 , 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之。

    【注释】①剡(shàn):地名。②醇酒:含酒精度高的酒。③太傅:官名,这里指谢安。④念:同情,怜悯。⑤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这里是哥哥称呼弟弟。

    1. (1) 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乃至醉(过:很,十分) B . 即更目相待(刮:擦拭) C . 青布绔(著:穿) D . 阿奴欲放邪(去:往、到某地)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②谢以醇酒罚之。

    3. (3) 联系文章内容,说说谢奕是个怎样的人。
八、名著阅读
  • 12. 名著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他的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了。二十来岁,他已经很大很高,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铸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像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他没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的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健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1. (1) 文段选自老舍的,文中的“他”指的是,他最大的梦想是
    2. (2) 文中的他经历了希望一次又一次的破灭,导致他希望彻底破灭的事件是什么?他最终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
九、现代文阅读
  • 1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袁隆平:一粒种子的承诺

    胡其峰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

    1953年8月,湘西雪峰山麓的湖南省安江农校,新来了一位年轻教师,他就是刚从西南农学院毕业的袁隆平。安江农校,成为袁隆平人生舞台的第一站。

    到了1960年,大饥荒犹如洪水猛兽席卷中国大地。那悲惨的情景,一直刺痛着袁隆平的心。“不解决吃饭问题不行。这个想法至今仍然牢牢地扎根在我的头脑中。这是驱使我孜孜不倦地研究提高粮食单产方法的最大动因。”

    多年来,人工杂交水稻研究一直是各国科学家难啃的“骨头”,许多水稻专家在这道难题前碰了壁。他们得出结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植物”,利用杂交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

    1960年7月,袁隆平在学校试验田里偶然发现一株穗大粒多的“天然杂交稻”,从它身上,袁隆平联想到: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天然杂交稻”,只要能探索出其中的规律,就一定能够培育出人工杂交稻;同样,也一定能够将这种杂交优势应用到生产上,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

    他渐渐勾勒出解决这道世界难题的蓝图:利用水稻雄性不育性,进而培育出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然后再利用“三系”进行循环杂交,就能完成不育系繁殖、杂交稻制种和大田生产应用。

    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在自然界找到天然的水稻雄性不育株,作为新的育种材料。然而,要在成千上万亩水稻田里找这么一株特殊的稻穗,无异于大海捞针。

    从1964年6月20日开始,袁隆平挤出教学后的业余时间,每天头顶烈日,脚踩污泥,弯腰驼背地寻觅那神奇的“不育”稻株。

    7月5日,是寻找“不育”稻株的第16天。在一块“洞庭早籼”田,袁隆平的目光在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停住了。“啊,这不是退化了的雄蕊吗?”10多天来,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雄蕊植株。袁隆平马上将这“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加以标记,两三天内反复观察,并采集花药进行镜检,进一步证实这是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后来,袁隆平又前后共检查了14__000余个稻穗,分别在洞庭早籼、南特号、早粳4号、胜利籼等4个水稻品种中,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

    栽培实验结果显示:通过少量的天然雄性不育株,完全可以培植出一个庞大的雄性不育系;再利用雄性不育系进行人工杂交制种,预期可以获得很高的产量和效益。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像暴风雨般降临,安江农校也被卷入运动的漩涡。袁隆平和他的两名助手避开喧嚣,忙碌着水稻雄性不育性的研究。

    1968年5月19日,星期天,袁隆平匆匆吃过早餐,骑上自行车去实验田。

    来到田边,眼前的景象使他大吃一惊:昨天傍晚还好端端的秧苗,只过了一夜就全部被拔光了,实验田里布满了乱七八糟的脚印。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流了多少汗水,用捡来的几根秧苗培育出来的这些实验材料,却遭到了灭顶之灾!

    在泥地里呆坐了许久,他回过神来,忍着悲愤,走进烂泥巴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寻找劫后余生的秧苗。在田埂边的污泥里,他发现了半埋着的五根秧苗,就连泥带根把它们抱回家,插在试验盆里,悉心照料。沉重的打击,丝毫没有动摇袁隆平继续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决心。

    历经坎坷,袁隆平成为世界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领头雁”,他创建了一门系统的新兴学科——杂交水稻学。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迅速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这位中国知识分子几十年的研究成果,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回答了世界“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

    “杂交水稻这一科研成果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袁隆平

    1979年4月,袁隆平首次走出国门,赴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所在地——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市远郊的洛斯巴洛斯镇,参加一次重要的国际水稻科研会议。

    这次会议有2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科学家参加。同行的中国水稻专家共4人,袁隆平是应邀在会议上宣读论文的科学家之一。

    1982年的秋天,在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的又一次学术讨论会上,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向主席台。

    这时,投影机在屏幕上放出了袁隆平的巨幅头像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英文字幕。顿时会场为之欢声雷动,来自世界各国不同肤色的学者和专家一致起立,向袁隆平鼓掌致意。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先生发言说:“今天,我十分荣幸地在这里向你们郑重介绍我的伟大的朋友、杰出的中国科学家、我们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特邀客座研究员——袁隆平先生!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袁隆平说他现在还有两大心愿,第一个愿望是第三期超级稻研究成功,第二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造福全人类。“现在杂交水稻在国外的种植面积达到了200万公顷,我们想在2010年推广到1500万公顷,这样至少可以增加300万吨粮食,够养活将近1亿人口呢!要是这两个‘既定目标’都按时实现了,我正好80岁,如果身体还硬朗,我可能还想攀登新高峰。我仍有老骥伏枥的精神!”

    (有删改)

    1. (1) 阅读文章,补全袁隆平的经历并进行阅读探究。

      1953年,袁隆平成为安江农校的一位年轻老师。

      1960年,在学校试验田里偶然发现一株“天然杂交稻”。

      ①1964年,

      1966年,袁隆平避开喧嚣,忙着研究。

      ②1968年,

      1979年,应邀在国际水稻科研会议上宣读论文。

      ③1982年,

      ④通过梳理,我们不难发现,本文是按的记叙方式来记叙袁隆平的生平事迹的。

    2. (2) 做批注是自主阅读文章的好方法。请根据括号内的提示完成批注。

      后来,袁隆平又前后共检查了14000余个稻穗,分别在洞庭早籼、南特号、早粳4号、胜利籼等4个水稻品种中,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为什么要详细列出数字)

    3. (3) 文章引用了袁隆平的两句话作为小标题,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4. (4) 在“我心目中的杰出人物”投票活动中,大明在下面两个人物之间犹豫不决,请你帮他选择并简要说明理由。

      A.邓稼先 B。袁隆平

      我选

      理由:

十、综合性学习
  • 14. “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是息息相关的。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凝聚、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下面让我们一起加入到七一班以“爱国”为主题的学习活动中来,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 (1) 你知道那些爱国故事?请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40字以内,至少写2个)
    2. (2) 写出一句完整的爱国诗词或爱国名言。
    3. (3) 有同学在活动中做了如下一些探究,请你积极参与。

      ①小杰对“国”字的书写作了一些探究,依据“字体一致,和谐美观”的原则,把你认为最恰当的“国”字填入方框内(   )

      ②如果将“天下国家”拆分成三个名词,结合名言,请你探究这三个词语之间的关系?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

      你的探究结果:

      ③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对联,为了使其对仗工整,请你帮忙修改上联。

      上联:回忆那峥嵘岁月,真是生灵涂炭啊,山川都在悲哀低吟,漫长的黑夜何时才是尽头?

      下联:看九州方圆,普天同庆,江河欢唱,喜气洋洋

      上联修改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