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2022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3-05-22 浏览次数:25 类型:中考模拟
一、积累·运用(18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广元,这个养在深山的村姑,揭开面纱,然一位绝美的姑娘。

    ②剑门关,那座蜀之门,山峰层层叠叠,     ( wǎn)若一波波凝固石化的巨浪,又仿佛一排排顶天立地的屏风,形成一个天然城郭。一道缝     (xì)洞开,好像一扇门,又似一张嘴。两侧大山颤颤巍,危如利剑高悬。

    ③明月峡,长约三千米,宽不足百米,而谷深逾千米。两岸悬崖直立,峡中惊涛     (hài)

    浪。在如此险     (jùn)的绝壁上,洞架木修栈道,是怎样的难度?如壁虎,似蜘蛛,铁锤钢钎,火星四溅,稍有疏忽,便葬身深渊。而三千米栈道,需要多少孔眼啊!毋庸    (zhì)疑,这里,是中国一处壮观、惊险、经典的古栈道遗存。

    ④( )近万棵汉唐苍松,老态龙钟 、鹤发鸡皮,却又虬枝峥嵘,青翠茂密。我们静静地走在树里,绿意如微雨,香湿人衣,吹拂着你的每一根睫毛,润着你的每一寸肌肤。

    ⑤白龙江,在号称“蜀国第二都”的昭化古城南侧。此地山水结构,恰似一个天然的太极

    图,浑圆而和     (xié),曼妙而精壮。站在高处,一目了然。

    1. (1) 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wǎn)若

      (xì)

      惊涛(hài)浪

      (jùn)

      毋庸(zhì)疑

      (xié)

    2. (2) 给语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 A yán B yǎn)

      (A wēi B wèi)

      (A záo  B zháo)

      ( A yīn B yìn)

      ( A qìn B xīn)

      ( A rú  B rǔ)

    3. (3) 结合上下文,下列最适合填入文中第④段括号里的句子是(    )
      A . 是谁想到“翠云廊”这么一个诗意的名字? B . 翠云廊,是谁想到这么一个诗意的名字? C . 是谁想到这么一个诗意的名字——翠云廊? D . 这么一个诗意的名字——“翠云廊”,是谁想到的?
    4.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文第①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吸引读者兴趣,引出下文。 B . 选文第②段中“仿佛”“好像”“似!”“如"构成一系列比喻句,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 C . 选文第③段画横线的词“约”“不足”“逾”是概数,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D . 从选文第⑤段中,我们得知白龙江号称“蜀国第二都”
  • 2. 一处景观一个故事。若昭化百姓要在渡口立一石碑,上刻文字宣传。结合材料,下列最可能出现在石碑上的文字是(    )

    唐懿宗咸通元年,春暖花开时节,利州(今广元市)刺史崔朴携家眷乘船沿江郊游,一路笙歌宴饮。船至昭化后返航上行,崔刺史命昭化县令何易于征调百姓为其拉纤引舟。何县令受命后即来到江边,脱去靴子,挽起袍袖,亲自拉纤。崔刺史大吃一惊,问他为何如此不顾官体,何易于躬身答曰:“现在正当春耕大忙季节,百姓忙着栽秧养蚕。卑职不敢耽误他们的农事,所以代他们前来拉纤引舟,以助大人游兴。”一番话说得崔刺史羞愧万分,无言以对。

    A . 利州刺史崔朴携家眷乘船郊游处 B . 昭化县令何易于躬身挽纤处 C . 春耕大忙季,百姓栽秧养蚕处 D . 利州崔刺史和昭化县令何易于相识处
  • 3. 作为广元市传统民间绣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麻柳刺绣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下列选项中,可用来描写刺绣的一副对联是(    )
    A . 翻转折叠演万象,撕烫剪刻话春秋 B . 丹青一色无限意,妙笔七彩有声诗 C . 疏影帘栊对绣屏,鸳鸯织就话巧手 D . 戏中现千秋功业,台上映万代春秋
二、阅读·鉴赏(72分)
  • 4.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①黄昏时分 ,过了清江河渡口,汽车沿江边疾驰一阵,便到了古城昭化。进入北门,天色已晚,街上行人稀少,有些铺面已关闭,古老的石板路、古老的馆驿和城门,晚霞之中笼罩着一层久远而神秘的气氛。这是我第一次进昭化古城的情景,至今记忆清晰。

    ②32年后的今春,我再次来到昭化。恰值正午,城内城外游人如潮,市面十分繁华,早已是蜀道旅游风景线.上一个十分诱人的地方。根据当年广元市建委的设想,按照古时面貌把古城复原,建成一座真正的“汉唐古城”,已经变为现实,成了蜀道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如今,中外游客可以沿古驿道或驱车或乘舟而来,寻找古人踪迹,住古时客栈,查考蜀道人文环境,发思古幽情。这座曾经被历史遗忘的古城,已重新打扮起来,迸发出夺目的光彩。

    ③昭化城内古街道格局和房屋建筑,虽然多是重建,但基本保持了明清风格。现代的水泥路部分代替了青石路面,却仍呈弧形,两边低可排水,仍与古时相似。街上铺面整齐,房屋大多为木质结构,临街的茶楼酒肆如旧,       ,廊前雕花栏杆很精致。东门外的接官厅及货栈,院落      , 古时驿馆楼阁交叠,绕过屏风,又见一重天井。文庙内当年莘莘学子科举应试的考棚尚存,      。置身古城,使人 想见过去蜀道重镇商贾来往,十字街头      , 经济文化呈现      的景象。

    1. (1) 下列说法无误的一项是(    )
      A . “古老的石板路、古老的馆驿和城门”是能够证明昭化为“汉唐古城”的存在。 B . 游客若想查考蜀道人文环境,可沿古驿道或驱车或乘舟去往古城昭化。 C . 古城昭化完全再现了过去蜀道的房屋建筑格局和重镇商贾来往的景象。 D . 文章写了作者两次游历广元昭化的感受,辞藻华丽,语言优美,极具哲理。
    2. (2) 依次在文段画横线处填入词语,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飞檐高挑②繁荣兴盛③车马喧喧④庄重肃穆⑤小巧幽深

      A . ①⑤②④③ B . ②①⑤④③ C . ①⑤④③② D . ②⑤④③①
  • 5. 文言文阅读,回答问题。

    材料一:少述足下,某到京师已数月,求一官以出。既未得所欲,而一舟为火所燔② , 为生之具略尽,所不燔者人而已。人之多不适意,岂独我乎?然足下之亲爱我良厚,其亦欲知我所以处此之安否也,故及此耳。何时当邂逅,以少释愁苦之心乎?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诸不一一,千万自爱!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材料二:孙少述,一字正之,与王荆公交最厚,故荆公《别少述》诗云:“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其相与如此。及荆公当国,数年不复相闻。人谓二人之交遂睽。然少述初不以为意。及荆公再罢相归,过高沙,少述适在焉,亟往造之。少述出见,唯相劳苦,两公皆自忘其穷达。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荆公曰:“退即解舟 , 无由再见!”少述曰:“如此,更不去奉谢矣!”然惘惘各有惜刹之色。人然后知两公之未易测也。

    (选自《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某:我,谦称。这里是王安石自称。材料二中的王荆公即王安石。②燔:焚烧。③睽:背高,不合。④解舟:退居江湖。

    1. (1) 为理解材料二中“亟往造之”的“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某同学查到了“亟”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义项:①急,赶快;②屡次。结合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二中“亟”为急的意思。写出了王安石担心孙少述此时的危险处境。 B . 材料二中“亟”是屡次的意思。写王安石多次到达孙少述的住处。 C . 材料二中“亟”为急,赶快的意思。写出了王安石想要见到孙少述的急切心情,体现友情的深厚。 D . 材料二中“亟”在此句中无实义,可以不用翻译。
    2. (2) 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少述足下

      足下:敬辞,先生。

      B . 人之多不适意

      适意:如意。

      C . 与王荆公最厚

      交:交情。

      D . 谈经学

      剧:剧烈地。

    3. (3) 对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B . 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C . 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D . 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 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4. (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时当邂逅,以少释愁苦之心乎?

      ②少述出见,唯相劳苦,两公皆自忘其穷达。

    5. (5) 王安石和孙少述的故事,在交友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 6.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夜宿七盘岭

    [唐]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释]①七盘岭:在今四川广元东北,唐时属巴州。②游:诗人对流放的婉转说法。③天河:银河。④平仲:银杏的别称,俗称白果。诗人此处有寄托自己清白之意。⑤褒城:地名,在今陕西汉中北。

    1. (1) 诗的颈联从两个角度(感官)写景。
    2. (2) 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7. 下面是某同学为参加校园古诗文大赛而整理的卡片,请在下面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主题

    古诗文名句

    出处

    刚毅

    ?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其二)》

    坚忍

    必先苦其心志,②,饿其体肤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会当凌绝顶,④

    杜甫《望岳》

    思乡

    ,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惜时

    逝者如斯夫,⑥

    《〈论语)十二章》

    坚贞

    富贵不能淫,⑦,⑧

    《<孟子>三章》

  • 8. 名著阅读,回答问题。
    1. (1)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真实地记录了事实的真相,写作手法是记录式的。作者对很多细节都进行了核对。 B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浓郁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献身主义精神,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很多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柱。 C . 《简·爱》写人物以议论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书信和日记、格言警句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 D . 《水浒传》一书的语言是在群众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保存了群众口语的优点,具有洗练明快、生动的特色。
    2. (2) 读完《儒林外史》,班上同学展开讨论。康康说:“《儒林外史》是典型的讽刺小说。”婷婷说:“不尽然,它也在宣扬传统美德,树立了许多正面形象。”你同意谁的观点?请举例说明。
  • 9. 文学类文本阅读,回答问题。

    灯如红豆

    侯志明

    ①纪昀有言:“灯如红豆最相思。”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向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的。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

    ③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煤油灯。

    ④那是一盏自制的、简单的煤油灯。一进腊月,母亲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她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不知道怎么开口。母亲也一直没有抬头,只是紧盯手上的活儿。我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 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赶制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

    ⑤直到今天,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灯从没有熄灭。它渺小像母亲,它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母亲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了我们艰难的生活。

    ⑥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计工分,天天整理账,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冬天天冷,他一会儿哈手,一会儿跺脚,眉头紧锁,仿佛遇到了什么大事,看着父亲着急不安的样子,我便从窝里伸出头问:“爹,咋了?”“没咋。”他没有看我。“没咋,那咋不睡?”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⑦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遇到疑难,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

    ⑧后来,我上了高中。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很多同学都备了一盏小油灯。多少次,当冬天的寒冷冻得我手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教室去做别的事了。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那一刻,我似乎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⑨几十年来,陪伴我长大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照耀我前行的路却是那样的明亮宽展,给我以启迪又是那样的深刻受用。

    ⑩“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纪昀,忽然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

    (有删改)

    1. (1) 请联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

      小油灯

      相关人物

      给“我”的启迪

      第一盏

      母亲

      积极面对困难,生活的道路越来越明亮

      第二盏

      父亲

      第三盏

      女同学

    2. (2) 文章开头引用纪昀的话,有何用处?
    3. (3) 读完全文,说说你如何理解第①段的加点词“对灯相思”。
    4. (4) 文章以“灯如红豆”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 10.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物候的时序变化等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摘编自《中国古人问天的智慧:读懂“二十四节气”》)

    材料二:公元前1200年的殷朝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了“四方风”——四个方向的风,它反映了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以及四季的变化。这表明,在该时期,“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西汉武帝时期的《淮南子》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说明了确定方法。自1645年清朝《时宪历》开始,“二十四节气”采用定气法计算。“二十四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度所到达的位置。现代“二十四节气”沿用定气法,具体节气时间由专家测算。以紫金山天文台颁发的《天文年历》为准。

    (摘编自《“二十四节气”历史溯源》)

    材料三:“二十四节气”客观反映了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状况,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连。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在指导我国农业生产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大实践作用。今天,现代养生更看重节气,如“三月八,吃椿芽儿”,又如依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等。专家认为,“二十四节气”和相关活动有着凝聚族群、和谐天人关系的重要意义,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二十四节气”的作用》)

    1. (1)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后来能够逐步被全国各地采用,被多民族共享,是因为它被当作了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 B . 虽然当前“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人们在日常养生保健方面更重视季节的更替和物候、气候的变化情况。 C . “二十四节气”之所以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其根源在于它是中国古时候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具有权威性。 D . 从殷朝时期的甲骨文的“四方风”,到从清朝《时宪历》开始并沿用至今的“定气法”,随着人们对季节和气候认识的加深,“二十四节气”一步步得到完善。
    2. (2) 结合材料三画线内容和链接材料,请从你了解的“二十四节气”中任选一个,说说该节气有什么习俗。

      [链接材料]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3. (3) 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应用·写作(60分)
  • 11. 2022年2月,国际局势急剧变化,俄罗斯和乌克兰双方展开了军事行动。飞机、坦克、导弹这些现代化武器,出现在了战场上,同时也带来了伤亡。“枪响之后,没有赢家”,战争之下,更显和平的可贵。

    请你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话题,发表你的看法。(100 字左右)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2022年2月14日,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决赛,中国选手徐梦桃最后一跳(一跳定胜负)获得108.61分,夺得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决赛冠军。为了这枚金牌,徐梦桃坚持了4届冬奥会.跨越了12年,在中国空中技巧队拼搏了24年。多年持续不懈的奋斗,凝结为徐梦桃今天痛快的呐喊。

    徐梦桃的经历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你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可讲述经历,可抒发情感,也可……

    要求:①自拟标题,自定立意;②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③不得抄袭,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