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2023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卷(三...

更新时间:2023-05-25 浏览次数:61 类型:中考模拟
一、识记·读书之美(共21分)
  • 1. 语段阅读

    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科学使人 ___,伦理学使人______,逻辑修辞之学使人______。”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体与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诵唐诗宋词,感受浪漫情怀;涉liè______散文小说,领略人生百态;踏足名山大川,寄情碧水蓝天……读书,旅行,都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1. (1)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liè

    2. (2) 填入材料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 周密 善辩 庄重 深刻 B . 周密 深刻 庄重 善辩 C . 庄重 深刻 周密 善辩 D . 善辩 庄重 深刻 周密
  • 2. 语段阅读

    翻阅一本好书,犹如走进一幢新房,打开一扇未知的窗户,展现在面前的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让读书人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吸吮着新鲜的空气,张开思想的翅膀,自由自在地驰骋翱翔。臻于此境,读书人能没有甜滋滋的意味?

    读书的人,有时也难免遭遇意想不到的尴尬。当书中的道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不能呼应,书中的事与生活中的理发生冲突时,读书人便难免有迷离若失、恍惚不定的感觉,甚至陷入进退维谷的窘迫,此时就可能有一股酸溜溜的滋味涌上心头。读书的味道虽说是酸甜苦辣,也最终给人的感觉却是愉悦快乐。我常想,如果没有书籍相伴,漫漫一生,那么多无聊的白日和无眠的黑夜将会是怎样的难熬?而这样的人生是多么无趣和乏味!

    1. (1) 材料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的三个。

         

    2. (2) 请从下列句子中,选出最符合“文学阅读长见识”主题的一副对联,并抄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①杜甫读书破万卷②韩愈文章百代宗③鲁迅一生反封帝

      ④屈原忠贞千古仰⑤李白下笔超群英⑥曹操心系苍生情

      上联:    下联:

  • 3. 语段阅读

    ①每一本好书,都是黑暗中的一道亮光。②这一道道亮光,将给我们这一叶叶扁舟暗空下的引航,直至寻找到风平浪静且又万家灯火的港湾。③我们应有这样的古风:沐浴双手,然后捧卷。④在一番庄严肃穆的感觉之中,使你必将得到书的神谕。

    材料的几个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第①句 B . 第②句 C . 第③句 D . 第④句
  • 4. 通过学习不同名家的经典作品,我们感受到读书之美。根据内容理解,在横线上准确默写出相应句子。

    作者

    题目

    批注

    诗文

    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托月传情,真挚深厚的友情美。

    曹操

    《观沧海》

    博大胸襟和宏伟抱负的理想美。

    ②日月之行,,若出其里。

    王湾

    《次北固山下》

    以帆船“小景”传宽阔江水“大景”之神的映衬美。

    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

    大漠似雪,月华如霜的边塞苍茫美。

    ④回乐烽前沙似雪,

    朱自清

    《春》

    春天具有朝气蓬勃的力量美。

    春天像 ,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二、<b>品悟·读书之时</b>(共38分)
  • 5. 现代文阅读

    有声阅读

    材料一 近年来,有声阅读快速成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下的全民阅读新形态。有声阅读的“有声”,主要是指有声语言,也包括音乐、音响等。有声是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最明显的优势。有声阅读区别于纸质阅读,用声音、用语音来表达一切。

    相关调查显示,有声阅读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模式。2021年,上海市民有声阅读覆盖率为76.72%,达到较高水平。59.18%的有声阅读使用者听书日均时长为半小时以下,43.03%的有声阅读使用者听书日均时长介于11至30分钟之间。46.36%的有声阅读使用者选择在移动中听书,交通工具成为有声阅读的重要空间,有声阅读使用者习惯在开车或乘坐地铁、公交时,打开个人的“听觉空间”,有效利用了碎片化时间。

    (摘编自《2021年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

    材料二 近年来,有声阅读的兴起和繁荣,有效地推动了社会阅读文明的构建。有声阅读有可听的、与文本相应的音频,许多经典名著如《西游记》《红楼梦》等已纷纷上线,使读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切实可感。有声阅读将明确的、认真的、专注的学习型阅读与浏览型、消遣型的阅读有机结合,有效地推动了全民阅读品质的提升。“听”和“看”作为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在阅读的体验上呈现不同的特征。有声语言表达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表达者在创作过程中融进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并且运用一定的技巧把它表达出来。大量高水平、高质量有声阅读产品的出现,逐渐满足社会的阅读需求,不仅使有声阅读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发展,而且在推动社会阅读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高国庆、马玉坤《有声阅读价值论刍议》)

    材料三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微信公众平台有声阅读发文量达230万篇,相关文章的阅读量已达21.9亿次,有声阅读的热点话题热度也不断变化(如图所示)。有声阅读氛围越来越浓,阅读率越来越高。作为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声阅读丰富了阅读内容和形式,促进了社会阅读文明的发展。

    有声阅读相关热点话题热度图

    【注释】热度指数:指舆论在公开社交场景中对有声阅读相关话题的讨论和传播,由各平台公开渠道信息传播量综合加权计算并归一化处理后获得,满分100分。

    (摘编自《“有声”打开全民阅读新格局-2021有声阅读产业调查报告》)

    材料四 作为有声阅读的方式之一,听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为我们容易在听书时走神,再加上还有言语知觉的制约、情绪感知、反复加工等因素,听书的信息接收效率不如看书高。

    所谓言语知觉的制约,是指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比如声音在20-30分贝时,言语的可懂度为50%;增至50-60分贝,可懂度达到90%-95%;到了140分贝,人就会感到头痛。此外,一些噪声如地铁、飞机的轰鸣等,对言语感知的干扰也会很大。

    情绪感知则是指听真人朗读时,朗读者的语气会影响我们自主理解书中字面的意思,不像看文字时可以自己主导情节、节奏等,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如果是听语音合成的朗读,技术上暂时还没有办法灵活地控制分词、韵律、情感等,听的过程中,我们又需要克服这些因素对理解连贯性的干扰。

    大家可能没有留意到,在看书的时候,10%-15%的眼球运动是有“回溯”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眼睛经常会倒退重看。这个过程很快,我们有时候并没察觉,但这显然能加深我们对书的理解,当然,这也会降低我们的阅读速度,听书却通常不会倒回去重听,所以自然会损失对一部分内容的理解,留下的印象可能不如看书深。

    (摘编自唐义诚、池文《听书太被动,看书才有用?》)

    1. (1) 下面说法与上述材料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有声阅读用声音、用语音来表达一切,“有声”是它最突出的特点和优势。 B . 2021年,上海市民有声阅读覆盖率较高,且近半数使用者选择在移动中听书。 C . 作为全民阅读的新形态,有声阅读丰富了阅读的形式,推动了阅读文明的构建。 D . 看书时眼睛常会倒退重看,这虽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却导致阅读速度比听书慢。
    2. (2) 材料二提到有声阅读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请你用材料三的相关信息对这一提法加以说明。
    3. (3) 即将升入七年级的小文准备在暑假用一周时间读完《西游记》。他想采用听书的方式阅读,你是否赞成?请结合上述材料说明理由。
  • 6. 现代文阅读

    想起那年读书时

    谷煜

    ①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②十来岁,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我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大人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看着看着,我的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③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④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我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我拿到了小人书。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⑤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⑥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我笑着跑着去迎接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涌动而来,真好。

    ⑦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⑧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瓶瓶罐罐、纸箱书本。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

    ⑨慢慢地,条件好了,来到乡里读书,可读的书多了起来。但是,因为爱熬夜,我受到了妈妈的限制。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那时候,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

    ⑩后来,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⑪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些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

    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1. (1) 依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那年读书的事

      心理感受

      十来岁,串门读“报纸墙”

      夜晚,抱着借来的小人书看

      暖暖的,通身清透

      空闲时,去收废品的人家里读杂志和书

    2. (2) 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3. (3) 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本文以时间为序,回忆了“我”以前的读书往事,表达“我”对那段美好的读书时光的怀念。 B . 文章写到条件好了,可读的书更多了,但是“我”读书反而受到了妈妈的限制,最后只能躲在被子里或者偷偷借月光看书。主要表现了“我”读书不被父母理解的痛苦。 C . 作者回味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句中的“花”指的是书,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强烈震撼,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依恋以及读书时所产生的亲切和欣喜之感。 D . 文章第①段文字委婉含蓄,既起到了总起全文的作用,又强烈抒发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过往读书时光的由衷怀念。
    4. (4) 谈谈你对文末画线句子“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的理解。
  • 7. 诗歌鉴赏

    古人谈读书

    观书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注释】①于谦:明代诗人,生性刚直,博学多闻。②金鞍玉勒:饰金的马鞍,饰玉的马笼头,此处泛指马鞍和笼头的贵美。③庐:书房。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篮曳展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鞍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宋濂传(节选)

    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溍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

    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在朝,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卒于夔,年七十二。正德中,追谥文宪。

    (出自《明史》,有删减)

    1. (1) 下面对《观书》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首联将书卷比喻成多年的老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伴、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了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 B . 颈联“活水”一句化用了朱熹《观书有感》中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坚持读书的好处。 C . 尾联运用衬托的手法,以实衬虚,虚实结合,用诗人沉醉于书房的精神享受来反衬寻常游客追求物质享受的肤浅。 D . 本诗写诗人亲身体验,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抒发其喜爱读书之情,语言生动,说理形象,有较强感染力。
    2. (2) 下面对《送东阳马生序》(节选)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选文开篇作者即叙幼时求学之苦、用心之专,成年后从师之艰,同时也表明他求知的渴望与决心。 B . 好的品德修养是作者学有所成的土壤,因而得以“遍观群书”“硕师名人与游”“预君子之列”。 C . 选文是一篇以议论抒情为主的赠序,从题目中的“送东阳马生”可以看出来,这篇赠序是作者写给一个叫马生的年轻人的。 D . 作者将穿着讲究的同舍生和寒酸的自己作比较,凸显自己求学生活的艰苦,不追求“口体之奉”。
    3. (3) 用“/”给《宋濂传》(节选)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自 少 至 老 未 尝 一 日 去 书 卷 于 学 无 所 不 通

    4. (4) 积累与迁移是常用的文言词汇学习方法,请根据此方法解决《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中的文言疑难词。

      文段实词

      课内同义迁移

      词义

      趋百里外

      贻余核舟一(《核舟记》)

      同舍生皆绮绣

      将军身坚执锐(《陈涉世家》)

      若神人

      有亭翼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5. (5)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②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

    6. (6)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给了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一谈。
    7. (7)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宋濂是个怎样的人。
三、<b>探究·读书之法</b>(共11分)
  • 8. 平时,我们都处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想必你在此过程中也一定遇到了不少关于学习方面的问题吧。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读书学习中的相关问题,看看对你是否有所帮助。
    1. (1) 阅读下面材料,请以“苦做题和乐学习”为话题,写一段80字左右的小议论。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结构完整。

      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应以一小时为限。管理要求精细,是因为中小学生课外作业课业压力持续走高。许多人都纷纷赞同:苦做题不如乐学习。但也有部分人表示担忧:减少了学生的作业量,可能会导致其成绩下滑。

    2. (2) 假如你的妈妈平时反对你阅读课外书籍,请你写几句话劝说你妈妈。
    3. (3) 你班同学邀请你帮助他一起设计书目推荐单,有几个遗漏的信息需要补充,请你完成。

      推荐类别

      推荐作品

      推荐词

      第一部分古典的声音

      《三国演义》

      相得益彰的君臣,波澜壮阔的历史。

      《水浒传》

      第二部分大师的艺术

      《朝花夕拾》

      平静朴素的叙述,美好难忘的回忆。

      ②《

      老北京的风味,底层平民的辛酸。

      第三部分

      《西游记》

      《海底两万里》

      亦真亦幻的世界,自由翱翔的梦想。

四、<b>叙写·读书之事</b>(50分)
  • 9. 冰心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书能给你带来什么呢?

    请以“阅读让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补充标题,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600字。⑵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