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3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3-05-25 浏览次数:63 类型:中考模拟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0分)
  • 1. 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落后、扳平、绝杀!2022年2月6日,中国女足用一场史诗般的大逆转,时隔16年后再次问鼎亚洲之巅。坚韧不拔的铿玫瑰,永不言败的女足精神,把困境写成诗篇,让汗水涌动激情,在绝望中升腾起希望。在中国足球历史上,这注定是的一笔。

    危局中,中国姑娘们不屈不(náo)、敢打敢拼,用最荡气回肠的方式,把困境转为顺境,让不可能变成可能。试问,我们怎能不爱这样的中国女足?亿万网友的刷屏致敬,饱含着中国人对奋斗拼搏、不惧风雨精神的赞美与追求。

    中国女足的精神品质,受到了全社会的发扬、珍视和传承。这是中国女性的骄傲、中国体育的骄傲,更是中国精神的骄傲。

    1. (1) 文中加点字“锵”的读音正确的是(   )
      A . jiāng B . qiāng C . jiān D . kēng
    2. (2) 在文中横线②处填入汉字,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3. (3) 在文中横线①处填入词语,恰当的是(   )
      A . 大肆渲染 B . 浓墨重彩 C . 十拿九稳 D . 前赴后继
    4. (4)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女足,受到了全社会的传承、珍视、发扬。 B . 中国女足的精神品质,受到了全社会的传承、珍视、发扬 C . 中国女足的精神品质,受到了全社会的珍视、传承和发扬。 D . 中国女足,受到了全社会的珍视、传承、和发扬。
  • 2. 下列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聪明的祖先,在寂寞的冬季里树起一座界碑,纪念时间流逝,慎终追远,祭祖驱邪。

    ②从除夕到上元,中国人的春节相当漫长。

    ③“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以屠苏制酒祛病,以桃符当户避鬼。

    ④除旧布新之后,就是欣欣向荣的春天了。

    ⑤春节,原就是一个反思生命、享受生命的节日。

    A . ②①③④⑤ B . ③④⑤②① C . ③④②①⑤ D . ②③④⑤①
  • 3. (2022·上海) 学校组织“《红楼梦》演出季”活动,某学生小组改编“宝玉挨打”的情节参加演出,他们力求台词符合原著中人物的身份与性格。以下台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黛玉对宝玉说:早就对你说过,你真是执迷不悟啊! B . 宝钗对宝玉说:这次活该你挨打,就是自食其果! C . 贾母对贾政说:你想想,你父亲是怎么管教你的? D . 王夫人对贾政说:我现在就死给你看,一了百了!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0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浪淘沙

    {北宋}欧阳修

    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

    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 , 满眼骊山。

    【注】①丹:变红。②绛纱囊里水晶丸:绛纱:红纱,指荔枝红色外壳。水晶丸:指荔枝果肉莹白如水晶。③妃子:指唐玄宗的爱妃杨玉环。④只有红尘无驿使:化用杜牧《华清宫》诗意:“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意为杨贵妃死后,再也不见驿使快马送荔枝。

    1. (1) 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片首句点明荔枝产地产时,次句点明荔枝成熟,第三句描绘荔枝的外形内质。 B . 上片后两句的意思是:很可惜啊,大自然又让荔枝生长在遥远的岭南,表达了诗人的惋惜之意。 C . 下片的“偏怜”是最爱的意思,就是说杨贵妃最爱吃荔枝。 D . 下片后三局既巧妙地补叙了当年驰驿传送荔枝的劳民之举,交代了杨贵妃缢死马嵬的悲剧结局,且收归现境,抒发当前所见所感。
    2. (2) “只有红尘无驿使”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超然台记(节选)

    苏轼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含杞菊。

    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於物之外也。

    【注释】①撷:(xié)。②秫:(shú)。③渝:(yuè)煮。

    1. (1)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②  ③

    2. (2)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

      ②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3. (3) 试比较本文中的“超然之乐”与《醉翁亭》中“太守之乐”内涵的异同。
  • 6. 古诗文积累。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 (1) 《无题》中寄托诗人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
    2. (2) 《商山早行》中,温庭筠把早行情景写得历历在目,称得上“意象俱足”的佳句是
    3. (3) 《岳阳楼记》中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 7.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骑马

    莫泊桑

    ①这家可怜的人是靠丈夫的微薄薪水困苦地度日的。

    ②海克多尔•德•格力白林是个住在外省的贵族的子孙,在他父亲的庄园里长大。随后在二十岁那一年,有人替他在海军部找了一个位置。他曾经访到了几个世交,也结识了一大群熟人。那些贫穷的贵族对于现代生活是隔绝的,等级上的固执,保持身份的顾虑,始终缠绕这些人身上。海克多尔•德•格力白林遇见了一个像他一般贫穷的贵族女子,就娶了她。

    ③在四年之间,他们得了两个孩子。又过了四年,这个家庭,除了星期日在香榭丽舍大街一带散步,以及利用同事们送的免费票每年看一两回戏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了。

    ④今年春初,科长将一件例外的工作交给了这个职员;后来他领到了一笔三百金法郎的特别奖金。他回来向妻子说道:“亲爱的,我们现在应当享受点儿,譬如同着孩子们好好儿地玩一回。”经过一番长久的讨论以后,才决定到近郊去吃午餐。

    ⑤“说句实在话,”海克多尔高声喊起来,“反正就这么一次,我们去租一辆英国式的小马车,给你和孩子们以及女佣人坐,我呢,租一匹马来骑。这对我是一定有好处的。”

    ⑥之后的整个星期,他们的谈话都是围绕这个近郊游览计划的。他擦着手掌向妻子吹嘘说:“倘若给我一匹有点儿脾气的牲口,我就高兴呢,你就瞧我怎么骑上它吧。倘若你愿意,我们可以绕路从香榭丽舍大街回家。倘若遇得见部里的人,我一定不会丢脸。单凭这一点就足够让长官重视我的。”

    ⑦到了预定的那一天,车子和马同时到了。他立刻下楼去检查他的坐骑了,他踏上一只马镫立起来,跨到了牲口身上坐下了,这时候,那牲口开始驮着他乱跳了,几乎掀翻了它的骑士。

    ⑧慌张的海克多尔极力稳住它,说道:“什么话,慢点儿,朋友,慢点儿。”

    ⑨随后,坐骑恢复了它的常态,骑士也挺起了他的腰杆儿,他问道:“大家都妥当了?”

    ⑩全体齐声回答道:“妥当了。”

    ⑪于是他下了命令:“上路!”

    ⑫所有的视线都集中在他的身上。他用英国人的骑马姿态教牲口“大走”起来同时又过分地把自己的身子一起一落。他双眼向前直视,脸上发白,牙关咬紧。

    ⑬那两个孩子用好些尖锐的声音叫唤起来,那匹马的大走变成了“大颠”,骑士的帽子滚到了地上。于是赶车的只得跳下车来去拾,后来海克多尔接了帽子,就远远地向他的妻子说:“你别让孩子们这样乱嚷了!”他们在韦西奈特的树林里的草地上,用那些装在盒子里的食品做午餐。

    ⑭他高声说道:“这匹马性子很烈。开始它固然掀了我几下子,但是你看见了我很快就平静下来了;它承认了它的主人,现在它不会再乱跳了。”

    ⑮他们按照预定的计划,绕道从香榭丽舍大街回家。那条路面宽敞的大道上,车子多得像是蚂蚁。那匹马自从穿过了凯旋门,就陡然撒开了大步,在路上那些车辆的缝儿里斜着穿过去。到了实业部大厦跟前,望见了那点儿空地就向右一转并且大颠起来。

    ⑯一个身系围腰的老妇人,在街面上横穿过去,她刚好挡住了海克多尔的路线。他没有力量勒住他的牲口,只得拼命地叫唤:“喂!喂!那边!”

    ⑰那个老妇人仍然太太平平继续她的路程,直到撞着了那匹像火车头一般飞奔过来的马,她滚到十步之外,一连翻了三个筋斗。

    ⑱许多声音一齐嚷道:“抓住他!”

    ⑲惊慌失措的海克多尔抱着马鬃一面高声喊道:“救命!”

    ⑳顷刻间,一大群怒气冲天的人,指手画脚,乱叫乱嚷,团团地围住了他。尤其是一个老先生,一个身佩圆形大勋章的大白胡子,像是怒不可遏似的:“真可恨,一个人既然这样笨手笨脚就应该待在家里不动。骑不来马就不必跑到街上来闹人命。”

    ㉑海克多尔由两个警士陪着走了。那辆英国式的马车忽然出现了。他的妻子连忙奔过来,女佣人不明白如何是好,两个孩子齐声叫唤。

    ㉒他说自己撞倒了一个老妇人,这算不了什么。他那一家吓坏了的人都走开了。

    ㉓一个探听消息的巡警回来了。说她已经醒过来,但是她说内脏异常疼痛。那是一个做粗工的女佣人,年纪65岁,名叫西蒙大妈。

    ㉔听到了她没有死,海克多尔恢复了希望,并且答应负担她的治疗费用。随后他连忙跑到那药房里去了。

    ㉕两个医生还在那里替她检查。四肢没有损坏一点,但是有人怀疑内脏有一种暗伤。一个医生走过来:“先生,您就是闹下这个乱子的人吗?”

    ㉖“是的,先生。”

    ㉗“应该把这妇人送到一个疗养院里去,我认识一家,那里的住院费用是每天六个金法郎。您可愿意让我去办?”

    ㉘海克多尔快活极了,他谢了这个医生回到家里,心里松了一口气。

    ㉙他妻子哭着等候他,他劝她不要着急:“这没什么要紧,那个西蒙大妈已经好了些了,3天之后就可以痊愈,我送她到一家疗养院里去了,这没什么。”

    ㉚第二天,他从办公室里下班出来,就去探听西蒙大妈的消息。他看见她正用一种满意的神气吃一份肉汤。

    ㉛“怎样了?”他问。

    ㉜她回答道:“唉,这还是老样子。”

    ㉝那位医生说应该等候,怕的是陡然起一种并发症。他等了三天,随后又去看。那老妇人面色光鲜,目光明亮,望见他的影子就哼起来。

    ㉞“我不能够动一下,可怜的先生,我再也受不住了。这样要到我死的那天为止。”

    ㉟海克多尔的脊梁上面起了一阵寒噤。他请教医生。那医生伸起两只胳膊向他说道:“您有什么办法,先生,我不晓得。我们试着抱她起来她就直嚷。”

    ㊱那老妇人呆呆地静听,两只眼睛露出狡猾的光。八天过去了,随后又是半个月,一个月,西蒙大妈始终没有离开她的围椅。她从早吃到晚,发了胖,快乐地和其余的病人谈天,仿佛已经是习惯于不动作了,如同这就是从她50年来的上楼,下楼,铺床,从地下向高楼上运煤、扫地和刷衣等等工作,好好儿挣得来的休息。

    ㊲海克多尔每天来看她,她见着他就高声喊道:“我再也不能够动了……”

    ㊳每天傍晚,那位忧心如焚的格力白林夫人总向他问道:“西蒙大妈呢?”

    ㊴每次,他总垂头丧气地回答:“一点也没变化……”

    ㊵他们辞退了家里的女佣人,因为工钱成了极重的负担。他们更加节衣缩食,即使如此,那笔额外的奖金全部补贴家用花光了。

    ㊶后来医生断定西蒙大妈是无法工作的。海克多尔把这种消息报告他妻子的时候,她不由自主地倒在一把椅子上面,一面结结巴巴地说道:“不如把她养在这里还要好一点,这样我们可以少花点儿钱。”

    ㊷他跳起来了:“养在这儿,养在我们家里,你居然这样想?”

    ㊸但是这时候,她对什么都是忍让的,含着两眶眼泪回答道:“你有什么办法⋯⋯”

    (有删改)

    1. (1) 阅读全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给下列选项排序(   )

      A难以驾驭坐骑,撞到西蒙大妈。

      B 额外获得奖金,决定租马郊游。

      C老妇宣称残疾,额外奖金花光。

      D行前全家期待,吹嘘骑马技术。

    2. (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只眼睛露出狡猾的光”“快乐地和其余的病人谈天,仿佛已经是习惯于不动作了”,可见西蒙大妈身体并无大碍,她是借机拒绝劳作。 B . “他踏上一只马镫立起来,跨到了牲口身上坐下了”“骑士也挺起了他的腰杆儿”,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塑造了主人公的形象。 C . 第二段插叙了海克多尔•德•格力白林的身世和职业,他和那些贫穷的贵族一样,被等级上的固执和保持身份的顾虑缠绕。 D . 没落的贵族海克多尔•德•格力白林为了虚荣和炫耀,全家出游他骑马撞倒了一位老妇人,最终不得不承担赡养老妇人的责任。
    3. (3) 文中有几次提到“香榭丽舍大街”,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回答。
    4. (4) 莫泊桑常常对自己笔下的小人物进行无情的批判,而又充满无限的同情。本文也是如此,试以“海克多尔”为例简要分析。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人为何丢了书卷气

    (韩浩月)

    ①有段时间我收集了一些作家画像,有福克纳、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毛姆、石黑一雄等等,还把其中两位的黑白照片打印了出来挂在电脑上方,这样码字的时候,时时会感觉到头顶上有人在注视,感觉不错。喜欢这些作家画像,是因为可以感受到他们身上的统一标志:书卷气。

    ②所谓书卷气,是一种饱读诗书后形成的高雅的气质和风度,是良好素质的表现。作家是最该有书卷气的一群人。过去的中外作家群,大多都是身带浓浓的书卷气的,当然,这或与我们看待已进入文学殿堂的他们的视角有关,会人为地涂抹“偶像”的色彩;抑或与他们的作品已成经典有关,由书及人;更可能与时代有关——书卷气是属于过去某个时代的,在当下找不到书卷气,是因为那个时代过去了。

    ③中国现代作家中,书卷气十足的人太多了,沈从文、钱钟书、鲁迅、老舍、巴金、林徽因……几乎有一个算一个。如果尝试在还活着的当代作家身上寻找书卷气,不是没有,而是不多。书卷气就这样从一个群体身上莫名其妙消失了。

    ④我经常接触到一些读书人,年龄相仿,读的书挺多,各有优点,但依然没有明显的“书卷气”标签。以我为例,我偶尔对着镜子试图说服自己——这是个读书人,但内心却很难承认,表情里有焦虑,眼神里有浮躁,性格里有戾气,尽管用了十八般武艺去“镇压”了,但还是不行,一名读书人该有的视野上的开阔与远大,内心里的安宁与淡定,都远远不足,仍然是一个飘在这个喧嚣时代的尘埃。

    ⑤外出参加活动,被别人当成“文人墨客”,每当活动进展到“题字留念”这一环节时,总是“仓皇出逃”,万万不敢在人家精心准备的上等好纸上留下别别扭扭的字迹。要知道,能写一手好字,在从前是读书人的标配,历史上那些名声不好的读书人,书法拿出来,往往也令人赞叹。

    ⑥书卷气不单是一种气质,它更像是一种“人格与技能”的合成,人格要高尚,要有悲悯有关怀,这样的人格需要漫长的阅读与思考才得以炼成,还要经受得住天性的考验,有些人天性不好,伟大的人格常被邪恶的天性给淹没;至于技能,那是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漫长的时间才得以成为随身本领的,琴棋书画这四样,哪样不都得浸淫十年以上?所以,书卷气的消失,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时间不够用。

    ⑦现在读书人身上缺书卷气,大约与没法把读书当成一项毕生追求的职业也有关系。谁敢说在当下能单凭写作或“贩卖”大脑里的那些知识养家?除走到塔尖上的少数著名作家,绝大多数读书人,还得用另外一项技能糊口,读书更多时候是一种休憩或寄托,遇到生活不顺,这点寄托也便干脆不要了。

    ⑧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可见书卷气是写在脸上的,在互联网、电子智能时代,更多的人开始读屏,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于是有人说“读什么内容很重要,通过什么介质读不重要”,这个说法成立,读屏只要读的是精品、经典,是有体系、有思考的阅读,一样能“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可是在大数据的智能推送以及社交媒体对人性的精细揣摩下,重复及无用信息如洪流一样,让人身陷其中、无力自拔,读书人中了招也不例外。

    ⑨眼下我们意识到书卷气很重要,是因为农业社会留下的文化记忆太过深刻,并且时常让我们觉得,书卷气虽然抵御不了被时代车轮碾轧的痛楚,但起码会带来一点安慰。

    ⑩为了这点安慰的光亮,整个社会开始重视书卷气,开始寻找具有书卷气的人,演员拥有书卷气,他便拥有了更好的接戏机会,普通人拥有书卷气,也会得到周边人更多的尊重与欣赏。在这样的环境下,读书人该奋起,不该放弃,要知道,读书人丢了书卷气,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无奈而悲伤的事情啊。

    1.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读书人为何丢了书卷气”。 B . 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C . 书卷气的消失可能与现代人时间不够用、没法把读书当成毕生追求的职业等有关。 D . 文章引用“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富含文学韵味,增添了文章的生动形象性。
    2. (2) 请简要写出本文的论证思路。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22年新春佳节的消费市场中,绿色低碳消费之风引人关注。

    打开“绿色食谱”,点几盘半价出售的小份菜,吃不完的菜使用可降解环保打包盒带回家……重庆市酒店行业协会秘书长谢廷富告诉记者,重庆共有56家“绿色饭店”,“未来,餐饮酒店行业将向绿色、健康、安全的方向发展”。

    不浪费的“绿色饭店”不断涌现的同时,主打“循环”概念的二手商店如今也颇受消费者追捧。在上海安福路上的“多抓鱼循环商店”里,售卖的是经过消毒、翻新后的二手书籍与二手服饰。虽然卖的都是旧东西,但这家店常常红火到需要预约才能进入。

    线下绿色消费热起来,线上闲置交易也十分活跃。据二手交易平台“闲鱼”的工作人员介绍,春节临近平台上闲置交易火热,公司过年发放的礼品、健身类器材等都是近期热门交易商品。有多年二手物品买卖经验的上海市民周女士:“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的当下,大家其实都有不少八九成新、完全可以正常使用的闲置物品,通过二手交易,能够合理消化闲置物品,有效分配资源。”

    绿色消费理念在中国正不断深入人心。但不少受访者也表示,绿色消费想要实现繁荣发展,还需要消费者和经营者更深层次的认知与认同。

    (选自《新华网》,有改动。)

    【材料二】

    2月4日晚,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点火谜底终于被揭开:以“不点火”代替“点燃”,以“微火”取代熊熊燃烧的大火,传递低碳环保的绿色奥运理念,实现了奥运历史上的一次点火仪式创新。

    主火炬点燃方式,是历届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最大秘密和亮点。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主创团队的设计巧妙:在“构建一朵雪花”部分,全部参赛代表团引导牌组成了巨大的雪花台。这朵大雪花加上缠绕的橄榄枝叶,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高挂在“鸟巢”的中央,银光闪耀,光彩夺目。

    北京冬奥会的主火炬,完全颠覆了人们记忆和想象中所谓的主火炬,就是那朵巨大的“雪花”。点燃火炬的环节,最大限度地践行了低碳环保理念。

    研制团队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奥运火炬燃料从最初的镁块,逐渐演化成丙烷,再到如今无污染、零碳排放的氢气,体现了北京冬奥会的绿色环保追求和我们国家的科技实力,也有助于后续促进国内氢能技术的推广和发展。与以往熊熊燃烧的火炬相比,大约可节省99.9%的能量,低碳环保的理念尽显其中。”

    (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材料三】

    2月4日,厦航首个“碳中和航班”——MF8101厦门—北京航班顺利起航,这是厦航发布国内首批“碳中和机票”后,又一践行“绿色飞行”的举措,旨在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构建北京绿色冬奥低碳交通体系增添新动力。

    厦航首个“碳中和航班”选用更高燃效、更低能耗、更低噪音的环保飞机波音787—8机型执飞,通过优化飞行轨迹、减轻机上重量、减少APU使用、减少塑料制品等举措,可降低航班近3小时飞行排放的温室气体。

    通过创新节能减排,厦航构建的空中节油和地面节能“空地一体”能耗管控体系投入使用后,2021年较比往年节油8.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8万吨。

    此外,厦航还精心策划全流程出行服务,以“碳中和航班”提示短信、线上“碳达峰、碳中和”知识竞答、“可持续•向未来”主题客舱等形式,向广大旅客传递绿色出行理念。未来,厦航将继续积极探索绿色出行创新,持续降低油耗和碳排放,致力践行“碳达峰”“碳中和”承诺,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努力。

    (选自《新华网》,有改动。)

    1. (1) 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碳中和航班”选用环保飞机波音787—8机型执飞,降低航班3个多小时飞行排放的温室气体。 B . 所有的二手物品都可以用来交易,用以合理消费闲置物品,有效分配资源。 C . 北京冬奥会火炬燃料采用丙烷,体现了北京冬奥会的绿色环保的追求和中国的科技实力。 D . 绿色消费理念在中国深入人心。未来,餐饮酒店行业将向绿色、健康、安全的方向发展。
    2. (2) 材料中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请从材料中找出一例并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四、名著阅读(10分)
  • 10. 下列对相关名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水浒传》中武松十分敬重宋江,但当听说宋江抢走了刘太公的女儿时,砍倒了杏黄旗,大闹忠义堂。 B . 《朝花夕拾》中的长妈妈是鲁迅幼年的保姆,在《狗•猫•鼠》和《阿长与<山海经>》中都提到她害死隐鼠之事。 C . 法布尔所著的《昆虫记》,真实地记录了昆虫的生活,表达了对生命的关爱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D .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悲怆、深沉、坚定,多用修饰语来呈现诗人的情感,如通过“悲愤”“激怒”等词表现沉重,用“永远汹涌”“无止息地吹刮”等短语来表现坚定。
  • 11. 根据你对《水浒传》的阅读积累,分别写出下面三副对联所歌咏的人物姓名。

    A.一生风雪落荒草  半壁忠心飨天朝       人物:

    B.难得有心呼保义  可怜无人颂公明       人物:

    C.满心草莽难剃度  一生屠戮终成佛       人物:

  • 12. 阳光中学九(5)班开展了“阅读名著,学习爱国情怀”的主题班会,老师要求每个人选择一部名著,在会上进行发言,你选择了《艾青诗选》这本书,请给大家分享一下你选择了什么阅读方法来读,以及你读完有什么收获。(150字左右)
五、写作(50分)
  • 13. (2018·成都) 试卷上,我们填写答案:生活中,我们常常在寻求答案。答案有正误之分,有好坏之别,

    有时又不止一个。有些人,为了获取答案,穷其一生;有些时候,获取答案的过程比答案本身更有价值……

    请以“答案”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