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哈尔滨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3-05-15 浏览次数:14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8分)
  • 1. (2023九下·哈尔滨月考)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循(zūn)         熏(tāo)                苍(jìnɡ)               信手来(niǎn) B . (ráo)          拘(nì)                  瘦(xuē)               间不容发(jiān) C . 报(jié)           恣(suī)                席(yàn)               千之力(jūn) D . 见(piě)          狡(xiá)                桥(zhàn)             根深固(dì)
  • 2. (2023九下·哈尔滨月考)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接踵而至               不功自破                     忸怩作态                     不省人事 B . 言不及义               相辅相成                     自惭形秽                     经世奇才 C . 形消骨立               李代桃僵                     名副其实                     销声匿迹 D . 原驰蜡象               袖手旁观                     不屑置辩                     矫揉造做
  • 3. 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去掉“在……中”或者“使”。 B . 要加强疫情监测和常态化预警能力建设,健全疫情监测体系和信息报告制度,及时准确采取必要的紧急防控措施并做出预警。将“采取必要的紧急防控措施”和“做出预警调换位置”。 C . 为了防止此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市交警大队及时采取了安全整顿措施。删去“防止”或者“不”。 D . 忽视母语修养,会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生活中渐渐逐步消退。把“让”改成“使”。
  • 4. (2023九下·哈尔滨月考)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及名著的相关信息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吴用——智取生辰纲 B . 《儒林外史》——清代长篇讽刺小说 C . 欧阳修——唐代散文家 D . 惠顾——属于敬辞
  • 5. (2023九下·哈尔滨月考) 下面情境下,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2022 年的冬季,在新冠病毒侵袭下,周围很多人都阳了。如果你的好友小明也中招了,他出现了发烧、咳嗽、浑身酸痛等症状,打电话和你诉说,你应该怎样宽慰他,从而表达你的关心?

    A . “小明,不要过于担忧!及时吃药,多喝水,多休息,相信你很快就会康复的。” B . “小明,不要过于担忧!很多人都阳了,不只你一个,所以没有人会歧视你的。” C . “小明,你千万不要擅自乱吃药,否则会加重病情的!别说我没提醒你。” D . “小明,不要过于担忧!我也阳了,正好陪着你。再说,正好作业也不用写了,因祸得福啊!”
  • 6. 下列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命是多么深邃的话题,它包含着人世间一切最极致的体验。生命可以是“能够被毁灭,但不能够被打败”那般顽强,也可以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那般博大。生命如果有颜色,会不会看上去就像梵高的《向日葵》和《星空》;______。生命的意义是如此厚重,无论我们怎样全力以赴都不为过。因为我们生而为人,生而为众生。杰克•伦敦曾经说过一句话,愿我的生命如同那最绚烂的流星,愿它的每一颗都绽放着动人的光辉。这也是对生命的一种诠释.生命本来就应该充满着光和热。

    A .   只要生命有态度,听上去是不是就是贝多芬的《田园》和《英雄》。 B . 生命如果有态度,听上去是不是就是贝多芬的《田园》和《英雄》。 C . 只要生命有态度,是不是听上去就是贝多芬的《田园》和《英雄》。 D . 生命如果有态度,是不是听上去就是贝多芬的《田园》和《英雄》。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7分)
  • 7.   按课文原文填空。
    1. (1) 纷纷暮雪下辕门,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 (2)        ,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3. (3) 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4. (4)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5. (5) 峰峦如聚,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6. (6) 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典故表达自己渴望得到重用的句子是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6分)
  • 8.   阅读《飞舞的线条—书法》,回答问题。

    飞舞的线条——书法

           ①今天,对中国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或多或少地知道中国有书法这种独特的艺术。书法艺术与写字有关,但不等于说,将字写得好看一些,就是书法艺术了。

           ②汉字书写的形式有很多种,早期刻在龟甲上的叫甲骨文,后来镌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叫金文,又叫大篆。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也随之统一,称为小篆。汉代以后又有隶书,后来在隶书的基础上产生了楷书、草书、行书。行书和草书是书写的快捷化,实用性强,又有流畅的节奏,是人们平时很喜欢的书法形式。

           ③ 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得力王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汉字,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方块文字,它具有独特的优美形式,为书法艺术的形式感提供了条件。一是毛笔,毛笔的发明,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不仅是书法艺术产生的基础,中国绘画的独特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来自于毛笔。由兔毫、羊毫、狼毫等做成的毛笔,柔软而富有弹性,可以产生丰富的变化,为书法艺术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④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当代中国台湾舞蹈家林怀民领衔的“云门舞集”舞蹈团,曾创作《行草》组舞,享誉世界。他的灵感来自中国书法。在舞蹈过程中,舞者如同一个即兴创作的书法家,挥毫泼墨,时而停顿,时而激越,时而流动婉转,时而迟缓柔媚。虽然布景上没有书法,舞台上没有字迹,但使人感受到书法的气脉在流动。

           ⑤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大书法家张旭整天沉浸在他的行草世界中,他日日临摹前代大师的书迹,但进步不大。一日,他到长安街头,看到人头攒动,凑前一看.见一位女舞蹈家,姿容曼妙,身材纤秀,挥舞着长剑,凌空飞舞,柔美的身躯,飘拂的衣带,随着剑起伏。舞蹈家的身体、长剑和外在的世界几乎合为一体。她就是当时京城著名的舞蹈家公孙大娘。张旭看得如醉如痴,从中悟出了书法妙道,从此书艺大进。

           ⑥一个是当代舞蹈家从书法中得到舞蹈的灵感、一个是古代书法家从舞蹈中得到书法的启示,说明书法和舞蹈有共通的因素。这共通的因素,就是无影无形又无处不在的内在气脉。书法以流动的气脉为灵魂。

           ⑦有的人说, 看中国书法,就像看太极拳,拳手以优游回环的节奏。在茫茫虚空之中,舞出一条流动的线。

           ⑧中国书法所说的“一笔书”,就是指这一内在线条而言的。一笔书,不是说一笔写成、笔与笔不间断地连在一起,而是一气相连。外在的笔迹可以是缺断的,但内在的气脉不能断,内在气脉断了,就没有了生机。

           ⑨ “一笔书”的提倡者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他的存世名作《鸭头丸帖》,就是气脉不断之作,一气呵成,气韵流荡,线条之间时断时连。我们读这样的作品.不知不觉中就会被它内在的线条所折服。

    1. (1) 第②段是从哪个方面说明介绍中国书法艺术的?采用的是哪种说明顺序?请简要概括。
    2. (2) 第⑤段结尾的“书法妙道”具体含义是什么?
    3. (3) 指出下列语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①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得力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汉字,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方块文字,它具有独特的优美形式,为书法艺术的形式感提供了条件。一是毛笔,毛笔的发明,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

      ②看中国书法,就像看太极拳,拳手以优游回环的节奏,在茫茫虚空之中,舞出一条流动的线。

      ③“一笔书”的提倡者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他的存世名作《鸭头丸帖》,就是气脉不断之作,一气呵成,气韵流荡,线条之间时断时连。

    4. (4) 中国书法所说的“一笔书”,其实质是指何而言?
  • 9. (2023九下·哈尔滨月考) 阅读《磨刀匠进城》,完成问题

    磨刀匠进城

    肖国才

    ①仲春的一个周末清晨,小区门口来了位衣着朴实、满脸笑容的磨刀匠。皮肤黝黑,身材魁伟,嗓音洪亮,一声“磨——菜——刀哟”的吆喝,穿破晨雾,回声不绝,引来小区居民和过往的路人驻足围观。

    ②“磨把菜刀多少钱呀?”

    ③“刀磨了不好用、怎么找你退钱呢?”

    ④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发问,围观的人越聚越多,可就是没人照顾他生意。磨刀匠清清嗓子,一脸和善地拱手作揖,继续笑盈盈地对围观者说:“老少无欺,明码实价。每把刀十元。如果磨得不好,分文不收,再倒赔一把刀的钱。初来乍到,大家信不过我都正常。今天磨刀不收钱,用得好,下次给不迟。”

    ⑤话音刚落,只听人群里有人喊了声“好”,然后说要用自家的刀先来试试磨刀匠的手艺。

    ⑥围观者的目光齐刷刷地循着声音看过去,原来是小区里那个面目清癯、凡事喜欢较真的老邹。

    ⑦“磨刀真的不收钱?”老邹问。

    “当然,手艺人说话做事讲诚信,不会虚头巴脑讹人。”磨刀匠答。

    ⑨约莫十分钟后,老邹就把两把菜刀放在了磨刀匠的面前。

    ⑩磨刀匠麻利地从蜡黄色帆布包里取出四块磨刀石。他把矿泉水瓶当花洒。在一块条砖型青石上只轻轻点了点,水珠就均匀地洒在条石上。然后,他就着水珠把菜刀按在青石上磨起来。磨好一面后再磨另一面。刀刃上有个豆粒大的缺口,他又换上一块有凹槽的青石,夹着缺口磨。最后,再用细腻的青石磨光刀口,所有程序完成后,他揪了几根头发搭在刀口,用力一吹,头发被齐刷刷割断。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好手艺!”“是有两下子”。

    ⑪不需多言.老邹拿着磨好的菜刀刚离开,几把生锈的菜刀就立马摆在了磨刀匠的面前。磨刀匠的脸上掠过一丝笑容,接着打开了话匣子。他说他姓张,在乡下磨刀三十多年了。儿子从小到大读书的开销,都是他走村串户一把刀一把打磨出来的。儿子研究生毕业后考进城里当了公务员,去年有了孩子。他进城帮儿子媳妇带孙子,刚来时很别扭,城里生活过不惯,于是,张师傅跟儿子媳妇说,周末他得出来透透气顺带跟别人说说话。干干他舍不得放弃的磨刀手艺……时间久了,来磨刀的都很愿意和张师傅说上几句,听他聊这样那样的故事。

    ⑫又是一个周末的清晨,我去小区外面买菜。只见小区门口张师傅来得很早,正猫腰坐在一张条凳上磨菜刀。我问他生意怎么样。他一脸喜色,下巴朝地上一堆待磨的菜刀点了点,说活儿多得出乎他的意料。他还告诉我,这些活儿都是前些日子来磨刀的顾客引荐。

    ⑬几天后,张师傅身边又多了一位中年汉子,帮着他一起磨刀。大家见了都问,张师傅你收徒弟了?张师傅笑呵呵地道出原委:不是徒弟,而是同行。这位中年磨刀匠也是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吆喝了半天,没揽到一桩活儿。他主动跑来跟张师傅搭话。张师傅宽慰他:“不急,生意都是慢慢做出来的,坚持下去就会好起来的。”可他却说:“等不起啊,一家人还等着我挣钱呢,没活儿做怎么养家糊口。”张师傅听他这么说,思忖了一下说道:“要不,你做我的活儿,做多少得多少。不过,我得把丑话说在前头,你出的活儿我都要仔细检查,如果达不到我的要求,这活儿就不能给你做。”中年磨刀匠先是有些诧异,继而一脸感激,连声称谢。就这样,中年磨刀匠在张师傅身边干开了。他磨一阵刀,就递给张师傅看看,听听意见,再接着磨。张师傅认真地指点着他,即便是一点点瑕疵也不放过。

    ⑭跟张师傅熟识的顾客老李,私下里悄悄地提醒道:“老张,关键技术可不能随便传人,小心抢了你的饭碗!”张师傅听了嘿嘿一笑,说:“谢谢提醒,我不怕。”

    ⑮张师傅把一份看似不起眼的磨刀活儿做得风生水起,着实惠及了不少小区居民。一天,张师傅边磨刀边和顾客聊天:“再过两年,等孙子上幼儿园了,我就去工商部门申请营业执照,开个磨刀公司。”说完他把磨好的刀递给顾客。顾客接过刀,看了看,拉长了声音:“好手艺——”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5月12日,有删改)

    1. (1) 根据文章内容,将表格填写完整。

      故事情节

      心理反应

      人们半信半疑

      张师傅现场展示磨刀手艺

      ②人们

      人们理解接受

      张师傅带中年汉子一起磨刀

      ④(同行)

      (老李)担心忧虑张师傅想开磨刀公司

      顾客赞同祝愿

    2. (2) 仔细阅读①段—⑧段,根据划线语句,简要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3. (3) 说说第⑩段划线的动作(细节)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所有程序完成后,他揪了几根头发搭在刀口,用力一吹,头发被齐刷刷割断。

    4. (4) ⑬段中,“中年磨刀匠先是有些诧异,继而一脸感激,连声称谢”。根据上下文揣摩中年磨刀匠“诧异”的原因可能会有哪些?
    5. (5) 下列对这篇小说主旨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小说蕴含着希望传统的磨刀技艺能够得到传承的美好愿望。 B . 小说着重表达了对普通劳动者的赞美,对工匠精神的赞美。 C . 小说着重表达了对进城农民艰难处境的关注和同情。 D . 小说含蓄地嘲讽了部分城里人的爱较真和小心眼的特点。
  • 10.   阅读《胸中常积一股气》,回答问题。

    胸中常积一股气

    陈鲁民

           ①人的喜怒哀乐,都要由气而生,又变成气而发泄。因而,但凡经历过大起大落、建立大功大德的人,都是胸中常积一股气。

           ②胸中要常积一股浩然正气。孟子说:“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A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英雄豪杰,胸中无不时刻郁积着浓郁得化不开的浩然正气。有了这股正气.才能舍身报国,杀身成仁。如同屈原、文天祥、谭嗣同;有了这股正气,才能刚正不阿,不向黑恶势力低头,如同“为国牺牲敢惜身”的秋瑾,拍案而起宁死不屈的闻一多,宁饿而死不食美国救济面粉的朱自清。他们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谱写了一曲曲撼天动地的正气歌。

           ③胸中要常积一股不平之气。天下不平,世间不公,看在眼里、积在胸中、蓄势而发,就常成惊人之鸣,醒世之音。 司马迁为李陵鸣不平,因此遭受宫刑,留万世之作;鲁迅为人世不平著杂文,为学生被杀而抗争,成为国人的精神领袖。B如果没有胸中郁积的不平之气,那么他们可能都是好好先生、安然无恙,正是因为郁积胸中的一股不平之气,让他们走向辉煌,成为不朽。

           ④胸中要常积一股郁闷之气。人不得志时,受屈辱磨难时,遭受不公正待遇时,胸中总会不同程度地郁积一些郁闷之气,这股气虽然是个人之私气,也同样会给人磨砺,促人奋进,使人成功。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列举的那些历尽千辛万苦后而成就事业的楷模,其实几乎都是胸中郁积着郁闷之气,这种气使他们不沉沦,不堕落,不懈怠,终于战胜苦难,走出困厄,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周文王被囚禁于羑里 , 别家离国,受尽屈辱,儿子被杀还做成肉羹逼他吃掉,他心里也气得很,这一股气在心中转来转去,发酵积聚膨胀放大,终于转变成了一本经典著作《周易》。

           ⑤胸中郁积之气,究竟有益还是有害,关键是看能不能转化。 如果不能转化,一直郁积在心。闷闷不乐,那确实有害身体。反之,如果我们能把胸中郁积之气化为自强不息的动力,化为翻身雪耻的精神,化为坚韧不拔的韧劲,那气就越多越好,越浓越好。C君不见,古往今来那些成就大事业、大学问、大功德者,无一不是借气而生,凭气而斗,因气而争,为气而胜。志愿军在朝鲜打胜仗,原因就是“钢少但气多”;王进喜为了扔掉贫油国的帽子,“肺都气炸了”;钱学森、邓稼先为造“两弹一星”,为中华民族争气,殚精竭虑。

           ⑥总之,打仗要靠气,建设要靠气,科研要靠气,国家强盛要靠气,个人成功也要靠气,什么事情要干好都离不开气啊!

    (选文有删改)

    【注释】①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汤阴一带。

    1. (1) 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 (2) 第④段中的“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3. (3) 指出下列语句运用的论证方法。

      A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B司马迁为李陵鸣不平,因此遭受宫刑,留万世之作;鲁迅为人世不平著杂文,为学生被杀而抗争,成为国人的精神领袖。

      C如果不能转化,一直郁积在心,闷闷不乐,那确实有害身体。反之,如果我们能把胸中郁积之气化为自强不息的动力,化为翻身雪耻的精神、化为坚韧不拔的韧劲,那气就越多越好,越浓越好。

    4. (4) 简要概括“胸中常积一股气”一句中的“气”包含了哪些内容。
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9分)
  • 11.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薏苡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穷:       

      ②阡陌:       

      ③要:       

    2. (2) 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3) 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意合即可)

五、作文(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
  • 12. 写作

    ⑴按要求写作。

    高光时刻,网络流行语,多指巅峰时刻、精彩时刻,表现非常出色的时刻,很值得骄傲的瞬间等。回顾成长历程,你也一定有这样的时刻。

    请以“我的高光时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自身经历;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⑵材料作文。

           传说西方有一种鸟叫荆棘鸟,这种鸟在出生后无法发出声音,它必须远赴他乡,找到生长在那里的荆棘树,用树上的荆棘刺破自己的喉咙,才能发出嘹亮的声音,但那声音却是世界上最动听最美妙的声音。然而,为了这瞬间的歌唱,它付出了漫长而艰辛的努力:一次次地振翅,跌落;一次次地起飞,滑翔……羽翼点点丰满了,经验一点点丰富了,勇气一点点增加了——终于有一天,它从容地翱翔天宇,飞向远方,完成了生命的绝唱。

    上述材料至少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启示:毅力是成功者必备的品质;实现理想,就要勇于付出代价;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积累。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