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泸州市2023年高考历史第二次质检试卷(二模)

更新时间:2023-05-23 浏览次数:32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 1. 以黄河流域的自然、物候为依据的二十四节气,最迟至战国晚期形成,之后逐步为各地、各民族采用和共享。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
    A . 黄河流域政治稳固 B . 区域经济文化发展趋于平衡 C . 农耕文明传承发展 D . 中原文化受周边地区的影响
  • 2. 与战国相比,秦朝雇佣劳动者的身份更为复杂,其中有一部分来源于徒隶、“诸当作县道官者”、戍卒等这些由官府掌握的劳动力。他们必须在官府安排下从事雇佣活动,不得私底下佣作,劳动所得也需上交官府。由此可推秦朝(    )
    A . 社会生产领域出现新经营方式 B . 中央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C . 官府意在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 D . 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 3. 汉魏以来,经学进入学童课程的情况虽错杂不一,但土人在幼童阶段已通《诗经》《尚书》的例子在记载中不断增多,《列女传》《女诫》《女孝经》《女论语》等书也不断涌现。据此可知(    )
    A . 官方教育体系日益完善 B . 儒学常识化的趋势明显 C . 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 . 社会动荡引发思想巨变
  • 4. 清入关后颁行了时宪历,除京师一地之外,加入了各直省的日出入昼夜及节气时刻列表,堪称一大创举。康雍乾时期,时刻列表内陆续增入各蒙古、回疆部落以及大小金川土司等政治单元,这一做法(    )
    A . 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本版图 B . 说明民族交融推动科技发展 C . 利于维系大一统的政治秩序 D . 反映清朝地方治理方式灵活
  • 5. 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南汇(上海)市场对洋纱的态度,经历了“不喜用”“掺和洋纱”“一概收买”三个阶段,当地土布业也经历了“土经土纬”“洋经土纬”“洋经洋纬”三个阶段。19世纪90年代当地的土纱已逐渐退出市场。这说明(    )
    A . 上海对外贸易中心地位确立 B .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顽强抵制洋货的输入 C . 沿海地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 . 上海与世界市场的联动和资源整合加强
  • 6. 康有为高唱托古改制,借孔子儒家之名,行君主立宪之实;严复通过大量介绍西学名著,鼓吹进化论以启迪民智促进改革;谭嗣同以独特的洞察力,反思传统文明,语出惊人,“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这几人都(    )
    A . 奉行绝对的文化观 B . 顺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诉求 C . 打破君主制度迷信 D . 竭力提倡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 7. 下表为中国共产党在东北解放区发行货币(东北币)与国民党在东北发行的流通货币(九省券)的币值变化对照表。据此可知,当时(    )

    年份年份

    东北币一元等于九省券(元)

    九省券一元等于东北市(元)


    1946年

    上半年

    1.08

    0.91

    下半年

    0.93

    1.08

    1947年

    上半年

    0.93

    1.20

    下半年

    2.74

    0.37

    1948年

    上半年

    32.51

    0.03

    下半年

    201.8

    0.005

    A . 中共积极践行新民主主义政策 B . 国共的发展态势变化明显 C . 国共的内战导致通货膨胀严重 D . 国统区强化经济统制政策
  • 8.   1982年,国务院工作部门由100个精简到61个,人员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200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则以调整机构设置、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主要任务。这一变化(    )
    A . 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B . 极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 . 得益于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 D . 表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 9.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前460年—前370年)在其《誓言》中写道:“无论至于何处,遇男或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不做各种害人之事及其他恶劣行为……倘使我严守上述誓言时,请求神祗让我生命与医术能得无上光荣,我苟违誓,天地鬼神共殛之。”希波克拉底的《誓言》(    )
    A . 反映神创论的影响力 B . 服务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 C . 具有一定的理性精神 D . 有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形成
  • 10.   1781年,刚卸任的法国财政大臣雅克·内克在思考法国的财政困境时惊叹于下述事实:英国的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都远不及法国,但它竞能靠信贷来维持同法国的长期战争,这被当时人称为“世界的奇迹”。出现这一奇迹的主要原因是(    )
    A . 政治体制影响财政动员的效率 B . 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烈度差异 C . 工业革命刺激社会财富的增长 D . 殖民掠夺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 11. 工业革命时期伦敦的人口大约有250万人左右,巨大的人口给伦敦创造了数不尽的财富,但繁华的城市内部有许多贫民窟存在。在1844年有两个男孩子被带到警察局的法庭上,他们的罪状是他们饿的受不住,偷了一家店里的半生不熟的小牛蹄。这表明(    )
    A . 工业化阻碍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 B . 工业革命的发展刻意忽视贫富差距 C . 工业革命时期的自由主义深受追捧 D . 文明进步应关注社会整体均衡发展
  • 12. 如图为20世纪70年代美国失业率与消费者价格指数对照表,据此可知当时(    )

    说明:纵轴代表百分比,“折线甲”代表消费者价格指数(又名消费者物价指数,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折线乙”代表失业率)

    A . 传统经济发展的政策亟待调整 B . 国家加大对经济干预成效显著 C . 高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并存 D . 福利社会政策缓和了经济危机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72.0分)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般认为,古代东亚的世界秩序是中国主导的、名为“天下”的中国世界秩序,朝贡制度是其核心,中国同周边邻国之间的关系被称之为朝贡关系。汉、唐、明、清时代是朝贡制度能较好运转的时代。中国始终是文化输出的一方,在历史长河中维持了华夏的内核与身份。从周边的朝贡国家的视角来看,寻求贸易机会是朝贡的主要动机,但这种贸易关系并以贸易平衡为目标。明太祖朱元璋在《明皇祖训》中嘱咐后世子孙不得“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朝贡国根据自己对利益的衡量而自愿行动。朝贡关系是中国天下秩序的体现,属于天法运行的外部表现。

    ——摘编自牟文富《中国的东亚秩序构想:过去与未来的连结》

    材料二: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确定了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则,但继承了基督教世界的排异性理念,“国际法律体系便变成白种人的俱乐部,非欧洲国?只有证明自己是文明化了”的国家,才能被挑选进入这个俱乐部。”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强烈要求中国与之建立条约关系,扫除对华贸易的障碍。条约关系各国将外交视为“有武装实力的思考”。各国列强单方面攫取种种特权而不须承担相应的义务,中国则片面承担了大国际义务,却不能享有相应的权利。

    ——摘编自李育民《晚清中外条约关系与朝贡关系的主要区别》

    材料三: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就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公”、“世界大同”、“和合共生”等思想内涵,把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结合起来,超越了一国域的狭隘范畴,也超越了强国必霸、大国冲突的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窠白,实现了对国际关系发展规律的创新认识和升华。

    ——摘编自张清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外交意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的朝贡关系相比,晚清中外条约关系的不同之处。
    3. (3)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价值。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我们创造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成熟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在人类文明史上树立起一座丰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经过一百年的艰辛探索,我们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说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辟了人类走向现代化的崭新道路,已经成为具有普遍性特征和一般意义的科学理论和发展路径。

    ——摘编自李珍《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世界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阐述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5. 材料:1861年改革后,俄国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日俄战争的失败,导致国内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在1905年爆发了革命,严重威胁了沙皇政权。1906年7月,沙皇任命斯托雷平为大臣会议主席,进行系列改革。11月颁布《关于农民土地所有制和土地使用的现行法令若干补充规定》的法令,在破坏农民村社份地所有制的同时,推行新的土地私有制,扶植富裕农民,同时向远东、西伯利亚及中亚细亚地区移民。12月,斯托雷平提出明确中央政府权限改革的计划。1907年11月,提交关于普及初等教育的相关法律草案,明确要在10年内实施初等育的普及。1910年1月,斯托雷平又把有关在西部六省设立地方自治机构的立法提案递交给国家杜马。1909-1913年,沙俄粮食年均总产量为50亿普特,俄国成了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然而,斯把需平改革没能有效地解决俄国农民的土地问题,同时遗到国内一些保守族势力的强硬反对和阻碍,也未能防止俄国革命的爆发。

    ——摘编李丹、陈丽平《简评俄国的斯托雷平改革》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托雷平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斯托雷平改革的措施。
  • 16. 材料:一战前,欧洲各大国在哲学和历史学中把战争神圣化的理论盛行的同时,与大众联系更多的教育和文学在散播着“战争文化”。如:向青少年灌输大国沙文民族主义,宣扬光辉的历史和为民族事业献身的精神和个人英雄主义。浪漫的超现实的小说大量涌现,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战争被普遍描绘成一种英雄事业和积极的力量。向非洲、美洲的殖民扩张冒险活动、丛林战争,被描绘成传播文明和基督教教义的豪迈事业。将适者生存的原理广泛运用到人类社会中,激发人们的情感,动员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军事训练,鼓吹军人的荣誉、极度丑化敌人,打击敌国的光辉观念:只有战争是人们纯洁灵魂、发扬英雄精神与豪迈气概的机会。

    ——摘编自于沛等主编《世界历史•战争与和平卷》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战争文化”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争文化”的影响。
  • 17. 材料:刘知畿(661-721年),字子玄,徐州彭城人,唐朝大臣、史学家。一生著迷颇丰,其《史通》成为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论专著。他在《史通》中提出史官、史家是史学活动中的主体,优秀的史官、史家应当“能成其良直,撞名今古”。他对史官、史家之社会作用持有正面的、积极的认识,坚持“书法无隐”的原则,主张“彰善贬恶,不避强御”,对后世史官、史家产生极大影响。他提出的“史才三长”论,即“史才”是作为一个历史学者必须具备的文字功底,最好是文字简洁、明晰、准确;“史学”是历史学者具备的博通古今的史实功底;“史识”是史学见识,即用正确的历史观作指导,才能写好历史论著。“史才三长”论是对《史通》之论史官、史家的另一种表述形式,也可看作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摘编自瞿林东《论刘知<史通>关于史学构成的思想》等

    1. (1)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知关于史官、史家的主张。
    2. (2)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知能关于史官、史家主张的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