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鞍山市2023年一般高中协作体高考历史五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3-05-22 浏览次数:20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从商代卜辞的记载中看,卜辞中关于“桒禾”“受禾”“受黍”“登黍”“告麦”“案年”“桒年”的记载,非常之多,此外尚有因农产物的关系而“卜雨”的记载。据此推知,商代(    )
    A . 社会经济分工日益细密 B . 经济生活充斥神秘色彩 C . 精耕细作耕作方式形成 D . 农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
  • 2.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许多诫子文书,如曹操《诫子植》、嵇康《家诫》、颜延之《庭诰》等,最典型者当属诸葛亮的《诫子书》。一般的庶族家庭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由此可以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
    A .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开始形成 B . 士族文化影响扩大 C . 宗法制度社会基础得到巩固 D . 印刷技术快速发展
  • 3. 两宋时期,江北的粟、麦、黍、豆等品种推广到江南、福建、广东等地,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推广到江淮一带,并逐渐推广到北方。北方人大量南迁后,大批优秀的文化人也来到了南方,带来了北方的各种文化和风俗。这反映了当时(    )
    A . 农民生活与市场联系密切 B . 农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C . 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 . 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 4. 《清史稿》中记载,内阁有典籍厅、满本房、汉本房、满票签处、汉票签处批木处、诰敕房等机构,军机处有满屋、汉屋、内翻书房、方略馆等。这些机构的职权都包括民族区分、拟定旨意、收发奏折文件、档案管理等,呈现出明显的交叉性和相似性。这种机构设置(    )
    A . 有效防止了中央决策的失误 B . 是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产物 C . 表明制衡原则贯穿决策始终 D . 强化了满洲贵族的政治特权
  • 5. 欧阳修评论唐朝赋税制度时说: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该评论(    )
    A . 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B . 肯定了租庸调推行的积极作用 C . 认为两税法造成严重流民问题 D . 指出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
  • 6. (2022高三上·鸡西期中) “一五”计划期间,国家财政收入中有69.4%来自国营经济的上缴利润,国外贷款占总收入的2.7%;在苏联帮助设计和装备的技术建设项目中,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所担负设计的工作量达20%~30%,机器设备安装量达30%~50%。这表明“一五”计划( )
    A . 完成了对所有制结构的改造 B . 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C . 体现了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 D . 证明了计划经济的先进性
  • 7. 1991年,国家统计局公报,“全年城镇新安排就业700多万人,年末城镇待业率为2.3%。”1994年公报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05万人,年末城镇失业率为2.6%。”这反映出( )
    A .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B .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 .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 . 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
  • 8. (2017高一上·黔西南月考) 《民主的模式》一文中指出:“雅典民主的一个标志是对公民美德的普遍认同: 为共和城邦做贡献以及将私人生活置于公共事务和共同善业之下。”这表明古代雅典(    )
    A . 注重维护城邦利益 B . 推行直接民主政治 C . 公民缺少民主权利 D . 公民道德高于一切
  • 9.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指出了(    )
    A .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 . 欧洲革命的历史影响 C . 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 D . “价格革命”的客观作用
  • 10. 有学者指出,美国的建国之父们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之一是确立民主共和政体,如何处理国家与国民的关系。其实质是(   )
    A . 解决国家权力来源问题 B . 如何处理“州权”问题 C . 如何实现分权制衡问题 D . 维护国家主权独立问题
  • 11. 英国阿克莱特被称为“工厂制度之父”,1771年他与合伙人在水力纺纱厂里安置了多台纺纱机,雇佣工人生产。工厂制度将工人和生产资料集合在一起,通过细致的分工和严格的纪律,让工人操作机器,进行大批量的生产。据此可推知,工厂制度(    )
    A . 导致国家治理模式的变化 B . 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C . 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D . 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 12. 苏俄(联)某个时期推行的一项政策,引起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说,该政策使财富在一极积累,而另一极贫困。也许在某个地方工业和商业会得到发展,但工人阶级会落入深渊,矛盾将发展,其结果将导致资本主义复辟。据此可推知,该政策(    )
    A . 利用了资本主义的某些生产方式 B . 将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C . 违背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 D . 能够在短时期内实现国家工业化
  • 13.   1953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表示政府在国内事务上的作用是确保公平,而不是直接指导全国的经济生活。1956年,当他再次当选时则强调,联邦政府在广阔的领域负有领导责任。对这一变化理解准确的是(    )
    A . 市场经济已经失去基础地位 B . 国家干预经济得到明显加强 C . 经济“滞胀”倒逼政策调整 D . 经济全球化进程在不断加速
  • 14. 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时,北方各州代表想让国会有管理贸易的权力;但是,南方各州反对,他们害怕国会运用这个权力来结束奴隶买卖。最终双方达成共识,即国会在1808年之前不会讨论禁止奴隶买卖。这个方案(    )
    A . 体现了美国宪法民主的精神 B . 以妥协折中的方式维持了美国统一 C . 彰显了美国结束奴隶制的意愿 D . 充分暴露了美国奴隶社会的本质
  • 15. 司马迁著《史记》、班固撰《汉书》均为私人撰著。魏晋以后,国家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皇帝亲自参与、由宰相主持,这说明官修史书(    )
    A . 注重史书的真实性 B . 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 . 修史突出的政治性 D . 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 16. (2020·新课标Ⅱ) 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   )
    A . 增强国营企业活力 B . 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 C .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 . 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二、非选择题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后期,蚕桑、棉花、茶叶、丝绸、棉织、陶瓷、玉石、刻书印书、造船、酿酒等生产不断发展;明中期以前的商品流通主要是奢侈品或区域调剂式的流通,其后主要以人们日常需要的粮食、棉花棉布、丝绸等太宗商品为主;隆庆时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一书,列出全国水陆路程143条已所有这一切,促使着一个个地域性商帮在全国各地先后崛起。

    ——摘编自范金民《明清商人商帮与地方文化》

    材料二:明清商帮的活跃在当时引发了“竞以求富为务”“吾郡或右贾而左儒”的价值观念转变,孕育了以浙东学派为代表的强调“经世致用”、提倡“四民皆本”(“五、农、工、商”称为四民)的学术思潮。该研究证实,在历史上有商帮兴起的县,当地居民自主创业的概率、选择以私营企业雇主以及自营劳动者为职业的概率均有提升。换言之,即历史上商业繁荣、商帮组织活跃,所形成的传统商业文化鼓励着当代居民的创业行为。

    ——摘编自周黎安《明清商帮跨越时空的当代价值》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商帮兴起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商帮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1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保持着一种共同点,他们都是人文主义发展的产物,都强调个人的领悟能力,然而宗教改革却似乎更像是对文艺复兴中的希腊化和异教文化的反动,文艺复兴强调古典文化的价值,以人为中心;而宗教改革从《圣经》中继承的遗产则要求他们反对异教文化对基督教的渗透,强调神的伟大。文艺复兴时期虽然揭露了宗教的腐败,但是艺术家们的创作需要来自教会的各种支持,因此难免抱着与教会和解的态度,正如米开朗琪罗的艺术天才得到了教皇的支持一样。而宗教改革则进一步将文艺复兴从中世纪特征中剥离出来。

    材料二:赵林教授指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文艺复兴,而是宗教改革。”他认为:在15~16世纪,南部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而北部欧洲则在进行宗教改革,到17世纪,这两场运动都接近尾声,虽然两场运动的矛头都对准中世纪堕落、腐败的罗马天主教会,但是历史结果却大相径庭:那些经过宗教改革而信仰新教的国家,后来都发展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荷兰、德国、北欧诸国以及美国等。宗教改革深深影响了西方文化的精神氛围,客观上为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而文艺复兴运动在科学和哲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建树,意大利人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反而使道德更加堕落沦丧,与罗马天主教会成了一丘之貉。

    ——《试论宗教改革对近代西方文化转型的意义》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分析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的不同。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赵林认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文艺复兴,而是宗教改革”的主要理由。
    3.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对欧洲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唐书》所记载的830名唐代进士中,丘族子弟达589人,占总数的70.96%;小姓约109人,占13:213%;两者合占84.10%,寒素家子弟132人,仅占总数的15.9%。这表明,士族子弟在九品中正制瓦解后,在门阀势力屡遭压抑和打击的情况下,纷纷涌入科举行列,并凭借其深厚的家庭文化素养、家学传统及社会关系基础,在科举考试中获得极大成功。

    材料二:唐朝一直规定“工商杂类不得预于仕伍”。唐后期,工商杂类入仕情况已出现,但制度上的限制仍未取消。北宋明确取消了这一限制,使过去一直被排斥于仕途之外的“工商杂类”子弟和边远地区的士人都有了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机会,可以说,到了宋代,科举取士几乎已无任何身份上的限制了。像唐代那样“或父子相继居相位,或累数世而屡显,或终唐之世不绝”的世家豪门在北宋已基本上消失了。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陈秀宏《科举制度与唐宋士阶层》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的特点及成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科举制的变化及影响。
  • 20. 材料:钱穆在探讨中国古代制度时强调

    一、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则那些制度各各分裂,决不会存在,也不能推行。

    二、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的后影。

    三、任何一项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应根据实际利弊而判定。所谓利弊,则应根据当时实际影响而作出判断。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从材料中任意提取一个观点,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明确写出观点,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达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