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学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返...

更新时间:2023-04-30 浏览次数:36 类型:开学考试
一、活动版块一时代有我·天下家国
  • 1. 亲爱的同学,为进一步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促进自身的精神成长,班级语文学习小组决定组织开展“家国情怀的探究与传承”综合性学习活动。本次学习活动分为四个版块,作为学习小组的一员,请你参加。期待你的精彩表现哦!

    【材料一 吟诗诵文,寄托家情】

    故乡,是每一个生命的源头和精神的摇篮。故乡的风物人情总牵动着人们的内心,使人魂牵梦萦。晨行山野,温庭筠写下“_________,_________”,那弯弯曲曲的池塘、自在戏水的野禽是他梦中永远的常客;信步小园,秦观吟诵“有桃花红,_________,_________”,那娇艳明丽、娉婷绚烂的花儿展现着醉人的田园风光;徜徉月下,杜甫感慨“_________,_________”,那千里之外的月亮映照着分离的感伤与思念;面对月亮,苏轼抒发美好祝愿“_________,_________”,彰显着他豁达的胸襟;酒入愁肠,思归难归,范仲淹喟叹“_________,_________”,字字句句饱含驻边将士对家国的深切情思。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家庭是精神成长的 wò_________土,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形成。在优良家风的传承中 zhù_________牢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是古人的宏愿,也是今人的理想。

    家国情怀 wǎn ruò_________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濡养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材料二 追本溯源,解密家字】

    【材料三 探桑觅梓,乡土情浓】

    桑叶可以用来养蚕,桑葚可以食用和酿酒,树干和枝条可以用来制作农具,树皮还可以用来造纸,桑树全身皆可入药。

    梓树嫩叶可食,皮可入药,木质轻巧柔软,是制作家具、乐器和棺材的上好材料。梓树因为速生,常被人们用作薪炭之材。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古代逝者墓前亦经常栽种梓树。如《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剑自刎前,对使者说过这样的话:“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再生能力极强的桑树和生长快速的梓树都是生命之树,人们将它们视为灵木,可作安魂之用。

    请你结合上述三个材料,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 (1) ①wò土   ②zhù牢    ③wǎn ruò
    2. (2) 结合“國(国)”字的图文解析和“家”字的图片资料,探究“家”的含义。

      【家】从宀从豕,

    3. (3) 结合相关意象,运用古诗文名句填空。

      意象

      古诗文名句

      。(温庭筠《商山早行》)

      有桃花红,。(秦观《行香子》)

      。(杜甫《月夜忆舍弟》)

      。(苏轼《水调歌头》)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4. (4) 结合材料三的图文资料,探究古人选“桑”“梓”二树来指称故乡的原因。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你的探究结果,两个理由即可。

    5. (5) 学习小组将活动版块一的主题定为“时代有我·天下家国”,你认为是否合适?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阐述。
二、活动版块二 乡土情结·精神归属
  • 2. 学习小组准备结合以下三则材料进行学习探究。请你阅读三则材料,完成学习任务。

    【材料一】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车

    以唯一的轮子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

    穿过寒冷与静寂

    从这一个山脚

    到那一个山脚

    彻响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

    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

    手推车

    以单独的轮子

    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

    穿过广阔与荒漠

    从这一条路.

    到那一条路

    交织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艾青《手推车》

    【材料二】

    滚烫的土地

    阎秀丽

    秋阳很毒,像针,扎在爹的脊背上。

    娘抬头看了看天,说:“歇一会儿吧,这日头忒毒,晒得人脱层皮。”

    爹没有言语,只是把镐头抡得更高了些,然后再使劲儿地落下。坚硬的山土在他的镐头下只是蹦出了一个亮晃晃的镐印,几块细碎的土坷垃蹦在他裸着的胸膛,和脸上的汗珠混合在一起,变成浑浊的小溪淌下来。娘便生了气,叨咕着说:“非得刨那点儿地,不知道能种几粒粮食!”

    爹回了头,擦了把汗,眼睛一横,说:“你懂啥,这片小山包荒着也是荒着,我刨出来就能有用,要不种地,要不栽几棵树,咋了!”

    娘说:“咱家的粮食也不是不够吃,你费那大劲儿刨这点儿地有啥用!乐意干你干!”

    我在旁边看了看爹,娘能扔镐头耍脾气,我可不敢。爹那火爆脾气,不敢拿我娘撒气,要是有个不小心,那火准定得烧到我身上。

    爹头也没抬,只是把手里的镐头更加用力地刨下去。

    我心里是极不愿意爹到处“开荒”的行为,但是我不敢反抗。

    爹的工作在县上,机关里一个科室的科长,是村里人人羡慕的“公家人”。

    周六回家,爹换上一身旧衣裳,扛了镐头就往山里走,娘阻拦不住。村里人也说,不值当,吃公家饭的,还差那点儿地?正儿八经的庄稼地都没人弄。

    为这,爹和娘吵了一架。

    娘没有去地里,爹也没有喊我,一个人扛着镐头下了地。

    娘并没有想象中的清闲,反而在家里走来走去。把地扫了一遍又一遍,屋里的那几件简陋的家具,也被娘擦得泛了光,映着娘有些魂不守舍的神情,并且时不时地扒着后门,一遍又一遍地望着爹去干活的山沟沟。

    我心想,再怎么望,也看不到那个小山包,何况是一个人。到了中午,爹还是没有回来,娘让我去地里看看,喊爹回来吃饭。我有些不情愿,又不敢违拗娘的意思,只能慢腾腾地向着那山沟走去。

    太阳火辣辣地悬在正空,不知名的虫儿有气无力地嘶鸣着,连风都是热的。我心里暗暗气着,这么热的天,不好好在家待着,拐带得我也跟着遭罪,刨了那点儿山边子,还能富了?

    气归气,还得去,这么热的天,爹要是中暑了,那可就糟了。

    我到了山沟处,远远地就看见爹抡着镐头,高高地举起,重重地落下。镐头落下的时候,他的身体弯成了一把苍劲的弓,站起身抡镐头的时候,身体微微向后仰着,和手里的镐头成了一个别样的剪影,像一棵山崖上虬枝百结的老松。阳光从他的背上洒下来,在爹重复的动作里,纷纷地跳跃不停。

    我心头一热,赶紧走到爹的跟前,喊了一声,把手里的一瓶水递给他。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咕嘟咕嘟”一口气就把一瓶水喝了个干干净净,嘟囔出一句话:“这天,真要命。咦?你咋来了?”

    “娘让你回去吃饭。”

    “不急,我先把这块儿刨完了再回。”

    我靠在一棵树的树荫下,懒洋洋地看着两只蚂蚁爬来爬去。爹抹了一把嘴,又拿起了那把镐头。

    “别刨了,就那点儿山边子地,种啥也长不出好庄稼来。”放羊的张老歪抱着一条鞭子,从山的另一边赶着羊群过来,蹲在离我爹不远的一块石头上说。

    “你是白当了一辈子的庄稼人。地是通人性的,你懒了,地也懒了;你勤了,地就勤,它不亏待你,你得信得着这理。”爹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说,“心里装着啥,地上就长啥。”

    张老歪点点头又摇摇头说:“话虽在理,不过你看,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的那几块地都撂荒了,你还开荒!你信不信,等将来你不在了,刨出来的地还得撂荒。图个啥!”

    “人哪,是地养着呢,就是死了,也得埋在地里,还能给你悬到半空去?人不在了,地还在,人活在地里呢。他们还能在外漂泊一辈子?早晚得回来,这里是根儿!”

    张老歪没有说话,看着天空上的几朵白云,嘴里嚼着一根草叶子,半晌说了句:“这人养地不假,还没听说地养人的。”

    “话可不能这么说!”爹站直身子,手里拄着镐头说,“一百年这样,一千年也这样,哪块土地上都有人。咱们不在了,埋在这里,有魂在这儿呢,种上一棵树,树吸收着咱们的营养,越长越大,开花结果,谁说咱们就没了?那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这不就是地养人吗?”

    “儿子说要接我去城里享福,恐怕我老了那天也回不来喽。”张老歪的神色似乎有些黯然地说,狠狠地甩了一下鞭子,把羊惊得回头冲着他“咩咩”地叫了几声。

    “那你就去呗。”

    “要不我能去哪儿?”张老歪硬撅撅地撂下这句话,转身就去追跑散的羊去了,“你脚下瓷实,刨吧,我的脚底下可就空喽……”

    风里隐隐传来张老歪的话,瞬间就被阳光炙烤得没了踪影。

    爹没说话,低下头,看着脚下褐色的土地,又把镐头高高地抡起。

    爹和镐头已经浑然一体,山野间回响着镐头撞击大地的闷响。爹的身影紧紧贴服着大地,浑然一体,像大地上移动的图腾。娘扛着镐头出现在弯弯曲曲的土路上,我久久地站着,看了一眼娘,又看了看爹的背影。

    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那股热气源源不断地传入我的四肢百骸,让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

    我走过去,把镐头从爹的手里拿过来,也像爹一样,将镐头高高地抡起。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7期)

    【材料三】

    土是文化的起源地。原始时代,人们通过土地上的花草,树木的兴衰,懂得了万物间的生长规律,知道了耕种文化。他们利用土地,依据由土启发的技术来耕种。这种技术文化在土中生长、发育,一直流传到现在并为人所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话确是不错。一方水土,孕育着一方生灵。水土不同,这方和那方的文化也不同。谈及南方,人们往往思及南方金灿灿的稻穗,更或是那举手投足间都透露着淡雅气质的南方女子。又有谁知,这从何而来?正是脚下的这片土地,哺育了一代代温婉的南方人,又哺育了一代代豪爽的北方人。这一方土,赐予了人们许许多多,也被人们寄予了许许多多。古人捧土而游,以土寄相思,人至暮年,总强调落叶归根。那根,不正是我们脚下的这一片土吗?

    中国人这种对土地的情怀,于细微之处见得真切。中国人有种菜的天赋,无论在哪里,都会充分利用土地,尽己所能去种点儿东西。他们能将蔬菜从饮料瓶、大楼露台、房前屋后种到雪域高原、南海岛礁、中山站,再到美国小院、非洲荒漠。身处异乡的人倘若水土不服,可以用家乡的泥土煮点儿汤喝,以慰藉思乡之苦。而在泰国的华人村落里,所有的墓碑一律朝向北方。所有这些都蕴含着中国人对故土的热爱与依恋,就像害怕黑夜的孩子依恋着母亲的胸膛。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而究其产生的深层原因,便是中国人的土地情怀。因为爱着土地,进而勤劳地耕种土地。想要人民都过上好日子,这便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朴实向往。从躬耕农田、培育水稻清除饥饿的袁隆平,到徒步西藏、采集种子造福人类的钟扬,他们的勤劳和艰苦奋斗,都来自于对人民和土地的爱。

    这种土地情怀在面对民族危难时得到了进一步升华。抗美援朝战场上,那些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战士,为了身后的祖国的土地与人民,毅然地走向战场。这些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英雄事迹背后是深层的土地情怀。正如艾青在诗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而今中国社会由乡土社会逐渐转变为现代社会,许多人已远离了泥土,甚至于“土气”一词也带了些藐视的意味。但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土地情怀是不会改变的,只会随着岁月的沉淀更加深沉。我们可以骄傲地宣布土地是我们的根,故乡是我们永恒的家园,是永不忘却的地方。

    (《中国人的土地情怀》有改动)

    1. (1) 学习小组准备组织《手推车》诗朗诵活动。小舟同学的任务是朗诵下面这几行诗句。请你从重音、语气语调等角度,帮小舟进行朗读设计,并说明理由。

      手推车/以唯一的轮子/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穿过寒冷与静寂/从这一个山脚/到那一个山脚

    2. (2) 《滚烫的土地》中划线处镜头感强,表现力丰富。学习小组想据此制作一幅宣传画。请你为画中的“父亲”形象选择合适的景别,并从景别的角度,为这幅宣传画写几句赏析性文字。60字左右。

      【小贴士】景别一般可分为五种,由近至远分别为特写、近景、中景、全景、远景。在电影等艺术作品中,使用各种不同的景别,可以使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等更具有表现力,从而增强艺术感染力。

    3. (3) “镐头”是刨土用的工具,是和“土地”不可分离的。文中多次出现“镐头”,请多

      角度分析“镐头”在全文中的作用。

    4. (4) 小山认为《滚烫的土地》如果改成“父亲”的视角,即以“父亲”作为第一人称来写更好。对此你怎么看?请你先表明观点,再分点简要说明理由。
    5. (5) 学习小组准备将《滚烫的土地》和鲁迅的《故乡》放在同一专栏进行主题式群文阅读,请你从以下栏目中任选一个,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选择的理由。

      A变化与隔阂    B主动与被动     C传承与希望

    6. (6) 小舟认为材料三第 3 段中的划线句过于累赘,可以删去。请发表你的看法并阐述理由。
    7. (7) 学习小组准备将上述材料整合为一个单元,作为课外阅读素材。请你结合三则材料内容,将下面的单元导语补写完整,不少于80字。

      【单元导语】

      本单元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乡土情结。

      学习本单元文章,要学会把握文本的不同特质,运用恰当的阅读策略,通过诵读品味情感,结合细节感受人物形象,并能联系文本,温故知新,理性思考,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

三、活动版块三 历史传承·家国情怀
  • 3. 为探究家国情怀的时代演变,学习小组摘录了几则不同时代人物的材料,进行了交流探讨。请你认真阅读下面四则材料,完成学习任务。

    【材料一】

    【摘录1】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 《岳阳楼记》

    【摘录2】

    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 , 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噫!持此辩以示人,孰不爱之?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实迹而较④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⑧也。 ——欧阳修 《与高司谏书》(节选)

    【注释】①言事之官:指御史台、谏院等机构中的官员,文中指御史,即高若讷,时任右司谏。②俯仰:指随人高下,没有主见。③前世:指前代的事。④较:对照、考查。⑤忤:触犯,违背。⑥便(pián)毁:随意诋毁。⑦不逮(dài):不及。⑧贼:害虫,败类。

    【背景】宰相吕夷简在位日久,政事积弊甚多。为此范伸淹画了一幅《百官升迁次序图》力劝越级者,因而得罪宋仁宗和吕夷简,被贬为饶州知府。当时朝臣纷纷论救。而身为司谏的高若讷不但不救,反而在友人家中诋毁范仲淹。欧阳修因此写了这封《与高司谏书》,后被贬为夷陵令。

    【材料二】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金陵驿二首·其一①

    南宋·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释】①当时南宋政权倾覆已半年有余,金陵亦被元军攻破四年之多,诗人战败不幸被俘。此诗写于文天祥押赴元大都途中。

    【材料三】

    2020年6月,加勒万河谷边境线上突发战斗,外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协议,悍然越线挑衅。在交涉和斗争中,团长祁发宝身先士卒,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奋勇斗争,最终五名戍边将士英勇牺牲。2021 年新年伊始,新疆军区官兵在“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誓词下,高喊“边防有我在,祖国请放心”,向戍边英雄致敬。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18 岁的陈祥榕写下的战斗口号

    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 ——肖思远的战地日记

    爸妈,儿子不孝,可能没法给你们养老送终了。如果有来生,我一定还给你们当儿子,好好报答你们。        ——王焯冉执行任务前写下的家信

    1. (1) 学习小组在研读《与高司谏书》时,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太理解。请你结合

      相应提示,写出加点词的意思。

    2. (2) 结合《与高司谏书》(节选)中的划线句,谈谈“尔”字的表达作用。
    3. (3) 材料二中《金陵驿二首·其一》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两首诗都借“云”表达情思,但又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4. (4) 有专家认为:“我们当前所说的家国情怀,是作为个体的人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对价值共同体持有的一种高度认同。”请你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和课内阅读体验,谈谈范仲淹和欧阳修身上是如何体现“个体”“对价值共同体持有的高度认同”的?
    5. (5) 不同的时代,亦可有相同的情怀。请你结合以上材料中韩愈、范仲淹、欧阳修、文天祥和戍边英雄的行为事迹和艾青的作品情思(任选三个),以总分总的结构和排比句的形式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家国情怀”的理解。
四、活动版块四 寄托情思·传承文化
  • 4. 学习小组在完成综合性活动后,准备将学习成果内化为个人的心得感悟,进行交流分享。请你根据活动体验,任选一个主题 , 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主题

    内容

    要求

    乡土之思

    故土家园是一个民族的共同体成员赖以成长的最初环境。家乡的人、事、风物等,总能成为人们寄托情思的载体。

    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家乡的哪些风土人事触动了你的情思?请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按规定文体写作。

    ②不少于600字。

    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文中不得出现能泄露

    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

    人名、地名、校名等。

    赤子

    之心

    家国情怀是华夏儿女最真挚的情感归宿和最浓烈的精神底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与国紧密相连、休戚与共,家国情怀与其说是一种情感诉求和心灵皈依,不如说是一种生命自觉和文化承续。那么,对于我们青年人来说,我们又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家国情怀呢?

    值此新年来临之际,学生会请你在学校升旗仪式上,做有关“家国情怀”的三分钟演讲,请你写好演讲稿。

    亲爱的同学,“家国情怀的探究与传承”综合性学习活动到这里就结束了,愿你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愿你今后能在魂牵梦萦的故土中觅得精神净土,愿你无论春风得意还是逆境拼搏,都能不忘桑梓之情,愿你始终与家国休戚与共,风雨同舟!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