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四十三中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

更新时间:2023-04-29 浏览次数:25 类型:开学考试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取(jí)     (chěng)能   伤(zhòng)    面面相(qù)    B . (zǐ)    (yán)席      (gòu)当        前(pū)后继 C . 夫(nuò) (cá)粉        (chēn)怪      (dān)食壶浆 D . (zhì)   (guō)噪      (huàn)养      顿开茅(sè)
  • 2. 下列语句中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 .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意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B . 那十一个厢禁军口里喃喃讷讷地怨伥,两个虞候在老都管面前絮絮聒聒地搬口。 C . 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遏,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 D .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的遁词。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
  • 3.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小语从小就开始练舞蹈,十几年如一日的刻苦训练,练就了她形销骨立的好身材。 B . 在预习新课的基础上,上课专心听讲,善于思考,这会是学习成绩提高的不二法门 C . 文章的结尾是全文的收结语,如果是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就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D . 展会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国际潮流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 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4.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许多手机应用软件违规收集个人信息,如果不及时遏制,将大大增加个人信息泄露。 B . 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在春季易发的原因是气温逐渐回升,病毒相对容易进行繁殖造成的。 C . 北斗三号是我国独立运行、自主建设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令每个中国人倍感自豪。 D . 在赛场上,运动员们每一次挥洒汗水,都诠释着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体育精神。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12分,共12分)
  • 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又何

      间:参与

      B . 肉食者

      鄙:卑鄙

      C . 神弗

      福:保佑

      D . 而衰

      再:第二次

    2. (2)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入见

      不知有汉

      B . 分人

      一战

      C . 公将驰

      公将鼓

      D .

      先天下之忧

    3. (3)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A . 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B . 大大小小的监狱,虽然不能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C .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讲实情。 D . 大大小小的监狱,虽然不能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讲实情。
    4. (4)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鲁庄公在见曹刿之前对迎战齐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B . 曹刿主动参战,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C . 鲁国取胜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D . 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并与他一起指挥战斗。
三、默写(共6分)
  • 6.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 (1) 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①浊酒一杯家万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③四面歌残终破楚,。(秋瑾《满江红》)

    2. (2) 请在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上阕和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的上阕中任选一题,写出题目并默写。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 7.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材料一:

        学校美育工作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个方面。学校美育面向人人,意味着这四个方面都必须面向人人。其中,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课程,本身就具有面向人人的育人属性,而艺术展演既是课外活动的一种形式和内容,又是课外活动成果的主要呈现方式,因而课外活动与艺术展演可以理解为是相互对接、融为一体的美育实践活动。因此,要实现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机会的目标,关键是要构建面向人人的美育课堂教学机制与美育实践活动机制,这是学校美育面向人人的必然要求与破解之道。

    (选自《学校美育如何做到面向人人》《中国教育报》2021年3月3日)

    材料二: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美育是审美教育,更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灿烂文明。今天,美在中国有了更加多元、开放、包容的形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不妨从教育引导年轻人热爱艺术开始。当代中国,各种艺术形式和多种艺术风格碰撞交汇,琳琅满目。在“雪如意”“冰玉环”等冬奥会场馆,可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欣赏丰富多彩的中国元素;透过敦煌壁画,可以感受中西文明交融的历史,体会不同文明交相辉映的魅力……年轻人通过认识和理解中华大地上的优秀艺术作品,可以形成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选自《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人民日报》2021年11月8日)

    材料三:

        美育是教育的“磨刀石”。为什么是“磨刀石”?就像声、音、乐这样递进的过程,美育是把人的所有的欲望、愿望、梦想首先“打磨”成符合社会规范的表达,在此基础上再朝更加高尚的道德层面去打磨,让他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我们要对学校美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不能仅仅把学校的艺术教育课程当成一个艺术活动,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要把实现最基础的艺术实践活动、艺术体验活动,作为实现美育教学目标最重要的基础。要充分认识学校美育在整个教育改革发展中、在整个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

    (选包《美育是教育的“磨刀石”》《光明日报》2021年11月11日)

    1. (1) 围绕美育,以上三则材料表达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2. (2) 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说说美育应该怎样在中小学展开。
    3. (3) 小陈同学认为九年级学生应该全力冲刺中考文化学科,美育不计分不需要重视。假如你是小陈的同学,请结合三则材料的内容劝说小陈,让他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
五、作文(60分)
  • 8. 富有爱心的莎莉文老师是双眼失明的海伦生命里的一束光;善良而淳朴的老王是身处逆境的杨绛一家生命中的一束光;充满神奇想象的《山海经》是年少的鲁迅生命中的一束光;湖心亭的雪、承天寺的月、路边的一树紫藤萝瀑布,是遭遇命运击打的张岱、苏轼、宗璞生命中的一束光……其实世间万物都有光芒,可以照亮自己、照亮别人,甚至照亮世界。请以“生命中的一束光”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内容具体,要有真情实感。

    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六、诗歌鉴赏(共4分)
  • 9.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问题。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 (1) 全词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你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2. (2)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与“春无踪迹谁知”所蕴涵的感情最相似?请简要分析。

      A.无可奈何花落去

      B.将登太行雪满山

      C.病树前头万木春

七、文言文阅读(共12分)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寇隽传

        寇隽字祖俊,上谷昌平人也。祖赞,魏南雍州刺史。父臻,安远将军、郢州刺史。

        隽性宽雅,幼有识量,好学强记。兄祖训、祖礼及隽,并有志行。闺门雍睦,白首同居。父亡虽久,而犹于平生所处堂宇,备设帷帐几杖,以时节列拜,垂涕陈荐,若宗庙焉。吉凶之事,必先启告,远行往返,亦如之。性又恕,不以财利为心。家人曾卖物与人,而剩得绢五匹。隽于后知之,乃曰:“恶木之阴,不可暂息;盗泉①之水,无容误饮。得财失行,吾所不取。”遂访主还之。其雅志如此。

        以选为魏孝文帝挽郎,除奉朝请。大乘贼起,燕赵扰乱,隽参护军事东讨,以功授员外散骑侍郎,迁尚书左民郎中。以母忧不拜。正光三年,拜轻车将军,迁扬烈将军、司空府功曹参军,转主簿。时灵太后临朝,减食禄官十分之一,造永宁佛寺,令隽典之。资费巨万,主吏不能欺隐。寺成,又极壮丽。灵太后嘉之,除左军将军。

        永安初,华州民史底与司徒杨椿讼田。长史以下,以椿势贵,皆言椿直,欲以田给椿。隽曰:“史底穷民,杨公横夺其地。若欲损不足以给有余,见使雷同,未敢闻命。”遂以地还史底。孝庄帝后知之,嘉隽守正不 , 即拜司马,赐帛百匹。其附椿者,咸谴责焉。

        二年,出为左将军、梁州刺史。民俗荒犷,多为盗贼。隽乃令郡县立庠序③,劝其耕桑,敦以礼让,数年之中,风俗顿革。梁遣其将曹琰之镇魏兴,继日版筑。琰之屡扰疆场,边人患之。隽遣长史杜休道率兵攻克其城,并擒琰之。琰之即梁大将军景宗之季弟也。于是梁人焉。属魏室多故,州又僻远,梁人知无外援,遂遣大兵顿魏兴,志图攻取。隽抚励将士,人思效命。梁人知其得众心也,弗之敢逼。隽在州清苦,不治产业。秩满,其子等并徒步而还。吏人送隽,留连于道,久之乃得出界。

    (选自《周书》,有删改)

    【注】①盗泉:在山东泗水县。县内有87处泉水,只有盗泉不流,其余皆汇入泗河。《尸子》:“(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②选:量才授官。③庠序:学校。

    1.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性又

      廉:清廉

      B . 继日版筑

      版筑:用版筑筑墙

      C . 嘉隽守正不

      挠:邪曲

      D . 于是梁人

      惮:害怕

    2. (2)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隽于后知之,乃曰:“恶木之阴,不可暂息;盗泉之水,无容误饮。得财失行,吾所不取。”

      ②隽乃令郡县立庠序,劝其耕桑,敦以礼让,数年之中,风俗顿革。

    3. (3) 结合文章内容,可以看出寇隽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分点概括。
八、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
  • 11. 下列对《艾青诗选》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 艾青的诗具有独特的意象和主题,其中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主题则是爱国主义。 B . 艾青的诗歌创作中明显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    C . 艾青的诗注意诗句的韵脚和字数,行数整齐划一,常常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读起来气韵通畅。    D . 艾青的诗没有华丽的藻饰,也较少生硬的欧化句子,其语言朴素生动,富有生命力。
  • 12. 读《儒林外史》中重复出现的“帽子”。请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为句中的人物选择相应的帽子,并结合人物身份或人生追求说明理由。

    ⑴遇着花明柳媚的时节,把一乘牛车载了母亲,他(王冕)便戴了 , 穿了阔衣,执着鞭子,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顽耍,……

    ⑵(周进)头戴一顶 , 身穿元色绸旧直裰,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

    【备选帽子】旧毡帽    高帽

  • 1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

    靳云鹏

    ①上午和母亲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②天气不错,阳光很好,虽已深冬,也并不觉得寒冷。

    ③先到了一个故友家,一下车,我们就被憨厚的笑容和质朴的寒暄包围了。家长里短,问寒问暖,一杯茶还没喝完,就有人续上了滚烫的水。我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尽管我分明感觉到自己与他们其实还是没有什么分别,除了岁月的风霜写在各自的脸上;我只是有些心不在焉,心里总是惦着老屋。

    ④终于瞅了个空,径自向我的老屋走去。说是老屋,其实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说法,因为那里也只剩下一块宅基地了。但是,我还是愿意一去。

    ⑤一出大门,眼前是一片荒凉,看不见几个房子,几乎没有任何参照物;可我走的还是二十年前的路线,虽然脚下确乎没有任何踪迹,应该已经算不得路,但方向却更加清晰、固执。举目远望,微微起伏的地表,草草地勾勒出粗犷的线条:路旁那几株红柳还在,依然虬曲遒劲,像是我的航标;待走近了细看,才发现它们的根部已经在皑皑的盐碱物中腐朽——所谓遒劲,不过是被时光凝固的姿态罢了。然而,路边那几丛在春日里率先泛绿在寒风中簌簌发抖的芨芨草呢?那几个被村民遗弃在路边生了苔锈的碌碡呢?那些连绵的场院和堆积如山的秸秆呢?还有那几条从场圃里冷不丁地窜出来吓我一身冷汗的奸猾的狗呢?

    ⑥什么也不复存在了,连一道沟一道坎也看不见了。是年复一年萧冷的无情的雨冲刷了它们,还是日复一日寂寞的善变的风填平了它们?一切,只留给遥远的记忆,收藏在我单薄的行囊中。

    ⑦急行几步,我准确地来到了我的老屋。这里不过是一个矮矮的土堆,几步跨上去,刚立住脚跟,记忆的闸门便轰然打开,旧时的情景如浩浩长风扑面而来。

    ⑧一切如在昨日,却又恍如隔世。我有些慌乱地在四边转了几圈,试图找到那一段低矮的土墙的痕迹,那是我们从田地里劳作晚归后小憩的地方,在多少个夏日黄昏炊烟初起的时候,那里曾响起我清扬的笛声。那一排小平房也只剩了几块风化殆尽的土坯,那是我们姐弟几个夏夜纳凉的绝佳之地,几个人躺在房顶上,正对着满天繁星做无穷无尽的遐想时,却听得几声狗叫,起身惶然四望,却是晚归的村民走过。那间小小的炭房更没了痕迹,里面的炭块总是存放得很少,那些年的冬天似乎总是特别寒冷而漫长……

    ⑨所有的追寻都是徒劳,我只好慢慢地坐下来,闭上眼睛,去静静地感觉故乡清冷的风吹过我的面庞。

    ⑩离开故乡真的太久了。就在这个光秃秃的土堆上,我却像回到了真正的家,那沧桑厚重的回忆给我以真实的回归感。年少离开的时候,我应该是带着行囊的;而今早已过了而立之年时回到这里,似乎依旧是孑然一身。我是从何时开始背负着一个理想的空壳在行走?在我日渐麻木之前的那悄然逝去的青春年华可曾有过我心的追逐?

    ⑪“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生命的坚持与生存的法则总是难于抗衡。从寂寂乡村到喧嚣城镇,从不名一文到略显小资,原以为这十数年的奋斗是一个接近梦想的过程,回头一望,只看见来的路上荒草连天。辽远简陋的农村天地,曾给了我对自身美质不断发掘与拂拭的空间;而如今,我的所谓奋斗,却只是对自我生存潜力的挖掘,只是为着生存的本能反应罢了,因之衍生的则是按捺不住的浮躁与极力掩饰的虚伪。于是,渐行渐远,我离开了原来的自己。梦想的行囊,其实从未打开过。

    ⑫梦想如果能彻底遗忘,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而我,竟是终不能忘。故乡,总给我以特别的清醒。在她的荒凉与清寂中,我可以张开肺叶大口地呼吸,不必在意空气的污浊,还可以看呆笨的灰雀扑棱棱从身边飞过,不必在意旁人的眼光;而这种唯我与忘我,源于最质朴的干净,无论是身体,还是灵魂。

    ⑬正想着,听到不远处有人喊我吃饭,我起身应了声,默然离开。

    (选自《散文选刊》)

    [注]①碌碡(liù   zhou):石制的圆柱形农具,总体类似圆柱体,用来轧谷物,平场地。②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语见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是陶公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1. (1) 阅读全文,完成①②③④处的填空。

      “我”的行踪

      心情

      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

      离开老屋

      默然

    2. (2) 文章第③段有什么作用?
    3. (3) 赏析“急行几步,我准确地来到了我的老屋”中“准确”一词的表达效果。
    4. (4) 比较阅读本文与鲁迅的《故乡》,回答问题。

      ①鲁迅在《故乡》中饱含深情,表达出尽管现实的故乡令人心酸无望,但希望并不因现实而幻灭的情感。请结合本文结尾部分,说说故乡对“我”的理想来说有什么作用。

      ②本文画线部分与下面的链接材料都有环境描写,试比较两处描写的作用的异同。

      链接材料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选自鲁迅《故乡》)

九、语言运用(共12分)
  • 14.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奠祖先、缅怀先烈、追忆逝者、悼念先人、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你所在的班级正在开展以“缅怀先烈”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 (1) 阅读下面材料,简要概括作为中学生应如何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基因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教育部部编语文教材,突出加强革命传统教育。首先体现在教材相关篇目的选取上。据统计,在教育部部编语文教材中,初中30多篇课文体现了革命传统教育。其次联系生活,革命传统教育照亮现实,革命战争年代的优良传统,需要代代传承。为此,部编语文教材也选入了许多描写和平时期继承和发扬优良革命传统、克服困难保家卫国、甘愿在平凡岗位奉献青春的文章。第三,实践内化,革命传统教育从课堂走向社会,初中教材设置了一定数量的自读课文和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红色经典名著,被列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的篇目。此外,部编语文教材安排了诸如做英雄册、清明节到烈士陵园扫墓、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纪念馆、采访身边的英雄等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与学校德育主题活动整合,发挥综合育人作用。

    2. (2) 小蓉同学准备为班会设计了两个栏目。请你仿照第一个栏目,为第二个栏目命名,并从内容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简述命名理由。

      【栏目简介】清明时节雨,长留故人心。介子推割肉奉君尽丹心,业成情隐绵山中。以葬身火海之举,言晋文公要做清明之君,行清明之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了清明扫墓的习俗。

      【栏目名称】追溯清明•感佩古贤

      【命名理由】用“追溯清明•感佩古贤”命名栏目。点明本栏目主要是介绍清明节的由来,进而了解古人的贤德,引导大家见贤思齐。栏目名称简洁醒目,引人思考。

      【栏目简介】国旗鲜红,因为染上了先烈的热血;五星闪亮,因为凝聚着英雄的精神!革命先烈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腥风血雨的艰苦岁月,用浩然正气和崇高理想,谱写了激动人心的不朽篇章,雕塑了雄伟壮丽的丰碑。在和平建设时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献出青春和热血。他们英勇壮烈的事迹,感人肺腑的诗篇,成为我们力量的源泉。唱一首红歌缅怀先烈,吟一段诗文传承先烈精神。

      【栏目名称】

      【命名理由】

    3. (3) 主题班会结束后,小蓉同学想写一副对联表达自己对这节班会课的感受,但语言还没有组织好,请你运用对联知识,帮他把下列词语组成一副对联,完整地书写在横线上。

      割肉奉君    筑碑心田    古贤    洒血为民

      葬身火海    魂耀华夏    先烈    节成清明

      上联:

      下联: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