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3年黄冈中学预录考试语文模拟卷三

更新时间:2023-04-26 浏览次数:28 类型:竞赛测试
一、 <b ></b> 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
  • 1. 下列各组词中,字形及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wǔ)       慰藉         聒不舍(qiǎng)             翻来复去 B . (liáo)望     臆测           期期艾(ài)                 长嘘短叹 C . (bǐng)     旁骛         (míng)思遐想            不容置疑 D . (yìn)庇      要决       奄(yǎn)一息                 囊莹映雪
  • 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但性格懦弱、谨小慎微,做起事来总是           , 从来不敢越雷池一步。

    ②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我们更要勇于开拓,不断进取,如果              , 就会落后甚至被时代潮流所淘汰。

    ③要想让中国传统戏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决不能满足于现状,              , 唯有创新才是弘扬戏曲文化的康庄大道。

    A . 故步自封 墨守成规 抱残守缺 B . 墨守成规 故步自封 抱残守缺 C . 抱残守缺 故步自封 墨守成规 D . 墨守成规 抱残守缺 故步自封
  • 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火车售票处有一个特殊、鲜明的标志,很好找。记者走进售票处,马上有工作人员迎上来,问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 B . 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自行建造的国产化商业核电站“秦山第二核电站”的2号机组核反应堆首次临界实验获得成功,将于年内并网电。 C . 《论语》中有这样两句话“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一个人能做到这两条,就能重塑自我。 D . 在小泉执政期间,由日本右翼政治团队“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炮制的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新历史教科书”竟然两度被审定为“合格”。
  •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交通部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严查骑乘摩托车不戴安全头盔等交通违法行为。 B . 总工会旨在以“关爱抗疫人员,助力经济发展”为目的,发行职工旅游年票。 C . 截至去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96个,比上年末提高20个。 D . 经过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 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昌黎文集》等 B . 当脱贫攻坚的号角一遍遍吹响,背上行囊再出发,向着幸福奔跑!那些藏在心底的柔软,终将支撑我去远方!”句中“号角”“行囊”“远方"都是名词。 C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的“经”指儒家经典著作《诗》《书》《礼》《易》《春秋》;“君与家君期日中”中的“君”是对对方的尊称,“家君”是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D . “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 是稳定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 句中的“经济发展”是主谓短语,“基本前提”是偏正短语。
  • 6.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
    A . 这张《松鹤图》真的太贵重了,虽然受之有愧,但因家父渴慕已久,我也就笑纳了。 B . 著名作家杨先生已拜读了大家的作品,他会针对作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指导。 C . 我们专程从全国各地光临贵校,给我们至今健在的恩师做寿。 D . 这次当提及外界给他的“学界泰斗”的称号时,院士直摇手,连声说:“同行谬赞,不敢当。”
  • 7. 名著阅读
    1. (1) 《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先后游历了小人国、大人国、、慧骃国四个国家,在小人国利里浦特,党派的阵营是以来划分的。
    2. (2) 阅读《水浒传》选段,回答问题。

      ①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䄌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地,只叫:“师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罗汉!身体无千万斤气力,如何拔得起!”这段文字出自《水浒传》的第七回“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②鲁达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户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从以上言行中,你读出了鲁达的性格特征。

    3. (3)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段话是(人名)的名言警句,它所表达的主要观点

二、古诗文名句填空(每空1分,共6分)
  • 8. 默写
    1. (1)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2. (2) 李商隐《贾生》中“”两句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不顾百姓疾苦的辛辣讽刺和批评。
    3. (3)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通过“”一

      联抒写官军全体将士的心愿,表现出舍身报国之情。

    4. (4) 运用典故是古诗词的一种常见手法。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从政仍

      有所期待的诗句是:

    5. (5) 长江的山山水水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吟咏。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出了水之浩渺;

      郦道元《三峡》中的“”直接写出了山之高峻。

    6. (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讲话时,引用清代诗人郑燮的《竹石》中的名句“”期望大家能拥有在苦难中傲然挺立,在考验中本色不改的宝贵品格。
三、阅读理解(45分)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剪纸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剪纸用的材料和工具很简单,只需纸和剪刀。(    )办婚礼、过春节的时候,红颜色的剪纸是门窗装饰的首选。民间剪纸的题材非常丰富,体裁样式相对稳定,某些纹样还较为可信地保持着初始的基本形态。由于纸质物品的保存极为困难,使我们很难看到从古代继承下来的剪纸实物。

    贴在窗户上的剪纸,人们称其为“窗花”。令人惊奇的是,窗花几乎都是在冬天贴上去的。冬天是少花的季节。在无花的日子里,窗花却在窗格上或调皮喧闹,或平和优雅地绽放着。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红色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 B . 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的是红色,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 C . 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因为红色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 D . 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因为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的是红色。
    2. (2) 下列各项中,和画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 .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C .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D .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 10.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世祖即位,援因留西川,隗嚣甚敬重之,以援为绥德将军,与决筹策。建武四年冬,嚣使援奉书洛阳,帝甚壮之。九年,拜援为太中大夫。十一年夏,拜陇西太守。援务开恩信,宽以待下,任吏以职,但总大体而已。宾客故人,日满其门。诸曹时白外事,援辄曰:“此丞、掾之任,何足相烦。颇哀老子,使得遨游。若大姓侵小民,黠羌欲旅距,此乃太守事耳。”傍县常有报仇者,吏民惊言羌反,百姓奔入城郭。狄道长诣门,请闭城发兵。援时与宾客饮,大笑曰:“烧虏何敢复犯我?晓狄道长归守寺舍,良怖急者,可床下伏。”后稍定,郡中服之。视事六年,征入为虎贲中郎将。

    交阯女子征侧及女弟征贰反,玺书拜援伏波将军,南击交阯。十八年春,军至浪泊上,与贼战。破之,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援追征侧等至禁溪,数败之,贼遂散走。明年正月,斩征侧、征贰,传首洛阳。封援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

    二十年秋,振旅还京师。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裁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 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

    (《后汉书·马援传》)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决筹策            与:和 B . 嚣使援书洛阳      奉:送 C . 援为太中大夫      拜:跪拜,叩拜 D . 谅为烈士           烈士:为正义事业牺牲的人
    2. (2)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马援“志向”的一组是(    )

      ①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②与决筹策

      ③颇哀老子,使得遨游  ④良怖急者,可床下伏

      ⑤男儿要当死于边野    ⑥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

      A . ①②③ B . ②④⑤ C . ③④⑥ D . ①⑤⑥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马援十二岁就父母双亡,但他并未消沉,而是胸怀大志。因而,得到了隗嚣重用。 B . 马援对待下属既宽容又广施恩惠,他任用下级官吏,总让他们有职有权,自己只处理大事、要事。 C . 马援不仅具有杰出的治理地方的才能,而且还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 D . 马援功高不居,目光远大,故名士孟冀很是佩服与称赞他。
    4. (4) 请把上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②若大姓侵小民,黠羌欲旅距,此乃太守事耳。

  • 11. 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下面问题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

    1. (1) 诗题“春兴”在文中有何作用,简要分析。
    2. (2) 武元衡的诗和李白的诗同是写思乡,其中蕴含的情感和运用的手法是否相同,请结合两诗的三、四句简要分析。
  • 1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馒头、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贴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儿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搬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有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噬。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自言自语(他可不在乎这个):“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二卷)

    【注释】①挑费,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生活开支。

    1. (1) 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
    2. (2) 赏析文中划横线部分。
    3. (3) 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结构安排?
    4. (4) 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