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忠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3-04-20 浏览次数:35 类型:期末考试
一、语文知识与运用(28分)
  • 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既有物阜民丰的   甲   (A.内容  B.内涵),也tū   ①   (A.凹  B.凸)显出其与生俱来的文明属性和特质。法国前总统戴高乐曾说:中国是一个比历史还要古老的国家。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也可以说是一个文明实体。”中国既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又是一个现代的文明型国家。中华民族曾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   乙   (A.不可磨灭  B.不可捉摸)的重大贡献。小康中国既秉承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又开放创新、向其他文明   ②   (A.jí  xī)取智慧和营养,   丙  

    1. (1) 根据拼音为①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②

    2. (2) 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

         乙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4. (4) 下列四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由此产生了新的物质、制度、文化   ②不断续写着中华文明的辉煌

      ③创造了璀璨的精神成果   ④不断丰富人类文明的灿烂图谱

      A . ①③②④ B . ①③④② C . ③④①② D . ②④③①
  • 2. (2022·重庆) 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能够使写作对象特点鲜明,生动形象。请你从备选词语中选择一个,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话。示例仅供参考。

    示例:对“风”的描写——风越来越狂,在天地间横冲直撞。树林像一块面团,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

    备选词语:秋雨     烈日   湖水

  • 3. 综合性学习

    亲爱的同学,在“走进小说天地”的综合性学习中,那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形象,一定给你留下过深刻的印象。让我们携手并肩,再度走进那一片五彩斑斓的天地。

    1. (1) 【活动设计】如果你是本次活动的负责人,请仿照下面的活动形式再设计两项活动。

      A.竞猜歌词,走进小说世界

      B.

      C.

      D.扮演人物,体味人生百态

    2. (2) 【畅说人物】请从初三教材或名著中任选一位小说主要人物,用卡片的形式为人物建立档案,请仿照示例再写一个。

      示例:小说人物档案卡片

      于勒

      出处:法国作家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外貌特征:早年不详;后来“衣服褴褛”;手上“满是皱纹”,“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典型事件:早年家产挥霍殆尽;被家人送往美洲后,发了点财;后来破产,成为流浪汉,在船上卖牡蛎为生。

      性格特点:早年:行为不端,糟蹋钱   后来:正直,有良心晚年:自食其力,不拖累人

    3. (3) 【妙取集名】语文老师拟将同学们创作的微型小说整理成册。请你给小说集取一个富有文学韵味的名字,并说明命名用意。

      名字:

      命名用意: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7分)
  • 4. 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空缺的部分。

    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滋润着我们干涸的心灵,点缀着我们生命的星空。我们从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①?雪拥蓝关马不前”中感受到人生道路的艰难:从“②,③”(李商隐《无题》)中体味到诗人对爱情的至死不渝。

    “月”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苏轼《水调歌头》中“④,⑤”两句,借美好的月光,表达出对亲人美好的祝愿;杜甫《月夜忆舍弟》中“⑥,月是故乡明”两句,点明时令,并借明月表达出对故乡的浓浓思念之情。

  • 5. 阅读《行路难》(其一),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 (1) 诗歌开篇两句营造了①的宴饮气氛。三四句急转直下,“②”一词直接表达诗人内心的郁闷。其后四句,诗人用象征和典故表达自己对仕途既失望③的复杂心理。
    2. (2) 《故乡》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有同学认为《故乡》中的“我”和诗中的李白,面对不同困境时的人生态度有相似之处,你同意吗?结合文本,说明你的理由。
  • 6. 阅读《醉翁亭记》,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 (1) 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日出而林霏/连月不   太守归而宾客/喜天降 B . 杂然而前者/推出新   四时之不同/春和 C . 往来而不者/身怀技   朝而往,暮而/完璧 D . 水声潺潺/鸡起舞   而乐亦无也/理屈词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 (3)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介绍醉翁亭之所在,写山写水,写泉写路,移步换景,写明了醉翁亭位于滁州城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的酿泉之上。 B . 第二段写了醉翁亭四时之美,有春日野花的芬芳,夏天树木的挺拔,秋天天高气爽、霜露洁白,冬天水流减少、石头显露。 C . 第三段写了欢乐祥和的滁人游和热闹的太守宴。太守因年迈,不胜酒力,所以醉了,与前文“得之心而寓之酒”相呼应。 D . 第四段写了宾客与太守日暮醉归的情景。太守乐,因为他“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4. (4) 阅读上文和下面两则材料,围绕“乐”字,简要说明欧阳修、范仲淹、司马光各有怎样的人生志趣。

      材料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材料二

      迁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源,探礼乐之绪。志倦体疲,则于园中投竿取鱼,决渠灌花,操斧伐竹,临高纵目,惟意所适。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框,耳日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因合而命之曰独乐园。

      (取材于司马光《独乐园记》)

      注:①[迂叟]作者自称。②[适]闲适,舒畅。③[踽踽]独行。④[洋洋]舒缓。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豆花开

    罗瑞花

    ①秋雨绵绵,道路泥泞,班车驶到镇街上,不再往前了。我只好把给母亲买的大袋小装物品整理好,下车向老街口走去,那里有摩托出租。冷冽的空气里飘来一股浓浓的豆花香,我耸耸鼻翼,决定喝碗豆花暖和暖和再走。

    ②卖豆花的小木屋里温暖、安静,一对小情侣沉浸在豆花和爱情的甜蜜里。我选了个临窗的位置坐下,里间厚重的布帘被掀起,腾腾热气中走出来一位中年女子,待她笑意盈盈地走到我对面,我俩都骇住了——她的眉眼,嘴角的黑痣,仿佛一个开关,“啪”的一声,接通了两年前重阳节的那个场景。

    ③那天,我回家协助母亲蒸重阳酒。母亲的脊背弯成了一张弓,她再也抱不起能蒸两斗糯米的木甑。当甜糯的香气从木甑里散发出来时,我盛好糯米饭,端着跨出灶屋门槛。忽见一个40来岁的女子从门外进到我家堂屋,蓝衣黑裤黄球鞋,斜背着一个黑色皮包,眉眼清秀,皮肤白净。嘴角的黑痣很显眼。

    ④“姐姐行行好,家里遇上火灾了,好心人捐的钱我都记着呢。”蓝衣女子拿着一个小学生作业本向我走来。看她模样,我心存疑虑,没搭理她。蓝衣女子走到灶屋门口,对坐在火塘边生火的母亲说:“婶娘行行好,家里遇上火灾了。”

    ⑤“水火无情,房子烧了可怜啊。”母亲叹息着,跨过灶屋门槛,经过堂屋,往卧房里走去。我知道母亲是去找她的钱包了。竟然这么没警惕心,我心里责怪着母亲。见蓝衣女子站在卧房门口等着,我没好气地说:“她80多岁了,弯腰驼背的,你好意思要她的钱吗?你凭什么向一个老弱病残的人撒谎骗钱,就凭你脸皮厚?”“你这样说……”那蓝衣女子喃喃自语,准备离开,但卧房里响起的脚步声又让她停住了。母亲握着她的灯芯绒布袋出来了,在蓝衣女子身边的小矮凳上坐下,拉开拉链,几张百元大钞显露出来,我怨嗔道:“妈,你干什么呀!”

    ⑥站在母亲身边的蓝衣女子两眼放光,紧紧盯着母亲的钱袋,时刻准备着接受百元大钞,房子烧了的悲苦早已没了踪影。如果我不在场,说不定她的手早已伸向了母亲的钱包。我走到蓝衣女子面前,厉声说:“撒谎骗来的钱,你用一分就有一分的不安。你年纪轻轻,有手有脚,到哪不能挣一份工钱?你不是有难,你是懒惰,你是无耻。”蓝衣女子回过神来,红着脸嗫嚅道:“你这样说我……”

    ⑦母亲终于从百元大钞里翻出了一卷零钱,从一卷零钱里翻出了一块钱,给蓝衣女子,蓝衣女子失望至极,跨出门槛,走了。母亲举着一块钱对蓝衣女子喊道:“哪有讨米还嫌少的呀,积少成多,你多走几家啊!”

    ⑧两年时间,她竟然“骗”成了老板娘。我愤然站起,抓起放在椅子上的东西,准备往外走。她轻轻地说:“你妈妈还好吗?我想请你给老人带一份豆花。”

    ⑨苦难的母亲是我心叶上的一颗露珠,轻轻一碰,就会濡湿我的眼睛。我坐了下来,她忙转身进了布帘。不一会,她用红漆托盘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豆花,双手捧起,放在我面前。

    ⑩她坐到我的对面,说:“那天,我从你家出来,哭了一路。我的房子不是烧了,是被我赌光了,还欠了一身债。你说得对啊,我有手有脚,怎么就不能干活呢?我爹娘就是靠打豆腐养一家人的。我姐借了这小木屋给我卖豆花,年底,我就应该能把欠账还清了。”我把手伸过去,她握住了,泪珠从她脸上滑落下来

    ⑪我笑着说:“我妈喜欢甜豆花。你帮她多放点糖吧。”她欢喜地应着,去里间打包了。我拿起白瓷调羹搅了搅碗里的豆花,鲜嫩绵实的豆花,如雪白的絮朵,盛开在青花瓷碗里。

    (选自《人民周刊》2021年第19期,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自然环境的描写,交代了“我”去喝豆花的缘由,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 . 如果不是“我”阻挠,“我”善良的母亲会把灯芯绒布袋子里的钱全给乞讨女子。 C . 从“苦难的母亲是我心叶上的一颗露珠”一句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极为孝顺的人。 D . 作者笔下的“豆花”香飘四溢,鲜嫩绵实,表明作者对豆花充满了喜爱之情。
    2. (2) 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

      ①蓝衣女子回过神来,红着脸嗫嚅道:“你这样说……”(赏析加点词语)

      ②站在母亲身边的蓝衣女子两眼放光,紧紧盯着母亲的钱袋,时刻准备着接受百元大钞,房子烧了的悲苦早已没了踪影。(赏析句子)

    3. (3) 影视作品中,有时候会采用画外音的方式来表达人物的感情。文章第⑩段“泪珠从她脸上滑落下来”,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她”的感情,给此处配一段画外音。
    4. (4)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标题《豆花开》的理解。
  • 8. 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选段一:《水浒传》第三回

    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看着这郑屠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成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进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两边看的人惧怕鲁提辖,谁敢向前来劝。

    郑屠当不过,讨饶。鲁达喝道:“咄!你是个破落户!若只和俺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你如今对俺讨饶,洒家偏不饶你!”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掸不得。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

    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街坊邻居并郑屠的火家,谁敢向前来拦他。鲁提辖回到下处,急急卷了些衣服盘缠,细软银两,但是旧衣粗重都弃了;提了一条齐眉短棒,奔出南门,一道烟走了。

    选段二:《水浒传》第二十九回

    那个捣子迳奔去报了蒋门神。蒋门神见说,吃了一惊,踢翻了交椅,丢去蝇拂子,便钻将来。武松却好迎着,正在大阔路上撞见。蒋门神虽然长大,近因酒色所迷,淘虚了身子,先自吃了那一惊,奔将来,那步不曾停住,怎地及得武松虎一般似健的人,又有心来算他。蒋门神见了武松,心里先欺他醉,只顾赶将入来。说时迟,那时快,武松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忽地转身便走。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

    选段三:《水浒传》第四十三回选段

    李逵戴上毡笠儿,提了朴刀,跨了腰刀,别了朱贵、朱富,便出门投百丈村来。约行了数十里,天色渐渐微明,去那露草之中,赶出一只白兔儿来,望前路去了。李逵赶了一直,笑道:“那畜生倒引了我一程路!”

    正走之间,只见前面有五十来株大树丛杂,时值新秋,叶儿正红。李逵来到树林边厢,只见转过一条大汉,喝道:“是会的留下买路钱,免得夺了包裹!”李逵看那人时,戴一顶红绢抓儿头巾,穿一领粗布衲袄,手里拿着两把板斧,把黑墨搽在脸上。李逵见了,大喝一声:“你这厮是甚么鸟人,敢在这里剪径!”那汉道:“若问我名字,吓碎你的心胆!老爷叫做黑旋风!你留下买路钱并包裹,便饶了你性命,容你过去!”李逵大笑道:“没有娘鸟兴!你这厮是甚么人,哪里来的,也学老爷名目,在这里胡行!”李逵挺起手中朴刀奔那汉。那汉那里抵挡得住,待要走。早被李逵腿股上一朴刀,搠翻在地,一脚踏住胸脯,喝道:“认得老爷么?”那汉在地下叫道:“爷爷!饶你孩儿性命!”李逵道:“我正是江湖上的好汉黑旋风李逵便是!你这厮辱没老爷名字!”那汉道:“孩儿虽然姓李,不是真的黑旋风;为是爷爷江湖上有名目,鬼也害怕,因此孩儿盗学爷爷名目胡乱在此剪径,但有孤单客人经过,听得说了‘黑旋风’三个字,使撇了行李逃奔去了。以此得这些利息。实不敢害人。小人自己的贱名叫李鬼,只在这前村住。”李逵道:“叵耐道无礼,在这里夺人的包裹行李,坏我的名目,学我使两把板斧!且教他吃我一斧!”劈手夺过一把斧来便砍。李鬼慌忙叫道:“爷爷!杀我一个,便是杀我两个!”李逵听得,住了手,问道:“怎的杀你一个便是杀你两个?”李鬼道:“孩儿本不敢剪径,家中因有个九十岁的老母,无人养赡,因此孩儿单题爷爷大名唬吓人,夺些单身的包裹,养赡老母:其实并不曾敢害了一个人。如今爷爷杀了孩儿,家中老母必是饿杀!”

    李逵虽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君,听得说了这话,自肚里寻思道:“我特地归家来取娘,倒杀了一个养娘的人,天地也不容我——罢!罢!我饶了你这厮性命!”放将起来,李鬼手提着斧,纳头便拜。李逵道:“只我便是真黑旋风;你从今已后休要坏了俺的名目!”李鬼道:“孩儿今番得了性命。自回家改业,再不敢倚着爷爷名目在这里剪径。”李逵道:“你有孝顺之心,我与你十两银子做本钱,便去改业。”李逵便取出一锭银子,把与李鬼,拜谢去了。李逵自笑道:“这厮撞在我手里!既然他是个孝顺的人,必去改业。我若杀了他,也不合天理。我也自去休。”

    1. (1) 关于《水浒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鲁达仗义赠银,发送父女回乡,三拳打死了郑屠。事后弃职逃亡,转去大相国寺出家,法名‘智深’。 B . 晁盖得知奸臣蔡京的女婿梁中书派杨志押送‘生辰纲’上京,便由吴用定计,劫了生辰纲,投奔梁山。 C . 林冲因误闯白虎节堂刺配沧州,被安排看管草料场,高俅要赶尽杀绝所以派董超、薛霸来到沧州火烧草料场。 D . 李逵回家接老娘,走到沂岭,去给老娘找水喝,等到他找完水回来时却发现母亲被大虫吃了,一时间火从心起,杀了两只老虎为母报仇。
    2. (2) 阅读选段一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①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原因是什么?

      ②作者着力从多角度描绘“三打”的精彩场面,有何作用?请结合选文分析。

    3. (3) 选段二中讲述了武松要报答的恩情,为他夺回蒋门神抢去的武松发配至孟州主要是因为他
    4. (4) 阅读选段三,李鬼家里有九十岁的老母吗?请概述后面的情节:“李鬼的下场”。
    5. (5) 金圣叹评鲁达“论粗鲁处,他也有些粗鲁;论精细处,他亦甚是精细”。请结合选段内容具体分析。
    6. (6) 结合《水浒传》简要分析比较武松、李逵两人性格的异同。
四、写作(55分)
  • 9. 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③不得抄袭。

    ⑴多一点兴趣,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一点欣赏,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精彩;多一点执着,让我们的步伐更加坚定;多一点担当,让我们的脊梁更加挺拔……

    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题目:多一点

    ⑵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诚信,自古就是一种:美德。欺诈、造假等不讲诚信的现象历来为人们所深恶痛绝。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