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昆明市部分区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

更新时间:2023-04-29 浏览次数:55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 1. 下列发生在北京的四件大事,其中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完全独立的事件是(   )
    A . 戊戌变法 B . 新文化运动 C . 五四运动 D . 开国大典
  • 2. (2018八下·江海期末) 在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上,毛泽东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对这句话的准确理解是(    )
    A . 中国已完全解放 B . 中国已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 . 中国已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奴役的历史 D . 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
  • 3. (2018八下·江门开学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的伟大事件之一。其国际意义不包括(    )
    A .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 . 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 C . 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 D . 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 4. 下列对西藏和平解放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中国已经完全实现了统一 B . 西藏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C . 促进了民族团结 D . 为西藏民主改革创造了条件
  • 5. 好的歌曲,能够唱响时代的主旋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唱出的时代主旋律是(   )
    A . 转战陕北,斗智斗勇 B .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 . 决战平津,瓮中捉鳖 D . 渡江战役,一往无前
  • 6. 2015年3月20日,中韩双方对68具中国人民志愿军遗骸进行交换,使这些在朝鲜半岛沉睡了超过半个世纪的烈士得以“荣归故里”,他们为了保家卫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与敌人的战斗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的代表是(   )
    A . 邱少云 B . 杨靖宇 C . 张自忠 D . 左权
  • 7. 从1950年到1952年,党和政府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A . 建立农村集体经济 B . 没收地主土地归国家所有 C .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 实行对个体农业的改造
  • 8. (2016八下·淮安期中)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下列事件中,既巩固了政权,又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创造了条件的是(   )

    A . 和平解放西藏 B . 土地改革 C . 抗美援朝 D . 制定宪法
  • 9. 1953年7月15日,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举行奠基典礼,毛泽东题词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汉白玉基石被安置在场地中央。这块基石当时应保留在(   )
    A . 哈尔滨 B . 长春 C . 吉林 D . 大连
  • 10. 民主法制是政治文明最坚实的基础.在我国,首次明确规定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法律文件是(   )
    A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1. 下列不属于“一五”计划基本任务的是(   )
    A .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 . 研制原子武器 C . 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商业 D . 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
  • 12. 创办于1669年的中药名牌老店同仁堂,1956年经理乐松生以大局为重,带头进行的改革是(   )
    A . 移资国外 B . 独立经营 C . 公私合营 D . 股份制经营
  • 13. 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是(   )
    A . 土地改革的完成 B .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C .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14. 20世纪50年代,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实质是(    )
    A . 改变分配方式 B . 改变经营方式 C . 改变用人方式 D .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
  • 15. 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人民的艰苦创业,被誉为“铁人”精神的楷模是(   )
    A . 焦裕禄 B . 王进喜 C . 邓稼先 D . 雷锋
  • 16. 中共八大以后的十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艰辛探索中曲折前进,形成了“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民族精神。这些精神的共同之处是(   )
    A .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B .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C . 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D . 坚持科学,崇尚民主
  • 17. “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干部、著名的专家学者及民主人士等被诬陷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反动学术权威”等,遭到批斗和迫害,有的被下放到“五七干校”这些现象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期间(   )
    A . 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的践踏 B . 学校停课,工厂停工 C . 江青反革命集团夺权活动 D . 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政变
  • 1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   )
    A . 发展科学教育上 B . 精神文明建设上 C . 民主与法制建设上 D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 19. 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   )
    A . 三大改造完成 B . “一五”计划的完成 C .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D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 20. 导致图中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 .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 . 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 .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 21. 某历史兴趣小组分头查找了“挺进大别山”“十一届三中全会”“总设计师”“一国两制”等资料,由此,我们可以判断这个小组研究的历史人物是(   )
    A . 毛泽东 B . 周恩来 C . 邓小平 D . 彭德怀
  • 22. 下列对于经济特区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经济特区的对外开放不得损害主权 B . 国家对经济特区采取与内地不同的、更加开放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C . 经济特区实行市场经济,利用侨资、外资进行建设 D . 经济特区具有自治权
  • 23. (2018九上·大庆开学考) 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有一个关键词注定让人们无法忘记,那就是“经济特区”。三十年来,它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下列不属于我国首批经济特区的是(     )

    A . 深圳 B . 广州 C . 汕头 D . 珠海
  • 24. (2019八下·哈尔滨期中)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
    A . 中共十二大 B . 中共十三大 C . 中共十五大 D . 中共十六大
  • 25. 在中共十九大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   )
    A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B . 邓小平理论 C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 科学发展观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 26.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三: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这是我们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又一个里程碑事件,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摘自《学习强国》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说说你对“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的理解?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是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这是一部什么类型的宪法?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民法典》在什么时候正式实施?根据材料三,指出你对《民法典》的实施有什么认识?
    4. (4) 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认识?
  • 27.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年

    1397

    133.6

    1990年

    7662.1

    686.3

    2000年

    24915.8

    2253.4

    2017年

    109331.7

    13432.1

    材料三: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挥、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七年间,十八洞村牢牢抓住“精准”两个字,因地制宜发展当家产业,2013年全村纯收入仅有1668元,到2019年,人均纯收入达14668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6.4万元。十八洞村已从一个典型的贫困村蜕变为精准脱贫的示范村,奔向全面小康的步伐也越来越快,正如村民们欢呼的,“苗家住在金银窝,境内自然资源多,精准扶贫来领航,户户脱贫奔小康”。

    ——摘自《学习强国》

    1. (1) 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与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哪项政策有关?
    2. (2) 仔细阅读材料二,分析上表,说说你从中获取的历史信息?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2019年湖南十八洞村取得的突出成就是什么?
    4. (4) 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的认识?
  • 28.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的说:“现在我们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胡绳曾说:“在作为一个历史转折点这个意义上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有点类似于遵义会议”。

    ——摘自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四:深圳本来只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后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精髓和“三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几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后欣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发展水平怎样?为了改变这种面貌,党和政府制定了什么经济计划?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标志?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三大改造在当时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3. (3) 材料三所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什么历史性决策?
    4. (4) 根据材料四,指出深圳发生变化的表现?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深圳的发展是党和政府什么政策的实施?
    5. (5) 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你有什么认识?
  • 2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代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起步并首先取得突破的。在邓小平的支持下,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推广开来。

    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的全方位多层次、扇面形辐射的对外开放大格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材料二:改革在前,开放在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呈现出改革与开放交互进行的新局面。改革越是深入,越需要借助开放的动力;开放越是扩大,越需要改革的支撑。改革开放相互联运相互促进,形成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合力。

    ——摘编自葛努力《善于改革与开放关系的深层探析》

    材料三:改革与开放,无论从哪个维度比较,2013年都与30多年前惊人地相似。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1979年,我国决定成立深圳特区,中国经济开始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2013年,中国(上海)自贸区挂牌启动,被赋予深圳特区同等的历史地位。

    ——张小平《开放与改革再出发》(2013年12月26日《中国经济导报》)

    请回答:

    1. (1)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率先进行“包干到户”、成为我国农村改革典型的地方是哪里?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2. (2) 材料二认为,我国改革与开放的相互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3. (3) 根据材料三回答,2013年“与30多年前惊人地相似”的含义是什么?
    4. (4) 综上,谈谈你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