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大庆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3月分...

更新时间:2023-05-18 浏览次数:25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35道小题,共70分。每道小题有四个选项,有且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 1. (2022高二下·湘桥期中) 学者苏秉琦提出“满天星斗说”,认为在距今6000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诸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圈”,又叫做“最初的中国”。由此可见,中国早期文明(    )
    A . 形成部落联盟 B . 呈现多元一体 C . 生产力发达 D . 阶级分化明显
  • 2.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下列选项中,思想流派及其主张对应正确的是(   )
    A . 儒家——“齐物” B . 道家——“无为” C . 法家——“德治” D . 墨家——“仁政"
  • 3.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 .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 . 有利于皇帝决策集思广益 C . 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D . 起到了限制皇权的作用
  • 4. 下图反映了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据此判断,这一时期是(   )

    A . 秦朝 B . 汉朝 C . 隋朝 D . 元朝
  • 5. (2019高一下·济宁月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
    A . 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 . 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 C . 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D . 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 6. 下图的农业生产工具改进了长直辕犁回转困难的缺点,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标志着耕犁基本定型。该生产工具开始出现于(   )

    A . 春秋战国 B . 唐朝 C . 宋朝 D . 明朝
  • 7. 选用官吏是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和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以下对于中国古代选用官吏制度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②“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③“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④“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

    A . ③②①④ B . ①③②④ C . ④③①② D . ④②③①
  • 8. (2022高一上·肇州月考) 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以上史实描述的是(   )
    A . 政治制度的创新 B . 经济的迅速发展 C . 文学艺术的繁荣 D . 中外文化的交流
  • 9. 下面“笔记卡片”记录的是中国古代某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据此可知,该王朝是(   )

    中央:枢\密院掌军政,三司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地方:文官任知州,增设通判;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A . 秦朝 B . 唐朝 C . 宋朝 D . 明朝
  • 10. 辽朝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设置南、北面官,反映出其职官设置的特点是(   )
    A . 保持草原习俗 B . 实行“四等人制” C . 实行羁縻政策 D . 因俗而治
  • 11. 宋朝时,大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不再关心祖先声望。社会上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
    A . 婚姻择偶自由 B . 等级差别消失 C . 门第观念淡化 D . 察举制度发展
  • 12. 朱熹认为天理构成人的本质,“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据此,朱熹提出( )
    A . 存天理,灭人欲 B . 格物致知 C . 三教合归儒 D . 致良知
  • 13. (2016高一·南市月考) 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这两项史实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

    A . 皇权受到制约 B . 君主专制强化 C . 世袭制度消亡 D . 地方权力削弱
  • 14. 1757年,新疆大小和卓兄弟集众数十万叛乱,举兵反对清朝中央政府。叛乱被平定后,清朝为更有效管理新疆军政事务,在此设立了(   )
    A . 伊犁将军 B . 西域都护府 C . 安西都护府 D . 驻藏大臣
  • 15. (2022·三明三模) 明清时期,戏曲在江南地区兴盛。秦淮河畔开设众多观戏的茶楼酒馆,甚至有人刊刻戏曲剧作,“以娱民众”。这些现象出现的社会根源是(    )
    A . 娱乐活动的丰富多彩 B . 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弛 C . 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D . 民主色彩思想的兴起
  • 16. 晚清思想家郑观应指出:“外人在我国旅居,不隶我国治下,只受彼国公使领事所辖,一如在本国然。”该材料反映出列强在华攫取的特权是(   )
    A . 协定关税权 B . 领事裁判权 C . 通商口岸传教权 D . 内河航运权
  • 17. 太平天国运动引发了晚清政府政治和权力结构的新变化。其中,中央权力下移主要体现在( )
    A . 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 B .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 C . “东南互保”协议签订 D . 科举制度的废除
  • 18. (2022高一上·宾县期中) 曾国藩说:“购买外洋器物,……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这反映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 . 实现工业生产 B . 抵制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C . 发展资本主义 D . 用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 19. (2020高一上·阜新期末) 台湾人民表示要“与倭人决一死战,不愿将全台归与倭人”。以下与之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
    A . 《天津条约》的签订 B . 《北京条约》的签订 C . 《马关条约》的签订 D . 《辛丑条约》的签订
  • 20. (2022高一上·牡丹江期末) 《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
    A . 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B . 保留了大部分变法措施 C .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D .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 21.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900年8月12日说他“同情中国人”,11月23日更公开宣称他“也是一个义和团员”,“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马克·吐温上述自论的主要依据是义和团运动(   )
    A . 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B . 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C . 推翻了清政府统治 D . 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 22.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指出,在辛亥以后,“任凭你像尧、舜那么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这表明这一时期(   )
    A . 国民的民主意识增强 B . 传统儒家思想被否定 C . 社会生活出现新现象 D . 政党政治趋于成熟稳定
  • 23. (2023高一下·肇州月考)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发动了一场新的斗争。这场“新的斗争”(   )
    A . 宣传传统文化和思想 B . 结束了北洋军阀统治 C . 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 D . 指明了中国革命方向
  • 24. 某学者认为,中国的资本主义现代企业的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形成了一个小的高潮。该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B . 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C . 辛亥革命扫除障碍 D . 群众提倡国货运动
  • 25.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下列五四运动的口号中,能够全面反映这一性质的是(   )
    A .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B .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C . “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D . “废除二十一条”
  • 26. “南湖碧水驶游船,风雨兼程万里天。”以大历史观对诗中所述事件作出的理性阐释,正确的是(   )
    A .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 . 中国革命从此转危为安 C . 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 D .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 27. 某校组织学生前往井冈山开展研学活动,各小组分别选择研学方向。A小组为突出井冈山根据地在民主革命道路探索中的地位,他们阅读了如下图所示的文献,据此确定了研学主题。这个主题可能是(   )

    A .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 28. 著名作家魏巍在《地球上的红飘带》一书中说:“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下列口号与之相关的是(   )
    A . “打倒列强,除军阀” B . “打土豪,分田地” C . “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D . “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
  • 29. (2022高一上·龙江期末) 日军侵华期间,践踏国际法,实施细菌战。下列反映侵华日军细菌战的证据中,属于实物史料的是(   )
    A . 日军细菌部队的遗址 B . 受害幸存者的口述材料 C . 侵华日军老兵回忆录 D . 亲历者记录的影像资料
  • 30. 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满怀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与毛泽东所说的“转折点”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B . 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C .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 . 战略决战的全面胜利
  • 31. 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杨家埠的木版年画《合作社分红》。该版画反映的是(   )

    A . 土地改革运动 B .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 大跃进运动 D . 人民公社化运动
  • 32. (2023高一下·炎陵月考) 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了“尽快把我国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主要任务。这一提法是基于(   )
    A .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颁布 B . 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C .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实现 D . 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 33. “这次会议决定把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点,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全党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材料中的“这次会议”是指(   )
    A . 中共八大 B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 . 中共十二大 D . 中共十四大
  • 34. 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交涉中的重要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其内涵是(   )
    A . 海峡两岸扩大交往,广泛开展经贸合作 B . 国共两党对等谈判,进行第三次合作 C . 双方践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D .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35.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最新理论成果是(   )
    A . 毛泽东思想 B .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 . 科学发展观 D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非选择题
  • 36. 官僚制度是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支撑点,是古代中国极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东晋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1. (1) 材料一中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实现君主“独制”而推行的地方行政体制。
    2. (2) 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唐朝政治制度的名称。如何评价这一制度?
    3. (3) 据材料一、二,说明官僚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所起的作用。
    4. (4)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有人认为这一变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谈谈你的理解。
  • 37. 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伟大梦想。近代以来,无数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复兴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经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显而易见,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呼吁》(1904年8月31日)

    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 (1) 阅读材料一,概括材料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说明孙中山为此所进行的努力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的政治制度。并联系所学知识指出该宪法的性质及体现的原则。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