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广州市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历史第三次阶段考试试...

更新时间:2023-05-05 浏览次数:24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2022高三上·汕头期中) 周人灭商以前以丰镐一带为中心,是为“宗周”。周公二次东征后,以洛邑一带居“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卒营筑,居九鼎焉”,以洛邑为王城,是为“成周”。据此可推知,定鼎洛邑旨在(   )
    A . 不断扩大西周王畿范围 B . 实现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 . 促进南北之间文化交流 D . 构建天下共主的正统性
  • 2. 汉武帝时,刺史“以六条(一条针对豪强,五条针对“两千石”高官)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汉昭帝时,青州刺史隽不疑收捕意欲谋反的齐孝王刘泽。汉成帝时,“广汉群盗起”,益州刺史孙宝“亲入山谷,谕告群盗……皆得悔过自出,遣归田里”。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 . 刺史逐渐丧失监察职能 B . 集权统治得到进一步加强 C . 地方行政制度发生变化 D . 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加剧
  • 3. (2022高二下·大庆期末) (唐朝)王建《凉州行》(部分):“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养蚕缲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该诗反映了(    )
    A . 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B . 社会治理制度完善 C . 中华多元一体格局固化 D . 羁縻政策成效显著
  • 4. 据《元史·食货志》所载元朝中期商税数字,大都一年的商税为钞103万余锭,超出全国绝大多数行省一省的商税额,仅落后于江浙、河南行省。这表明(    )
    A . 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B . 城市的商业职能突出 C . 南北经济差距逐步缩小 D . 大都是全国经济中心
  • 5. (2022高三上·汕头期中) 明代,马欢曾三次随郑和下西洋,据其《瀛涯胜览》所载:“(郑和)所至颁中华正朔(指《大统历》),宣敷文教(如颁赐《烈女传》)”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A . 以宣扬明朝国威为目的 B . 促进了中华文化传播 C . 推动了受访国科技发展 D . 巩固了明朝上国地位
  • 6. 下图是19世纪5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趋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注:清咸丰年间,“盐引停运,关税难征,地丁钱粮复间因兵荒而蠲免(注:免除)缓征”。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厘金”。

    A . 晚清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B . 晚清经济呈现半殖民地的特征 C . 清政府强化对关税控制 D . 商品经济发展和通商口岸增加
  • 7. 某学者描述中国近代某一时期:“一个空前混乱的年代,一个思想大解放的年代,一个英雄群起逐鹿中原的混乱时代,一个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对此时代理解正确的是( )
    A . 国民思想实现了彻底解放 B . 中国的科学思想成果领先世界 C . 民国初年社会出现新气象 D . 文化革新助推新文化运动兴起
  • 8. (2022高三上·黄山月考) 据《清季外交史科1875-1911》所记,“主权”概念最早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每100页文件中出现“主权”一词的频率1875年至1894年为1次,1895至1899年为2.5次, 1902年到1910年为22次左右,其中1909年为37次。这种现象(   )
    A . 反映出“华夷之辩”观点的淡化 B . 体现了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 C . 折射了清朝的宗藩体系走向瓦解 D . 废除了西方列强在华治外法权
  • 9. (2023·大湾区一模) 据学者统计,1933年中国制造产品只有30%出口到国际市场,而70%提供给国内市场。华资工厂生产的部分轻工业产品已经占有60%以上的国内份额。这一经济格局(   )
    A . 改变了中国工业分布不均衡的布局 B . 标志着中国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 C . 主要得益于外国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D . 为中国应对经济危机提供一定保障
  • 10. 有学者回忆说:“1985年3月我去无锡调查,知道前两个月乡镇企业增长100%,我提醒他们不要头脑发热,他们答复说,乡镇企业要资金有资金(银行送贷款上门),要销路有销路(订货己达一年半产量),为什么不让我们生产?”由此可见,乡镇企业的崛起( )
    A . 奠定了城市经济改革的基础 B . 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 C . 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D . 加快了利用外资的步伐
  • 11. (2022高三上·尚志期中) 中世纪的西欧音乐多以宗教目的为主,其内容主要为诵经祈祷和礼拜歌唱。但创作于13世纪的戏剧《罗宾与玛丽昂》则以旋律自然的对话形式,歌颂了民间爱情的忠贞,嘲弄了封建骑士的卑劣。据此可知,该剧的创作
    A . 摆脱了宗教文化的束缚 B . 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文化追求 C . 受到了文艺复兴的影响 D . 体现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 12. (2022高三下·上蔡开学考) 16世纪左右,机械物件成为欧洲对外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欧洲国家给奥斯曼苏丹的礼品中有大量定制钟表,利玛窦在北京也利用地球仪等吸引士大夫的注意。这反映出( )
    A . 欧洲手工业生产已领先世界 B . 工业革命推动精密机械制造 C . 技术促使欧洲占据发展先机 D . 欧洲利用航路进行商品倾销
  • 13. 下图为英国革命和法国革命中的阶级关系示意图(摘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据此示意图可以推论出( )

    A . 法国革命深受宗教因素影响 B . 英国革命的双方阵营利益一致 C . 法国革命的阶级对抗很激烈 D . 法国革命比英国革命更有意义
  • 14. 无论是苏俄内部还是列宁,他们都认为新经济政策是“暂时”的退却,但列宁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产生了不同看法,他将新经济政策看作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列宁认识的变化( )
    A . 肯定了市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B . 指明了苏俄革命发展的方向 C . 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D . 适应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 15. (2023·大湾区一模) 1941年7月,日本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南部(橡胶和石油资源较丰富的地区),美国立即宣布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并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一切资产。美国的这一做法(   )
    A . 加速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步伐 B . 是太平洋战争经济战的一部分 C . 有效延缓了日军的南进速度 D . 彰显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协作
  • 16. (2022高三下·上蔡开学考) 从16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将北美土著居民划分为“高贵的野蛮人”和“邪恶的野蛮人”,20世纪以来,伴随着对多元文化与环境保护的重视,印第安人形象又变身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印第安人”。这种现象( )
    A . 反映文化的剧烈冲突 B . 充斥着对印第安人的歧视与污蔑 C . 基于长期的文化偏见 D . 说明对印第安人的认识逐渐客观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 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 17. 【城隍与传统文化】

    材料一:从先秦城隍的源起看,城隍本是作为自然神来崇拜的。从汉代开始,人们将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化为城隍神。各地城隍庙崇奉的神主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实体,多是正人直臣或造福地方百姓的忠烈义士在死后被追尊为城隍神。唐代开始,城隍崇拜得到普及。入宋以后,朝廷对祠神赐封的制度逐渐完善,城隍崇拜被正式地纳入国家祀典。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使民众主体意识增强,宋代树立的城隍神带有强烈的人格化色彩。人们的城隍崇拜已经糅合了诸如善恶报应、礼仪道德等思想观念。

    材料二:自明代朱元璋确定了城隍的地位后,城隍崇拜在明清时期就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更强烈的政治色彩。明清时期将祭祀神祗与官员治理地方结合起来,《明史·职官志四》记载:“布政史掌一省之政……祀典神祗,谨其时祀”。明清时期,人们赋予城隍神的职能涵盖了民众社会生活的全方位,城隍神由最初守护城池的单一功能,演变为负责整个城市的秩序平安、水旱吉凶和冥间司法等事务。民众赋予城隍神最大的权限,上到国家的政治稳定,自然中的风雨雷电,下到百姓的升官发财,民间婚姻求子,城隍神无所不管。

    ——摘编自邢薇薇《郑州文庙、城隍庙所存碑刻资料整理与研究》等

    1. (1)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城隍崇拜的演变趋势。
    2. (2)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演变趋势产生的原因。
  • 18. 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刘锡鸿

    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

    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

    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

    ——《刘光禄遗稿》

    郭嵩焘

    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

    (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伦敦与巴黎日记》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1. (1) 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

      变化的原因。

    3. (3) 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末,欧洲各主要国家都出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思想领域,英国的工联主义、法国的蒲鲁东主义、德国的拉萨尔主义等影响较大,各个思想理论体系的出现深深地影响着工人阶级的斗争,工人运动开始由盲目自发的阶段过渡到理论指导之下的自觉斗争阶段,同时,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各资产阶级宪法中都明确规定了公民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等自由,工人阶级利用合法权利,成立组织、参加选举、举行集会,罢工、游行等,他们在斗争中更加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对长远的政治斗争目标则缺乏关心,针对政府的政治暴动十分少见。工人阶级的斗争还要求加强国际间的联合协作,出现第二国际。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每一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都或多或少地取得胜利。

    ——摘编自郭春生《试述近代欧洲工人运动特点的变化》

    材料二: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承担起了工人运动领导者和工人阶级先锋队的责任。《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提出了开展工人运动的任务、方针和要求。1921年8月1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领导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成立。党成立后不到半年时间,领导了全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极大地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政治影响。1927年,在大革命失败后,党不断加强和改进对工人运动的领导。我国工人阶级积极投身于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洪流,不断掀起工人运动高潮,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独立解放事业、建立新中国而浴血奋战并建立了卓越历史功勋。

    ——摘编自《党史上的工运记忆》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工人运动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工人运动相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工人运动的不同及意义。
  • 20. 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充满着联系,阅读18~19世纪部分中外历史事件简表,完成下列要求。

    18~19世纪部分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序号

    时间(年)

    历史事件

    1785

    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

    1841

    三元里人民抗荚

    1848

    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1854

    美国佩里幕府签订《日美亲善条约》

    1861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二一九法令”

    1861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

    1867

    天津机器制造局创办

    1871

    《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1871

    巴黎公社政权成立

    1879

    易卜生发表剧本《玩偶之家》

    从表中提取三条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对所选信息与论题做出历史解释。(要求:列出所选信息序号,论题明确,解释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