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永川北山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第一...

更新时间:2023-05-22 浏览次数:35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孔子曰:“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昏姻疏数之交也。君子以此之为尊敬然。”这体现了孔子( )
    A . 注重协调与缓和阶级关系 B . 恢复等级秩序的诉求 C . 意图确立儒学的主流地位 D . 主张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 2. 史载,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春正月颁布诏令“举民孝弟力田者复其身”;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诏令“遣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廉吏二百石以上率百石者三匹。及问民所不便安,而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这表明朝廷(   )
    A . 强化了君臣伦理秩序 B . 实现了律令儒家化 C . 推崇以孝治天下理念 D . 以察举制选拔官员
  • 3. 《晋书·武帝纪》记载,咸宁三年(277)至太熙元年(290),西北地区众多少数民族首领向晋归降、献贡,晋皆封官加爵。图1和图2为近代出土的“晋归义羌王”金印及其印文,该金印为晋代中央政府授予羌族首领的官印。这表明(   )

    A . 考古发现拓宽人们认知视野 B . 魏晋时期民族关系较为融洽 C . 出土文物和文字史料相印证 D . 华夏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 4. 唐律规定:“诸化外人(外国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唐律还解释道:“‘化外人’,谓藩夷之国,别立君长者,各有风俗,制法不同。其有同类自相犯者,须问本国之制,依其本俗法断之。异类相犯者,若高丽之与百济相犯之类,皆以国家法律,论定刑名。”由此可见,唐朝律令(   )
    A . 具有体例严谨的一面 B . 采用律例合编的体例 C . 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 D . 秉持中外平等的思想
  • 5. 洪武八年(1375年)起,明朝发行“大明通行宝钞”作为法定货币,严禁白银流通。然而,明廷滥发宝钞,短短半个世纪宝钞的价值已经缩水为发行初期的1%左右。市场日益排斥宝钞,白银用于民间交易的比例大增。这一变化(   )
    A . 导致政府财政收入锐减 B . 表明传统制钱被人们抛弃 C . 助推银元成为法定货币 D . 加快了白银货币化的进程
  • 6. 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商界多次要求英国政府“负起责任”保护其在华利益。战后,英国政府认为,通过不平等条约“可以用英国极不足道的牺牲来保证眼前巨大的利益和未来更会增大的利益”“可以便利纺织品输人中国各重要省份”。由此可见,英国发动的侵华战争(   )
    A . 表明新的经营方式在中国出现 B . 瓦解了清朝朝贡贸易体系 C . 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D . 适应了其商品输出的要求
  • 7. 下表为民国时期政府有关教育的规定。这些规定意在(   )

    时间

    史实

    1913年

    袁世凯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提出“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

    1915年

    北洋洋政府提出“各学校均应崇奉古圣贤以为师法,宜尊孔以端其基,尚孟以致其用”

    1929年

    国民党的教育方针,强调“陶融儿童及青年‘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之国民道德”

    A . 塑造近代社会的新风尚 B . 构建适应政权的意识形态 C .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D .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 8. 中共一大制定的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废除资本家私有制”。同时规定,在政治斗争中,党要坚持无产阶级的立场。这表明,中共一大(   )
    A . 提出革命政权的创建 B .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 C . 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 D . 探索出了正确的民主革命道路
  • 9. (2023高二下·射洪) 1947年9月,党中央指示:“不但土地、山林、水利平均分配,而且要将地主富农两阶级多余的粮食、耕牛、农具、房屋及其他财富拿出来,适当地分配给农民中缺乏这些东西的人们,地主富农所得的土地财产不超过也不低于农民所得。”这一指示的落实(   )
    A . 废除了解放区的土地私有制 B . 使解放区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解放 C . 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D . 加快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的到来
  • 10. 从1961年起,我国开始精减职工和城镇人口,精简人口主要对象是1958年以后来自农村的新职工。到1963年7月,全国减少职工1887万,全国城镇人口减少2600万人。全国职工工资总额,从1960年的263亿元,降低到1963年的214亿元。党和政府此举(   )
    A . 有效缓解了粮食供应紧张局面 B . 推动了国民经济布局的调整 C . 保障了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D . 确保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 11. 1989年10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国友人时说到:“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只有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家才能一步步富强起来,人民生活才能一步步改善。”这表明我党(   )
    A . 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B . 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C . 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 . 理顺了计划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 12. 在古代雅典,谋杀和迫害也会落到学者和艺术家头上。色诺芬和希罗多德被流放,菲迪亚斯、修昔底德被驱逐,苏格拉底被迫喝下毒汁,阿那克萨哥拉斯、柏拉图为避免被流放逃离雅典,亚里士多德为不被处死逃往他乡。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古代雅典(   )
    A . 陶片放逐法的滥用误用 B . 人文主义传统日渐消失 C . 直接民主带来集体暴政 D . 城邦公民制度的排他性
  • 13.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以希腊—马其顿联军统帅的身份开始了对波斯帝国的征服。亚历山大将原来波斯帝国的版图据为已有,希腊文化成为凌驾于当地文化之上的强势文化。同时,他还把东方大量的学术资料带到希腊。这反映出(   )
    A . 不同地区文明碰撞交流 B . 东西方文明呈现开放性 C . 人们不断反思本土文化 D . 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 14.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让罗马教会必须要适应新的环境,寻求新的政治保护和依靠,以振昔日的权势。而法兰克王国从克洛维到查理大帝,为了巩固统治和进行扩张,也深知需要罗马教会这样一个有力的精神工具。这表明,法兰克王国时期(   )
    A . 教会的权力大于世俗王权 B . 基督教控制了西欧精神世界 C . 国王利用教会扩大了疆域 D . 教会与王权相互需要与利用
  • 15. 在西欧中古后期,王室法逐渐成为王国统一适用的法律。庄园法是调整内部领主和农民关系及农业生产关系的法律。城市法是关于城市基本制度和市民生活的法律。商人法逐渐成为调整商人自治共同体内部关系和城市贸易、海外贸易等商事活动的法律。这些法律(   )
    A . 为西欧近代民主宪政提供了依据 B . 服务于西欧多元社会结构的需求 C . 加剧了庄园经济与城市经济矛盾 D . 增强了各民族国家内部统一力量
  • 16. 西班牙政府禁止美洲殖民地种植葡萄、橄榄、亚麻等农作物,同时强迫殖民地种植蔗糖、棉花、可可等在西班牙和国际市场非常需要且可以让经营者和殖民地牟取暴利的作物。这些措施(   )
    A . 客观上有利于殖民地经济健康发展 B . 损害了宗主国地主商人的利益 C . 旨在促进农业产品商品化和国际化 D . 造成了殖民地经济结构的畸形
  • 17. 蒙田是16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和思想家。他在《论对孩子的教育》一书中指出,可以直接告诉孩子生活中重要的价值观,让孩子受教育之前先拥有优秀的判断力、生活能力和美好品质。他强调人要有敢于蔑视一切的胆量,要节制明理,要有很强的适应力,享受得了衣锦繁华,也经得住贫困交迫。据此可知,蒙田的教育观(   )
    A . 深受宗教思想的影响 B . 意在培养孩子的吃苦能力 C . 蕴含人文主义的精神 D . 重视社会实用人才的培养
  • 18. 19世纪二三十年代,英、法、美等发达国家修建了铁路并展现出铁路运输的潜力,此时的德国在经济上明显落后于英、法,但不甘落后的德国人也开始修建铁路。下表是1840-1851年德国从英国和其他国家进口机车数量以及自产机车数量的数据统计表(单位:辆)。图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出(   )

    A . 英国丧失了工业革命领头羊地位 B . 德国铁路建设推动了制造业发展 C . 德国的制造业已完成了国产替代 D . 铁路推动了德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 19. 1857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破产企业多达4900家,损失资本达3亿美元之多。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到英国,大量银行和企业经不住危机的冲击而纷纷破产。接着,危机又蔓延到德国、俄国、奥地利、意大利和北欧国家。该危机具有“世界性”的主要原因是(   )
    A . 国际市场逐步形成 B . 美国经济实力最强 C . 资本主义矛盾尖锐 D . 欧美之间关系密切
  • 20. 列宁在《纪念公社》中写道:“不仅法国工人,而且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都在纪念公社的战士。这是因为公社不是为某种地方性的或狭隘的民族的任务而斗争,而是为全体劳动人类、全体被损害和被侮辱的人的解放而斗争。”由此可见,列宁认为巴黎公社(   )
    A . 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B . 具有国际主义的意义 C . 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D . 注重国际工人的团结
  • 21. 1884年11月15日,英、法、德等欧洲15国签署协议,宣称其宗旨是“为了本着相互友好协商的精神确定发展非洲某地区的贸易和文明的最惠国条件……希望避免在占据新的非洲沿海领土时可能发生的不和与纠纷;关切开发土著居民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方法。”该协议的签署(   )
    A . 解决了欧洲列强争夺非洲的矛盾 B . 平衡了欧洲列强间的利益 C . 加快了欧洲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 D . 使非洲所有国家丧失独立
  • 22. 据苏俄中央统计局估计,1920年农民隐瞒的实际种植面积达2000万英亩,占全部种植面积的14%左右,而隐瞒的收获量则达总收成的33%。这说明苏俄(   )
    A . 经济政策变革具有必然性 B . 国内战争导致作物减产 C . 工业化建设牺牲农民利益 D . 民众政治觉悟普遍较低
  • 23. 在苏俄(联)党内,还有相当一批人患有“怀旧病”,他们认为在那个“英雄年代”里,所面临的环境是艰难的,但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是美好的。只要战争一结束,生产就会得到恢复和发展,根本不需要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就可以到达真正的共产主义。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深得民心 B . 苏共党内对发展道路未达成共识 C . 新经济政策实施具有盲目性 D . 人民群众对工业化建设充满期待
  • 24. 在罗斯福新政实施初期,美国大多数人认为,与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德国纳粹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的自信与活力相比,议会民主政治显然是软弱无力的。1933年7月,当意大利法西斯分子伊塔洛·巴尔博抵达芝加哥时,受到了美国民众与官方的欢迎。由此可见,当时美国(   )
    A . 社会各阶层矛盾不可调和 B . 民主政治缺乏活力 C . 推行新政的条件尚未成熟 D . 国家制度面临挑战
  • 25. 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描述了工人和穷人在工业社会中的不幸状态。1940年《大独裁者》中的最后一段演讲批评了民族主义,受到了强烈的反对。卓别林曾于1942年公开要求帮助苏联在欧洲开辟一个第二战场,此举也饱受争议。据材料可知,卓别林(   )
    A . 崇尚现代主义理念 B . 反对工业文明扩张 C . 关注欧美社会危机 D . 深受共产主义影响
  • 26. 某国际组织共存在26年,期间曾数次协调解决一些国际争端,并向无国籍难民颁发“南森护照”,获得了许多国家承认,并陆续解决了一些国际纷争。该国际组织(   )

     

    A . 运行机制为“大国一致” B . 发起者为南斯拉夫等国 C . 涉及全球公共问题治理 D . 为国际法制定奠定基础
  • 27. 在朝鲜战争期间,为了防止美国得知苏联空军参战的消息,苏联对参加战斗的飞行员和飞机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根据命令,参战的飞机一律不许从苏联领土起飞投入战斗,参战的飞行员一律穿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服装,战斗中飞行员不许讲俄语等。这反映出苏联(   )
    A . 履行了与中国的同盟协定 B . 极力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利益 C . 受到了“冷战”格局的制约 D . 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
  • 28.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各种少数或者边缘化群体(marginalized groups)高举“身份”旗帜,以自己的“身份”感到自豪。他们强调自己独特的经历、文化传统、语言文字或者风俗习惯等,尤其强调自己或者自身所在群体“受压迫”“受歧视”的历史。这反映了当时美国(   )
    A . 阶级矛盾的加剧 B . 种族歧视问题已解决 C . 社会运动的发展 D . 中间阶层利益受保护
  • 29. 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强调自己的文化独特性,提升本民族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有学者认为,世界正进入一个多文明竞争的时代。“多文明竞争”实际反映了(   )
    A . 美国文化霸权地位丧失 B . 各国间的利益冲突加剧 C . 国际秩序走向混乱状态 D .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 30. 2010年,法国退休制度改革法案在国民议会上获得通过,改革法案包括两个主要内容:将退休的最低年龄从60岁调整到62岁;将可领取全部养老金的退休年龄由原来的65岁调整到67岁。此举旨在(   )
    A . 提高国民工作热情 B . 加强对公民的控制 C . 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D . 削减公民福利种类
二、材料题:本题共2小题,31题25分,32题15分,共40分。
  • 31. (2022·南充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四川历史上人口大迁移(部分)

    年代

    背景

    移民情况

    备注

    战国(约前301年)

    秦灭蜀国、巴国后。

    秦移民万家(以一户四五丁口计)入蜀,约有四五万人。

    元末明初(约1361年至1387年)

    元末,湖广地区爆发农民起义。

    以湖广地域为主的南方移民入蜀。标志着移民来源发生了以南方人居多的变化。

    第一次“湖广填内川”

    清前期(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

    四川巡抚张德地上书请求移民:“四川自张献忠乱后,地旷人稀,请招民承垦。”

    十余个省的移民入川,以湖北、湖南的移民最多,移民持续百余年,移民人口达170多万。

    最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

    抗日战争前期(1937年至1940年)

    由于南京失陷、武汉告急,国民政府将首都内迁到了“雾都”重庆。

    江苏浙江等省和京津沪宁的学校、工厂、机关和居民疏散入川。据统计约700多万人从北方和沿海进入四川。

    ——摘编自《中国历史九次大移民影响深远》

    材料二:美国独立后,先后颁布了《西北土地法令》《宅地法》《印第安人迁移法案》等法律,鼓励向西部移民。1825年伊利运河竣工,从马里兰州西部到伊利诺斯州的全长952公里的国家级公路建成。……这些北美的清教徒们,带着“天定命运”(即在没有清楚界定的地盘上扩展的使命感)来到太平洋岸边。自然环境的美丽、和谐、富饶,吸引着土地投机商、农民、东部小农场主和大量欧洲移民。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一大批农场、种植园在西部得以建立,农业快速发展,粮食、原料产量激增,成为东部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西进运动中,种族灭绝政策导致大批印第安人丧失家园,处于萌芽状态的美洲文明被消灭。

    ——摘编自《论美国西进运动的原动力》等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四川历史上人口大迁移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西进运动的原因及影响。
    3. (3)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移民的主要因素。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4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中东领土变迁示意图

    图5  1945年5月以后欧洲领土变迁示意图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