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十校联盟2023届高三历史第三次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3-04-14 浏览次数:52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 观察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下列关于文化遗存②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代表器物是胎壁薄如蛋壳的黑陶    ②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③大致处于部落向国家的过渡时期    ④出现人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2. 张岂之在《中国历史》中写道“自陈胜起事到秦亡,起义军始终被称为‘关东盗’(注:关东指河南函谷关以东地区),关中地区未曾燃起一星反抗的火花。”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 . 关中地区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富裕 B . 关中地区民风淳厚,不喜战争 C . 关东地区为六国旧地,反秦意识强烈 D . 关东地区文化落后,民风彪悍
  • 3. 《晋书》记载:前燕创立者鲜卑落容氏宣称先祖是“有熊氏之苗裔”(黄帝部族称号),后秦创立者光人姚氏宜称“共先有皮氏之苗能”(舜帝部族称号),大夏政权创立者赫连勃勃声称:“朕大禹之后,居幽、翔。”这些政权创立者此举台在(    )
    A . 宣称自己是华夏后裔 B . 推动民族交流融合 C . 构建其政权的合法性 D . 证明华夏文明先进
  • 4. 史学界认为,两税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以下史实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
    A .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劳动时间 B . 国家一年按照夏季和秋季两次收税 C . 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D . 赋役合并折银征收彻底废除人头税
  • 5. 947年,后晋被契丹灭亡,禁军统领刘知远建立后汉。952年,后汉灭,禁军统领郭威经澶州兵变而黄袍加身,建立后周。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建立朱朝,史称北宋。为防止禁军统帅夺权,宋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有(    )

    ①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②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③枢密院与“三衙”分权    ④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 6. 近代某法律规定了公民参加高等文官考试的资格:国立或经立案之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毕业:教育部承认之国外大学毕业;有大学或专科学校毕业之同等学力……法律颁布的第二年,考试院成立,戴季陶任院长:第三年,第一届文官高等考试举行,实际应考人数为1872人,其中女性20人,年龄自20到50多岁,籍贯涉及20多个省。据此推断这一法律可能颁布于(    )
    A . 晚清政府统治时期 B .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C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D .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7. 1902年,中国部分地区遭遇了瘟疫,《大公报》给予极大关注,在社会各界人士投递的稿件中出现了“微生物”等词。1910~1911年间,当鼠疫波及华北之时,《大公报》刊载了天津官医院的来稿,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这表明大众传媒(    )
    A . 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方式 B . 成为探究生命科学研究的理论阵地 C . 促使科学的卫生观念在防治疫病中传播 D . 彻底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方法
  • 8. 下图是杨之光在1954年创作的中国画《一辈子第一回》,该画描绘了一位老妇人有生之年第一回拿到选民证时的激动心情。该作品旨在说明当时(    )

    A . 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初创 B . 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 C . 广大农村妇女地位的提高 D .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
  • 9. 下图所示为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批注版)第一条。据此可知,新中国婚姻法第一条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妇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封建婚姻制度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包办强迫。在旧社会里,青年男妇的婚姻……

    ①注重群众普法教育    ②坚持社会主义原则

    ③彰显反封建民主精神    ④体现保护弱势群体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0.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海关工作会议和全国人大均要求对明显过高的税率做局部调整,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随后各地海关开始改革管理体制,恢复海关征税和海关统计。据此可知海关关税改革(    )
    A . 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B . 适应了国家改革开放的需要 C . 为保护国内的生产行业而施行 D . 初步统一.了全国的关税制度
  • 11. 某教师采用沉浸式教学教授古代世界文明史时,通过3D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魅力。学生可以通过3D虚拟现实技术(    )
    A . 看到苏美尔人在用60进制计算粮食产量 B . 欣赏雅利安人在莎草纸上书写的象形文字 C . 在恒河边克尔白神庙发现那尔迈调色板 D . 在爱琴海边与哲人苏格拉底夜读“悬诗”
  • 12. 13世纪,奥斯曼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对外扩张,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大帝国。下列关于奥斯曼帝国表述正确的是(    )
    A . 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 B . 首都巴格达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C . 位于欧亚商路枢纽促进东西方贸易交流 D . 在十五世纪中叶,拜占庭帝国被其所灭
  • 13. 下图是某一时期的人口迁徙方向图,根据所学,推断它发生在(    )

    A . 16-19世纪 B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C . 工业革命期问 D .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14. 列宁说:“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不挑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一一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下列选项体现苏俄(联)“改良主义”的措施是(    )
    A . 实行余粮收集制 B . 建立指令性计划体制 C . 允许私营企业发展 D . 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 15. 马克思说,英国在印度应该完成双重任务。第一个是破坏性的,是把原来的古老的陈旧的过时的制度给予破坏。第二个任务是建设性的,是在摧毁印度旧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以西方的物质文明为基础的新印度。下列选项与“建设性"任务相符的是(    )

    ①移植英国的法律体系、共和体制   
    ②接受西方的自由主义价值取向

    ③实行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   
    ④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

    A . ①②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③④
  • 16. 南斯拉夫……1948年受到“情报局”不公正对待而脱离社会主义阵营。同时,因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敌视态度,其对外一直是“极端生硬的反资本主义”……探索独立自主过程中,亚非会议的基本思想和方向对其有很大启迪,产生了发展中国家联合的思想。上述思想付诸实践带来的影响是(    )
    A . 倡导并建立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B . 导致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开始瓦解 C . 彻底瓦解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D . 有利于世界向多极化的趋势发展
  • 17. 读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就业人口分布变化表,下列选项解读正确的是(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

    经济部门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

    农业

    1950年

    12.2%

    23.2%

    50.7%

    1990年

    2.8%

    5.1%

    72%

    工业

    1950年

    34.7%

    42.2%

    22.2%

    1990年

    25.8%

    40.5%

    33.6%

    服务业

    1950年

    48.9%

    32.4%

    26.6%

    1990年

    71.4%

    54.4%

    59.2%

    A . 效率与公平趋于平衡 B . “中问阶层”人数趋于稳定 C . 市场调节初见成效 D . 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8. 下图是樊树志的《晚明大变局》一书的部分章节。“?”处最有可能填入的内容是(    )

    A . 从澳门到马尼拉 B . 贸易顺差与巨额白银流入中国 C . 日本的朝贡关系 D . 利玛窦的“本土化”传教活动
  • 19. 日耳曼人迁徙过程中建立的诸多王国可以推知,日耳曼人的迁徙(    )

    A . 征服地区统称“希腊化世界” B . 促使了西罗马帝国的兴盛 C . 促进区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D . 把地中海变成罗马的内海
  • 20. 在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制度有它的合理性,土地分封是社会的基础。但分裂状态阻碍社会经济发展,于是就需要走向统一,民族国家成为趋势,这就要求出现强大的中央集权。下列关于英法加强王权的史实,正确的是(    )
    A . 都铎王朝英王约翰签署《大宪章》加强王权 B . 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召开三级会议与教皇对抗 C . 15世纪亨利八世投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 D . 法国拿破仑统治时期专制王权达到顶峰
  • 21. 维也纳体系与欧洲的近代精神即革命精神背道而驰,在政治上是注定要失败的。然而从另一种角度观察,维也纳体系则又揭开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序幕。它就解决国际争端所提出的一些原则和方法为后世留下来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至今仍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它的影响和作用。下列关于维也纳体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

    ①体现不兼并不赔偿原则   
    ②它的建立与拿破仑帝国灭亡有关

    ③推动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   
    ④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

    A . B . ①② C . ②③ D . ①②④
  • 22. 据《汉书》载,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候。2011年刘贺墓被发掘,陆续出土了大量的陪葬品,其中不乏竹简木渎:涵盖《诗经》、《论语》、《孝经》等儒家书籍,还有《医书》《六博棋谱》等等。一些史学家认为古人崇尚“事死如事生”,陪葬物基本都是墓主人生前喜爱之物。由此推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足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因此《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 刘贺墓出土的简牍为第一手史料,学者据此进行的分析推断更为科学客观 B . 判断《汉书》刘贺被废原因的真实性,应看其是否提供了得到印证的史料 C . 历史研究要勇于怀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论带史 D . 学术观点须资料确证,如无实证,搁置争议,自圆其说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3题18分,第24题17分,第25题16分,共51分)
  • 23. “治国必治边”,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夏人对蒙古军队的顽强抵抗,仍使蒙古统治者记忆犹新……于是便采取措施,把西夏遗民迁出故土,或徙居内地与汉民族杂居耕种,从事手工业;或远发边地屯垦,或遣其充军。使之不能聚集一地,以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与此同时,蒙古统治者又把大批汉人、蒙古人、回鹘人等迁入西夏故地。一方面是为了……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冲淡西夏遗民的成分,造成各民族间居杂处的局面,相互牵制。

    ——孟楠《元代西夏遗民的迁徙及其他民族的融合》

    材料二: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祖孙四代的开拓,中国疆域达到内在发展的极致。同时,中国按照自身发展的轨道滑行,国力达到了全盛。……此条件下,清朝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范围内。……这使得前中期的清朝对共疆域的最终奠定,能够从容地从学理上与法理上自我确认。

    ——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城自治;国家在经济、文化建设中照顾各民族的需要。

    1965年

    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301人,其中藏族226人,门巴族、珞巴族、回族等16人.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其中20条规定: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批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

    2000年

    中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83个自治县被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

    2012年十八大以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

    2013年

    西藏墨脱公路全线通车。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告别了“高原孤岛”和“全国唯一不通公路县”的历史,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对西夏的管理措施,分析其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清朝“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疆界”。结合所学,指出清代中期中国的东南疆界及这一疆界在近代的变化。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治理边疆民族地区的主要特点。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唯物史观原理,论述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 24. 从古希腊时期到近代社会,西欧处于不断地发展与变化之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又有一个光芒四射的现代。他们把处在“光辉”和“光芒”中间的一段叫做“中”世纪。……的欧洲文明因其带有显著的宗教特色而被称为基督教文明。……宗教确定希腊语为宗教语言,吸收了希腊哲学某些流派的思想。

    ——改编自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等

    材料二:西欧的封建时代多方面都呈现出二元对立的特点,其中政治上……中世纪晚期,西欧正值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就是封建关系逐渐解体、资本主义关系开始萌芽,二元制的经济特征正在消退,主要表现为庄园制经济瓦解、农奴摆脱依附关系而获得人身自由,而同时,商品货币关系越来越将城乡间分割与对立的封建经济活动,纳入了资本主义统一民族大市场发展的快车道。同时,二元制政治特点逐渐褪色,一方面是罗马天主教会的衰落,另一方面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这种发展趋向已势不可挡。

    ——摘编自姜守明《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二元制》

    材料三:文艺复兴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些先进的意大利人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的伟大,并由对人的能力的充分肯定发展到对“个人的完美化”——即个人的充分发展的有意识的追求。……这种个人主义伦理观带来的最显著也最为深远的变化便是近代科学的勃兴。……文艺复兴时代理论家同时做起了实干家,思辫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结合,也正是这种结合后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世纪的时间阶段,并概括这一时期西欧的文化特征。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指出材料一里中世纪文化与“光辉”古代文化的关联。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西欧封建时代政治、经济二元对立的特点。并分析“二元制经济和政治特征消退”的主要表现。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写出两例在艺术领域“先进的意大利人”的代表,并分析文艺复兴对近代科学的促进作用。
  • 25.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和必然结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2万人,至1894年增至2351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至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商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更进一步讲,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外力强制的移植,必然与中国社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从而走上一条扭曲的道路。

    ——整理自皮明庥《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等

    材料二:三线建设是中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严峻的国际局势下,基于战备需要而对全国工业布局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战略性调整。……三线建设期间,累计在三线地区的投资多达2000亿元,建成全民所有制企业2.9万个,形成45个以重大产品为主的专业生产科研基地和30个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整体上,三线建设期间中国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从1965年的52%提高到1970年的54.8%和1978年的59.4%,十余年间提高了7.4个百分点。

    ——摘编自徐有威、陈熙《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经济与城市化的影响》

    材料三:随着城市人口上升,人口密度加大,过度拥挤不可避免。供水和排污能力不足所造成的问题,更加剧了城市拥挤的后果,导致1848-1849年,1854年以及1866年的霍乱大流行。此外,人口身高、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实际收入情况等统计数据表明,人们的生活总体水平并没有随着主要工业部门的飞速增长同步提升。19世纪40年代的爱尔兰大饥荒所造成的严重影响则表明,政府在应对危机方面的能力有明显的不足。

    ——引自张海鹏、李细珠《中国近代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分析“在此期间”推动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时间、空间、指导方针、意义等要素解释三线建设的内涵。
    2. (2) 伴随城市化的进程,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请结合材料三中呈现的问题,从三个不同角度给当时的政府写一份建台献策的提案,题目自拟。(要求:问题鲜明,观点明确,条例清晰,表述成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