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3-04-24 浏览次数:32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学者一般认为,道是中国文化之根基,是中国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本质所在;儒是让中国人掌握中国文化的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在;佛是从外国请来的一个新鲜产物,是中国文化的调味品;三者都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以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 2. 通过对南越(公元前203—公元前111年)王宫的考古发掘,发现其园林建筑符号与中国的传统建筑符号大相迳庭,而与西亚和地中海沿岸的古埃及、古罗马的建筑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南越王御花园中水池池壁的砌筑方法在古希腊建筑中较为常见,被称为“毛石乱砌”(或蛮砌)。据此判断当时(    )
    A . 南越习俗受西方文化影响 B . 中西文化已开始直接接触 C . 南越的海外贸易比较发达 D . 中国建筑可能受西方影响
  • 3. (2016高三上·枣庄期末) 柏拉图认为,正义的城邦或理想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统治者应从有才能的人中挑选出来;第二,统治者阶层应过公社生活;第三,国王应是哲学家,或应该让哲学家做国王,因为只有哲学家才具备治理国家应有的知识。这一主张( )

    A . 初显了理性主义的思想理念 B . 规划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宏伟蓝图 C . 否定了雅典的城邦民主政体 D . 促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鼎盛时期
  • 4. 6世纪,教会援引《圣经》的说法向信徒征收“什一税”。779年,法兰克国王查理命令人民交纳此税。800年,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这一时期的法兰克王国被称作“查理曼帝国”。据此可知(    )
    A . 法兰克王国与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基本相当 B . 王权与教权结合是查理曼帝国统治的主要特点 C . 基督教会控制了欧洲的精神生活操纵欧洲发展 D . 教会拥有庄园和土地,是实质意义上的封建领主
  • 5. 从《吠陀经》有关颂歌、咒语看,早期雅利安人在征服印度河流域之初尚处于父系氏族社会。因此,当时的种姓制度(    )
    A . 是维护专制集权统治的精神鸦片 B . 将全体社会成员划分为四个等级 C . 实质是阶级社会的等级关系系统 D . 主要是为了区别不同民族和血统
  • 6. 下图反映了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比例的变化状况,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黑奴贸易促进人口流动 B . 垄断组织控制经济命脉 C . 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展 D . 福利国家提供社会保障
  • 7. (2018高二上·田阳月考) “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这里“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
    A . 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B . 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C . 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D . 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 8. 2019年《经济学人》杂志的封面上写有“剪刀是可以装进集装箱运输的,但理发师不行”的文字说明。这反映了(    )
    A .    经济全球化发展陷入了停滞阶段 B . 产业转型导致了经济全球化趋缓 C . 人口流动的困难制约经济全球化 D . 经济全球化需要更合理移民政策
  • 9. 在公元前1世纪晚期,罗马皇帝奥古斯都为了能不经过中亚地区与汉朝直接贸易,多次派出探险队收集商路情报。此后多位古希腊地理学家在著作中提到从幼发拉底河渡口出发,最终到达赛里斯国都城赛拉(东汉都城洛阳)的商路。由这些记载可推断出(    )
    A . 汉朝与欧洲有密切的直接往来 B . 西域地区成为东西贸易枢纽 C . 丝绸之路提升了汉朝的影响力 D . 儒家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 10. 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

    A . 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形成 B . 世界各地的封闭状态被打破 C . 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D . 新航路开辟的条件已经具备
  • 11. (2017高一下·辽宁期中)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迅速。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同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年到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2倍多。这种现象说明(    )

    A . 英国仍处于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 B . 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国际分工程度下降 C . 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D . 世界市场需求增长幅度超过工业产品增长幅度
  • 12. 1998年《华盛顿邮报》经过民意调查得出一个结论:成吉思汗是千年伟人第一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
    A .   他指挥的蒙古铁骑横扫中亚,西征至欧洲,立下赫赫战功 B . 他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封建政权的奠基人 C . 他的西征打破壁垒,为西方开辟了通往东方的道路,促进了东西方交流 D . 他是蒙古族的杰出首领,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最终统一了蒙古草原
  • 13.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写道:“……粉碎了封建制度的基础,割去了长在这个基础上的封建头脑……而他在法国境外则到处根据需要清除各种封建的形式,为的是要给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在欧洲大陆上创造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适当环境。”可见,拿破仑战争(    )
    A . 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 B . 推动了法国经济的发展 C . 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 D . 推动世界民主法制的发展
  • 14. 中国著名哲学家殷光海说:“欧洲商人、工业家、拓殖者、工程师、教育家、行政者往往包含传教士的精力、技巧和耐心,克服着亚非静态社会对进步缺乏兴趣,并且把亚非地区导向一个以技术与理智为基础的世界社群。”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当时在亚非地区的欧洲人(    )
    A . 通过文化侵略导致亚非文化衰落 B . 实现了同化当地经济与文化的目的 C . 客观上推动殖民地文化的现代化 D . 完成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
  • 15. 民国时期某教科书写道:“第一本用活版印出的重要书本,则是在1454年出版的《圣经》。……但既有活版印刷术,便当有适宜的纸料,否则书籍仍不能增加起来。……后来中国的棉纸,被阿拉伯人引入了希腊、西班牙和意大利各处……把文艺复兴的种子,撒遍于穷乡僻壤了。”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中华文明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起源 B . 民国时期对西方的认识浅陋且不科学 C . 印刷术发展是造纸术革新的必要前提 D . 知识工具的进步有利于欧洲思想解放
  • 16. 下表是宋代至清代我国不同类型的书院数量变化简表,由此可知,各类书院的数量发生相对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官办% 民办% 其他% 不明%
    宋代 15.28 70.69 0 14.03
    元代 17.23 61.15 0.33 21.28
    明代 57.21 29.84 0.24 12.71
    清代 56.67 24.11 0.56 18.59
    A . 经济发展增强了人们求学的积极性 B . 统治阶级加强对文化思想领域的控制 C . 科举制度改革提高了官办书院的质量 D . 活字印刷术的革新推动了书院的普及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 (1) 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三个时期中国和西方思想发展的共同特征。
    2. (2) 第③时期中西方思想主张对各自社会进程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 18. (2021·湘潭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60年1月底,曼彻斯特商会的成员聚集在该市市政厅举行年会。在当时世 界上最为工业化的城市的中心聚集的这68人中,最显要的当属棉花贸易商和制造商。这些 自鸣得意的棉花贸易商和制造商有理由沾沾自喜:他们站立在一个世界性帝国 —— 棉花帝 国的中心。他们统治的工厂里,成千上万的工人操作着巨大的纺纱机和轰鸣的动力织布机。 他们从美洲的奴隶种植园获得棉花原料,再将工厂的产品贩卖到世界最偏远的角落去。虽 然他们自己的职业可以说平淡无奇,就是生产并贩卖棉线和布料,但是这些棉花商人却以惊 人的从容在讨论世界各地的事务。

    材料二:到1960年,大多数原棉以及大量棉线和布料再次出产于亚洲、中国、苏联和印 度。在英国、欧洲其他地区以及新英格兰,只有极少数的棉花工厂还保留了下来。此前的棉 花产业中心——曼彻斯特、米卢斯、巴门和洛厄尔——到处都是废弃的工厂,并为失业工人 所困扰。事实上,在1963年,曾经世界上最重要的棉花贸易协会之一的利物浦棉花协会拍 卖了办公家具。棉花帝国,至少由欧洲占主导地位的部分,已经崩溃了。

    ——摘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棉花帝国”中心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下半叶欧洲主导的棉花帝国走向崩溃的原因。 从欧洲棉花帝国兴衰中,你能获得哪些认识?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1765年工业革命开始。

    1861-1865年,南北战争;19世纪末美国超过英法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

    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19世纪末,德国超过英法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

    1933年,罗斯福新政。

    1928-1937年,苏联实行“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45年二战结束后,美欧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1950-1952年,中国国民经济恢复发展;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1954年,赫鲁晓夫开始改革,开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之先河。

    1973年,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的现象。

    1978年,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搞自《牛津欧洲史》和《中国当代史》

    解读以上材料,围绕“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材料中任意三个国家的相关史实,进行简要阐述。

  • 20. (2020高三上·广东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学者亨特认为:“美国原本就不公平的获得了庚子赔款,现在退还一部分但拒绝将它用在中国急需的事情上。而且美国限定庚款用途损害了中国利益。”美国“退还”庚款确实起到“退款办清华可以造就中国的领袖人才,可以使中华民国的基础巩固”。“留美归国的先辈,有的在中国政局上很有影响”,“只就目前而论,这番举动于中美关系上,已经发生异常的效验”。

    ——摘编自《美国退还庚子赔款余额经过情形》商务印书馆 1921 年出版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后)几十年里,美国对华战略先后经历了冷战时期的“遏制战略”、建交后的“接触战略”和新全球化时期的“纳入战略”。

    ——摘编自王湘穗《斗与合的伴奏——中美关系的历史、现实与未来》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退还”庚子赔款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怎样应对美国的“遏制战略”、“接触战略”和“纳 入战略”。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