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佛山市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

更新时间:2023-04-24 浏览次数:49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8小题,每小题1.5分,共57分。)
  • 1.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春节迎新,清明节踏青,端午节挂艾草,中秋节赏月,重阳节登高。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是(    )
    A . 天人感应 B . 天人合一 C . 敬天保民 D . 厚德载物
  • 2. 明清之际,有思想家指出:“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一姓之兴亡,私也;而民之生死,公也”“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上述思想主张(    )
    A . 从根本上否定了儒学理论 B . 是对传统思想的新突破 C . 有利于维系中央集权制度 D . 受到西方政治理论影响
  • 3. 先秦两汉时,围棋棋手按棋艺的高低,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魏晋南北朝参照当时官吏等级的划分,将棋手分作九个品级。目前我国通用的围棋棋手业余八段位、专业九段位,则是从日本“段位制”发展起来的。这表明(    )
    A . 政治制度的发展决定文化发展 B . 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 C . 文化发展具有渐进性和包容性 D . 围棋文化是中日文化交流纽带
  • 4. (2022高二下·平阳月考) 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对材料推断最合理的是(    )
    A . 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 B . 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 C . 中国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 D . 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
  • 5. (2021高二下·天津期中) 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中国农大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出自《离骚》;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厦门大学校训中“止于至善”出自《礼记》。这表明( )
    A . 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 B .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源远流长 C . 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 D . 儒家思想传统影响着教育发展
  • 6. 下面是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主题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    )

    时间

    主题

    代表文献或译作

    鸦片战争后

    了解世界

    《大英国统志》、《四洲志》、《海国图志》等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求强求富

    《行军指要》、《水师操练》、《工程致富》等

    甲午战争后

    救亡图存

    《泰西新史概要》、《中东战纪本末》、《文学兴国策》等

    20世纪初

    民主革命

    《万法精理》、《美国《独立宣言》等译作

    20世纪初

    科学启蒙

    《天文歌略》、《地理歌略》、《地球韵言》等

    A . 社会性质不断变化 B . 西学理念逐渐深入 C . 民主观念持续更新 D . 民族意识逐渐强化
  • 7. 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

    A . ①处楔形文字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B . ②处文明有《汉谟拉比法典》《吉尔伽美什史诗》 C . ③处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D . ④处的火药早在8世纪时就传入欧洲
  • 8. (2021高二下·长岭期末) 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有人说“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材料表明(  )
    A . 欧洲文明源自阿拉伯及东方国家 B . 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 C . 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 D . 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使者
  • 9. (2022高二下·富阳月考) 中世纪的欧洲地图将地球绘成光盘状,中心为耶路撒冷,一些奇形怪状的图形向四周辐射开来,代表三座已知的大陆,标注着伊甸园和《圣经》记载的其他地方。这说明(   )
    A . 欧洲缺乏对世界其它地区的了解 B . 中西方当时从未有过任何的联系 C . 宗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据支配地位 D .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异常缓慢
  • 10. 进入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对所有权包括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返回占有诸权都有详细具体的规定;最具代表性的罗马法典编纂《学说汇篡》则完全是一部私法学教科书。这说明罗马法( )
    A . 重视维护个人权利 B . 具有法理深邃的特点 C . 注重公民道德建设 D . 推动了自然法的完善
  • 11. 希罗多德在《历史》中写道,“任何人都可以相信这些埃及人的故事,如果他是轻信的人的话。至于我本人,在这部书中保持的总的规则就是把各国的传统按照我听到的样子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希罗多德撰写《历史》时遵循(    )
    A . 坚持观察判断调查的原则 B . 展现各国传统风貌的原则 C . 保存人类历史功绩的原则 D . 保持历史原始信息的原则
  • 12. (2021高二下·天津期中) 当代印度著名政治家、哲学家、作家拉贾戈帕拉查理曾经说过:“一个人旅行了全印度,看到了一切东西,可是除非他读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否则他不能了解印度的生活方式。”在此,他所要强调的是两部作品的(    )
    A . 文学价值 B . 艺术价值 C . 史学价值 D . 精神价值
  • 13. (2022高二下·亳州期末) 明朝天启三年(1623年),藩属国朝鲜发生了一次政权更替。以下为相关记载。对以下史料的认识,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朝鲜国王李珲为其侄李倧所篡,乃借称彼国王太妃顺臣民之心,以废昏立明。

    《明熹宗实录》天启三年四月条

    李珲原以前王李昖次子得立,素称仁柔。李倧其亲侄也……在李珲左右用事……入春,因见李珲有疾,遂令心腹陪臣建议将平山节度使李贵教练兵马五百人调赴王京防御,又密约继祖母王大妃于三月初九日于宫中举火为号,李倧……领兵入宫,绑缚李珲投烈焰中,……李倧遂即王位。

    (明)毕自严《石隐园藏稿》

    (天启)三年四月,国人废珲而立其侄绫阳君(倧)。

    (清)《明史》

    A . 《明熹宗实录》《明史》作为史料,应注意时代变迁 B . 《石隐园藏稿》细节描写较多,还原了历史真相 C . 《明熹宗实录》成书较早,所以可信度相对较高 D . 清《明史》作为官方正史,其解读更具有权威性
  • 14. (2022高二下·吉林月考) 《拉丁美洲史稿》书中提到:“由于印第安人和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相距太远,无法联系……因而,比亚洲、欧洲大陆较发达的区域来说,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要较为落后一步。”这一论述(   )
    A . 旨在强调欧亚文明的先进性 B . 揭示了西方侵略美洲的必然性 C . 说明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兴衰 D . 反映了文化交流互鉴的必要性
  • 15. 印欧人入侵前,西亚、南亚、南欧出现了零星的文明区域;印欧人入侵后,先后建立了赫梯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等奴隶制大帝国。这说明民族迁徙(    )
    A . 使世界进入了青铜时代 B . 促进了奴隶制政权的产生 C . 推动了古代文明的扩展 D . 导致农业文明转向游牧文明
  • 16. 考古发掘表明,“雅利安”一词在公元前二千纪中叶已经出现在两河流域的胡里特米坦尼文献中。另外,在一份公元前1380年前后由赫梯王苏皮鲁流马一世与米坦尼统治者签订的条约中,出现了一些雅利安诸神的名称。因此,从印度河文明的角度来看,雅利安文化显然就是一个外来者。今天,雅利安文化已经成为被大量印度人接受的传统文化。这表明(    )
    A . 雅利安人是印度文明的创造者 B . 雅利安文化在印度逐渐本土化 C . 印度河文明为外来文明所取代 D . 迁徙是推动文化传播唯一途径
  • 17. 前苏联的东方学专家巴托尔德指出:“蒙古帝国把远东和近东的文明国家置于一个民族、一个王朝的统治之下,这就不能不促进贸易和文化珍品的交流。西亚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材料意在说明(    )
    A . 蒙古西征促进了地域间文化的交流 B . 商贸发展推动统一的蒙古帝国建立 C . 蒙古西征促进了人口的大规模迁徙 D . 蒙古帝国实现对欧亚地区直接统治
  • 18. 中国古代移民主要是由北部和西部地区向中原地区移民,由山区向平原地区移民。但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移民趋向则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移民趋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 自然环境的变迁 B . 区域分工的出现 C . 人口政策的调整 D . 高产作物的传入
  • 19. 1502年第一批黑奴被运送到美洲,黑奴贸易随即开始,盛行了三个多世纪。通过黑奴贸易,殖民者获得了高额的利润,到19世纪中后期基本停止。黑奴贸易停止的主要原因是(    )
    A .   天赋人权理念深入人心 B . 资本主义发展到新阶段 C . 种族歧视问题得到解决 D . 非洲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 20. 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   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 . 欧洲人对美洲不断探险征服 C . 外来疾病导致原住民死亡 D . 欧洲人移民到美洲分布广泛
  • 21.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这表明(    )
    A . 殖民扩张给美洲带来了先进文化 B . 移民社会存在文化认同的问题 C .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融的主要途径 D . 古代美洲文化的形成存在障碍
  • 22. 如下表为美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的人口统计数据。据此可知(    )

    时间

    欧洲

    亚洲

    拉丁美洲

    1901—1920

    85%

    4%

    4%

    1961—1970

    33%

    13%

    39%

    1981—1990

    10%

    38%

    47%

    A . 经济发展程度决定了移民去向 B . 美国具有多元文化并存的特质 C . 欧盟的成立是欧洲移民迅速减少的重要原因 D . 亚洲和拉美的移民逐渐成为美国的主要居民
  • 23. 上海自清末开埠以来,许多西方舶来品在这里汇聚,饮食文化从此变得更加多元复杂。德大色拉是西式色拉融入上海本地特色后改良而成的一道海派西菜,舶来西式炸猪排搭配上海特制的辣酱油也深受上海食客的喜爱。这表明(    )
    A . 近代上海的餐饮业成就已领先全国 B . 商品流通中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借鉴 C . 菜品改良改变了中国民众生活方式 D . 传统菜系受到冲击并逐渐走向没落
  • 24. 17—18世纪,西方出现很多汉语借词,对以下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汉语借词

    涵义

    创造者

    chinoiserie

    中国风格

    法国人

    sharawaggi

    中国的“造园艺术”

    英国外交官

    nankeen

    中国出口的土布—“南京布”

    欧洲商人

    kaolin

    产于景德镇的制瓷原料高岭土

    法国传教士

    A . 西方语言文字以中国的汉文为基础 B . 当时政府重视对外宣传中国的文化 C . 中西文化的交流呈现单向度的特点 D . 中国文化和产品对欧洲具有吸引力
  • 25. 音乐电视起源于美国。刚传入拉丁美洲时,当地的节目主持人把西班牙语和英语夹杂在一起说,引起了“外国文化入侵”之类的批评。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人们注意到音乐电视使拉美国家之间彼此更加关注,文化共享的程度也增加了。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 . 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文化交流 B . 拉美和美国的现代化相互促进 C . 意识形态对立影响文化交流 D . 电视是新时代殖民的有力工具
  • 26. 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移民和国籍法》,规定科学和艺术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移民和美国急需的熟练及非熟练劳工享有优先权,移民入境后从事美国人不能或不愿从事的职业,且从事的职业不会引起已经从事此种职业的美国人的失业或工资水平的下降。此规定(    )
    A .   体现了实用主义原则 B . 促进战后世界经济恢复 C . 消除了移民歧视观念 D . 加剧了意识形态的对抗
  • 27. 丝绸之路等古代商路,为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物质、技术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下列史史能够佐证此观点的是(    )

    ①烟草、咖啡和可可纷纷进入欧洲市场

    ②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了中国

    ③中国的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

    ④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8. 亚历山大征服战争后,在希腊化世界及其周边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交通体系,在张骞到达中亚之前的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后来的丝绸之路西段(自帕米尔以西)实际上已经开通。这表明(    )
    A . 张骞对丝绸之路开辟有决定性贡献 B . 希腊文明的传播对丝绸之路开通的贡献 C . 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D . 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自古以来就很频繁
  • 29. 草原丝绸之路因其商品特点而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它形成的主要条件是(    )
    A . 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经济上互有需求、相依相生 B . 中原地区比草原地区经济发达 C . 草原丝绸之路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D . 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 30. 共建“一带一路”成为社会热点。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亚历山大远征、佛教传入中国、丝绸之路等素材。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 . 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B .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 . 帝国的扩张与崛起 D . 中华文明的吸引力
  • 31. 拿破仑以深信不疑的热情坚持把他的《民法典》移植到附庸国去。他认为这个法典是根据正义和人类关系的本质制订的,因此应适用于一切国家,仅需略作修改就行。从西班牙到波兰,从易北河口到墨西拿海峡,所有的附庸国都着手进行了改革。这些做法(    )
    A . 有利于附庸国法治思想的传播 B . 树立了拿破仑在整个欧洲的权威 C . 引发了被侵略国家的强烈不满 D . 重构了十七世纪欧洲的政治文化
  • 32. 民族自决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平进程中的重要概念,但是新独立的波兰三分之一人口不说波兰语,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只占新共和国的67%,其余的人由德意志人、俄罗斯人和匈牙利人组成。这一现象可以从侧面印证(    )
    A . 民族自决完全是一个幌子 B . 东欧国家的民族意识尚未觉醒 C . 战胜国利益制约领土划分 D . 殖民统治的实质没有根本改变
  • 33. 某学者认为,儒家思想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该学者认为儒家思想对韩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A . 推动了韩国的经济建设 B . 塑造了韩国的民族文化 C . 形成了团结自强的精神 D . 帮助韩国克服金融危机
  • 34. 《汉官仪》记载:“春三月,秋九月,习乡射礼,礼生皆使太学学生。”汉顺帝使明识礼乐的宋登“持节临太学,奏定典律。”这反映了( )
    A . 太学注重培养社会实用人才 B . 太学是议定国家大政方针的场所 C . 太学承担了礼仪教化的职能 D . 太学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 35. 据《旧唐书》记载,唐朝后期民间多私自印制历书。在四川、淮南等地,官方历书尚未颁布,私印者已大量贩卖于市,故朝廷专门下令予以禁止。这反映出(    )
    A . 活字印刷术在民间的应用逐渐广泛 B . 民间所印历书比官方更受欢迎 C . 印刷术促进了天文历法知识的进步 D . 政府对民间私印书籍加强管理
  • 36. 根据考古学家的发掘,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是亚述巴尼拔图书馆,里面藏有大量的泥版文书。它位于今天的(    )
    A . 印度 B . 中国 C . 伊拉克 D . 埃及
  • 37. 2018年9月启动的“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强调“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不改变古建筑的文物原状”“在修缮过程中进行古建筑传统修缮技艺传承”。这体现了对文物古迹保护要遵循的原则是(    )
    A .   完整性 B . 合理利用 C . 原真性 D . 慎重重建
  • 38. 2017年3月1日,大英博物馆的“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正式在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整个展览分为八个单元。其中某单元的展品主要有:基督雕像、莫卧儿王子的细密画、贝宁饰板、马尼拉钱币、爪哇皮影戏偶、毛利人铜棒、夏威夷编篮头盔,那么该展览单元可能为(    )
    A .   贸易与侵略(300—1100年) B . 变革与调整(900—1550年) C . 邂逅与连结(1500—1800年) D . 我们创造的世界(1800年至今)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小题,第39题14分,第40题17分,第41题12分,共43分)
  • 3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亚历山大东征到公元前30年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被西方学者称为“希腊化时代”。在这段时间里,希腊文化随着希腊人的足迹扩散开来,同时与东方诸文明进行了深刻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新文化也就是“希腊化文化”。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于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连成一体的世界。1763—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突出地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对“希腊化文化”进行合理解读。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00年后世界文化交流呈现的特点,并指出“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这一时期文化交流的历史意义。
  • 4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人在技术(包括军事技术在内)、经济和行政上的成就远优于亚非地区的人民。借着这些成就,欧洲人能够让亚非地区的人民在世界市场上享有他们的成品,大量工业生产的利益,改进了生产力,较佳的保健及教育、内政上的安全以及改善了的行政。欧洲商人、工业家、拓殖者、工程师、教育家、行政者往往包含传教士的精力、技巧和耐心克服着亚非静态社会对进步缺乏兴趣,并且把亚非地区导向一个以技术与理智为基础的世界社群。

    材料二:欧洲人借着滥用他们军事上的优势,并且受他们工业家渴求廉价原料推动以及为他们的大量生产找市场,欧洲国家的政府把亚非地区独立的人民拉到他们的轴心里去,在经济上剥削他们,挫折其本土经济的增长和民族生活,否认他们自决的天然权利,攻击他们的文化,并且把他们暴露在所谓的西方文明的罪恶之下。

    ——以上选自《殷海光文集》

    1. (1) 概括材料一、二的主要观点,并依据中国近代前期的有关史实分别进行论证。
    2. (2) 两段材料的主要评价标准有何不同?对此你有何看法?
  • 41. 人口迁移、经贸往来以及战争冲突等方式使人类文明在互动中交流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以上三幅图片中任选两幅地图,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