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综...

更新时间:2023-04-09 浏览次数:28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18分)
  • 1. 根据下面语境回答问题。

    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文人将四季书写于字里行间,带我们领略时序之美。春天,眼前花团锦(cù),(甲),与轻风流水应(hè)着的牧童的笛声传递着春的气息,惹得鸟儿(乙)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夏雨一来,就更是另一番风情,热烈而又粗(guǎng) 。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生长……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曳的时候,那是秋天来了,给人们以丰收的喜悦。还有那绿色的水藻,把终年(chù)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一并奉献给济南的冬天。

    1. (1) 选出文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 . 簇(cù) B . 和(hè) C . 犷(guǎng) D . 贮(chù)
    2. (2) 请从下列成语中选出最适合分别填入文中甲处和乙处的一项是(    )
      A . 繁花似锦  随声附和 B . 美不胜收  随声附和 C . 繁花似锦  呼朋引伴 D . 美不胜收  呼朋引伴
    3. (3) 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
      A . “春风夏雨,秋霜冬雪”中,“春风”是名词。 B . “带我们领略时序之美”中,“领略”是动词。 C . “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中,“一层”是形容词。 D . “还有那可爱的水藻”中,“那”是代词。
  •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能否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他们形成良好人生观的关键。 B . 袁隆平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为我国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C . 泸定县地震抢险救援的消防员面对大渡河滚滚急流,他们自制担架,脚踩木桥抬伤员过河,“飞夺泸定桥” D . 通过“消防英雄”和“烈火骑士”用三天扑灭了重庆缙云山山火的事迹,使我们深受感动。
  • 3. 我县某学校初一(1)班“文学部落”社团,开展“我与读书”的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 (1) [活动一]“调查学生名著阅读情况"是本次活动的内容之一。下列表格是该班40名同学必读的两部名著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

      阅读情况

      没读

      只读音序

      读了部分

      重点选读

      专题探究

      精读与跳读

      《朝花夕拾》

      8人

      3 人

      10

      6

      6

      7

      《西游记》

      2人

      1 人

      18

      4

      8

      7

      关于学生名著阅读情况,从上表中得到什么结论? (20 字以内)

    2. (2) [活动二]为了激发更多同学参与到名著阅读中,社团负责人在教室里选择一角作为文学角,用来展示同学们名著阅读成果,请你给文学角取个名字(不超过5个字),并说说理由。(30 字以内)
  • 4. 根据课文填空。
    1. (1)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2. (2) 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 (3) 我们语文老师时常引用《论语》中“”,教育我们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知识,又要切合实际的多想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
    4. (4) 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触景生情,把现实与梦想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强烈爱国感情的诗句是:
二、阅读与感悟(42分)
  • 5.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呜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注释]①竹溪:小溪旁长着翠竹。②妇姑:嫂嫂和小姑。③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成为浴蚕。④中庭:庭院中间。

    1. (1) 下列选项描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诗人写雨过山村所见情景,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表达了一种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B . 山村的地形使得居民点分散,即使成村,人数也不会多,所以“雨里鸡鸣一两家”生动地体现出山村的特殊风味。 C . “妇姑相唤浴蚕去”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 D . 三、四两句,用花儿“闲着”来反衬农家的忙,突出了人的勤劳,同时,“闲着”也增添了伤心落寞之感。
    2. (2) 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的画面。
  • 6. 阅读下面三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丙]人生小幼,精神专利 , 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 ;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集解·勉学第八》,有删改)

    [注释]①精神专利:精神专注,记忆力旺盛。②寤:同“悟”:聪慧。③贤:胜过,超过。

    1. (1) 选出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    )
      A .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 B .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 C .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 D .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1者如秉烛夜行。
    2. (2) 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的一项(    )
      A . 为人谋而不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B . 躁则不能治性

      险:危险

      C . 非学无以广

      广:增长

      D . 终成大儒

      皆:都

    3. (3) 选出对甲乙丙三文分析有误的一项((   )
      A . 甲文第一章主要强调每个人都要随时反省自己,第二章讲富贵与仁义之间如何选择。 B . 乙文是诸葛亮劝诫儿子的信,文章虽不足百字,却把修身治学的大道理谈得透彻深刻。 C . 丙文用家训对孩子进行了谆谆教诲,提出了要进行早教,并说明其原因。 D . 三篇选文都有劝诫的意思,但采用了不同的方式,甲文是语录体,乙文和丙文是书信体。
    4. (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 7.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五猖会

    ①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一是梅姑庙,就是《聊斋志异》所记,室女守节,死后成神,却篡取别人的丈夫的;现在神座上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与“礼教”有妨。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据有考据癖的人说:这就是五通神。然而也并无确据。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谨严。其实呢,这也是殊与“礼教”有妨的,——但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

    ②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③“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④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⑤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⑥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⑦“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⑧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⑨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⑩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⑪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呜叫似的。

    ⑫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⑬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⑭“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⑮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⑯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⑰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⑱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五月二十五日

    (有删改)

    1. (1) 请仿照下面B、E的格式,在空格处补全文中“我”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

      A. →B.忐忑担心,被浇冷水→C.→D.→E.回忆往事,诧异批判

    2. (2) 从文中父亲要我背诵《鉴略》,我读出了一个的父亲,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寿镜吾和蔼答礼,摇头晃脑读文章等情节中,我读出了一个的老师,从《阿长与<山海经>》长妈妈踩死隐鼠、逼“我”吃“福橘”读书,为我买来《山海经》等情节中,我读出了一个的保姆。
    3. (3) “我”一口气把书背了下来,且“梦似的就背完了”,这里的“梦”有什么含义,为什么?
  • 8.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章,回答问题。

    父亲的“野”孩子

    冰心

    ①当我连蹦带跳地从屋外跑进来的时候,母亲总是笑骂着说:“看你的脸都晒‘熟’了!一个女孩子这么‘野’,大了怎么办?”跟在我后面的父亲就,会笑着回答:“A 你的孩子,大了哪里还会野呀!”这时,母亲脸上的笑,是无可奈何的笑,而父亲脸上的笑,却是得意的笑。

    ②的确,我的“野”,是父亲一手“惯”出来的,一手训练出来的。因为我从小男装,连穿耳都没有穿过。记得我回福州的那一年,脱下男装后,我的伯母、叔母都说:“四妹 (我在大家庭姐妹中排行第四)该扎耳朵眼、戴耳环了。”父亲还是不同意,借口说:“你们看她左耳垂后面,有一颗聪明痣。把这颗痣扎穿了,孩子就笨了。”我自己看不见我左耳垂后面的小黑痣,但是我至终没有扎上耳朵眼!

    ③不但如此,连紧鞋父亲也不让穿。[甲]有时我穿的鞋稍微紧了点,我就故意在父亲面前一瘸一瘸地走。父亲就埋怨母亲说:“B你又给她小鞋穿了?!”母亲也气了,就把剪刀和纸裁的鞋样推到父亲面前说: “你会做,就给她做,将来长出一对金刚脚,我也不管!”父亲真的拿起剪刀和纸就要铰个鞋样,母亲反而笑了,把剪刀夺了过去。

    ④那时候,除了父亲上军营或军校的办公室以外,[乙]他一下班,我一放学,他就带我出去,骑马或是打枪。海军学校有两匹马,一匹是白的老马,一匹黄的小马,是轮流下山上市去取文件或书信的。

    ⑤我们总在黄昏,把这两匹马牵来,骑着在海边山上玩。[丙]父亲总让我骑那匹老实的白马,自己骑那匹调皮的小黄马,小心翼翼跟在后面。记得有一次,我们骑马穿过金钩寨,走在寨里的小街上时,忽然从一家门里蹒跚地走出一个刚会走路的小娃娃,他一直闯到白马的肚子底下,跟在后面的父亲,吓得赶忙跳下马来拖他。不料我座下的那匹白马却从从容容地横着走向一边,给孩子让出路来。当父亲把这孩子抱起交给他的惊惶追出的母亲时,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父亲还过来抱着白马的长脸,轻轻地拍了几下。

    ⑥在我们离开烟台以前,白马死了。我们把它埋在东山脚下。我有时还在它墓上献些鲜花,反正我们花园里有的是花。从此我们再也不骑马了。

    (选自《童年杂忆》,选文有删改)

    1. (1) 选文写了“我”与父亲之间哪三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 (2) 小兰以旁批的形式对[乙]处的画线句做了赏析,请你学习后,任选[甲][丙]一处画线句,进行赏析。

      示例: [乙]赏析:连用两个“一”字,写出父亲对孩子的宽松宠爱和“我”童年的无拘无束。

    3. (3) 小兰想为同学们朗读这篇文章,但却难以读好人物的语言。请你根据知识卡片,帮助他朗读。

      知识卡片

      朗读的时候除了要发音吐字准确、清晰,还要注意朗读的整体感情基调与声调语气,并根据具体内容与表达需要确定重音、轻读、停连等。

      这有什么难的?就拿文中画线这句话(填A或B)举例子吧!(结合知识卡片,写出朗读处理办法和理由)

    4. (4) 《五猖会》《父亲的 “野”孩子》中都体现了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你更赞同哪一种?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理由。
三、生活与写作(40分)
  • 9. 乐趣,是指使人感到快乐的情趣。老舍在养花中增长了见识,虽辛苦但有益身心,使他感受到了乐趣;小鲁迅在“百草园”中捉斑蝥、拔何首鸟、摘覆盆子,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乐趣无限。

    你在生活中也感受到了各种乐趣,请以“这里也有乐趣”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思想健康,情感真挚。

    ②不少于500字,不得抄袭;

    ③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