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

更新时间:2023-03-31 浏览次数:32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2021·广州) 石油不可再生,其开采和利用的部分信息如下,下列过程主要通过化学变化实现的是(   )

    A . B . C . D .
  • 2. (2019·泰安) “天宫二号”太空舱利用NiFe2O4作催化剂将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已知Fe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则Ni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 +1 B . +2 C . +3 D . +4
  • 3. (2019九上·相山月考) 实验操作有误或不规范,很可能造成失败甚至酿成事故。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 测量氧气含量    B . 检验装置气密性    C . 验满氧气    D . 存放氧气
  • 4. (2021·成都) 科学家利用“基因剪刀”技术降低了水稻中砷的含量。结合图示,有关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属于金属元素 B . 中子数为33 C . 原子质量为74. 92g D . +33表示原子核及核电荷数
  • 5. (2022·安徽) 荷叶中含有的荷叶碱(化学式为C19H21NO2)具有降脂、抑菌等作用。下列有关荷叶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含有O2 B . 由四种非金属元素组成 C . 属于氧化物 D . 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 6. 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化学模型中表示错误的是(   )
    A . B . C . D .
  • 7. 化学知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图书档案起火,可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B . 巴黎圣母院失火,消防队员用水灭火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 . 厨房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轻轻开窗通风 D . 室内着火需要自救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
  • 8. 2022年4月29日《科技日报》报道我国科学家实现二氧化碳到葡萄糖和油脂的“人工合成”,合成过程中的一个反应微观示意图如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B . 反应前后共有2种氧化物 C . 丙物质由8个原子构成 D . 反应中甲和丁的分子个数比是2:1
  • 9. (2022·泉州模拟) 北京冬奥会冰壶赛场,制冰师在冰道上喷洒水珠,水珠遇冷迅速凝固成冰粒,该过程称为“打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冰粒中分子停止运动 B . “打点”过程中分子间空隙没有改变 C . 水珠与冰粒的分子构成相同 D . 水珠凝固成冰粒后分子数目减少
  • 10. 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 . 元素是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则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B . 离子是带电的微粒,则带电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C . 试管、烧杯都可以作反应容器,试管可以直接加热,所以烧杯也可以直接加热 D .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 11.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二氧化碳和氨气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观察现象

    B

    从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后的固体中回收二氧化锰

    溶解固体,过滤后对滤渣进行洗涤,烘干

    C

    除去CO2中混有的CO

    点燃

    D

    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加入活性炭

    A . A B . B C . C D . D
  • 12. 如图,两个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关于该实验,有如下说法:①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②点燃酒精灯加热钢丝,可观察到铜丝由红色变成黑色;③停止加热后即可读出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约为24mL;④实验取用铜丝质量的多少不会影响实验结果;⑤两个实验均能证明空气中约含体积1/5的氧气,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有( )

    A . 2个 B . 3个 C . 4个 D . 5个
二、科普阅读题
  • 13. 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碳中和”是指人类活动的碳排放通过森林碳汇和人工手段加以捕集、利用和封存,使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净增量为零。目前,CO2捕集技术的关键是将CO2从排放物中分离出来。分离方法主要分为物理吸收法和化学吸收法。物理吸收法中的一种是用甲醇作溶剂进行吸收;另一种是用活性炭、沸石等对CO2进行吸附性吸收。化学吸收法用氨水(NH3·H2O)作为吸收剂。控制30℃左右,采用喷氨技术吸收CO2 , 生成碳酸氢铵。

    分离后的CO2与H2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甲醇(CH3OH)和水,CH3OH的产率除受浓度、温度、压强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催化剂CuO质量分数的影响(如图)。我国科学家们撰文提出“液态阳光”概念,即将太阳能转化为可稳定存储并且可输出的燃料,实现燃料零碳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后的世界,每天的阳光将为我们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热、电,还有可再生燃料!

    1. (1) 森林碳汇主要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CO2吸收并固定的过程,该反应将太阳能转化为能。
    2. (2) 活性炭、沸石等可作吸附剂,则其可能具备的结构特点是
    3. (3) 写出用CO2与H2制取甲醇的化学方程式,由图可知,CuO质量分数为时,甲醇的产率最高。
    4.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A . 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碳单质 B . 控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可减少碳排放 C . 碳中和指的是没有碳排放 D . “液态阳光”将实现燃料零碳化
三、综合题
  • 14. 以下是老师提供的一些实验装置,请你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 (1) 写出仪器①的名称:
    2. (2) 实验室用A制取O2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3) 实验室用D装置收集二氧化碳,验满操作是
    4. (4) 实验室用块状固体硫化亚铁与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

      ①实验室制取硫化氢用作发生装置。

      ②若用F装置收集硫化氢气体时,将气体从a端通入,可以得出硫化氢的物理性质是

  • 15. 硅(Si)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子工业的各个领域,三氯甲硅烷(SiHCl3)还原法是当前制备高纯硅的主要方法,生产流程示意图如下:

    1. (1) 硅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 (2) 由石英石(SiO2)制备粗硅的化学方程式为
    3. (3) 由三氯甲硅烷(SiHCl3)转变为纯硅时,反应要在无氧环境中进行的原因是
    4. (4) 该生产工艺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是
  • 16. 某学习小组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及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如下两个方面的探究。
    1. (1) I.二氧化碳的制取

      第一小组用如图1所示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测定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实验开始时他们通过分液漏斗将20mL稀盐酸加入锥形瓶中并关闭活寨,记录量筒中水的体积,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1

      2

      3

      4

      5

      6

      量筒读数/mL

      40

      50

      55

      58

      60

      60

       

      写出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2) 乙中如果不加植物油会使测定结果(填“偏大”或“偏小”),原因是
    3. (3) 在图2中绘出0—6min内生成二氧化碳体积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4. (4) 反应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的速率不断减慢的原因可能是
    5. (5) II.二氧化碳的性质

      第二小组用图3装置验证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实验如下:

      步骤一:按图3连接好装置,向外拉动任一注射器的活塞,一段时间后松开手;

      步骤二:注射器a中吸入20mL澄清石灰水,注射器b中吸入20mL盐酸,再从中间瓶口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将瓶装满,最后塞上带压强传感器的橡胶塞;

      步骤三:先后将两注射器中的试剂快速全部推入三颈烧瓶中,并保持注射器活塞在注射器底部,振满三颈烧瓶,压强传感器测得三颈烧瓶中压强随时间变化如图4所示。

      分析图4可知,步骤三中先推的是注射器(填“a”或“b”)。

    6. (6) 步骤三中第二次推入试剂后三颈烧瓶中出现的现象是,此时三颈烧瓶中压强变化对应图4中的哪一段
四、计算题
  • 17. 2021年12月9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其中将Vc泡腾片放进水球里产生气泡的实验引起了小芳同学的浓厚兴趣,小芳同学查阅资料得知其反应原理为(不考虑其他成分的反应);为测定某Vc泡腾片中碳酸氢钠的含量,取5g该Vc泡腾片研磨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忽略二氧化碳的溶解)

    1. (1) H3C6H5O7中C,H,O元素质量比为
    2. (2) 计算该Vc泡腾片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