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

更新时间:2023-04-19 浏览次数:64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有 10 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 1.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   )
    A . 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B . 北洋政府的正式成立 C . 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 2. 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的事件是(   )
    A . 九一八事变 B . 七七事变 C . 西安事变 D . 一二•九运动
  • 3.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发动的大规模的战役是(   )
    A . 武汉会战 B . 百团大战 C . 第三次长沙会战 D . 台儿庄战役
  • 4. 下图是初二1班黄磊同学的读书笔记。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1) 从黄磊同学的读书笔记中判断他所学习的章节标题是(   )
      A .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B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C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 (2) 下列对笔记内容中4个要点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   )
      A . 鸦片战争失败后签订了《南京条约》,割香港给英国 B . 鸦片战争中沙俄共割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C .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D . 1856年的天京事变,标志着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 5. 下列事件是发生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事件。对下列事件按照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其正确的选项是(   )

    ①南昌起义      ②遵义会议      ③五四运动      ④重庆谈判    ⑤卢沟桥事变

    A . ①③⑤②④ B . ③①②⑤④ C . ③②①④⑤ D . ③⑤②④①
  • 6. 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培养历史学科思维的重要途径。下列说法中存在因果联系的是(   )
    A . 新式交通工具的引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B .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C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农村转入城市、建立根据地的序幕 D .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 7. 下列历史事件或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
    A . 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了大生纱厂,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B .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 . 义和团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和外国的侵略势力 D . 戊戌变法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
  • 8. 下列对我国重要地理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

    ①我国东部季风区大致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人民喜爱吃面食,南方人民喜爱吃米饭

    ②我国第二长河-长江,是我国重要的黄金水道,其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水土流失

    ③季风气候对我国影响明显,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季风不稳定性也会带来灾害

    ④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以黑河—腾冲为界,黑河—腾冲以西人口稠密,以东人口稀疏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9. 小红在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知识后,对相关知识进行了整理。其中内容正确的有(   )

    ①在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影响下,人们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黄土高原文化

    ②我们国家的首都是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是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③太湖流域是我国著名的水乡。人们临河建屋,形成水乡古镇,盛产银鱼、白鱼、白虾

    ④海南岛终年如夏,而黑龙江冬季漫长。造成两地这种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海陆因素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 3 小题,共 30 分)
  • 10. 阅读中国区域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1) 图中A是山脉;B是海;C省的简称是;E是高原;
    2. (2) ①、②两地中,水力资源较丰富的是地(填写序号),其判断的依据是
    3. (3) D区域是我国重要农业基地,结合所学知识,从自然条件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并写出当地人们的生活特色。
  • 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捻军:农民起义军),可以勤远略(勤远略:加强国防建设以抵抗外国侵略)。”

    ——曾国藩如是说

    “中国欲自强,那么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那么莫如觅制器之器……那么或专设一科取士,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

    ——李鸿章如是说

    材料二:夫中国专制政治之毒,至200余年来而滋甚,一旦以国民之力踣而去之,起事不过数旬,光复已10余行省,自有历史以来,成功未有如是之速也。国民以为……建设之事,更不容缓,于是以组织临时政府职责相属。……是用黾勉从国民之后,能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端在今日。

    ——《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等编

    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新青年》

    1. (1) 材料一中“欲学习外国利器,那么莫如觅制器之器”指的是什么意思?曾国藩等人“剿发捻”、“勤远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起事不过数旬,光复已10余行省,自有历史以来,成功未有如是之速也。”是指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能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以达革命之宗旨。”这段话的理解。
    3. (3) 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写出这场运动所产生的影响。
    4. (4) 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概括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 1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开始于“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悲壮歌声之中。它在另一种条件下继续了辛亥革命没有做完的事业……这种包含着成功的失败,同辛亥革命的结局非常相似。                    

    材料二:

    材料三:场景一、场景二是对解放战争中两场重大战役的描述。

    场景一:此战役调动了华东、中原、华北各解放区,动员一线和二线民工计150万人,出动手推车88万余架,担架20.6万副,运到前线的粮食4.3亿斤,9300头牲畜,弹药3268吨,军用物资33万吨,还转运伤员6万余人。此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

    场景二:第二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从4月20日夜起至21日,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长江战线上,强渡长江,一举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4月23日,成功占领南京,5月27日解放上海。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并举一实例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所起的作用。
    2. (2) 材料二中的三幅图片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和作用?请你选择其中一幅予以印证。
    3. (3) 根据材料三的描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场景一、二战役的名称。
    4. (4) 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法宝。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