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

更新时间:2023-03-24 浏览次数:31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商周时期,中央设有食、货、祀、宾、师、司空、司徒、司寇等职官,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除保留商周所设的司空、司徒、司寇外,又新设了廷尉掌司法,少府掌财政,典客掌外交礼仪。这些职官和机构(    )
    A . 对秦汉官制产生了较大影响 B . 与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密切相关 C . 随着秦朝的建立而全面撤销 D . 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 2. 研读下表,导致表格所涉时段物价急剧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公元

    纪年

    概况

    7~23年

    王莽居摄二年至天凤元年

    行大钱及宝贷制,朝令夕改,繁琐难用。

    190年

    东汉献帝初平元年

    董卓铸劣质小钱,米价高达数十万钱。

    454 ~478年

    刘宋孝武帝孝建四年至废帝永光元年

    铸孝建四铢,减重40%,官民竞铸恶钱,永光铸二铢、斗米万钱,币制混乱。

    523 ~557年

    肖梁武帝晚年至梁末(普通四年)

    侯景之乱,国库空,行铁钱,交易者以车载钱,论贯用,不计数。

    550 ~577年

    北齐诸帝

    滥发低质合金钱,还用生铁块为币,物价狂涨。

    758 ~763年

    唐肃宗乾元元年至代宗初

    铸大钱、史思明发军用货币,米涨六七百倍,代宗初战事平息,收缩通货。

    A . 战乱频繁 B . 权臣乱政 C . 朝令夕改 D . 货币发行
  • 3. 司马谈临终时写下家训《命子迁》嘱咐司马迁,在自己死后要继承未竞事业撰写史书,并告诫道:“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据此可知,这一家训(    )
    A . 提出了史书撰写的方法 B . 形成了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史学观 C . 体现出浓厚的家国情怀 D . 阐释了儒学关于“忠孝”的全部含义
  • 4. 下图为陕西乾县出土的唐朝李贤墓壁画《礼宾图》。在图中,左边三位官员正迎接东罗马和高句丽等国使者。这三位官员当时供职的机构应是(    )

    A . 提督四夷馆 B . 鸿胪寺 C . 大鸿胪 D . 宣政院
  • 5. 下表记载了北宋相关时间的主客户变化情况。据此推断,当时(    )

    年代

    主户及其占总户数的百分比

    客户及其占总户数的百分比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

    6144983

    62.1

    3753138

    37.9

    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

    5978065

    63.7

    3402742

    36.3

    宋仁宗庆历八年( 1048)

    6893827

    64.3

    3829868

    35.7

    宋仁宗嘉佑六年( 1061)

    7209581

    65

    3881531

    35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

    10498869

    69.6

    4592691

    30.4

    A . 国家财政收入不断增加 B . 客户对主户的依附关系减弱 C . 土地兼并现象逐渐缓和 D . 政府对户籍的管理相对松弛
  • 6. 康熙谕诏日:自今以后,考取进土额数,不必预定,俟天下会试之人齐集京师,将各省应试到部举人实数,及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应考人数,一并查明,预行奏闻,朕计省之大小,人之多寡,按省酌定取中额数。考取之时,就本省卷内择其佳者,照所定之额取中。康熙颁布此谕诏,意在(    )
    A . 全面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 . 提高科举考试录取比例 C . 解决科考录取不均矛盾 D . 简化科举考试录取程序
  • 7. 乾隆即位后即下令“各督抚提镇,饬地方有司,严查保甲,不时巡防墩台,庶援赦人犯,有簿籍可稽,无为盗之患。”谕令各官“实力奉行,以期宁谧地方,毋徒视为虚文而已”。材料表明,乾隆力行保甲制度主要着眼于(    )
    A . 镇压各地农民起义 B . 稳定地方社会治安 C . 方便征收各项赋税 D . 防止官员盘剥百姓
  • 8. 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人民不分民族,一律平等”,“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成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该规定(    )
    A . 为新中国民族自治政策提供了借鉴 B . 加快了“三三制”民主政权的建立 C . 蕴含了中共以和平民主建国的主张 D . 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 9. 据统计,中央政府一级的公务员,2010年度录用了1.4万余名,其中来自普通家庭的占93.4%。2011年度录用了1.5万余名,来自普通家庭的占87.1% ;2012年度考生有15.5万余名,来自普通家庭的占82.3%。这说明,我国公务员考试( )
    A . 使中央政府人才济济 B . 实现了公平公正竞争 C . 激发了青年从政热情 D . 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 10. 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三个月内任命大使。”这个仅有两句话的建交公报,被称为轰动当时国际社会的“外交核爆炸”。这是因为,中法建交(    )
    A . 奠定了新中国建立新型外交关系的基本方针 B . 实现了中国与西方大国外交关系的突破 C . 直接推动了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D . 引发了中国与亚非拉国家建交的新高潮
  • 11.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编纂的过程中,立法机关严格遵循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原则,广泛听取和尊重各方面的意见,10次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这些做法,意在( )
    A . 彰显民法典百科全书式的特点 B . 借鉴人类法治文明建设的成果 C . 凝聚社会共识和吸纳各方智慧 D . 全方位回应各族人民民生关切
  • 12.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成立后,所有的国家高级官职均由贵族担任,出现过执政官职位连续7年在某一大家族的族内流动,元老院元老由执政官任命,豪门大族通过垄断执政官这一官职来控制元老院,公民大会的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这表明,罗马共和国政体( )
    A . 体现出公民大会的权威性 B . 已经具备三权分立的雏形 C . 形成了元老院的独裁统治 D . 具有浓厚的寡头政治特征
  • 13. 在欧美法系中,大陆法系法官审理案件,首先考虑成文法如何规定,然后按照有关规定和案情作出判决;海洋法系法官则首先考虑以前类似的判例,将本案的事实与以前的案件事实比较后概括出可以适用于本案的法律规则。这说明,大陆法系与海洋法系的区别在于( )
    A . 法律结构 B . 审判依据 C . 诉讼程序 D . 适用对象
  • 14. 1539年9月,法国国王签署敕令,规定国家的所有文件都必须使用法语撰写,法语从此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1694 年法国出版第一部法语字典。 1789 年,法国大革命期间政府出台了十几部有关语言的法律。法国政府长期重视法语,其主要目的在于( )
    A . 传播以自由平等为核心的启蒙思想. B . 扩大大革命的影响力 C . 强化法兰西国家公民的民族认同感 D . 提高法语的国际地位
  • 15. 亚投行自2016年1月营业到2019年底前的63个项目中,有30个项目是与其他多边开发机构进行联合融资的,还有32%的项目投放给私人部门。以2020年的防疫贷款为例,在21个项目中有15个项目是与世界银行集团、亚洲开发银行等进行联合融资的。这表明,亚投行在运营中( )
    A . 践行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 B . 以疫情防控作为主要职能 C . 面临其他开发机构的挑战 D . 重视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满分55分。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与世袭制和察举制相比,科举制是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人才选拔方式。日本、韩国等地从唐朝开始就效仿中国的科举制,16-17世纪,欧洲传教士将其介绍到欧洲,在18世纪,科举制受到了英、法等启蒙思想家的大力推崇。从宋代起,科举不论出身,只要士子有才学、品行端正都能参加。在科举所经历的1300 年间,选拨出的进士约为十万,举人、秀才高达百万;在宋、明时代的名臣能相中,很多都出身于进士。科举改善了民间读书风气,学而优则仕变成了一种风尚。明清时期,若以秀才来计算中国的读书人,常态下都不少于50万,若包括童生则超过百万。

    ——摘编自邓文睿《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历程及其历史影响》

    材料二: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与发展

    时间

    基本情况

    19世纪以前

    国王恩赐官员制

    19世纪初期

    自由党和保守党交替执政,公开地进行官场“肥缺分赃’

    1832年

    议会改革使资产阶级参与国家立法,但行政大权,仍在贵族、寡头势力的操纵之下,工作效率低下,束缚经济发展

    1853年

    克里米亚战败,引发英国政治危机

    1854年

    国会议员杜威廉提出建立文官制度建议:由大学生来担任政府中的行政智力工作,一般人员担任机械工作;通过选拔考试选任智力工作人员;统一管理各部人员,各部互相转调、提升;官员的提升以上级考核报告为依据。该建议后以法令形式加以实施,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开始建立

    1870年

    政府颁布枢密院令,确立文官公开竞考,择优录取的原则,文官一经录用,非经法定事由或辞职,即可任职终身。文官必须遵守《荣誉法典》中规定的职业道德,不准经商,或是从事任何营利性事业

    1921年起

    政府设立行政裁判所,受理行政人事纠纷,以监督文官制度的运作

    ——摘自杨萱《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与改革》

    1. (1) 根据材料一,简析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及其内容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德国是世界上最先实行社会保险的国家。 早在19世纪80年代,在日益高涨的工人运动的压力下,首相俾斯麦主持创办了一系列社会保险。1883年医疗保险首先开办,接着事故保险和养老保险也相继开办。1927 年增设了失业保险。二战以后,社会保险事业得到改进,保险范围继续扩大,保险待遇明显改善,特别是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改为动态增长。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稳定德国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维持这一制度的代价也相当惊人,其各项费用已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大约十分之三。

    ——摘编自刘瑛《走进德国》

    材料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这一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内容。2010年,实现了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2012年基本实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但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又是人口大国,国情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只能保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尤其要将社会保障工作的重心和财政投入的重点向农村倾斜,以求逐步缩小城乡社保的差距。吸取了我国及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国家社会保障措施和资金逐步由“全部包揽"向“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转变,实现社会保障资会桌源的多渠道筹集。

    ——摘编自袁纲《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

    1. (1) 根据材料一、二,比较说明德国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不同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德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同作用。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01年1月,光绪上谕称“法令不更,痼习不破,欲求振作,须议更张”,清末新政开始。不久成立督办政务处为新政提供保障,负责对官制进行改革。在中央,裁汰了各衙门的胥吏差役,停止捐纳买官。在地方,裁撒了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等。此外还创设了如商部、外务部等近代新机构。1905 年7月,清廷特派载泽、端方等人分赴东西各洋考求政治。1908 年8月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君上有统治国家之大权。凡立法,行政,司法,皆归总揽"等14条,还规定了“臣民权利义务”9条,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确宣布臣民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各省在1909年8月,成立咨议局。其宗旨是“为各省采取舆论之地以指通省利病,筹计地方治安。”10月,资政院成立,其职责主要是:议定国家预算、决算;议定法律法规以及其他奉特旨交议事件等。

    一一摘编自庞琳《清末新政之政治领域改革的探求与分析》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新政的政治改革。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唯物辩证法告诉 我们,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制度设计和体制安排,某种制度在设计之初也许是先进的,但随着实践的变化,这种制度也会变得僵化和保守,如果得不到适时调整与更新,最终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阻滞,正如美国学者托罗达所说:“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在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方面采取相应的变化,则政治和社会的发展通常是不可能的。”制度变革与创新是一个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可能性是指制度变革与创新的客观条件,包括物质条件、思想条件和科学条件等。当这些条件成熟时,制度创新就具备了可能性。现实性则是指制度变革与创新的完成。要使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人的艰苦努力。

    ——摘编自史成虎、张晓红《制度创新: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本质与核心》

    解读材料,围绕“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