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宝鸡市眉县2023届高三上学期历史1月一模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03-24 浏览次数:34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共48分)
  • 1. 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我国第一时间发布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第一时间公布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同许多国家、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疫情防控交流活动70多次,开设疫情防控网上知识中心并向所有国家开放,毫无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由此可见,我国政府( )
    A .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 . 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C . 积极应对全球生态与人口问题 D . 倡导各国坚决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 2. “发现新大陆”后的100年间,美洲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人口减少了90%以上,为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开始从非洲掳掠、贩卖黑人奴隶到美洲。欧洲殖民者的侵略(   )
    A . 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B . 迟滞了殖民者的扩张 C . 改变了美洲的种族结构 D . 推动了非洲经济发展
  • 3. (2021·浙江模拟) 有学者指出:“在工业革命的新阶段里,机器制造业的地理分布从英国和比利时——算得上真正的工业国家——扩展到了法国、意大利、俄国和日本,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德国和美国”。之所以德国和美国 “在工业革命的新阶段”里最引人注目,主要是因为美德两国(   )
    A . 率先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B . 积累了最为雄厚的资本 C . 拥有着最广阔的世界市场 D . 引领科技的突破和创新
  • 4. 罗马共和国早期,所有的法律行为都必须按照固定的程序进行,如若不然,法官则会判定法律行为不成立,当事人的权益保护也无从谈起。这体现出当时的罗马法律(   )
    A . 形式主义色彩浓厚 B . 注重保护贵族利益 C . 崇尚法官至上原则 D . 已具备成文法特征
  • 5. 如图为18世纪中叶英国议会下院开会的情景,执政党和反对党各坐一侧。这反映出(   )

    A . 议会下院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B . 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开始确立 C . 反对党对执政党拥有监督权 D . 英国初步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 6. 中国共产党的一次大会“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次大会是(   )
    A . 八七会议 B . 遵义会议 C . 中共一大 D . 中共二大
  • 7. 如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记录了某一历史事件的重要信息。他的学习笔记最有可能是在描述(   )

    地位:是近代中国第一所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

    方式:采取分科教育

    意义: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A . 京师同文馆 B . 京师大学堂 C . 北京大学 D . 清华学堂
  • 8. 有学者认为在全球化过程中带来效应的差异,会影响人们对全球化的心态,进而影响主导思想与战略选择。下图是该学者绘制的“全球化、经济基础与思想谱系的逻辑关系与动态演化图。”

    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

    A . 主导思想与战略选择决定全球化程度 B . 发达国家对全球化持更加开放的态度 C . 推进全球化应建立更公正的国际秩序 D . 各国共同享有全球化带来的受益福利
  • 9. 以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造成该时期“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
    A . 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 B . 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C . 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D . 豪门望族势力壮大
  • 10. 宋明时期的设计文化,由汉唐时代追求的雄浑壮美,转向静寂典雅、精致内敛的意境之美,讲究秩序稳定,公正规范,并逐步成为一种时代风尚。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 理学思想影响社会文化生活 B . 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C . 门阀士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D . 传统文化价值观被屏弃
  • 11. 中世纪时期,欧洲人多将整块宽大的长袍面料披挂于人体之上,男女服饰差别不大。14世纪以后,男装多使用填充物,突出男性特征;女装则突出人体的曲线美。这反映了(   )
    A . 人文主义得到传播 B . 宗教改革解放思想 C . 启蒙思想影响巨大 D . 工业革命改善生活
  • 12. 《大清律例》规定,“凡官民房舍、车服、器物之类,各有等第。若违式僭用,有官者,杖一百,罢职不叙;无官者,笞五十,罪坐家长。”"首告者,官给赏银五十两。若工匠能自首者,免罪,一体给赏。”这反映出清代城市治理的特点是(   )
    A . 宽严相济 B . 立法严酷 C . 注重礼法 D . 重在监督
  • 13. (2017高二上·诸暨月考) 浙江某图书馆提供的馆藏资料中,详细的记载:秦始皇“在由拳乘舟过长水斩马祭河神,其地后代名马塘堰。在海盐曾建驰道,自吴城,向东南经金山,至海盐澉浦秦驻山。”秦始皇之所以能南巡海盐,得益于(    )

    ①统一事业的完成

    ②海运的兴起

    ③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

    ④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A . 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④
  • 14. (2019高二下·黄石期末) 12世纪开始,西欧出现了研究和采用罗马法的热潮。以研究《民法大全》为突破口和中心,法学蓬勃发展起来,形成了一个世俗的法学家阶层。改变了只有教会僧侣掌握法律知识的情况,助推了市民等级力量的不断加强,推动了王权的加强和扩张,这次罗马法的“复兴”运动(    )
    A . 保障了封建等级代表制的建立 B . 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C . 奠定了社会契约的理论基础 D . 标志着西欧反封建斗争的开始
  • 15. 梁启超指出:“科举制构成帝制中国的内在结构性动力,它沟通了官民阶层。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就可能出将入相;而官宦子弟,不解经书,无缘科场,则可能沦为平民。”这说明科举制的意义在于(   )
    A . 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B . 打击了门阀世族集团 C . 形成了社会向学风气 D .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
  • 16. 就起义的进程来说,十月革命没有经历长期的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乃至战争行动,伤亡人数很少,具有“政变”的某些特点,因此可以称之为一次“政变式革命”。这表明材料重在强调十月革命的特点是(   )
    A . 政党领导 B . 政治妥协 C . 急剧发展 D . 民众自发
  • 17. 近代西方国家电报行业的发展过程是先有国内线路;再有国际线路,而中国是先有国际线路,后有国内线路。中国电报业这一特点的产生主要是因为( )
    A . 中国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 B . 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C . 近代科学技术未实现普及 D . 传统邮驿制度的健全
  • 18. (2022高二下·东莞期末) 新世纪初期,英语热持续升温,2007 年底全国有899所高校开设了英语专业。近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了非通用语专业的发展,截至2016年,全国共开设66种非通用语专业,分布在167 所高校。外语教育多元化(    )
    A . 是文化传承重要载体 B . 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C . 服务于经济文化发展 D . 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
  • 19. (2022高一下·杭州期中) 1921年底,列宁指出“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还退的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这种“后退”(   )
    A . 适应了国内战争的战时需要 B . 勾画出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 C . 恢复了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D . 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 20. (2020高一上·长安期末) 由于革命任务的艰巨性,又由于革命本身发展的阶段性,俄国革命不能不分两步走,即先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再完成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俄国为这两种任务分别进行了 (    )
    A . 一战和二月革命 B .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C . 二月革命和七月事件 D . 七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 21. (2018高一上·东莞月考) 一位古罗马政治家说:“未经考验的人们,完全没有经验的人们,支持了有害的战争,让那些制造麻烦的人负责公共事务,从城邦中驱逐最能为它服务的公民。”由此可知,这位政治家(    )
    A . 反对罗马法 B . 赞同君主制 C . 批评了民主制 D . 主张扩大公民权
  • 22. (2019高三下·淮阴模拟) 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各国最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由此可以说明魏源(    )
    A . 主张全面学习西学 B . 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 C . 力主固守华夏传统 D . 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
  • 23. 苏俄在1922年秋开始恢复谷物的出口,从当年的收获中出口了4000万普特,1924年初从1923年收获中出口了1亿多普特谷物,主要得益于(   )
    A . 国内战争基本结束 B . 粮食征集制的实施 C . 粮食税的有效实行 D . 农业集体化的推动
  • 24. 下表为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的比较,通过比较反映了当时的东西方:(   )
    中国 西方
    1596年刊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1637年刊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1639年刊出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1642年刊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1543年刊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1628年刊出哈维的《血液循环论》
    1687年出版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A . 西方科技逐渐具有近代化特征 B . 中国古代科技已全面落后于西方 C . 当时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 D . 西方已进入了民主时期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其创始的用意在谨慎选才……但末流所及,仍为权门所把持……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本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而若干不肖中正更逢迎权贵,徇私舞弊……这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邹纪万《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隋文帝时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自隋文帝罢九品中正制,始立科举。炀帝时设进士等科,并命按十科举人,科举制度形成。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请回答:

    1. (1) 指出材料一实行的选官制度名称及其选拔标准。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积极影响?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皇甫谧(mi)(215年一282年),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省灵台县)人,后徙居新安(今河南新安县)。三国西晋时期学者、医学家、史学家,东汉名将皇甫嵩曾孙。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后得风痹疾,犹手不释卷。他发奋读书,名声渐起时,周围的人就劝他修名广交,他认为:“非圣人孰能兼存出处。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为名乎”。他设法借来了需要的医书,经穷搜博采,获得了大量的资料,将古代著名的三部医学著作,即《素问》,《针经》(即《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纂集起来,加以综合比较,“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并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终于写出了一部为后世针灸学树立了规范的巨著——《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皇甫谧对医药学发展做出的贡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皇甫谧体现的精神。
  • 27.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百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强行攫取了台湾及澎湖列岛,使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活了半个世日本帝国主义……强行攫取了台湾及澎湖列岛,使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活了半个世纪之久。……五十年前,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1945年10月25日,台湾与澎湖列岛重归中国版图,台湾同胞以此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枷锁。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

    材料二: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实事求是,提出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论断和思想,确立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方针。

    材料三:但是,值得所有中国人警惕的是,近年来台湾岛内分离倾向有所发展,“台独”活动趋于猖獗。某些外国势力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这些活动不仅阻碍着中国和平统一的过程,而且威胁着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以上引自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

    请回答:

    1. (1) 一百多年前,日本是通过什么侵华战争、条约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的? 
    2.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邓小平提出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基本方针是什么?试说出这一方针成功运用的一个事例。
    3. (3) 根据材料三回答,影响台湾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三、论述题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文学的国土是最宽泛的,在根本上和理论上没有国界,更没有阶级的界限。一个资本家和一个劳动者,他们不同的地方是有的,例如,遗传不同,教育不同,经济的环境不同,因之生活状态也不同,但是他们还有同的地方。他们都感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他们都有爱的要求,他们都有怜悯与恐怖的情绪,他们都企求身心的愉快。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

    ——据陈漱渝《鲁迅和他的论敌》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文学”与“阶级性”之间关系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即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