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一中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3-03-09 浏览次数:42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运用(共33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静穆的秋夜,我在村里几个少年的撺掇下去看腰鼓表演。精彩的演出,让人叹为观止。那腰鼓,容不得任何① (jī)绊,让恬静化为亢奋,每一个舞姿都让人惊叹,正入迷时,又②然而止。我的思绪也飘向了远方,想起那些令人怅 ③ (wǎng)的人情世故,心中充斥着不安与焦虑……一声有力的鼓点,容不得你视线游离。心终在这鼓声中沉静下来,化为一缕轻烟,④ 然而去。

  • 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 , 防不胜防。 B . 春节临近,大街上张灯结彩 , 热闹非凡。 C . 夜深星阑 , 一切都安静下米了。 D . 当优美的旋律戛然而止时,整个端午节晚会现场出奇地寂静,人们沉浸在无尽的回味中。
  • 3.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生”“旦”“丑”是中国戏曲里的人物角色行当,其中“生”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旦”是扮演女性角色的一种行当。 B . 鲁迅被国人誉为“民族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故乡》《藤野先生》均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C . 贺敬之的《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语言,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D . 唐宋八大家,唐代两人,宋代六人,分别是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欧阳修。
  •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的一句是(   )
    A .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B .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C .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D .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 5. 古诗文默写

    类别

    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风景美

    色彩明快,生机盎然:,参差披拂。 (《小石潭记》)

    锤炼字词,澎湃动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人情美

    相思萦怀,委婉动人: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衿》)      

    友情深厚,江山难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6. 名著阅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影响了几代人的史诗性长篇小说,主人公保尔被视为精神楷模。请结合保尔的经历,举例谈谈保尔身上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 7. 我市某初中学校学生会拟组织一次以“低碳生活,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根据下列相关要求回答问题。
    1. (1) 下面是该校学生在网上收集的近二十年来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及所占GDP比重的统计图,请你据此写出两条结论。

    2. (2) 该校准备邀请某教授到学校做一次“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的专题讲座,下面是邀请函的初稿,在格式和语言表达上共有四处错误,请找出并改正。

      邀请函

      ××教授:

      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思,我校学生会将组织开展以“低碳生活,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深知您在生态环保方面颇有研究,特地邀请您下周五上午9:00-10:00在我校学术报告厅有幸为全校学生作“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的专题讲座,敬请按时来校。

      ×年×月×日

      ××中学学生会

二、阅读▪思悟(共47分)
  • 8. 文学性文本阅读

    有多少智慧,才能走进父亲的内心

    ①那个夏日黄昏,西斜的太阳像一把火,开始燃烧周边云彩,先是金色,再转黄,转橘红、樱桃红,后来渐渐多了茄子紫、葡萄紫,有的甚且在紫里镶着金边。因为有风,云的形状也随着颜色千变万化,诡谲多端,整个天空成了万花筒的伸展台。

    ②火,是想烧出云的寂寞吗?

    ③斜阳将家中摆设、盆栽、灯罩,一一投影在白墙上,随风摇晃,恍恍惚惚。父亲就在这黑夜、白日交错时分,焦躁不安地在屋子各处游走、打转。

    ④他从客厅转到厨房,又从厨房转到餐厅,眼睛四处搜寻,不放过任何蒙尘的角落。他经过大门好几次,但似乎没有出门的打算。

    ⑤父亲刚来我家时,有段时间特别喜欢自行开门往外跑,让我和先生非常紧张。父亲想出门,是想回他自己的家,总吵着要回去看看,我知道他要回去找已经去世两年的母亲。什么都忘记的他,却牢牢记住我为他编的母亲坐飞机去美国的故事,他说母亲该回来了。

    ⑥一生好脾气的父亲一再压抑他内心的渴望,直到某个早上他再也捺不住了,大声呛我:“为什么要等你,我可以自己回家!”

    ⑦在照顾父亲的日子里,我学会不和他讲道理,不纠正他的错误,不让他生气,所以看着激动的父亲我只能妥协地说:“好吧,今天您自己先回去。”

    ⑧父亲像是领到糖果的小孩,开心地去穿皮鞋出门,我指示外籍看护紧紧跟随,也把娘家地址塞给她,说先坐车在附近街道逛逛,不到最后关头千万别拿出地址。父亲快乐出门,我在家中忐忑难安。

    ⑨不到十分钟,外籍看护牵着打败仗、垂头丧气的父亲回来了。一看到我,父亲竟流下他从不轻弹的眼泪,哽咽地说:“我没有能力单独回家了,我忘了自家地址,怎么都想不起来……”

    ⑩我紧紧搂着泣不成声的父亲,一面替他擦眼泪,一面安抚再安抚,像是安抚好多好多年前,一再从单车上摔下来的六岁儿子。儿子沮丧地大哭大喊:“我永远也学不会骑单车!”

    ⑪经过这一次的打击,父亲很少再吵着要自己回家,也不开门往外跑了。

    ⑫现在,他在屋里焦灼地转圈子,最后终于转到我眼前,问:“女儿,你这房子的屋主呢?”我有点摸不着头脑,愣愣地回答:“我就是屋主。”父亲仔细看我一眼:“不是你,是这房子以前的屋主。”

    ⑬我纳闷这房子以前的屋主和父亲有何关系,只能回答:“以前的屋主还是我啊。”“不对,不对。”父亲开始急了,双手左右挥动,有些语无伦次地说:“不是你,是以前,以前,我的人,我的人,都去了哪儿?

    ⑭是父亲语言能力退化,还是和他住久了,我也陷入一团糊涂,怎么就听不懂他的话?脑筋急转弯好几次,努力猜想他要找的人是谁。

    ⑮太阳下山了,整个房子暗了下来,父亲一句接一句的“我的人,我的人呢?”夹在倦鸟归巢的呱噪中,平添好几分的凄然。我远望窗外湮昏时空开始遐想,莫非在这既不是白日,也不是黑夜的模糊地带,父亲错搭时空列车,去到我不了解的远方?还是他拿错钥匙,错开了记忆库仓的小房门,在一片漆黑中,摸索不属于我家的烟火?莫非父亲在我家找寻他那一天到晚闲着,只负责吸水烟袋,打小牌,买菜包子给他吃的爷爷?在找寻忙完农事,又忙着在院落那颗老槐树下,打零工,锯木头,替邻舍做木板凳的父亲?在找寻个性开朗,一面剥玉米衣,笑声不断的母亲?

    ⑯父亲储存的库仓很多,我不知他打开的是哪一扇小门。父亲好像蜜蜂,凭着记忆中的香味,在寻觅他人生盛开而我从未参与的花圃。

    ⑰我的人,我的人呢? 我抬头望天,不知要有多少智慧,才能走进父亲的内心。

    ⑱当亲爱的人都远离,当黄昏时刻的天地只剩下自己,那种孤寂,岂只是失智者的恐慌症候,该是世间所有人终将面对的悲凉。

    ⑲窗外完全黑了,人似乎也就安静下来。父亲早忘记他黄昏时刻的焦躁惶恐了,倒是我仍被困在“我的人,我的人呢?”的泥流里,载浮载沉。

    ⑳凝望窗外,云藏一朵月,我心低回:“母亲,我也想问您在何方。”

    1. (1) 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⑦段写出了“我”对父亲无理取闹行为的不理解和不得已的让步。 B . 第⑬段画线句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写出失智父亲思维的混乱和内心的不安。 C . 第⑮段中写了“我”一系列的遐想,表现了“我”对“走进父亲的内心”的渴望。 D . 本文语言清新,意味深长,以文学之笔娓娓述说照顾失智父亲的酸楚和困惑。
    2. (2) 文章第⑤~⑪段插叙了父辛刚到“我”家时,“我”和他相处的情况,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事情

      父亲的心情

      “我”的心情

      父亲吵闹要回去,“我”拖延

      压抑

      父亲坚持出门,“我”妥协

      伤心

      心疼

    3. (3) 做批注,是精读文章用的一种方法,即从内容、写法、语言、心理、情感等角度给文章加上评语。请自选角度,给文中第⑯段画横线的句子做批注。
    4. (4) 有人认为把本文题目“有多少智慧,才能走进父亲的内心”换成“我的人呢”更好,你赞成吗?说明你的理由。
  • 9. 实用性文本阅读

    ①有人统计过,人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每小时会触摸脸部二三十次,平均两三分钟就会模一次,而且这个习惯动作很难避免。那么,人为什么要摸自己的脸呢?

    ②早期的人类语言与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有很大的不同,语言学家认为,在人类语言起源初期,人用于交流的方式和动物的交流方式比较类似,两者都包舍了大量的肢体动作,这是因为早期的人类语言只包含很简单的几个音节,无法满足复杂的交流需求,因此需要借助肢体动作来丰富语言交流的形态和内容。

    ③在人类语言形成的早期,触摸面部、额头、下巴和脖子是早期人类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类学家甚至研究了这些动作的具体意义,比如,用手掌触摸额头代表臣服于族群的首领,用手握住脖子则是向同伴发出“有危险”的警告,触摸面部和下巴可能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看来,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

    ④随着语言的发展,特别是语音变化的丰富,人类已经可以通过说话表达十分复杂的思想和感情,几乎满足了所有的交流愿望。肢体动作逐步失去了其在交流中的主导作用,退化成语言的辅助机制。

    ⑤相对于语言学家的解释,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类触摸面部的现实意义是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

    ⑥英国杜伦大学芮斯兰德教授利用超声波扫描技术研究了怀孕24-36周的准妈妈,研究发现,触摸面部和调节情绪有关,心理压力较大的孕妇其体内胎儿会更多地呈现触摸自己面部的姿势。美国迈阿密大学的神经学家指出,由于脸部生有大量的神经末梢,触摸面部皮肤会刺激神经活动,从而导致人体激素水平的变化,进而降低压力和焦虑带来的负面情绪。由此可见,人们之所以会在不经意间摸自己的脸,实际上是在调节情绪,使自己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⑦人与动物的一个显著差异就是人类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既独立于周边的环境,也独立于他人。研究发现,部分高级哺乳动物也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大象,猩猩、狮子等动物在照镜子时可以区分镜子中的自己和镜子中的其他同类个体。有学者认为,人类触摸自己面部的表现正是源于这种自我意识的反应。

    ⑧人类有一套心理机制保护自我意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触摸自己的身体是最简单、直接的提升自我意识的方法。有研究发现,人在群体中比独处的时候会更多地触摸自己的脸、胳膊和头部,这固然是因为人们更在意社交场合下自己的仪容,但群体也是影响和降低自我意识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在群体中人会下意识地触碰自己的身体。这种行为可以产生心理暗示作用,提升自我意识,不容易在茫茫人海中迷失自我。

    ⑨当我们下一次出门注意到自己或他人触摸面部的这个动作时,体会或许会更多吧。

    (选自《百科知识》2020.05A,有删改)

    1. (1) 文章开头从人们习惯于摸自己的脸这种生活现象谈起,有何用意?
    2. (2) 第③段画线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 (3) 请依据文章内容解释下列材料中的实验现象。

      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古安伍德教授让14名成年人参与到一个有关工作记忆的任务中。每一个参与者必须在5分钟内记住若干个光点在一个平面中的位置。在实验过程中,参与者会随机受到高频噪声的干扰。实验结果发现,当出现噪声时,参与者触摸面部的动作比不出现噪声时显著增多。

  • 10.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②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①。其上,为睥睨②梁之形,其旁,出堡坞③,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④,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⑤,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注】①垠:边界,尽头。②睥睨:即“埤坭”城上有孔的矮墙。③堡坞: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④箭:小竹子。⑤伎:同“找”,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

    1. (1) 下列句中画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牙那样) B . 以其境过 , 不可久居(凄清) C . 奇而坚(好处) D . 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有的人)
    2. (2) 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小石 先帝不臣卑鄙 B . 是固劳无用 潭西南 C . 吾疑造物者有无久矣 环而攻而不胜 D . 二者,余未信之 日更定矣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

    4. (4) 以上两文均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比较这两篇文章,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 11.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 (1) 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甲】诗中“城阙辅三秦”写出了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点明了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点名了杜少府要去的处所。 B . 【甲】诗的颔联写出诗人与友人同为求官漂泊在外之人。【乙】诗的颔联中诗人借孤蓬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像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 C . 【乙】诗中的“浮云游子意”出自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的飘飞无定比喻游子四方漂游。 D . 【甲】【乙】两诗的尾联都表达了诗人对于离别的豁达:面对分离时,应该挥一挥手潇洒离开,不要在分别处哭哭啼啼。
    2. (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今已是送别的千古名句,请赏析。
三、表达▪交流(40分)
  • 12. 任选一题作文。

    ⑴题目:想对说声谢谢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以上。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⑵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自律,就是自我约束。自律的人,可以享受更多的乐趣,拥有更大的自由,得到意外的收获;自律上网,生活会更充实多彩;节制饮食,身体会更健康轻盈;管理情绪,内心会更从容平和。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要求:①按文体要求作文,600字以上。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