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质...

更新时间:2023-04-12 浏览次数:42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指出,新石器时代的花瓣纹彩陶的流行范围,已经涵盖了今天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同时,各地区的花瓣纹彩陶又呈现出较强的地域特色,整个文化区就像一朵由花心和多重花瓣组成的史前中国之花。这说明早期中国(   )
    A . 文化多元发展并相互交流 B . 中原文化一直保持领先优势地位 C . “花心”文化向“花瓣”扩展 D . 文明时代始于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
  • 2. 秦始皇的五次巡游为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资料,他的四次东巡都刻有石碑,其中著名的见表。秦始皇如此急切而不惜耗费精力这样做的用意是(   )

    《峰山刻石》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 ……,流血于野, ……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 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泰山刻石》

    皇帝之功,劝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

    《之罘刻石》

    六国回碎,贪戾无厌,虚杀不已。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

    《东观刻石》

    武威旁畅,振动四极,禽灭六王。 ……,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

    《码石刻石》

    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

    A . 推广秦国重农抑商国策 B . 批判已故六国诸侯 C . 了解六国故地吏治情况 D . 强化国家认同观念
  • 3. 下图是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引发农牧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精耕细作的农业得到推广 B . 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C . 小冰河期气温大幅度变冷 D . 西汉积极开拓疆域
  • 4. (2022高三上·鸡西月考) 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修史兴盛,其中家史类著作在世家大族中大量出现,而作为家史典型代表的家传和家谱的撰修是当时社会特有的现象,其中家传撰修多通过一些细微小事铺叙描写家族人物事迹,宣扬祖先容止风度,弘扬先祖德行功业,选材鲜活,语言生动,人物形象,有较鲜明的文学性。这反映出当时(   )
    A . 文学日益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B . 重视记忆传承的史学传统形成 C .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冲击 D . 重视门第和炫耀家族成为风气
  • 5. 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采取了迁都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由此可以推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是(   )
    A . 导致南朝政权的更迭 B . 加强了民族交融 C . 促进了江南经济开发 D . 取消了士族特权
  • 6. 下表是洛阳含嘉仓出土铭砖铭文的部分记载介绍。据此可推知,当时(   )

    砖窑

    铭文记载介绍

    铭砖一 (窖17)

    输粮地点是苏州,时间是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品种与数量为“糙 米白多一万三□□十五石耗在内”。

    铭砖二(窖19)

    输粮地点在邢州,时间在长寿元年(692年),品种与数量为“小□七 千五百石九斗八升耗在内”。

    铭砖三(窖19)

    输粮地点在冀州,存粮“万肆千贰佰捌拾硕”。

    铭砖五(窖50)

    输粮地点在德、濮、魏、沧等州,时间为天授元年(690年),品种与数 量为“粟八千六百九十五石耗在内六千廿石, 一千二百八十石六百石 七百九十五石”。

    A . 经济重心转向南方 B . 南北经济联系的加强 C . 封建剥削日益严重 D . 稻麦复种制普遍推广
  • 7. (2023高一下·永定开学考)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记载:“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以复核。若门下省反对此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送尚书省执行。”这一做法(   )
    A . 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 . 决策具有民主的色彩 C . 使皇帝失去了决策权 D . 为官员提供晋升机会
  • 8. 唐朝时,社会上流行专门讲人际交往间必备礼仪的书籍,甚至还有人将书信往来时常用的 敬语、格式编成了模板。据此可知,唐朝(   )
    A . 市民阶层壮大 B . 阶层流动增强 C . 门阀贵族消亡 D . 社会崇尚虚荣
  • 9. 鉴于唐末五代“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充足),名曰留使、留州,其上供殊鲜(少)”,北 宋统治者为保证各地赋税上交朝廷,采取的措施是( )
    A . 用文官担任枢密使 B . 设置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 C . 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D . 设置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 10. 据统计,宋朝除了中央官学外,有州学234所,县学516所,私塾、乡学、义学类的启蒙学 馆不计其数。宋朝一次科举报名人数常达三四十万。宋仁宗时期的13榜状元,12人出 身平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宋代成为现实。这表明,宋代科举制度(   )
    A . 助推社会阶层的流动 B . 造成官僚队伍臃肿庞大 C . 导致教育选材畸形化 D . 致使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 11. 北宋时,南方普遍抵制面食,有的医书甚至说小麦里有火毒,只有西北经过霜雪的小麦才能吃。而南宋时,临安一带面馆林立,专门制作与贩售糕饼的面食店也随处可见。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 . 南北经贸联系加强 B . 南方粮食种植结构变化 C .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 . 政治变局带动风俗变化
  • 12. 据《武林旧事》《西湖繁盛录》等记载,南宋临安市场上售卖大量的新鲜水果,品种多样;福 建部分地区的农户,则专以种植水果为生,多者种植可达万株,果树“数里之间,焜如星  火”。这说明南宋(   )
    A . 小农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B . 市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C .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进程 D . 重农抑商政策成效显著
  • 13. 下图为敦煌千佛洞发现的西夏时期的壁画《玄奘取经图》,图中唐玄奘的徒弟“猴行者”带 着东坡巾,是一个儒生打扮。同时代的南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唐僧的大徒弟“猴行者”也是个忠诚的“白衣秀士”。但明代成书的《西游记》里,孙悟空却变成了蔑视皇权,大闹天宫的妖王。这反映了( )

     

    A . 商品经济逐步发展 B . 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C . 正统思想发生变化 D . 宗教观念影响文学
  • 14. 徽商作为明清时期最重要的商帮之一,其克勤克俭的生活作风、百折不挠的“徽骆驼”精神,以及“贾而好儒”的特质,热心公益的风范,是广为大众所熟知的。然而在明清小说中,文人们塑造的徽商形象,却摆脱了财富和权势带来的光芒,尽显吝啬之志、贪财之形。

    这一反差表明(   )

    A . 明清时期徽商逐渐没落 B . 明清商人的社会地位下降 C . 传统思想观念影响深远 D . 徽商积极践行儒家义利观
  • 15. 《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值百抽五”(即进出口商品的税率为5%)。这些规定(   )
    A . 捍卫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B . 加速了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C . 便利了列强的资本输出 D . 提升了民族工业的竞争力
  • 16. 图为1913年1921年间中国棉纺织工业纱锭数量变化状况。这一时期中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得益于(   )

     

    A . 民国建立使中国真正实现了民主共和 B . 列强对华投资规模扩大 C . 政府实行了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政策 D . 南京国民政府提倡国货
  • 17. 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指出:“必须在农村中广泛的加紧苏区内的体育 运动,以锻炼工农的体魄养成牺牲勇敢威武的革命精神 …… 因此苏区内关于瞄准打靶、 跳高跳远、足球、平台捍架等必须逐渐提倡成为广大群众的游艺。”由此可见(   )
    A . 体育运动提高了民众的民族意识 B . 竞技体育成为社会主流体育活动 C . 体育运动利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D . 边区政府发动群众开展体育锻炼
  • 18. 下图为1934— 1936年革命根据地范围的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 . 工农红军实现重大战略转移 C . 国共联合抗战的需要 D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 19. (2023高一下·肥东开学考) 一位美国驻华记者曾这样记述当时的抗日根据地:“现在,农民们成立了乡、县参议会,参议会都被赋予权力,能解决有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这些都是农民们自孩提时代起就一直面临的问题。农民们第一次进入政府机构,并且发现自己具有不容置疑的管理能力和从未显露的才华。”这一记述表明,根据地(   )
    A . 农民运动激发了革命热情 B . 封建的土地私有制得以废除
    C . 民主政权建设落到了实处 D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 20. 1950年4月,中央政府对私营工业扩大加工订货和产品收购,解决它们在原料、资金和产品销售方面的困难,帮助他们维持和恢复生产,并适当调整私营工商业的税收;中国人民银行也逐渐增加对私营工商业的贷款。这些举措旨在(   )
    A . 打击投机商人稳定全国物价 B . 为一五计划实施奠定物质基础 C . 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D . 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
  •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四条规定:“工商业者家在农村中的土地和原由农民居住的房屋,应予征收。但其在农村中的其他财产和合法经营,应加保护,不得侵犯。”这(   )
    A . 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 B . 表明政府进行工商业改造 C . 不利于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 . 促使土地由地主私有变为公有
  • 22. 1959年,鞍钢炼铁厂因冷却水水量不足而影响高炉正常生产,全国劳模孟泰经过反复思考,提出了新方案。经过全厂人员联合攻关施工,改造后炼铁厂高炉循环水节约总量达 1/3,全厂每年可节约费用23万元,保证了高炉的正常生产。这反映出( )
    A . 劳模积极响应社会主义革命 B . 人民群众开展科技“大跃进” C . 工人阶级的主人翁意识增强 D . 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 23. 1962年1月,中共中央通过了“三自一包”的经济建设方针。“三自”即允许农民耕种自留 地,自办私人小作坊,在自由市场上出售产品;“一包”即农民承包政府规定的农业生产指 标,要求保证完成。该政策实施有利于(   )
    A . 摆脱了原有经济模式的束缚 B . 促使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C . 清除了“左”倾错误的不利影响 D . 开始探索农村迅速发展新路径
  • 24. 下表为1960— 1964年与中国建交国家统计表。影响双方建交的主要因素是(   )

    地区

    建交国

    亚洲

    老挝

    非洲

    马里、索马里、加纳、刚果(金)、乌干达、肯尼亚、布隆迪、突尼斯、赞比亚、贝宁、 刚果(布)、坦桑尼亚、中非

    美洲

    古巴

    欧洲

    法国

    A .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B .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 C . 美苏的霸权主义 D . 国际秩序的稳定
  • 25. 据统计,从1978年到1984年,中国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了将近50%,工农业产品综合比 价缩小了30%。国家对工农业产品价格的调整( )
    A . 有助于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 . 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 . 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 扭转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其中26题16分,27题16分,28题18分,共50分)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代皇帝都必然面临一个问题是,他必须集中权力,以确保皇权独尊;但 又必须适度放权,以让臣子去处理纷繁复杂的食物。雍正构思创设一个政治机构,这个机构  专属与皇帝,由皇帝任命,唯皇帝是从。这个机构效率极高,又具备保密性,但却没有专属府衙,也没有专门官吏。它既能满足皇帝集权的需要,又能高效地处理军政,控制思想;预防朋  党。雍正七年,雍正一手创设了影响清国国运,主持清国大政183年的军机处。

    ——袁灿兴《军机处》前言

    材料二: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废置,内阁变成了 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 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军机处总览军、政大权两端, 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但若从清朝正式官制来看,军机处还不算正式机构。

    ——王俊《中国古代官制》

    材料三:在军机处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皇权与相权激烈对抗的现象,也从来没有 军机大臣的全是嚣张到不可控制的程度,这可以说是军机处最成功的地方。在平定准噶尔

    之战中,军机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决定对准噶尔开战以来,军机大臣陪伴乾隆,随时 提供参考依据……面对扩张了的巨大版图,乾隆当感谢他的父亲雍正,给他留下了军机处这 样的巨大遗产。

    ——袁灿兴《军机处》

    材料四:可以说凡清国大政,皆出自军机处。但军机处这样重要的、广为人知的机构, 在学术圈中却仅有台湾傅宗懋先生所著《清代军机处组织及执掌之研究》,自我确定写作《军 机处》一书后,便开始了繁琐的史料收集工作。幸运的是,当年的军机大臣与军机章京们,留 下了大量与军机处相关的记载,而清人的笔记、年谱、清廷的实录、上谕,也提供了与军机处有关的海量材料。

    ——袁灿兴《军机处》后记

    1. (1)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2. (2) 据材料结合所学,评析作者在编写《军机处》 一书中的史料收集工作。
  • 27. 海洋事业关系民族生存,关系国家兴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并非内陆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中国古代不乏向海洋谋求民生利益的 卓越人物,但他们主要着眼于鱼盐之利,较少侧重航运的展开。中国古代交通事业中,侧重 点是在陆上而非海上,海洋交通未能提到国家兴亡的高度。虽然中国古代祭祀活动中,人们 没有忘记祭水,但河川总是置于海洋之前。明朝时期的郑开阳在《海防图论》、胡宗宪在《筹 海图编》中提出“经略海上”的构想,但主要也是集中在近海,而且主要出于防范倭寇侵扰的目标。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古代经略海洋的成就与局限》

    材料二: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或然也,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 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 嘉马(达 ·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  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  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 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经略海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 (2) “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被称为世纪三问之一,请结合所学回答“梁启超之 问”。
  • 28. 《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其内容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中央内政外交 的基本思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战争”、“和平”与“建设”的使用频率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概括图中“战争”、“和平”与“建设”的使用频率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 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